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抑郁症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对照组患者给予氟西汀,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并呈现时间效应,其中观察组患者在第1周的变化程度要好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有效率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在第1周的变化程度要好于对照组。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好,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1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与观察组,各59例.参考组采用文拉法辛治疗,观察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SF-36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22%... 相似文献
3.
《吉林医学》2018,(2)
目的:对比分析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8周、16周HAMD、MADR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MAD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16周两组患者HAMD、MADRS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观察组患者HAMD、MADRS评分下降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比起西酞普兰治疗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效果更优,安全性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帕金森病(PD)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2013年2月经本院诊治的帕金森抑郁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在口服常规抗PD药物的基础上加服艾司西酞普兰,对照组则在口服常规抗PD药物的基础上给予同等剂量的安慰剂治疗;以6周为一疗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和UPDS量表得分。并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基本生理指征常规检查,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药物安全性。结果 HAMD量表得分: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HAMD量表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量表得分第一周末、第六周末均有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HAMD量表得分无显著变化(P>0.05),其第一周末、第六周末分值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肝、肾、心脏功能,及血尿常规检查无异常;观察组出现头晕2例,恶心1例,失眠2例,均在可耐受范围内,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可自行减轻或消失。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病抑郁起效快,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临床较理想的抗抑郁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米氮平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艾司西酞普兰抵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将105例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抵抗的抑郁症患者分为换药组(53例)和合并用药组(52例),分别予换用米氮平治疗,艾司西酞普兰合并米氮平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4、8周末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定临床疗效,使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合并用药组治疗痊愈率高于换药组(P<0.05),起效快于换药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氮平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艾司西酞普兰抵抗性抑郁症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针刺结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将60名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针药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针药组患者给予针刺合并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不良反应量表(TESS)对两组患者在基线及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第6周末、第8周末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针药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但针药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总分较之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和舍曲林治疗社交焦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2例社交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与舍曲林组,每组24例,治疗8周,在治疗前和治疗期间采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来评定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来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为87.5%,舍曲林组为83.3%,两药疗效相近。LSAS、HAMA减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的起效时间快于舍曲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良好的耐受性。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治疗社交焦虑症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康医学》2016,(7)
目的:探究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治疗老年焦虑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老年焦虑症患者,由电脑随机排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文拉法辛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治疗8周后,采用HAMA焦虑量表及TESS副反应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药物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4周后,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焦虑症患者的疗效优于文拉法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7月于我院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氯丙咪嗪治疗)和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每组各48例,后将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临床控制、显效、有效的例数及比例、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无效例数及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中有2人头晕头痛、1人嗜睡、1人多汗、其他不良症状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中3人头晕头痛、4人嗜睡、4人多汗、其他不良症状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的抑郁状态,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或对照组,研究组服用艾司西酞普兰,对照组服用阿米替林,分别治疗6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SCL-90评分显示在治疗第2周时,抑郁因子评分研究组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41,P<0.05),焦虑因子评分研究组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58,P<0.05)。在第4周时躯体化因子评分研究组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12,P<0.05),抑郁因子评分研究组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36,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口服艾司西酞普兰10 mg,起始剂量10 mg/d,早餐后服用,根据病情逐渐调整10~20 mg/d;对照组予以口服舍曲林,起始剂量50 mg/d,早餐后服用,根据病情逐渐调整50~200 mg/d,两组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白介素(IL)-2、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30.47±9.65)、(21.76±5.13)、(26.28±7.42)、(46.41±15.29)、(27.51±5.92)、(35.42±8.12)ng/L]均较治疗前[(59.86±12.27)、(34.42±6.14)、(42.41±8.53)、(60.08±13.02)、(33.92±7.03)、(43.15±9.17)ng/L]明显下降(t=3.47、2.89、2.91、2.32、2.20、2.17,P〈0.01或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t=2.44、2.14、2.25,P〈0.05);同时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5%)明显优于对照组(72.5%)(χ2=5.54,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药物不良反应12例(30.0%)和10例(25.0%),症状较轻,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较好,作用机制与其能明显降低血清IL-2、IL-6和TNF-α水平,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动力性分析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将63例抑郁症患者利用随机数学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31例(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动力性分析)和对照组32例(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疗程为12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8,12周末,研究组的HAMD评分[8周末(17.35±2.98)分;12周末(9.26±3.4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HAMD评分[8周末(21.97±3.26)分;12周末(15.28±3.18)分,(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8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动力性分析治疗难治性抑郁症能明显提高疗效,缓解更彻底,并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其疾病负担排名为全球前十位,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不断发展,许多精神疾病患者症状得以控制,但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往往很难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艾司西酞普兰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临床常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分析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2年7月—2013年5月收治的76例抑郁症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1例患者接受文拉法辛治疗,治疗组35例患者接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患者的不同时段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治疗组患者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段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药物见效快,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对门诊抑郁症患者应用艾司西酞普兰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2013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门诊部进行治疗的58例抑郁症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文法拉辛治疗,观察组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2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从治疗后的第1周即明显降低;对照组HAMD评分从治疗后的第2周开始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21%,2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7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5%,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门诊抑郁症患者时应用艾司西酞普兰起效快、疗效及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