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血化瘀法在妇科上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妇人以血为主,其经、孕、产、乳等生理现象的常与变,无不与血的盛、衰、畅、滞有密切关系。《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瘀即是血气不和的主要方面之一。瘀血是一种有形之邪,多属实证。治之之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宜决之”。指出瘀血证可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医妇科学对瘀血致病非常重视,所以活血化瘀法在妇科运用也较广泛、普遍,其法灵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关于血证治疗大法的理论,早在《内经》就有记载,《素向·阴阳应象大论》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又曰:“血实者宜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坚者削之”、“留者攻之”、“逸者行之”。后世医家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以消除或攻逐停滞于体内的瘀血,使血行畅流,消散瘀滞,适用于血行不畅及各种瘀血内阻的证候,并广泛应用于内、外、妇科。如胸痹,蓄血症,闭经,痛经,恶露不行,跌打伤痛等。常用药物如桃仁、红花、丹参、川芎、赤芍、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等,特别是内科心脑疾病,广泛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相似文献   

3.
瘀血学说源流与发展: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者宜决之”。所谓决之,即常说的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4.
一、活血化瘀法效验分析活血化瘀是针对瘀血病变提出的治疗法则,《素问·调经论》指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内经》强调:“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乃至和平。”并提出“血实宜决之,去菀陈莝,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等方法。从活血化瘀药物的主要功效分析,确具有疏通脉络,软坚散结,祛  相似文献   

5.
活血化瘀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旭 《西部中医药》2004,17(5):11-12
活血化瘀法是两千多年来人们在与疾病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在《内经》中就有对血瘀的初步认识,《素问·调经论》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返则生,不返则死”,“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的记载。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更是奠定了血瘀学说的基础。《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论述颇详:“病人胸满,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伏,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清代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对气滞血瘀理论又有了新的见解和…  相似文献   

6.
1 血瘀致病的各类血瘀致病最早源于《内经》,有血瘀腰痛(《素问· 生气通天论》)、血瘀痹证(《素问·痹论)》)、血瘀成痈(《素问·痈疽》)、血瘀(《素问·举痛论)》)、血瘀腹痛(《素问·举痛论》)等;气血病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擎之。”《素问·针解》则针对经脉中的血瘀明确提出:“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汉·张仲景,创立了“瘀血”病名,创制了许多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大黄度虫丸、大黄牡丹皮汤等。初步奠定了血瘀证辨证论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刘丽坤 《光明中医》2003,18(1):20-22
老年胸痹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关于胸痹治疗的报道甚多 ,多以活血化瘀为法。然胸痹的发生除瘀血外 ,与痰浊的关系亦十分密切 ,临床上在化瘀的同时加祛痰药 ,往往可获意外之效。痰浊与瘀血同样在胸痹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 痰浊、瘀血均是老年胸痹发病的重要因素心脏为五脏之首 ,心主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 :“心者生之本 ,……其充在血脉” ,《素问·痿论》云 :“心主身之血脉”。血脉运行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心的功能。痹者 ,痹阻不通也 ,胸痹病位在心 ,即心脉不通也。《素问·痹论》谓“心痹者 ,脉不通”。对于心脉不通的原因 ,…  相似文献   

8.
<正> 活血化瘀法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于临床各科,其治疗效果也予以肯定,究竟活血化瘀与肝的关系如何,肝在活血化瘀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1 肝和血液的关系《灵枢·本神篇》说:“肝藏血,血舍魂”,唐·王冰次注《素问》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这说明肝对血液有贮藏和调节的功能,对血液在人体各部位的正常循环有着重要作用。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说:“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肝”。把恶血(即瘀血、坏死之血)和肝的关系揭示了出来,唐容川《血证论》曰:“肝主藏血,……则以  相似文献   

9.
论王清任活血化瘀法的配伍用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 《福建中医药》2001,32(4):41-42
活血化瘀法 ,本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血实者宜决之”。瘀血既是病理产物 ,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 ,历来为医家重视 ,所治病证遍及各科、各系统。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尤其善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各种病证。他注重实践 ,反对侈谈和主观推测 ,主张著书立说“必须亲治其症 ,屡验方法 ,万无一失 ,方可传与后人”,“断不可徒取虚名 ,恃才立论……遗作杀人之事”(《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叙》)。因此他在所著《医林改错》一书中的许多方子 ,历经几百年 ,仍在临床被广泛使用。王清任十分重视“气血”在人体中的作用。他认为“气”和“血”是人…  相似文献   

10.
读您刊1981年第4期“王渭川运用益气化瘀法的经验”颇有启发,现个人有些新的认识:即“活血化瘀勿忘气”,否则无论从理论或临床皆值得商榷;同时片面强调“活血化瘀”,可有以下弊端: (一)易忽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生理关系:古人早就认识到,“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源泉。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后世医家对“气”亦多有发挥。另一方面,“血”对人体也同样重要,正如《灵枢·九针论》云:“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但古人在实践中观察到;血液所以能循环于脉中,又与气的功能密切相关。《寿世保元》曾明确指出:“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病理生理,诊断指标,研究方法及科研现状的局限和展望四个方面对活血化瘀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对目前的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今后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某些思路和方法。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本文以下均用简称),中医属于“水肿“、“虚劳”等范畴。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之互结。尤其是血液的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瘀结于里,“瘀血不去,其水乃成”。《素问·调经论》说,“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灵枢·血络论》载:“新饮而渗液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金匮要略》上载有“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经水前断,后病永,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唐容川直接从瘀血与水肿的关系对水肿进行了阐述。《血证论》。血与水本不相离,”“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瘀血化水,亦发水肿”。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故而,给目前运用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肾炎提高了中医的理论依据,笔者查阅了近五年来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炎方面的文献137篇,将目前的现状作如下四个方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内、外、妇、儿科多种疾病,均取得较好效果。现从理论与临床两方面介绍如下,供学者参考。一、中医对瘀证的认识1.《内经》对瘀证的认识:《素问·调经论》曰:“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灵  相似文献   

13.
伤科损伤,从“气血”论治,已为医者所推崇。明·徐用诚《玉机微义》云:“损伤一证,专从血论。”影响所及,似乎伤科损伤的治疗非活血化瘀莫属。笔者近年来临宋发现,部分患者单纯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不理想,而在此基础上兼顾治水,运用“血水同治”方法,往往可收事半功倍效果。介绍如下: 理论依据津液和血同源异名,都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生理上相互化生。《灵枢·痈疽篇》云:“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张仲景之《金匮·水气病篇》说:“血不利则为水。”指出血病可致水病。《素问·调经论篇》亦云:“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从另一方面指出水病可影响到血病。唐容川《血证论》说:“血病不离乎水,水病不离乎血。”更进一步阐明两者相互转化,共同为患的关系。伤科损伤,必然有血瘀。血瘀则水停,水停则加重血瘀。故笔者认为:在化瘀基础上,兼顾治水,不失为治疗伤科急性损伤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法的创立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忠诚  谢万根 《新中医》2003,35(4):74-74
活血化瘀法属于中医治法中的消法,其立法依据是“坚而削之,结而散之”。运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疾病,最早的文献记载当是《伤寒杂病论》用桃仁承气汤、抵挡汤治疗太阳蓄血证。此后,诸医家对活血化瘀治法提及较少,多归结到下法、消法中。如金·张子和认为“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属下法”。明确提出活血化瘀法则的是清代医家王清任,不但将活血化瘀法从其他治法中分离出来,还创立了气虚致瘀,血亏致瘀,邪与血结致瘀的血瘀病机,为活血化瘀治法提供了临床使用依据,并创立了根据人体部位不同而用的通窍活血汤、…  相似文献   

15.
应用刺血疗法的临床心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刺血疗法 ,又称刺络法、刺血络。具有开窍泄热 ,活血理气止痛 ,清热解毒消肿 ,祛风散寒除湿等作用。该法操作简便 ,疗效迅速。古人非常重视刺络法 ,如《灵枢·九针论》 :“泻热出血。”《素问·血气形志篇》云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及《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宛陈则除之”的治则。并在《灵枢·官针》中运用不同的针具 ,方法来达到刺络放血的目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用 1次性注射针头作为针具 ,行刺血法治疗多种疾病 ,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现采撷几点 ,简述如下 :1 交通阴阳、引邪外出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4 0天 ,自出生时始即全身…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运用活血化瘀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报道日渐增多,本文仅讨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所致出血性中风。1理论依据 中医理论认为“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清·唐容川《血证论·瘀血篇》说:“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脑出血即脑血管破裂形成局部脑血肿,故从八十年代以来,根据微观辨证观点认为应属中医“血证”范畴。而中医学理论还有“瘀血不去,新血难安”的观点,强调活血化瘀治疗出血中风,理论即源于  相似文献   

17.
瘀血广泛存在于各种疾病,它是病理的产物,亦是致病因素.瘀血学说始于《内经》,该书虽无瘀血一词,但有和瘀血含义一致的恶血、留血等名称。《素问·调经篇》谓:“五脏之血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谓:“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首先提出瘀血可致百病和活血化瘀治则的意义。之后,张仲景发展了瘀血学说,在《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及《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篇中,明确提出了瘀血和蓄血的含义;并制订了下瘀血汤、鳖甲煎丸等多种著名的活血化瘀方  相似文献   

18.
“菀陈则除之”为针灸治疗法则之一 ,原文始见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满则泻之 ,菀陈则除之 ,邪盛则虚之。”《灵枢·小针解》中也有“菀陈则除之者 ,去血脉也”的论述。菀 ,读郁 ,作堆积讲。“菀”同“郁”又与“蕴”同。陈 :陈腐积滞。菀陈是指经脉中的瘀血及其它阻滞了经脉运行的实邪。菀陈则除之 ,就是指瘀血、湿邪等阻滞经络 ,引起病变时 ,应泄瘀血 ,利水湿而达活血化瘀 ,疏通经脉 ,调理气血之用。  “菀陈则除之”针对实邪所设 ,属泻法的一种 ,它具有泻热祛毒 ,截病蔓延 ;清热解毒 ,放血祛瘀 ;…  相似文献   

19.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继承《内经》的学术思想,对瘀血证的脉证辨治都有许多创新。笔者就此撰成拙文,所望同道指教。1 提出瘀血概念,记录瘀血脉证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依据临床实践,提出瘀血概念。《黄帝内经》对瘀血证侯虽有较丰富的记载,但名称尚不统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血脉凝泣”,《素问·调经论》云“血凝泣”,“留血”,《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衄血”,《素问·举痛论》云“脉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恶血”等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干血胸满病篇》中明确提出瘀血的概念,并叙述了瘀血的主要脉证和治则,“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为有瘀血”,“病人为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  相似文献   

20.
忍尿证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 ,临床表现有异于淋证 :多数患者无尿频、尿急、小便刺痛等症 ,而仅仅是在尿毕或将毕之时顿感一种膀胱被拽出般疼痛。病因乃忍尿过久或尿未解而激烈运动 ,或少腹被碰撞后损伤膀胱血络所致。现将辨治方法讨论如下。1 补气养血 活血逐瘀忍尿证的主要病因是血瘀气滞。如《经历杂言》云 :“跌打不破者 ,多血瘀气滞”。血不通则作瘀作痛。《血证论·瘀血》曰 :“瘀血在经络脏腑间 ,则周身作痛 ,以其堵塞气之往来 ,故滞碍而痛 ,所谓痛则不通也”。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该证的关键。《素问·灵兰秘典论》言 :“膀胱者 ,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