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新生儿呼吸衰竭重症监护的护理经验。方法:重症监护室收治的40例呼吸衰竭新生儿经过一般护理、症状护理,良好地监测了动脉血气分析,合理地使用了呼吸机辅助呼吸,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结果:22例使用间歇指令通气(IMV),6例经高频振荡通气(HFOV),12例经辅助正压通气(PPAV)治疗,除2例因为停止治疗而死亡外,其余疗效满意。结论: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症监护应进行良好的一般护理和症状护理,监测好动脉血气而合理地辅助呼吸。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序贯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序贯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危急重症专职护理小组的护理。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序贯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危急重症专职护理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程丽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9):1266-1268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护理特点。方法:通过对收治的45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无创正压通气的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45例患者40例(88%)康复出院,5例气管插管通气。结论:呼吸衰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临床效果好,在护理上注意治疗前的准备,治疗中严密观察血气分析、生命体征、神志、呼吸机的工作状况及并发症的监护是无创通气的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应用程序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在2014-2015年收治的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共计60例作为临床研究资料,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为30例。对实验组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应用程序化的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对对照组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应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新生儿感染率方面两组进行比较,对照组的感染率要高于实验组的,经统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效果要好于对照组的,经统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用程序化护理管理模式,护理效果是满意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后护理要点。方法收取我院100例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12月20日直至2017年1月8日,并将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均实施无创通气治疗后,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发生咽部干涩患者有1例、烦躁不安患者有1例、腹胀患者有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治疗期间,实施全程护理,不仅能提升患者幸福指数和心情指数,还能促进患者康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王庆蓉 《基层医学论坛》2004,8(12):1108-1109
应用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室(NICU)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呼吸道管理和监护水平的高低是抢救成败的关键。新生儿因其生理特点对气道护理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护理不当易造成堵管、脱管、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熟练、准确、训练有素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我院NICU 2002年1月~2004年6月28例新生儿机械通气呼吸道护理过程中,得出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无创正压通气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辅助通气方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婴幼儿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疾病的治疗中。其中,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婴幼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较多,但在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患儿的呼吸支持中报道较少。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将NCPAP应用于40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患儿,在机械通气拨管后立即使用NCPAP,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沈彤  李晶  孙相国  朱霞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2):1899-1900
目的探索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将2004年7月~2005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受面罩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24例作为治疗组,选择2003年1月~2004年6月22例同等病情并采用常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为(35.2±19.8)h,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者2例,抢救成功者为21例,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为(49.1±22.4)h,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者10例,抢救成功者为13例,两组以上指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面罩机械通气较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护理在小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纳入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呼吸衰竭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重症监护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00%,和对照组的72.50%比较显著更高(P0.05)。结论:在小儿呼吸衰竭中应用重症监护护理,可促进患儿呼吸功能及临床症状的改善,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采纳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SIMV PEEP)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和特点,观察与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07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50例采用机械通气(SIMV PEEP)模式治疗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儿存活40例,占80%;死亡6例,占12%;放弃治疗4例,占8%;肺部感染9例,肺不张2例,气胸1例,撤机失败6例。结论适时尽早上机,尽量使用较低PEEP和吸气峰压PIP、较短的吸气时间,尽快脱机,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加强护理等,是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护理体会。方法:将我院在1年内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收治的新生儿4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和院内感染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效果。结果:相比对照组新生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20%,观察组新生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5%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新生儿实施临床护理时,对其进行院内感染的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能够明显降低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有着较高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何伟  廖霓 《四川医学》2007,28(4):433-434
目的对我院治疗的新生儿呼吸衰竭病例进行病因分析及对策的探讨。方法对我院ICU病区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治疗的64例新生儿呼吸衰竭进行了病因分析,并对其常用处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导致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占前4位的是:肺部感染(45.31%)、吸入性肺炎(34.38%)、呼吸窘迫综合征(32.8l%)、呼吸暂停(25.00%)。在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进行治疗过程中予以辅助机械通气的占64.06%。结论新生儿呼吸衰竭是新生儿常见的危急重症,其主要的病因仍是呼吸系统疾病,机械辅助通气己是治疗新生儿呼吸功能衰竭主要的手段,且对提高新生儿呼吸功能衰竭患儿生存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专职小组护理模式应用于行有创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于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有创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重症专职小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通气后,两组pH值、动脉血氧分压高于通气前,且观察组高于常规组,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通气前,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两组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呼吸峰流速值高于通气前,且观察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重症专职小组护理模式应用于行有创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可改善其血气指标及肺部功能,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虞城县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需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新生儿100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50例,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后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平均通气次数及VAP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住院时间和通气次数少于对照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呼吸机辅助通气新生儿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通气次数,降低VAP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机械通气(HFV)用于晚期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入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晚期早产新生儿19例,出现呼吸衰竭后均常规给予常频机械通气,疗效不佳者转为HFV。记录HFV治疗后6、12、24、48h血气分析及呼吸机参数变化。结果 19例病儿HFV治疗6h后血气pH、PaO2、PaCO2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10.71~8.72,P<0.05),12、24、48h进一步改善并且维持相对稳定;吸入氧浓度(FiO2)、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之比(PaO2/FiO2)、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治疗后6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t=-4.15~5.57,P<0.05),12、24、48h进一步改善。19例病儿治愈15例(78.9%),4例(21.0%)因病重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HFV治疗晚期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58例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儿呼吸衰竭通过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时的护理要点。方法:对58例呼吸衰竭的危重新生儿进行鼻塞式 CPAP 辅助通气,根据经皮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调节送气压力及吸入氧浓度,实施综合护理。结果:58例新生儿呼吸衰竭使用 CPAP 辅助呼吸治疗有效52例(89.65%)、死亡2例(3.45%),4例(6.89%)好转后放弃治疗;13例出现鼻黏膜损伤,5例出现胃胀气。结论:采用 CPAP 治疗同时加强护理措施,通过一些预见性的护理防范措施,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在提高患儿治疗效果的同时也达到增加病人的舒适度和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机械通气作为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主要挽救方法得到一致公认。然而,我院儿科和全国绝大多数基层医院一样,还未具备独立实施机械通气的条件,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危重新生儿的抢救质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2000年4月起,我科通过与成人重症监护病房合作,应用机械通气技术抢救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27例,取得初步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用于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实施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动脉血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基础上开展临床护理干预可巩固治疗效果,改善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入选本研究62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收治时间为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与实验组(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2)两组患者心率、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与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疗效得到了临床与患者的认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作用,以及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IC)为切换点转换通气模式的效果.方法 分析本院呼吸科监护病房(RICU)48例COPD重症呼吸衰竭,分别接受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实验组)及传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照组)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实验组有创机械通气和入住RlCU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减低(P<0.05);两组的再插管率和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COPD重症呼吸衰竭,以PIC窗为切换点,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