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开通症状性复杂颈动脉闭塞病变的手术技术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2021年5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并成功应用复合手术技术开通症状性复杂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放疗损伤导致闭塞3例,动脉粥样硬化闭塞5例。结果:8例患者复合手术重建全程颈总动脉闭塞均顺利完成,其中1例颈内动脉闭塞开通失败,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围术期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1例,高灌注综合征1例,颈部血肿1例。随访时间为3~39个月,再狭窄1例,为轻度狭窄,未见严重脑卒中,无死亡病例。结论:复合手术是治疗症状性复杂颈动脉闭塞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中对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采用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同期治疗方法所具有的临床疗效和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瓣膜病78例,将17年4月前入院的39名患者设为对照组,17年4月以后入院的39名患者设为实验组。实验组患者接受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同期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上述两类手术的非同期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各项术后恢复指标相较于对照组均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心脏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同期实施对于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且治疗预后较高,可在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治疗需求进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对颈动脉近全闭塞患者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诊断为颈动脉近全闭塞患者通过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及脑血管造影(DSA)治疗,20例患者接受经CEA联合球囊或支架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DSA均显示狭窄基本解除,远端显影较术前好转,脑部低灌注区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过灌注综合征,对症处理后好转。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随访最长22个月,均未出现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有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主动脉弓-颅内血管成像(CTA)提示术侧颈内动脉(ICA)闭塞,但无缺血症状,继续随访。结论:颈动脉近全闭塞患者进行复合手术治疗安全可行,可以弥补单一行CEA或血管内治疗的不足,但仍需大样本及长期随访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oxⅢ型迷宫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行CoxⅢ型迷宫手术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CoxⅢ型迷宫手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通过手术前后心脏超声心动图指标观察心功能情况,并总结其临床经验。 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心脏瓣膜手术及迷宫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损伤及脑血管意外情况。体外循环时间143~201 min,平均(174.43±15.4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1~96 min,平均(88.71±3.54)min,呼吸机应用时间18~47 h。术毕复跳时均无心房颤动。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1例,经强心利尿,改善心功能等治疗后好转;低氧血症1例,经控制感染,雾化排痰,加强体疗后恢复。住院期间应用心脏起搏器起搏4例,出现心房颤动2例,心房扑动1例,其中电复律1例,其余给予补充血容量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术后出院时恢复窦性心律11例(91.67%)。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3个月~2年,心功能明显改善。随时间延长,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逐渐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CoxⅢ型迷宫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肯定,精准把握手术指征和严格掌握外科手术操作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对老年患者颈动脉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8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组,49例无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情况、颈动脉内-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IMT、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研究组管腔闭塞率2.27%,管腔狭窄率90.91%;对照组无管腔闭塞,管腔狭窄率18.37%;2组患者管腔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3),研究组患者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心脏瓣膜钙化程度的加重而加重,对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应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6.
陈红卫  张润生  杨营军  杨恒 《医学综述》2008,14(17):2706-2707
目的探讨对心脏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1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或成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其余20例患者术后随访6~38个月,均无心绞痛发作,心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对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选择瓣膜置换或成形同期进行冠脉血运重建,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特点。方法对22例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过程顺利,麻醉时间153~281 min,平均(171±34.26)min,转流时间(101±4.2)min。8例经1~2次电击除颤复跳,其余自动复跳。术后6~8 h拔管14例,10~24 h拔管8例;术后10~14 h行血液透析10例,18~24 h行血液透析6例,1周内行一次血液透析6例。22例尿毒症合并瓣膜病患者全部康复出院,无近期死亡病例。结论尿毒症伴心脏瓣膜病置换术的麻醉只要做到术前有效血液透析,术中维持循环稳定,良好的电解质、血气检测水平,合理用药,并且术中体外循环超滤,术后根据患者肾功能及血钾情况及时再行血液透析,此类手术的麻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远期预后的危险性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筛选其中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08例患者随访平均时间(41.67±3.20)月,其中死亡44例,占40.74%。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复杂程度、原发病有器质性病变、术前合并症、术后严重并发症、心功能差、舒张末期左室内径大、左心室射血量低、体外循环时间较长等均为患者手术治疗后潜在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病患者经瓣膜置换术后存在较多危险性因素对预后造成影响,因此手术治疗后需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给予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雷虹  严中亚  严宇  朱正艳 《安徽医学》2012,33(12):1637-1639
目的对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采用Medtronic公司的射频消融系统对11例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其中包括双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0例同时三尖瓣成形术4例。结果术毕转为窦性心律11例,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室速,无Ⅲ°房室传导阻滞,无心房穿孔出血,1例术后低心排死亡,随访3~12个月,10例均为窦性心律,1例术后6个月出现房颤复发,余10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明显缩小。结论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手术在治疗合并有房颤的心脏瓣膜病的瓣膜置换手术中安全、简便、易于操作,而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经过相应的手术之后,多数心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围手术期间,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5例,呼吸衰竭8例,低心排综合征5例,需要再一次开胸止血2例,3例死亡。随访2个月没有发现死亡的病例。结论:对于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采取瓣膜置换或成形术,并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陈洪 《当代医学》2014,(29):45-45
目的研究分析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4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在全麻、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为(124.51±1.04)min;体外循环平均时间为(174.52±1.03)min;围术期间,6例呼吸衰竭,7例严重心率失常,1例再次开胸止血,6例低心排综合征,2例死亡;随访3个月期间,没有出现死亡现象。结论依据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手法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的外科方式干预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 2002年3月至2011年3月82例87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治疗76侧,其中传统内膜切除6侧(联合补片成形3侧),外翻式内膜切除70侧,2例同期行双侧颈动脉内切除术;应用支架成形治疗4侧;应用相关旁路手术7例。本组病例均为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70%-100%)。结果 术中术后无脑卒中、死亡病例;4例术后皮下血肿,12例术后伸舌偏向患侧。结论 个体化分析选择合适的外科干预方式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疾病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和体会。方法 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具有脑缺血的临床症状。全组均经颈部彩色多普勒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初期筛查检出,9例、3例、28例分别应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颈动脉狭窄。40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均≥70%,其中合并溃疡病变5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另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例。患者全部行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全部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行颈动脉血管补片成形术32例。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31例(77.5%),症状好转9例(22.5%)。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1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5.0%(符合美国AHA≤6%的标准)。40例均获随访,在术后6周及3个月复查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无1例血管再狭窄发生。结论 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的经验。方法25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行CEA,术中切除标本送病理,术后定期复查,长期随访。结果术中即时成功率为88%;术后30d内无死亡病例;7例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均好转;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20例手术后颈动脉通畅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余5例颈动脉闭塞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结论CEA治疗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安全有效,能够改善脑缺血引起的症状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外科治疗经验,提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27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二尖瓣置换术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44.4%),死亡2例(7.4%),死亡原因1例为低心排综合征、1例为恶性心律失常。结论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切当的手术方法及合理的术后处理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站式复合手术治疗慢性复杂性颈动脉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复杂性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数字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确诊并评估病变血管累及情况,其中左颈动脉病变4例,右颈动脉病变2例。术中根据具体病变决定是否取栓、放置脑保护伞、转流管、补片等操作。术后门诊随访,利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颈动脉再通率为83.3%(5/6),共植入支架12枚(11枚为裸支架,1枚为覆膜支架)。其中成功开通闭塞病变5例,再通失败1例。5例再通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内未出现脑卒中,复查颈动脉支架通畅,认知功能均有所改善(平均mRS评分术前3.4分,术后2.0分)。结论对于慢性复杂性颈动脉闭塞病变,可尝试采取一站式复合手术,短期随访显示可行性较好;但术前须经充分的影像学评估并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临床效果与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给予所有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术后3例患者死亡,4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手术后患者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房内径(LAD)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年龄50岁、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为III级或IV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存在窦心性心律、LVEDD80 mm、LVEF50%、LAD60 mm以及体外循环时间108 min是导致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形态、降低术后早期死亡率;但由于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为III级或IV级、术前存窦性心律失常等因素或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较多,因此术前需加强心电图检查,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急性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在我国病例数目不断增加,但颈动脉狭窄伴冠状动脉狭窄患者 PCI 术脑梗死风险无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我院收治 1 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左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犯罪血管前降支植入支架1 周后择期开通右冠状动脉闭塞病变.术后患者表情淡漠,48h后出现失语、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吞咽困难,遗留脑梗死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尿毒症时,血中钾离子、尿素氮、肌酐对实施瓣膜置换手术的影响及应对。方法对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评估其手术效果,应用术前血液透析,术中体外循环充分超滤,术后根据肾功、K 情况再度血液透析。结果8例患者术后10~14 h行血液透析,3例术后18~24 h行血液透析,5例术后一周内行一次血液透析,16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尿毒症伴心脏瓣膜置换术前有效血液透析、术中体外循环超滤、术后根据患者肾功能及血K 情况及时再行血液透析,对手术实施及术后恢复是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丁凯  周华富  何巍 《安徽医学》2010,31(10):1199-1200
目的总结2009年收治594例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94例经手术治疗心脏病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心超或心脏CT、心导管检查确诊,先心病355例,男性159例,女性196例,瓣膜病228例,男性107例,女性121例,黏液瘤11例,均为女性。先心病以室缺、房缺、法洛四联症为主,瓣膜病以风湿性为主,其次是先天性瓣膜病变及老年退行性瓣膜病,所有病例均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不停跳手术229例,包括先心病151例,瓣膜病67例及黏液瘤11例。结果全组死亡16例,瓣膜病死亡9例,先心病死亡7例,死因主要为术后低心排、肾衰等,总病死率2.69%。结论心脏病患者一旦确诊,外科手术仍是最主要治疗手段,但手术仍有一定的病死率。充分术前准备,加强围术期管理,良好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及避免术后并发症是可望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