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实时血管阈值测试法与峰值跟踪法。方法将80例接受头颅CT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以实时血管阈值测试法和峰值跟踪法扫描,比较两组之间动脉显示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例头颅动脉均获得清晰显示。结论 16层螺旋CT头颅CTA扫描方式可用实时血管阈值测试法,可节省跟踪法消耗的造影剂剂量和减少受检者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层头颅CTA扫描成像方式的对比.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采用峰值跟踪法和阈值测试法进行实时检测,对其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检查均顺利完成,颅内动脉环所有患者均呈清楚显示,实时血管阈值组测试大脑前动脉的CT值为163HU-303HU,平均235HU,峰值跟综法组测试大脑前动脉的CT值为166HU-304HU,平均230HU,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16层CT头颅CTA扫描成像的方式可节省造影剂量,采用实时血管阈值测试法,可降低受检查的照射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大螺距Flash模式、时间-密度曲线测试技术在肺动脉CT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中运用的可行性。方法:将拟行CTPA检查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单源常规模式扫描,对比剂示踪技术。实验组采用双源大螺距Flash模式扫描,时间-密度曲线测试技术。对比剂均采用400 mgI/ml碘迈伦,其余扫描参数均相同。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分别采用图像质量评分及CT值、对比噪声比评价图像质量。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共6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CTPA检查,2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52,0.605,0.319,0.523);实验组对比噪声比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8,0.030,0.001,0.012,0.020),2组肺动脉干、左右上肺动脉、左右下肺动脉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362,0.986,0.373,0.584,0.931),实验组升主动脉、左右上肺静脉、左右下肺静脉C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1,0.000,0.003,0.000),且实验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 χ2=12.25,P=0.016; χ2=7.53,P=0.023);实验组对比剂用量(24 ml vs. 50 ml)和辐射剂量[(5.27±1.94) mSv vs. 7.30±2.73) mSv]低于对照组(P=0.011),实验组扫描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0.94±0.07) s vs. (4.71±0.37) s,P=0.000]。结论:在CTPA检查中,双源CT大螺距Flash模式、时间-密度曲线测试技术不仅能采集到理想的肺动脉影像,而且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还有效缩短了患者的屏气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螺旋CT肺动脉CTA成像失败的主要因素,以期提高肺动脉CTA成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502例肺动脉CTA检查,从中选取失败4例,对失败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CTA检查的成功率。结果 4例中1例增强剂量不足,1例抬手捏鼻导致位置改变,触发点错位,1例左肘静脉建立通道,触发点选在右头臂静脉,另1例由于呼吸运动导致位置改变,触发点错位,选在右颈总静脉,最后均导致触发过慢检查失败,余498例均成功完成CTA检查,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强化均匀清晰。结论螺旋CT行肺动脉CTA检查中,触发点位置选择和造影剂剂量选择至关重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训练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5.
双源CT冠脉成像不同扫描方法的辐射剂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伟峰  翟利浩  张建军  徐晓斌  牟彩云  刘铁 《浙江医学》2011,33(9):1269-1271,1274
目的 比较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与应用不同管电压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冠脉成像质量和患者的辐射剂量.方法 对23例心率<70次/min且心率波动<5次/min的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55例心率不齐或>70次/min的患者采用按体重指数 (BMI)不同而改变管电压的回顾性心电门控.并随机抽取30例采用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脉成像(不变动管电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同时对患者的辐射剂量进行统计.结果 前瞻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与按患者的BMI指数应用不同管电压的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的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前瞻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的辐射剂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下降了约60%~70%,降低管电压也可使辐射剂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保证冠脉成像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检查方案,能够切实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中的使用优势,以优化冠状动脉CTA的检查。方法采集2014年2~4月期间60例CTA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使用碘浓度为300 mg/mL和320 mg/mL的碘帕醇,比较两组胸主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的近、中、远端各管腔的CT值差异。结果两组对比剂上述各段管腔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的碘帕醇(300 mg/mL)可以代替浓度为320 mg/mL的碘帕醇常规用于冠状动脉CTA。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可疑性肺动脉栓塞患者40例,进行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对比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法(MPR)、体积重建法(VR)和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四项指标对肺动脉栓子显示结果情况。结果:直接征象中共有31例患者确诊为肺动脉栓塞,且共发现栓子585支,在各项处理技术对肺动脉栓子的检出数中,MIP、VR和CTVE对栓子的显示效果低于MPR对栓子的显示效果。结论: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在对肺动脉栓子显示中更加便利、清晰和快捷,能够有效确诊肺动脉栓塞患者,尤其MPR是检测肺动脉栓塞的一项重要显示指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怀疑肺动脉栓塞患者行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A组),获得140 kV、80kV及两者融合的3组横断面原始图像,将140kV和80kV两组图像输入双能量后处理软件(DE),获得DE灌注图像(DEPI);将融合图像输入三维软件获得血管MPR图像(V-MPR),分析DEPI与V-MPR直接显示栓子的差别及二者结合的优势;回顾分析另16例已确诊肺动脉栓塞患者64层螺旋CT胸部CTA图像(B组),由2位医师对2组血管MPR图像质量进行肉眼观察评价.结果 肉眼观察A组与B组图像质量、DEPI与V-MPR图直接显示肺动脉千及叶肺动脉内栓子差异均不明显,直接显示段及亚段肺动脉内栓子差异显著;DEPI中肺动脉干、叶动脉及部分段肺动脉内栓子均引起低灌注区,其余段及亚段肺动脉内栓子未见明显灌注改变.结论 DS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栓子,与64层螺旋CT图像质量无差别,可同时对栓塞后肺组织的血流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CT冠状动脉成像是无创伤性检查,双源螺旋CT是目前冠状动脉成像的最佳设备[1].要发挥双源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方面的最大优势,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检查,护理工作特别重要.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祝丽敏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4):117-118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使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检查的35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DELPI)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5例患者中,检查结果正常18例,存在肺栓塞17例。正常患者的双肺比较以及双肺的上、中、下部比较,肺组织灌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栓塞患者的双肺以及双肺的上中下部的肺组织灌注量明显低于正常患者(P〈0.05)。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检查共发现肺动脉栓塞39个,与动脉造影图像相比,漏诊2个亚段血栓。结论: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在肺栓塞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早期发现肺栓塞,并精确定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双源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四种不同检查模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将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采用低管电压100 k Vp Flash模式,B组采用常规120 k Vp Flash模式,C组采用80/sn140 k V双能量扫描,D组采用100/sn140 k V双能量扫描。比较各组间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A组CTDIvol、DLP和ED分别为(3.05±0.43)m Gy、(115.51±22.7)m Gy·cm、(2.02±0.39)m Sv;B组分别为(5.50±1.41)m Gy、(186.66±46.5)m Gy·cm、(2.96±0.55)m Sv;C组分别为(5.18±1.77)m Gy、(172.54±30.20)m Gy·cm、(2.79±0.63)m Sv;D组分别为(6.29±2.13)m Gy、(203.5±54.20)m Gy·cm、(3.51±0.71)m Sv。四组肺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辐射剂量最低,D组辐射剂量最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肺动脉血管成像迅速便捷,图像质量良好,便于观察诊断,采用Flash扫描模式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患者进行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除固定扫描参数外,主要参考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范围来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流率.再随机抽取100例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冠状动脉各段血管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评价标准,采用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的平均X射线剂量CTDIVol为11.96~14.25mGy,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CTDIVol为30.36~45.67 mGy)的1/3,总的有效剂量E(2.6±0.9)mSv,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8.2±0.1)mSv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源CT冠脉CTA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并且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吕秀玲  李炯  康少锋  朱力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2):144-145,96
目的探讨64层双源CT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在颈部动脉CTA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对40例临床怀疑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成像,随后通过工作站对扫描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图像质量为优、良、差的,分别为35例、4例、1例。结论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所获取图像,有助于放射影像医师更有效、准确地对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疾病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常规双源CT颈动脉成像时锁骨下静脉内残留的造影剂伪影常会对颈动脉的显示造成干扰,不利于病变的显示和诊断.文中探讨常规双源CT颈动脉成像时锁骨下静脉内残留的造影剂对影像的干扰并对常规扫描参数进行优化,找出最佳解决方法. 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成像组52例用常规成像方法:65ml对比剂、流速4.0ml/s、足向头方向扫描.头向足扫描组48例保持其他参数不变,仅把扫描方向改为由头向足方向.根据原始轴位图像、最大强度投影(MIP)、减影图像及VR重建影像评价2组病例锁骨下静脉是否有残留造影剂干扰及相同层面颈动脉的显示情况. 结果:头向足扫描组病例颈动脉均能清晰显示,常规成像组中尤其是锁骨下静脉层面显示欠佳.显示程度评分2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双源CT颈动脉成像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头向足的扫描方式能消除锁骨下静脉内残留的造影剂对影像的干扰,并能提高诊断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CTA成像检查肺动脉栓塞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A检查,根据对比剂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低剂量组。观察患者MSCT图像,对比两组血管强化情况和图像质量。结果不同剂量中肺主动脉及其分支强化后CT值均符合评价标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强化后左肺静脉、右肺静脉CT值分别为(256.19±51.34)HU、(268.33±49.86)HU,高于低剂量组[(105.11±43.12)HU、(126.12±31.2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图像质量总优良率为87.17%(34/39),低剂量组76.92%(30/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CTA成像对PE检查可行性高,图像质量较佳,可有效区分肺动静脉影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肺动脉CTA低对比剂用量扫描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进行肺动脉CTA检查的患者57例作为观察对象,选择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碘佛醇(320 mg I/m l),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结果与结论通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的方法来做肺动脉CTA的过程,并且与阀值自动触发扫描模式方法的对比,有效地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检查的成功率,同时既减少了患者接受的对比剂用量,减少了肾毒性的危害,又节约了检查成本。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智能跟踪技术在不同感兴趣区的位置肺动脉CT成像中图像的质量。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设定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选用智能跟踪技术在不同感兴趣区的位置,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患者行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评判两组图像质量及各级肺动脉显出率。结果 (1)两组病例图像质量:研究组中图像质量1、2、3级的分别为28、1、1例,对照组中图像质量1、2、3级分别为21、6、3例,两组图像质量均无4级病例,两组图像质量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病例各级肺动脉显示率:研究组和对照组1~4级肺动脉显示率均为100.0%,5~6级肺动脉显示率分别为95.0%、51.0%和66.5%、12.7%。段级以下肺动脉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段级以上肺动脉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兴趣区的位置选择在左心房上可明显提高对各级肺动脉的显示率及图像质量级别。  相似文献   

19.
<正>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artery embolism,PE)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为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而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误诊率、漏诊率和死亡率高,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CT肺动脉成像(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以其安全、无创、快速、特异性较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李开  邵国良  谢铁明  李升  石磊  杨永波 《浙江医学》2017,39(18):1605-1607
目的探讨双源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肾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肾动脉CTA检查患者采用双能量模式扫描并将数据发送到双能量后处理软件,然后采用单能量成像技术以不同管电压所对应的平均能量进行保存图像,共得到4组图像[80kV(56kev)、100kV(63kev)、120kV(69kev)、140kV(76kev)];测量并记录4个能级组肾动脉CT值,并计算肾动脉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噪比(SNR);记录不同能级下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肾动脉分支显示情况。结果肾动脉CT值随着能级增高呈下降趋势(P<0.05),与56kev组比较,其他3组分别下降了20.38%、34.44%和45.80%。CNR、SNR随着能级增高而升高(P<0.05),与56kev组比较,其他3组CNR分别增加了16.60%、28.70%和38.40%,SNR分别增加了24.27%、58.94%和90.37%。噪声随着能级增高而降低(P<0.05),与56kev组比较,其他3组噪声分别降低了32.91%、51.08%和64.21%。结论双源CT单能量成像技术可以摸拟不同管电压下肾动脉成像,为低能级扫描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