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PP)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EH患者190例,对入选者行动态血压监测,测定血清hs-CRP浓度,并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按动态脉压水平分为三组:PP 1组[PP≤45 mm Hg(1 mm Hg=0.133 kPa)];PP 2组(45 mm Hg<PP<65 mm Hg);PP 3组(PP≥65 mm Hg).据斑块的分级标准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共四组.结果 高脉压组的hs-CRP和IMT水平均高于低脉压组(P<0.05).随着脉压增大,斑块检出率、Ⅱ级及以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斑块高级别组hs-CRP和IMT显著高于斑块低级别组(P<0.05或P<0.01),并且IMT与PP及hs-CRP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3和0.622(P均<0.01).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SBP及hs-CRP与IMT增厚呈正相关.结论 动态脉压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老年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ABP)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EH者按年龄分为老年EH组与中青年EH组,对各组的动态脉压(PP)、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比较。结果老年EH组24h、白昼及夜间动态PP水平高于中青年EH组,P〈0.05。24h、白昼及夜间DBP低于中青年EH组,P〈0.05;两组间24hdMSBP、24hnMSBP、24hMSSP比较P〉0.05。结论老年EH组动态脉压增大与动态DBP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脉压差(PP)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检测的意义。方法应用超声方法对49例老年EH患者(合并脑梗死)及35例老年EH患者(排除合并脑梗死)检测其IMT。结合患者血压及脉压差(PP)情况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及PP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IMT随PP增加而增加,IMT与PP呈显著正相关,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IMT与PP相关系数分别为0.791,0.554,所有患者IMT与PP之间相关系数为0.721。结论脑梗死患者IMT显著增加,与PP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和PP监测老年EH患者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便于判断病程及顸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并糖耐量异常患者血尿酸(BUA)与脉压(PP)的关系。方法:对232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72例、糖耐量异常(IGT)患者74例和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EH+IGT)患者86例进行动态血压和BUA测定。结果:IGT组BUA与收缩压无显著性相关(r=0.078P〉0.05),而与PP呈正相关(r=0.226,P〈0.05);EH组BUA与收缩压(SBP)和PP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6、0.238,P〈0.05);EH+IGT组BUA与SBP和PP均呈显著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2、0.312,P〈0.01),BUA与PP相关性在EH+IGT组最大。结论:PP与BUA呈正相关,为降低心血管死亡危险,降低BUA和降低PP同样重要,尤其对伴有糖耐量异常的EH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的关系。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6例进行动态血压检测,按动态PP分为24h平均PP〈40mmHg组(PP1组,n=66)、24h平均PP在40~60mmHg之间组(PP2组,n=67)、24h平均PP〉60mmHg组(PP3组,n=63)、正常对照组(n=30)。分别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CRP),用免疫吸附法测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各组之间血浆CRP、血清脂联素水平并进行各指标之间相关分析。结果血浆CRP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升高,随PP增高而进一步升高,动态PP与血浆CRP呈正相关;血清脂联素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低,随PP增高而进一步降低,动态PP与血清脂联素呈负相关。结论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PP升高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比索洛尔对老年高血压伴心衰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和脉压(PP)的相关性。方法 33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衰患者,依据脉压水平,相应地分为4组:≤48mmHg组、49~58mmHg组、59~68mmHg组、>68mmHg组,靶剂量比索洛尔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一般临床资料、放射性核素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结果 老年高血压伴心衰患者随着脉压逐渐增大,血清VEGF、hs-CRP和脑钠肽(BNP)水平均明显增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高峰充盈率(LVPER)明显降低。老年高血压脉压差较大(PP为59~68,>68 mmHg 组)的患者对比索洛尔的敏感性较好,从而使PP、 血清VEGF、hs-CRP、BNP水平、LVEF 和LVPFR明显改善。结论 老年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衰患者中,PP与VEGF、hs-CRP及BNP具有一定的联系;脉压差较大(PP为59~68,>68 mmHg 组)的患者对比索洛尔治疗更为敏感,预后也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ABP)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EH者按年龄分为老年EH组与中青年EH组,对各组的动态脉压(PP)、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比较。结果老年EH组24h、白昼及夜间动态PP水平高于中青年EH组,P<0.05。24h、白昼及夜间DBP低于中青年EH组,P<0.05;两组间24hdMSBP、24hnMSBP、24hMSBP比较P>0.05。结论老年EH组动态脉压增大与动态DBP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LISA法)测定125例老年EH患者及70例健康老年人血清AGEs浓度.同时测量血压,并使用B型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根据IMT将EH患者分为非IMT增厚组(40例)和IMT增厚组(85例),根据斑块严重程度EH患者分为0~3级4组.结合AGEs、IMT对各组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 EH两组患者血清AGEs均显著高于健康老年人(均P<0.01),非IMT增厚组与IMT增厚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GEs水平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斑块分级4组之间AGEs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IMT与AGEs及脉压(PP)呈显著正相关,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和0.638(均P<0.05),非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和0.425(均P<0.05),所有患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和0.538(均P<0.05).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GEs、PP与IMT增厚密切相关.结论 血清AGEs水平升高与老年EH患者动脉硬化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惠者的脉压、收缩压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以87例无临床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24h脉压(PP)水平分为PP≤51mmHg、51-64mmHg、PP≥65mmHg 3组,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一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结果随着SBP、PP的增大,IL-6、hs-CRP浓度升高(P〈0.05),hs-CRP与SBP(r=0.385,P=0.000)、PP(r=0.514,P:0.000)正相关,ID6与PP(r=0.244。P=0.025)正相关而与SBP(r=0.149,P=0.175)的相关性无意义。结论高血压与炎症有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个敏感的心血管疾病的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40例)、微量蛋白尿组(32例)和临床蛋白尿组(30例),另选正常对照组40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hs-CRP;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晨尿白蛋白(U-Alb);分析比较各组hs-CRP浓度。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各组血清hs-CRP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hs-CRP水平随UAER、血肌酐(Scr)的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与糖尿病肾病的程度相关;hs-CRP在监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AB P)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08例E 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E H者按年龄分为老年E H组与中青年E H组.对各组的动态脉压(PP)、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EH组24h、白昼及夜间动态PP水平高于中青年EH组,P<0.05.24h、白昼及夜间DBP低于中青年EH组,P<0.05;两组间24hdMSBP、24hnMSBP,24hMSBP 比较P>0.05.结论 老年EH组动态脉压增大与动态DB P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1月来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EH患者60例作为替米沙坦组(替米沙坦80 mg,1次/d,疗程6个月)和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正常对照组和替米沙坦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分别空腹采血。通过血压计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水平。结果替米沙坦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hs-CRP、FIB、IL-6、IL-18、ICAM-1和TNF-α的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替米沙坦组治疗6个月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hs-CRP、FIB、IL-6、IL-18、ICAM-1和TNF-α的含量略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血清hs-CRP、FIB、IL-6、IL-18、ICAM-1和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EH患者体内存在炎性反应,炎症因子参与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替米沙坦能通过降低血清hs-CRP、FIB、IL-6、IL-18、ICAM-1和TNF-α的蛋白水平,起到降压作用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栓塞(PE)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6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和8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的Hcy、hs-CRP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E组中Hcy、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血清Hcy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631,P<0.01).结论 急性PE患者血清Hcy和hs-CRP水平的升高,可作为预测急性PE发生、发展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与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相关标准纳入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Ⅱ组,100例)、血糖控制较差组(Ⅲ组,100例);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Ⅰ组)。比较三组血清GGT、hsCRP以及空腹血糖(FBS)、餐后2 h血糖(PP2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指数(BMI)、血脂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Ⅲ组血清ALT、AST明显高于Ⅰ组、Ⅱ组(P〈0.01)。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血清GGT、hs-CRP明显升高;与Ⅱ组比较,Ⅲ组血清GGT、hs-CRP显著升高(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GGT、hs-CRP与FBS、PP2BS、HbA1c有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血清GGT、hs-CRP水平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PP)与早期肾损害指标微量白蛋白尿(MAU)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征象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之间的关系。方法:116名EH患者根据PP水平分为3组,对3组的MAU、C-IMT;斑块发生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血糖(FBG)、体重指数(BMl)等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1.PP≥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AU水平及C-IMT明显高于PP〈40mmHg组和40mmHg≤PP〈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2.即≥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PP〈40mmHg组和40mmHg≤PP〈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3.C-IMT与MAU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尿微量白蛋白也是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CRP与EH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00例EH患者和28例对照组人群的血清CRP,100例EH患者中,单纯EH41例,合并冠心病(CHD)59例;非极高危EH11例,极高危EH89例。41例单纯EH中,极高危EH30例,其中2级EH13例,3级EH17例;中年EH22例,老年EH19例。结果:(1)EH组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3级EH组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2级组(P〈0.05),2级EH组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H极高危组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非极高危组(P〈0.05),EH非极高危组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老年EH组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中年组(P〈0.05),中年组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CRP可能与EH有关;(2)CRP可能参与了EH的分级和危险分层;(3)CRP可能与EH患者的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8.
前白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清前白蛋白(P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其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经冠脉造影确诊的50例年龄≥6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中PA和hs-CRP的含量。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血中P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依照稳定心绞痛(SAP)、不稳定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顺序降低(P〈0.05);hs-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依照SAP、UAP、AMI顺序显著增高(P〈0.05)。随着冠脉病变的支数的增加,PA含量逐渐降低(P〈0.05),hs-CRP的含量逐渐升高(P〈0.05)。结论:PA、hs-CRP与老年冠心病患者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监测老年冠心病发病及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哇巴因(Ouabain)抵抗现象机制及其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关系。方法:47例高血压病(EH)病人,分为老年EH组和非老年EH组,选择25名健康老年人作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血浆内源性类地高辛物质(EDLS)浓度、EDLS与红细胞结合率(RBC-D%);测定加Ouabain后红细胞内Na+浓度([Na+]i)变化,计算出Ouabain敏感Na+外流速度常数(oKos),反映总的Na+泵活性;红细胞[Na+]i用火焰光度法测定。老年EH组和非老年EH组服硝苯啶治疗4周后复查。结果:老年EH组和非老年EH组RBC-D%、oKos下降,EDLS升高.但老年EH组RBC-D%、PRA、AII明显低于非老年EH组,血浆EDLS和oKos高于非老年EH组,Na+泵活性呈现Ouabain抵抗现象。在老年EH组中,AII与收缩压、年龄和RBC-D%呈负相关,PRA与EDLS呈负相关;在非老年EH组中,血压与EDI上呈负相关。降压治疗后,老年EH病人PRA、AII、Na+泵活性升高,EDLS有下降趋势;中年EH者仅Na+泵活性升高,EDLS有升高趋势,PRA、AII无显著变化。结论:老年EH病人EDLS与细胞膜亲合力下降,呈现Ouabain抵抗现象,通过影响钠代谢抑制PRA、AII分泌。钙拮抗剂降压治疗可部分改善这种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抗炎抗氧化的影响。方法 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5mg/片),5mg/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片)每次10mg,每晚1次,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P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除SBP外,观察组DBP、PP、hs-CRP以及IL-1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压与hs-CRP、IL-18均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PP作用,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