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明强  郑江华  陈开  武国 《西部医学》2009,21(10):1731-1732
目的探讨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溶栓分另q采用纤溶酶和小剂量尿激酶,其余治疗相同,包括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波及丹参,疗程14天,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出现血尿2例,黑便4倒,而治疗组无出血并发症发生。治疗组治愈4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愈5例,有效3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结论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好,使用简便、安全、可靠,无明显出血并发症等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纤溶酶与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4例,将其住院号奇偶随机分为纤溶酶组与尿激酶组,每组各有患者42例。尿激酶组治疗药物为小剂量尿激酶;纤溶酶组患者治疗药物为纤溶酶,将两组患者肿胀消退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血管再通率、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肿胀消退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血管再通率、治疗总有效率相似P0.05;纤溶酶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尿激酶组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纤溶酶与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均有一定临床效果,可促进血管再通和患肢消肿,早期下床活动,但相对来说,纤溶酶有更高的安全性,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纤溶酶、尿激酶、重组链激酶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123例,分为三组,其中尿激酶治疗组50例,重组链激酶治疗组30例,纤溶酶治疗组43例。我们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案,每日测量患肢周径,每3d抽血检验凝血四项,D-二聚体,血常规检查。疗程分别为尿激酶5~7d,重组链激酶组4~5d,纤溶酶组约7~10d。结果:尿激酶组与重组链激酶组治疗临床有效率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与纤溶酶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种药物溶栓效果相同,但尿激酶、重组链激酶治疗深静脉血栓优于纤溶酶。  相似文献   

4.
曹政 《中原医刊》2011,(16):42-44
目的比较抗凝治疗与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序贯抗凝方案,对照组采用溶栓方案.通过下肢静脉再通情况和生化指标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D—D)水平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纤维蛋白原(FIB)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多于治疗组。结论序贯抗凝治疗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效果均好,但序贯抗凝治疗方法简便,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纤溶酶与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少量蛋白尿的早期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Lee分级Ⅱ~Ⅲ级的少量蛋白尿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纤溶酶组25例和小剂量尿激酶组20例,2组其余治疗相同,包括ACEI(贝那普利10 mg,2次/d)、中药针剂(丹参多酚酸盐0.1 g)治疗;均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比较2组疗效,观察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胃肠道出血(黑便)、泌尿系出血(血尿)、妇科出血(月经淋漓不尽)、颅内出血等。检查凝血酶原时间。结果2组患者治疗6个疗程后,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出血并发症及PT过度延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纤溶酶与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效果均可,但是纤溶酶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纽(44例)并口对照组(42例)进行对比研究.治疗组采用纤溶酶静脉输入,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静滴治疗。结果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血栓疗效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的同时,血液流变学的指标也明显好转,无明显并发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龄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高龄(≥80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27例,采取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方案;对照组25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深静脉完全再通率分别为18.5%(5/27)、0(0/25),部分再通率为63.0%(18/27)、52.0%(13/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凝血功能紊乱和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高于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两者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纽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临床疗效.方法 6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应用纤溶酶100u静脉滴注,1次/d,共10d;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d,共10d,其余和对照组相同.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d,共10d,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加丹参滴注.通过两组比较,评价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3.75%,对照组有效率74.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的同时,无严重并发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腹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7年4月~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2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2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老年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帅健萍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2):2121-2123
目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下肢骨折患者中,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主要探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蚌医一附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统计并记录2组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5 d的D-二聚体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血流速度。 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5%,低于对照组的18.75%(P<0.05);2组患者手术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观察组血流速度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围术期预见性护理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能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流速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涂少龙  陈自主  庄显叶 《河北医学》2014,(11):1811-1814
对比分析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122例进行髋膝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61例患者进行髋膝关节手术前后服用阿司匹林;观察组61例患者进行髋膝关节手术前后注射低分子肝素;两组均治疗7d。观察两组患者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差异,用统计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41.00%、19.67%,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都可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是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更有利于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忠海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155-15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使用单次低分子肝素钙对高龄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8例,遵照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常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组术前使用单次低分子肝素钙。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使用单次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预防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 62例 经造影或彩超明确诊断的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A组(32例)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30例)经患肢小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从治疗后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度、治疗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A组大腿消肿率为(88±13)%,B组为(85±22)%,A组小腿消肿率(82± 16)%,B组为(84±15)%;A组静脉通畅度(84.55±2.34)%,B组(84.52±3.2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尿激酶使用量少,疗程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 经腘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形成优于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溶栓,其具有疗程短、尿激酶使用量少、并发症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临床研究。方法:选自我院于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3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和并发症,及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栓清除率III级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81%)低于对照组(33.33%)(P<0.05)。两组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降低(观察组:t=25.229,对照组:t=16.752,P<0.05);观察组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低于对照组(t=7.789,P<0.05)。结论: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1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纳入该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分组。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降压、吸氧、脱水、抗感染、营养神经等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加强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死亡率、护患满意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死亡6例;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9例,比较满意15例,不满意6例。实验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无患者死亡,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12例,比较满意18例。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死亡率较低,护患满意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加强预防性护理,有助于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死亡率,并能增进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比较常规护理加气压治疗与单一传统方法在预防老年脑卒中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96例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两组基础治疗和护理相同。干预组加用气压治疗仪预防,比较两组疗效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占4.08%),对照组出现19例(占19.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气压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