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介入技术治疗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对21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照影检查,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43例,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36例。结果 冠脉造影检查心肌梗死82例,造影阳性率为100%;心绞痛80例。造影阳性率为80%;可疑冠心病48例,造影阳性率为19%。左主干及主支病变血管共169支,43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随访545.5年。38枚支架置入36支冠脉病变血管内。随访647年,再狭窄6例,再狭窄率1l%。结论 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冠心病远期疗效肯定。但是有一定的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2.
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然而介入治疗尚有许多问题需解决.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的成功率可达95%以上,但是术后3~6个月有30%~50%的患者出现再狭窄,影响冠脉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冠状动脉内支架是降低PTCA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手段,但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仍高达20%~40%[1].  相似文献   

3.
药物涂层支架在冠脉再狭窄介入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香 《医学争鸣》2006,27(6):574-575
0引言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迄今为止主要有两大冠脉介入技术应用于临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脉支架植入术.自1977年应用以来再狭窄问题一直影响着PTCA的远期疗效,尽管后来的冠脉支架植入术大大降低了再狭窄率,但也有10%~50%的病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问题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难题之一.为防治再狭窄也曾做过许多努力,如:为数众多口服药试验研究均未获得满意效果,放射疗法被认为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挽救了大量冠心病患者的生命,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随着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适应证不断扩大和治疗病例的积累,急性闭塞率和远期再狭窄率逐渐增加,且越来越成为制约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5.
支架内再狭窄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angioplasty,PTCA)及其它介入技术的日益开展,作为辅助治疗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的数量也逐渐增多。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可降低再狭窄的发生,但是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cois,ISR)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焦点和难题。本文对ISR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杨莉 《医学综述》2014,20(18):3292-329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再狭窄和血栓的形成。随着介入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以及技术的日趋成熟,术后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仍不可忽视。脂蛋白(a)是已知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脂蛋白(a)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该文就血清脂蛋白(a)的水平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以及患者预后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水平,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术对冠心病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单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70例为冠脉介入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入选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IL-6和TNF-α水平。结果冠脉介入组患者术后血浆IL-6为(21.49±4.45)pg/L,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IL-6为(13.07±4.12)pg/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介入组患者术后血浆TNF-α为(15.67±4.25)ng/mL,显著高于术前的(12.56±4.13)ng/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冠脉造影术后TNF-α为(11.23±3.87)ng/m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介入治疗促进冠心病患者血浆IL-6及TNF-α水平的升高,是否为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机制之一尚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目前医学领域公认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概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冠状动脉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支架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评价成为医学关注的焦点。该文就冠状动脉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以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为主线的干预措施是冠心病介入技术的主要进展。介入干预后靶血管或靶病变的再狭窄一直是介入治疗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支架的应用虽减少了单纯球囊成形术时代因血管急性闭塞而需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需求、并一定程度的降低再狭窄发生率,但它并没有消除再狭窄,相反,处理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西藏高海拔地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介入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收集西藏地区藏民患者50例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对其冠状动脉特点展开分析,对24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与平原地区患者在冠脉病变、支架选择方面的差异以及临床疗效实施对比。结果西藏高海拔地区藏民患者冠状动脉近端(非狭窄段)内径较粗大,非冠心病组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近端平均直径大于冠心病组(P0.05);置入38个冠脉内支架平均直径为(3.27±0.43)mm,支架平均长度为(18.42±4.31)mm。结论西藏高海拔地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径较为粗大,置入冠脉内支架平均直径较大,较少使用长支架,具有较低的再狭窄率及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支架及其再狭窄的影像学评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架植入术是临床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它降低了单纯球囊扩张术后的冠脉狭窄率,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发生率仍在12%~47%[1]。冠脉支架术后发生的支架内或(和)支架两端再狭窄,不仅与炎性反应、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合成以及血管重构等有关,还可能与许多临床、生化、冠脉病变特性和基因等因素有关。ISR成为当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局限。目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仍然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的常规方法,血管内超声可以准确评价支架及其腔内情况,但因术后均需长期随访,这两种有创检查方法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然而随着接受支架植入术临床病例数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以及进一步观察研究,冠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restenosis,ISR)的问题逐渐被重视,其发生率高达15%~40%,以术后3~6个月为高峰期,6个月以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严重的影响了支架植入术的长期疗效,向冠心病介入治疗提出了挑战.因此,ISR有待于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进一步探讨研究,以阻止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采用微创的方法,借助特殊的导管材料和球囊装置,经皮肤和股动脉送到心脏冠状动脉内操作,清除阻碍冠脉血流的病变,使冠脉再通,挽救缺血、坏死病灶周围心肌和心功能。主要包括经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支架植入术(CS)和冠脉内斑块旋切术等。随着介入放射学的飞速发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应用越来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广泛应用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远期的不利后果--支架内再狭窄也日益增多[1].因此,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2000年8月-2003年10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支架内再狭窄病人19例行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后的近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发展过程中,支架取代于单纯球囊扩张使PCI术后再狭窄由40%~50%降至20%~30%,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首选方法。如何降低支架内再狭窄是PCI术的一个难点,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的临床应用被誉为冠心病介人治疗领域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脉造影结果,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4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与82例无糖尿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并比较两组患者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①DM组冠状动脉病变Gens㈨积分明显高于NDM组,多支病变比例显著高于NDM组(P〈0.05)。弥漫及复杂病变比例显著高于NDM组(P〈0.01).②随访6~56个月,DM组支架内再狭窄和再次血运重建比例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总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弥漫性病变多见。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远期预后相对理想,但是支架内再狭窄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在冠心病诊断及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9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MSCT冠状动脉检查,并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接受PCI治疗的38例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时行MSCT冠状动脉检查及CAG检查。以CAG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MSCT诊断冠心病及PCI术后支架再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MSCT评估冠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6.30%、97.23%、90.00%、96.09%、94.78%,MSCT评估PCI术后支架再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为80.00%、94.73%、88.89%、90.00%、89.65%;MSCT与CAG在冠脉狭窄及PCI术后支架再狭窄的诊断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MSCT能较好的显示出冠状动脉狭窄情况,也可对冠脉PCI术后支架再狭窄情况进行诊断,在临床上可用于冠心病的筛查及冠脉PCI术后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随之而来的支架内再狭窄成为心血管领域的新难题。炎症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支架内再狭窄的始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出现的新生内膜增厚和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共同加速了支架内再狭窄的进展。心外膜脂肪组织分泌的炎性因子可直接影响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破坏冠状动脉血管壁的稳态,从而参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生理过程。此外,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作用。因此,本文就近年来心外膜脂肪组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影响的研究进展、心外膜脂肪预测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支架内再狭窄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Jian  丛洪良 《医学综述》2008,14(16):2512-25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重要的治疗方法,迄今已走过30余年,目前已成为与药物治疗、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并驾齐驱的治疗手段。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裸金属支架置入技术、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技术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三个里程碑。特别是近期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拓宽了PCI的适应证,看到了战胜支架内再狭窄的曙光。  相似文献   

20.
张婧娴  刘同库 《医学综述》2014,(23):4297-429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其治疗方法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广泛应用,为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却逐步凸显出来,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众多,引起学者们关注的因素主要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支架、病变部位及类型等。因此,为了降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需要通过众多因素的共同预防,才能使支架术后患者获得令人满意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