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即描述服用氯吡格雷而不能提供充分抗血小板作用的一种现象。氯吡格雷抵抗者血小板聚集率高,易发生心血管事件。本文对目前有关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可能发生的机制和解决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氯吡格雷抵抗的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A)抑制剂,其活性代谢产物可选择并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表面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P2Y12结合,减少ADP结合位点,阻断ADP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PA。氯吡格雷可以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缺血性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情况,探讨分析相应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76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进行分组,其中血小板抑制率〉50%共40例(对照组),〈50%共36例(观察组),对比2组流行病学、脂代谢、糖代谢与超敏C反应蛋白等水平值。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高脂血症与高血压发病史以及吸烟史等流行病学指标对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分析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均是影响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大,且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等因素有关,值得临床上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前瞻性探讨氯吡格雷抵抗(CR)与临床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关系。方法对拟诊冠心病患者进行基线检测和随访,对比观察不同基线水平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DPAI)值MACCE的发生危险。结果共调查并随访107例心内科住院患者,1年内MACCE发生率为23.8%;CR抵抗者的MACCE发生危险显著升高(OR=3.71,P=0.024),且随着CR水平的升高,MACCE发生危险逐级抬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MACCE组的DPAI值低于未发生MACCE组(14.7%±3.7%vs.27.9%±24.2%;P=0.074)。结论 CR可能是MACCE的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氯吡格雷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广泛。长期随访发现,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无反应或低反应,即存在药物抵抗现象。氯吡格雷低抗者的血小板聚集率高、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本文对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氯吡格雷抵抗的检测方法、原因及治疗对策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氯吡格雷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clopidogrel,CPG)是一种新型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噻吩吡啶类衍生物,具有不可逆的血小板抑制作用。由于具有服用剂量小、不良反应少、作用效果快、抗血小板效果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抗血栓治疗中。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有些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从而使联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标准治疗不能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目的,导致许多临床严重事件的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现象目前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下面就此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4月入我院心内科,采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12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小板抑制情况(mTEG中ADP途径的抑制率)将其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NRG)和反应组(RG)。对CR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2例中49例出现CR,发生率为40.2%;单因素分析3个变量影响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空腹血糖是该类患者发生CR的独立危险因素(β=0.193;P=0.033),不排除饮酒对CR的保护作用(β=-1.175;P=0.051)。结论空腹血糖与CR密切相关,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氯吡格雷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8.
钟锦荣  张园凤  邓微微 《医学综述》2014,(24):4577-4579
目的研究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14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分为抵抗组和敏感组,均使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分析造成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性别(OR=3.462,95%CI 1.4157.962),吸烟史(OR=4.941,95%CI 1.2457.962),吸烟史(OR=4.941,95%CI 1.24521.762),糖尿病史(OR=3.253,95%CI 1.37421.762),糖尿病史(OR=3.253,95%CI 1.3747.592),空腹血糖(OR=2.176,95%CI 1.0737.592),空腹血糖(OR=2.176,95%CI 1.0734.632),糖化血红蛋白(OR=3.715,95%CI 1.8264.632),糖化血红蛋白(OR=3.715,95%CI 1.8267.472),肌钙蛋白(OR=5.642,95%CI 2.9347.472),肌钙蛋白(OR=5.642,95%CI 2.9349.758),三酰甘油≥2.26(OR=2.694,95%CI 1.6349.758),三酰甘油≥2.26(OR=2.694,95%CI 1.6344.938)。结论性别因素、行为因素以及生化因素是造成氯吡格雷抵抗的主要原因,需要采取差异化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9.
肖迎平  韩玮  魏玉杰 《医学综述》2013,19(11):2048-2051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血小板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在个体间具有很大差异,氯吡格雷抵抗是指血小板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或无反应,同时,氯吡格雷抵抗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方案,该文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机制以及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治疗策略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氯吡格雷抵抗患者中的差异性表达。方法:收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口服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液标本,根据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敏感组和抵抗组。两组患者各取5例,采用lncRNA芯片筛选;并另外分别取34例进行real-time RT-PCR验证。结果:lncRNA芯片筛选显示:氯吡格雷抵抗组白细胞中有11个lncRNA上调,8个lncRNA下调。Real-time RT-PCR验证显示:与氯吡格雷敏感组相比,氯吡格雷抵抗组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有2个lncRNA(NONHSAT083775.2和NONHSAT107804.2)上调,1个lncRNA(NONHSAT133455.2)下调,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结论:NONHSAT083775.2和NONHSAT107804.2的上调以及NONHSAT133455.2的下调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辛平  陈灿 《医学综述》2007,13(15):1171-1173
氯吡格雷可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上的受体结合,在几项大型临床试验均显示它可以有效降低动脉内血栓形成事件发生的危险。然而,大约30%患者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存在疗效差异性,呈无反应性或半反应性,即"氯吡格雷抵抗"。许多因素在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作用,如:氯吡格雷剂量不足,药物药物的反应,基因多态性等。本文就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氯吡格雷抵抗定义、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及临床意义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36-1138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AR)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方法:将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口服,观察组患者在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口服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75mg/d口服。比较两组患者4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发生率显著下降,以及6个月后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抵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AR和半AR发生率以及降低患者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我科2005年6月至2006年9月确诊为ACS并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患者(治疗组)的临床资料,与40例我科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确诊为ACS采取单纯阿司匹林治疗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比较两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两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 5),且治疗组AR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S在采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功能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可明显降低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更有效的减少了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6,(12):1679-168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抵抗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不良事件的影响,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8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据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氯吡格雷抵抗组53例;对照组:非氯吡格雷抵抗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脂代谢(TC、LDL-C、HDL-C、TG)、糖代谢(FPG、HbA1c、GSP)、炎症指标(WBC、CRP、IL-6)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1观察组术后不良事件显著高于对照组;2观察组患者白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C反应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显著;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氯吡格雷通过不可逆的抑制ADP与血小板表面的P2Y12受体结合,使与之耦联的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的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不能暴露,从而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GPⅡb/Ⅲa结合,同时还通过阻滞ADP和颗粒内容物从血小板中释放,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激活。随着应用的增加,临床发现氯吡格雷并不是对所有的患者都有效,有一部分患者在使用氯吡格雷后仍出现血栓事件,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或氯吡格雷无反应。本文就有关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之一,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在病程中发挥关键作用[1],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显得十分重要.氯吡格雷因其起效快、作用强、耐受性好的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据文献报道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对氯吡格雷抵抗,现对本院近年来产生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因素。方法:将我科收治的128例冠心病行PCI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术后第5d是否发生氯吡格雷抵抗进行分组,即:氯吡格雷抵抗组(简称观察组)-28例和对氯吡格雷反应性正常组(简称对照组)-100例,计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吸烟以及糖尿病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25.1±14.6)%,高于对照组(8.1±3.6)%,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吸烟史、糖尿病、三酰甘油、cTn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女性、吸烟史、糖尿病、三酰甘油、cTn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应将上述人群作为高危人群,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9.
蒋端  李静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0):3709-3713
背景 多重用药是药物相互作用的主要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常面临多重用药的问题;冠心病二级预防基础药物氯吡格雷的活性极易受到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但多重用药对于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 分析多重用药对冠心病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CR)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2015年9月-2018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333例,根据血小板聚集率(PAR)分为CR组(PAR>50%)132例与对照组(PAR≤50%)201例。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基本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合并疾病、心功能分级、是否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体质指数(BMI)、血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PAR〕;用药情况〔质子泵抑制剂(PPI)、地尔硫、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钙通道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美托洛尔、硝酸酯类、曲美他嗪、含抗栓成分中药注射剂、低分子肝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CR的影响因素。结果 CR组患者高血压合并率、BMI≥25.0 kg/m2发生率、LDL-C≥2.07 mmol/L比例、FBG、多重用药(≥7种)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BG(≥6.1 mmol/L)(OR=1.121,P=0.033)、多重用药(≥7种)(OR=5.224,P=0.003)是CR的影响因素。CR组患者含抗栓成分中药注射剂、低分子肝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FBG、多重用药(≥7种)是冠心病患者发生CR的影响因素,合并使用含抗栓成分中药注射剂、低分子肝素可能与冠心病患者发生CR有关,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