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手术中桡动脉穿刺处使用弹力绷带和普通绷带固定包扎法对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0月-2013年10月422例在我院手术室行全麻下体外循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2例)和对照组(210例)。观察组的患者桡动脉穿刺处(手术中桡动脉穿刺处行监测患者动脉血压)采用弹力绷带法固定包扎,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普通绷带固定包扎。并观察固定效果、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情况。结果:两组不同固定包扎方法的固定效果、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的观察比较,观察组的动脉针滑脱、皮下淤血、皮下血肿、伤口渗血、舒适度分别为0.47%、2.35%、0.94%、1.42%、94.34%,对照组分别为3.33%、10.47%、4.29%、5.71%、3.33%、77.14%。结论:体外循环手术桡动脉穿刺处采用弹力绷带固定包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普通绷带固定包扎明显减少,舒适度明显增加,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经肺动脉直观动脉导管闭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经肺动脉直视动脉导管闭合术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8例动脉导管未闭在建立体外循环后心脏跳动情况下切开主肺动脉直视下缝闭动脉导管。其中男 7例 ,女 11例 ,年龄 1212 ~ 32岁 ,平均2 2 .6岁。体外循环微流量时间 2 .0~ 4 .5分钟 ,平均 2 .7± 0 .2分钟 ,最低鼻咽部温度 33.5℃~ 36 .1℃ ,平均 35 .0±0 .8℃。体外循环时间 12~ 2 1分钟 ,平均 16 .4± 2 .9分钟。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顺利恢复 ,未见体外循环微流量相关并发症。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经肺动脉直视闭合动脉导管简便、安全 ,不易产生并发症 ,有利于心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后需用血管活性药治疗的患者应用有创动脉压力监测的重要性,以及在应用中的观察与护理。方法观察58例心内直视术后患者应用有创动脉压力监测,通过及早发现血压的变化,指导用药治疗,并制定严密的护理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55例患者血压平稳后拔除置管,3例患者死亡后拔除置管,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后的患者,心脏及循环系统未完全稳定,外周血管强烈收缩或痉挛,自动化无创血压监测非常困难,而且会影响测量结果,而有创动脉压力监测则更为准确、方便。但由于有创动脉压力监测为侵入性操作,在置管期间应及时观察、制定严密的护理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有创动脉压力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使用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经肺动脉直视动脉导管闭合术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18例动脉导管未闭在建立体外循环后心脏跳动情况下切开主肺动脉直视下缝闭动脉导管.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12-12~32岁,平均22.6岁.体外循环微流量时间2.0~4.5分钟,平均2.7±0.2分钟,最低鼻咽部温度33.5 C~36.1 ℃,平均35.0±0.8℃.体外循环时间12~21分钟,平均16.4±2.9分钟.结果全组病例术后顺利恢复,未见体外循环微流量相关并发症.结论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经肺动脉直视闭合动脉导管简便、安全,不易产生并发症,有利于心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浅低温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病例选择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999年3月-2009年5月期间436例简单先心浅低温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灌注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年龄≤12岁小儿组263例,年龄〉12岁成人组173例,对两组患者体外循环中流量、压力、温度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成人比较,小儿灌注流量明显高于成人(P〈0.01),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成人(P〈0.01);术中平均温度和转机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36例患者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于简单先心病患者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心脏外科临床常见的心内直视术多在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中施行。自 1997年 9月起 ,我科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法行心内直视手术 ,由于手术时间短 ,不阻断主动脉 ,心肌无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害[1] ,病人恢复快 ,并发症少 ,临床效果好 ,术后多巴胺用量比对照组少 ,术后监测项目优于过去的手术方法 ,现将监护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心跳中手术病人 (观察组 ) 12例 ,其中男 5例 ,女 7例 ,年龄6 .5~ 15岁 ,体重 16~ 31kg ,房间隔缺损 4例 ,室间隔缺损 6例 ,动脉导管未闭 2例 ,术后无频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随机抽样调查心停跳…  相似文献   

7.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是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较少见的并发症。唐斌等报告1,06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术后并发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者5例(0.47%)。我院自1980年8月至1988年6月共施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206例,术后发生此并发症者二例,占0.97%。现报告如下。例1 女,12岁,诊断为先心房间隔缺损,既往无溃疡病史。于1982年2月15日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出  相似文献   

8.
欧斌 《当代医学》2013,(31):69-70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80心脏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右腋下小切口路径完成心脏直视手术,对照组应用胸部正中路径完成心脏直视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关闭胸腔的时间、总手术时间,统计和对比两组患者术后ICU病房停留时间、胸腔引流液体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了手术,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愈合不良,两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闭胸腔时间、ICU停留时间、胸腔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切口美观,可在心脏外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浅低温体外循环 (CPB)心脏不停跳与中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手术前后的脑电图(EEG)变化 ,探讨心脏不停跳技术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择期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5 2例 ,分为A组 (n1 =2 6 ) ,在中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施行开心手术 ;B组 (n2 =2 6 ) ,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施行手术。两组患者术前进行脑电图检查 ,无脑电图明显异常者 ,术后 7d复查EEG ,比较分析两组术后EEG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 1周EEG的异常率A组6 5 .4 % ,B组 6 9.2 % ,较术前明显变差 (P <0 .0 1 ) ;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接受开心手术的先心病患者手术后EEG的异常率较风心病患者术后EEG的异常率高 (P <0 .0 5 )。结论 采用本院改进的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方法与常规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相比没有增加对脑组织的损伤程度 ;开心手术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脑组织的影响较成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重  相似文献   

10.
曾彦超  易凤琼  张光新  赵伟鹏  钟昌艳 《重庆医学》2017,(30):4190-4191,4195
目的 探讨两种核心体温监测方法对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时间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为心脏直视手术核心体温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将2016年6-12月该院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140例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70),其中对照组监测膀胱温和鼻咽温,观察组监测直肠温和鼻咽温,记录手术中体外循环降温时间、阻断升主动脉时间、复温时间、体外循环总时间;两组患者均在术前1d及术毕抽血监测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对照组在降温时间、复温时间及体外循环总时间上均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TT、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TT、P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凝血功能各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 用直肠温监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的核心体温优于膀胱温,可以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体会,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对我院1996年5月-2000年8月收治的32例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病患者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其中房缺修补8例。室缺修补18例,瓣膜替换6例,3例合并其它畸形,予以同期矫治。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3-1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97min;术后30d内死亡2例(6.25%),并发症发生率12.5%。左右0例随访3月-4年均恢复较好。结论:基层医院开展心脏直视手术,选择病例应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强体外循环管理,重视心肌保护,强调术后处理,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抑肽酶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术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8-2010年间66例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3人,A组患者在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手术中应用常规剂量抑肽酶,B组患者为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给予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2h、24h、48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结果在基本相同的身体情况及手术情况下,A组患者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B组(P〈0.05)。结论抑肽酶对于体外循环术后的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辉  刘志勇 《现代医学》2004,32(3):180-18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胸外科 2 0 0 1年 3月~ 2 0 0 2年 10月期间全麻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 ,按照是否应用乌司他丁分成两组 :乌司他丁组(U组 ,n =11)和对照组 (C组 ,n =15 )。乌司他丁用法 :3 0万U于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前静脉给药 ,3 0万U加入体外循环预充液中。比较两组术后 4、2 4h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术后 4、2 4hU组血尿素氮值均较C组低 (均P <0 .0 5 ) ;血肌酐值在两组间无差异性 ,但U组血肌酐平均值比C组低 ,而术前U组平均值比C组高。结论 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应用乌司他丁可以起到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细节护理在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术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176例医院收治行择期非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采取细节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细节护理在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术护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心脏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诊治的52例接受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的心脏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全组52例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并发症以心律失常(多数为房扑、房颤)最为多见。1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止血,其余均治愈出院。术中探查良性肿瘤(黏液瘤)51例,其中生长在左心房49例,右心房1例,右心室1例;恶性(浸润性黏液癌)1例,生长在右心房。随访52例,1例黏液瘤患者于手术2 a后复发,1例浸润性黏液癌患者于手术2 a后死亡,其余50例心脏肿瘤患者完全康复。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是心脏肿瘤手术治疗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溶血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我们自1982年1月至1989年6月,进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1179谢,术后发生溶血4例,现对此4例术后溶血加以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呼气末正压 (PEEP) 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肺呼吸功能的作用。方法 把 4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行心脏直视手术, 治疗组术后行PEEP。分别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术后 1、6、12、24、48h的平均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肺泡-动脉氧张力差、呼吸指数。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肺动脉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5); 治疗组肺血管阻力、肺泡 -动脉氧张力差及呼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5)。结论 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脏直视术后采用PEEP通气模式, 能够改善术后肺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8.
房间隔缺损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长敏  高虹 《四川医学》2009,30(6):844-846
目的总结和比较房间隔缺损三种现代治疗方法:经导管介入封堵术、非体外循环下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修补术。方法2007年9月-2008年7月我院采用内科经导管介入封堵、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共103例,术前和术后随访时进行检查对比。结果内科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共37例,35例封堵成功,2例封堵失败。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术15例,15例均封堵成功。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修补术51例,51例均获成功。结论封堵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导管介入封堵术适用于缺损典型的、边缘完整的患者。非体外循环微创封堵术适用于缺损大的、边缘缺失和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风险高的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修补术适用于房间隔缺损有合并畸形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由于受全麻低温体外循环和手术创伤等因素的影响,术后早期可出现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心肌收缩不同程度的损害和外周血管张力变化等,均可使循环系统功能受到影响[1],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已成为心脏直视术后的常规监测项目之一.桡动脉穿刺置管进行有创动脉压力监测常作为首选[2].本文进行桡动脉和足背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的比较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腋下微创伤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可以达到创伤轻、痛苦小、美观和增强自信心的目的。方法:体外循环组(47例)病儿取左侧卧位,非体外循环组(16例)病儿取右侧卧位,两组分别以右、左第四肋间为中心,腋中线前约1.0cm,作一与其相平行的直切口。体外循环组经右第四肋间进胸腔,显露心脏后行心内直视修补术;非体外组以左第四肋间的胸膜外入路,剥高胸膜暴露动脉导管上、下窗及部分主动脉弓后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结果:①体外循环组均腰利完成手术,无手术并发症;②非体外循环组剥破胸膜2例;术后第1天创口周围出现少量皮下气肿3例;③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5—7天出院。结论:腋下微创伤小切口能达到治疗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