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CT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及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病理结果分成对照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52例)与观察组(胰腺癌,28例),2组术前均接受CT检查,比较2组CT影像学征象、表现及诊断结果。结果 2组CT影像表现中形态、均匀度、平扫密度、增强扫描密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扫描结果中胰腺肿胀、肾脏受累、被膜样边缘等均低于对照组,血管侵犯、病灶密度降低、胰管截断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胰管不规则扩张或狭窄、假囊肿形成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二者CT影像学征象中病灶形态、均匀度、平扫密度、增强扫描密度均不相同,可将其作为诊断二者的可靠指标,同时可根据胰腺肿胀情况、肾脏受累程度、被膜样边缘、血管侵犯、病灶密度、胰管截断等情况进行有效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扫描与CT灌注成像在胰腺癌成像中诊断价值及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多层螺旋CT扫描与CT灌注成像检查,其中多层螺旋CT扫描包括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对比平扫、动脉期、胰腺期、门脉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对比分析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的密度、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检测值。结果在多层螺旋CT扫描中,胰腺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最高,胰腺期、门脉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大于平扫、动脉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P0.05);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的密度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胰腺期的CT差值显著大于动脉期、门脉期(P0.05);多层螺旋CT平扫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的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CT灌注成像中,胰腺癌组织的BF、BV及PS的检测值小于正常胰腺组织,MTT的检测值大于正常胰腺组织;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灌注参数BF、BV、MTT及PS对胰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例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实施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20例正常胰腺患者的资料进行比对研究。结果:正常胰腺实施平扫后的平均CT值高于肿瘤;实施增强扫描后,肿瘤在胰腺期与门脉期的CT值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胰腺在胰腺期的CT值要高于门脉期(P0.05);而肿瘤胰腺在胰腺期的CT值显著低于正常胰腺(P0.01);肿瘤和正常胰腺之间存在密度差异。结论:胰腺癌与正常胰腺之间存在密度差异,而在胰腺期实施螺旋CT增强扫描则可以得到最大的密度差值,为胰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增强CT在急性胰腺炎病情分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3年1月到2016年8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在直接征象中,两种扫描方法的胰腺增大检出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胰腺点片状坏死与边缘模糊的检出率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征象的检出中,增强扫描检出的胰周渗出与肾前筋膜增厚明显优于常规平扫(P0.05)。CT增强扫描胰腺炎Balthazar分级优于常规平扫,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在急性胰腺炎病情分级中的诊断具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与分级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超、CT平扫和增强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彩超、CT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9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对彩超、CT平扫和CT增强检查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阳性率、诊断重症胰腺炎的检出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彩超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阳性率为63.3%,CT平扫为80.6%,CT增强为81.6%,CT与彩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对重症胰腺炎的检出率要高于彩超和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对胆源性胰腺炎的检出率要高于CT平扫和增强(P〈0.05)。结论彩超、CT平扫和CT增强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胰腺癌与胰腺自身免疫炎性病变的CT鉴别方法,以期指导临床,提高确诊效率。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3月-2014年9月确诊并收治的胰腺占位病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将95例确诊为胰腺癌患者设为肿瘤组,34例确诊为局限性胰管狭窄型慢性胰腺炎患者设为炎症组。两组患者均实施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两组患者CT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两组患者胰腺肿胀和弥漫性强化减低、局灶性密度减低、被膜样边缘、血管受侵犯、胰管截断和肾脏受累这6种影像学表现特征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钙化、假囊肿形成和胰管不规则狭窄、扩张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与胰腺自身免疫炎性病变其CT影像中在胰腺肿胀和弥漫性强化减低、局灶性密度减低、被膜样边缘、血管受侵犯、胰管截断及肾脏受累方面有显著的特征性差异,可作为鉴别诊断者两个病种的初步依据,临床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肺吸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肝肺吸虫病、细菌性肝脓肿、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3组病例(各8例)增强CT图像,测量肝实质内病灶各期囊内和囊周组织的密度(CT值),比较组间及组内各期间组织密度有无差异,并结合增强扫描征象,探讨肝肺吸虫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肝肺吸虫病CT增强扫描多表现为肝实质内多个簇状、管状(多发囊状)及分叶状低密度灶,增强囊壁轻度强化,部分病灶呈网格状改变.同一组别、不同时相之间囊内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平扫和增强扫描肝肺吸虫病组囊内CT值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而其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组内囊周组织CT值门脉期高于动脉期(P<0.05);细菌性肝脓肿组囊周组织CT值高于其余两组(P<0.05),而其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所显示的肝实质内病灶的密度及强化特点,结合临床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有利于肝肺吸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高敏  吴艳艳  李庆华 《吉林医学》2011,32(13):2561-2562
目的:分析和总结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CT表现特点及鉴别要点,以提高其CT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慢性胰腺炎、10例胰腺癌的CT资料,每例均行平扫与增强扫描,层厚、层距均5~10 mm。结果: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主要CT征象的出现率在增强扫描病灶呈低、低与等混杂密度(χ2=5.63,P<0.05);胆总管下段扩张突然狭窄截断(χ2=13.30,P<0.01);胰周大血管侵袭、包绕、包埋(χ2=15.00,P<0.01);沿主胰管走向分布钙化灶(χ2=5.45,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腺癌的血供特点与生物学行为是其CT诊断及其与慢性胰腺炎鉴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pancreatitis,AIP)与胰腺癌(pancreaticcarcinoma)的CT特点,旨在提高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与胰腺癌的CT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2006年3月-2010年8月收治的AIP患者以及胰腺癌患者各8例。AIP的诊断标准采用日本胰腺病学会的标准,胰腺癌均为手术病理证实,分析二者的CT表现,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①胰腺肿胀或局灶性密度减低及其强化方式;②被膜样边缘(腊肠征);③血管受侵犯;④钙化;⑤假囊肿形成;⑥胰管的改变:包括胰管的狭窄及扩张和截断;⑦肾脏受累。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下CT特点在AIP与胰腺癌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胰腺肿胀,弥漫性强化减低、局灶性密度减低、被膜样边缘、血管受侵犯及胰管截断以及肾脏受累。结论 CT检查能够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0.
晋毅 《中外医疗》2013,(30):175-176
目的探讨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31例胰腺癌患者和46例反复发作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胰腺癌组患者和胰腺炎组患者入院时和24h后血清淀粉酶检测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结果显示胰腺癌组患者的胰腺增大主要表现为局限性,胰腺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弥漫性增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胰腺癌组患者和胰腺炎组患者的胰腺密度和胰管扩张情况的CT检查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胰腺癌组患者扩张胰管贯通区病变率低于胰腺炎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胰腺癌组患者和胰腺炎组患者CT检查中胰腺强化特点比较得出,胰腺炎患者主要表现为非肿块型不均匀性强化。胰腺癌患者主要表现为肿块或结节状持续性弱强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可作为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脑出血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出血患者6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均实施头颅CT扫描、MRI检查,分析两组患者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在CT影像学表现下的CT值、病灶密度、血肿周围水肿、病灶形态及占位效应各有不同。MRI影像学表现下,观察组中病灶周围DWI高信号水肿带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DWI信号特征:观察组混杂信号和低信号高于对照组,高信号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灶形状为类圆形高于对照组,不规则形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底节区病灶分布高于对照组,顶额、小脑及颞叶分布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在诊断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以鉴别病灶密度、CT值变化、占位效应、血肿周围水肿、病灶形态为主;MRI以鉴别病灶形态及部位分布、病灶及其周围DWI信号特征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比较病灶在虚拟平扫和常规平扫图像中的平均CT值、信号噪声比(SNR)和图像质量评分。按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良性组(n=24)和恶性组(n=66),比较两组在不同keV下的平均CT值。结果:虚拟平扫组的SNR明显高于常规平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平均CT值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与恶性组在70和80keV下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平扫在颈部淋巴结扫描中具有替代常规平扫的潜在价值,双能量能谱分析有助于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68例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患者,依据病理活检结果分为良性组37例,恶性组31例,均先后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比较两组平扫及增强扫描时的CT值变化情况.结果:恶性组平扫、增强20 s、增强60 s CT值均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两组20 s CT相对强化值均明显高于60 s CT相对强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使用CT增强扫描时,应用延迟20 s增强扫描的准确率更高,更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28层CT联合MRI在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胰腺癌与反复发作的胰腺炎患者82例,均采用128层CT联合MRI检查,观察CT和MRI结果。结果胰腺癌与胰腺炎在128层CT检查中胰腺形态、胰腺密度和胰腺的强化特点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RI在胰腺体积、钙化情况、囊肿和淋巴结改变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胰管扩张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28层CT联合MRI能够对胰腺癌及胰腺炎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郭存银 《中外医疗》2016,(23):180-182
目的:探究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效果。方法方便择取2010年6月—2015年6月至该院进行疾病诊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2例纳入该实验研究,依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共分为每组患者均占据31例的常规组与实验组,对常规组患者采取CT平扫方法,对实验组患者采取增强CT扫描方法,对两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比两组急性胰腺炎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急性重症胰腺炎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常规组检出率分别为45.16%与32.26%,P﹤0.05。结论诊断急性胰腺炎患者时采用增强CT扫描的应用价值显著,阳性检出率相比CT平扫较高,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可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CT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在对肺结节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56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56例患者入院后两周内都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检查进行确诊为肺部结节性病变。结果 51例患者中良性结节组26例和恶性结节组30例;CT平扫良、恶性肺结节平均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60s良、恶性肺结节的平均CT值比较,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15s、30s所测的CT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最大CT净增值20~60HU为恶性结节,测得CT三期增强扫描对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86.73%、诊断准确性为81.46%。结论 CT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在肺结节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且对良性和恶性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探讨胃癌螺旋CT三期增强图像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胃癌患者50例,收集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分析50例胃癌患者CT三期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CT增强扫描对胃癌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对胃体部、胃窦部胃癌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CT三期增强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对胃癌总检出率、诊断准确率为74.00%、50.00%,明显低于CT三期增强98.00%、9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中患者图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胃壁增厚,广泛增厚者未见胃壁自然弧度,胃壁僵硬,胃轮廊不清,周围脂肪层模糊或完全消失。CT三期增强中,胃腔内、胃壁内外对比梯度较佳,可直观显示肿瘤大小、形态及与毗邻组织结构,36例患者增强扫描图像中均显示胃壁增厚变化不均匀,胃体内肿块向腔内外突出,侵犯周围组织。41例患者病灶内侧粘膜层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面积增大,平衡期完全强化。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胃癌病灶图像表现特征,检出率及诊断准确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鉴别诊断中应用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28例胰腺癌患者与20例肿块型胰腺炎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超声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胰腺癌组腹腔淋巴肿大比例53.6%;胰胆管边界阻塞比例64.3%;内部不均质比例100.00%;邻近血管改变比例96.4%;低回声比例96.4%均明显高于肿块型胰腺炎组,而肿块型胰腺炎组患者强回声斑块比例20.0%;胰胆管灶内阻塞比例30.0%;后方回声增强比例85.0%均明显高于胰腺癌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在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极高,二者在彩超检查中存在明显不同的影像学特征,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临床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中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23例,以及同期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23例,均给予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结果:经过对比可知,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胰腺肿胀、弥漫性强化减低,局灶性密度减低,被膜样边缘,血管受侵犯,胰管截断,肾脏受累方面与胰腺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钙化、假囊肿形成、胰管不规则狭窄及扩张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时,CT检查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提升临床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临床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中 CT 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23例,以及同期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23例,均给予 CT 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 CT 检查结果。结果:经过对比可知,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胰腺肿胀、弥漫性强化减低,局灶性密度减低,被膜样边缘,血管受侵犯,胰管截断,肾脏受累方面与胰腺癌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在钙化、假囊肿形成、胰管不规则狭窄及扩张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时,CT 检查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提升临床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