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实施综合预防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综合预防组800例及对照组800例,分别对其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实施综合预防后,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病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实施综合预防能明显降低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病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刘曦 《中外医疗》2013,(34):75-76
目的 探究分析产科血栓性静脉炎临床预防的分析.方法 选自该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产科手术患者共8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使用综合预防方法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进行综合预防之后,患者产生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来说,发病概率有了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在进行综合预防后相对于治疗前发病概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实施了综合预防之后,对于产妇手术后下肢出现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病概率能够显著下降,对患者的早日康复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是妇产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为7%~22%[1]。如诊治不及时,可导致盆腔静脉炎或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现将我院收治的7例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治,为防治该类疾病提供临床资料.方法 分析笔者所在医院34例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汇总采取的检查和检测手段,总结防治措施和方法.结果 所有病例经用药及对症处理后均痊愈或明显好转出院.结论 针对剖宫产术后存在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高危因素,加强预防和护理.采取合理的药物、物理治疗和护理措施,治疗剖宫产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防产科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的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孕妇共计70例,所有入选孕妇均存在产科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的高危因素,将这些孕妇按照随机原则进行分组,其中仅接受常规性治疗及护理措施的35例孕妇划分入对照组,接受综合性预防治疗及护理的35例孕妇划分入观察组,对两组孕妇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情况以及医护工作满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中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人数为1例,占比为2.86%,对照组中共有8例孕妇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占比为22.86%,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满意情况方面,观察组医护满意度综合评分为(96.8±2.1)分,对照组孕妇的医护满意度综合评分仅为(79.6±3.5)分,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发生产科血栓性静脉炎的高危患者中实施综合性预防治疗及护理,可以使孕产妇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概率大大降低,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36例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资料,探讨妇产科术后患者发生血栓相关因素及治疗优化方案.方法:回顾36例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妇产科患者资料,对其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后发生血栓时间、病种、部位、治疗方法、疗效等进行分析.结果:41~50岁年龄段术后发生血栓患者最多,但同其他年龄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主要是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术后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0月到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妇产科术后血栓性静脉炎患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进行中医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8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妇产科术后血栓性静脉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传统开腹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发生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来我院进行接受胆囊切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开腹行胆囊切除术,观察组则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39.41±5.22)ml,手术时间(38.54±5.93)min,术后进食时间(0.63±0.25)d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2.50%(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术能减少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提早进食时间、降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并分析妇产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妇产科患者132例,并按其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6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预防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下肢异常情况者占96.97%、护理满意度98.48%,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1.21%、6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预防干预措施后,妇产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显著下降,有效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康复,其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是妇产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发现、治疗和精心规范护理,可引起下肢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引起肺、脑栓塞,危及生命.2003~2005年,我科发生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5例,由于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全部治愈.现就其护理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用于预防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接收的120例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术后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肺栓塞发生率以及各项凝血指标水平。结果实验组的下肢DVT发生率(1.67%)、肺栓塞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在血小板计数(BPC)、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凝血指标水平显示较对照组低凝,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护理能够降低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并且患者术后的凝血状态得到改善,护理总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静脉输液时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的老年患者128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经静脉输液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干预方式之后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后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护士输液,对照组患者情绪不稳定,部分患者在输液时配合的不够好。干预组患者输液之后并发症相对减少,患者皮肤淤青比例为4.69%,静脉炎比例为1.56%,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比例为1.56%,对照组患者皮肤淤青比例为15.63%,静脉炎比例为12.5%,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比例为10.94%,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满意度调查发现,干预组满意度为93.75%,对照组满意度为78.13%,组间有差异(P0.05),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病患者在输液期间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且提高老年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赵瑞莲 《中外医疗》2011,30(26):9-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并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并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结果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高危因素是高龄、出血多、输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术后应用止血药等。治疗采用肝素、小剂量的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等,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对有下肢血栓性静脉炎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术后应加强预防,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是妇产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为7%~22%[1]。如诊治不及时,可导致盆腔静脉或肺栓塞,危及患者的生命。为提高护理防治质量,现将我们护理的15例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经腹剖宫产10例,子宫次全切5例。年龄2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7月住院部92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着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后实验组患者无深静脉血栓发生(0.00%),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11.90%(5/46),对照组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为73.91%(34/46),实验组满意率为93.48%(43/46),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安全可靠,且患者满意度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踝泵运动联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踝泵运动,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程度、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实验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同程度的肿胀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6.77%)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3.87%)(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早期踝泵运动联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能够预防下肢DVT,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作用于脊柱术后下肢血栓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脊柱患者98例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施加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患者下肢血栓、下肢疼痛发生率分别为2.04%、6.12%,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下肢肿胀度、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作用于脊柱术后患者下肢血栓预防作用显著,能有效预防下肢血栓发生,减少下肢疼痛、下肢肿胀,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合护理干预作用于在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护理中,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下肢骨折手术的3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率为6.67%(1/15)低于对照组的20.00%(3/15);另观察组对于术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高于对扎走(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术后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方法效果确切可在临床中借鉴。  相似文献   

19.
袁焕玲 《大家健康》2016,(4):252-253
目的:探究分析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实验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给予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分析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