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DIC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救治护理方法,降低DIC的死亡率。方法对14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例均应用肝素给予抗凝治疗。子宫切除8例,纱布填塞压迫止血3例,剖宫产3例;治愈12例,死亡2例。  相似文献   

2.
李洪菊  靳桂香 《职业与健康》2006,22(11):862-863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处理及肝素的临床应用,认识围产保健的重要性。方法26例DIC病人,21例在围产期有妊娠并发症,将其发生DIC的诱因、早期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病人中有19例应用肝素;21例治愈,5例死亡,抢救成功率80.77%。结论加强对产科DIC的认识,肝素的应用对抢救产科DIC有重要的价值,处理好妊娠并发症,是预防产科DIC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均发病于孕晚期,以严重的阴道出血伴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15例早期应用肝素治疗抢救成功。结论:积极防治孕晚期阴道出血,有可能降低产科DIC的发生;早期使用肝素综合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宋丽  张艳丽  栾斌  王秀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525-2527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FDP比值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preDIC)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对NICU收治的96例危重新生儿中符合preDIC临床诊断标准的48例(preDIC组)和DIC的48例(DIC组)及50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中DD、FDP及DD/FDP的水平,以及应用小剂量肝素后preDIC组和DIC组血清中DD、FDP、DD/FDP的水平变化。结果:preDIC组和DIC组中DD、FDP均有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eDIC组和DI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DIC组中DD/FDP比值较DIC组比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小剂量肝素后,preDIC组与DIC组中DD、FDP水平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DIC组中DD/FDP明显下降,肝素应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IC前期,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均已发生明显改变,且凝血功能明显要高于其纤溶功能,故监测DD/FDP比值有助于DIC前期的诊断;在应用小剂量肝素后比值明显下降,有助于早期阻止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产科急性DIC 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雪箐 《现代医院》2006,6(9):58-59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DIC的临床特点和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DIC的死亡率。方法对29例产科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9例均给予去除病因,输血制品治疗,行去除病因的剖宫产术14例,子宫切除术11例。仅有3例应用肝素治疗。治愈25例,死亡2例,转院2例。结论在DIC的抢救治疗中,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补充血容量及凝血因子,必要时果断切除子宫是抢救DIC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参考外院2010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6例产后出血并发DIC患者中成功抢救15例,1例患者在抢救后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积极治疗产后出血,早期诊断,及早对症治疗,若仍然不能止血应果断切除子宫,同时补充凝血因子,但在抢救过程中应当谨慎使用肝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维甲酸、化疗、小剂量肝素合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15例APL患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适量化疗诱导分化至完全缓解(CR),同时予以小剂量肝素。结果APL的完全缓解率达86.7%,平均缓解时间达37.4d,无一例DIC发生。结论维甲酸、化疗、小剂量肝素合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预防DIC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胡捷 《健康大视野》2007,15(7):28-29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31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0例使用肝素者与21例未用肝素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使用肝素后阴道出血及并发症较未用肝素者增多。结论产科急性DIC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抢救成功的关键为识别DIC早期症状,选择性使用肝素,恢复和补充血容量,及时去除病因。  相似文献   

9.
重症传染病最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综合症。败血症,特别是固紫染色阴性菌败血症以及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性肝炎等病并发DIC时极被重视。传染病并发DIC,一方面要考虑患者机体方面的因素;另方面,关于基础病病理过程和病原体特征的研究也甚重要。以下仅就基础病病原、并发DIC机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资料作一摘要概述。  相似文献   

10.
微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早期DIC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剂量肝素在治疗新生儿早期DIC的疗效。方法:对符合早期DIC诊断标准的患儿,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10u/kg,每8h静脉推注1次,同时动态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小板(PLT)、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值。结果:应用微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早期DIC24例,治疗前后PLT、D-二聚体、APTT值比较(t值分别为6.050、3.614、2.727),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早期DIC更加安全有效,使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黄寨 《药物与人》2014,(12):300-300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治疗产后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至2013年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分2组,其中小剂量肝素组32例和常规治疗组36例.根据产后3天出血量、ICU 滞留天数、失血性休克、DIC、多器官功能不全及死亡率对两组患者作分析比较. 结果:小剂量肝素组在ICU 滞留天数、DIC 及多器官功能不全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3天出血量、失血性休克及死亡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产后大出血可以有效缩短患者ICU 的住院天数、降低DIC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温荣娥  温雅  王美荣 《中国保健》2007,15(14):139-139
本文就1例产后4d因宫缩乏力,并发DIC病人的抢救护理体会简述此病人由于阴道出血不止,输入大量库存血(2400ml)以上,DIC仍得不到纠正,紧急情况下备足血源,采用了输新鲜血直接采血、直接输入的方法,血压得到回升.对于急性大量失血发生DIC的病人,如果按常规抢救很难成功,在综合措施的治疗中,首先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及时纠正酸中毒,正确应用抗凝肝素,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止血药物,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严密观察、精心护理、边抢救休克、边采取紧急措施行子宫切除术、使DIC得以缓解.这一不常采用的方法,对抢救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类似病人的抢救中可以借鉴.  相似文献   

13.
樊小琴 《现代医院》2010,10(10):58-59
目的探讨产科DIC的病因、预防及救治方法,从而降低DI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对31例产科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IC主要发病原因依次为死胎、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前置胎盘、羊水栓塞、妊娠合并肝病、妊娠合并血液病。其中成功抢救26例,死亡5例,19例行子宫切除术。结论死胎、胎盘早剥等为产科DIC常见发病原因。通过本研究发现加强孕期宣传教育,做好系统孕检及早发现可能导致产科DIC的原发病并及时转运到有条件的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是预防产科DIC的重要环节。一旦发生DIC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输血、补充凝血因子,小剂量肝素的应用,适时果断切除子宫是抢救产科DIC的关键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林卡妮 《中国保健》2005,13(12):43-43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DI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9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熟悉产科急性DIC的早期临床表现做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DIC的原发疾病,及时去除病因是抢救产科急性DIC的关键.根据诱发疾病和DIC的病情选择性使用小剂量肝素.结论产科急性DIC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只要做到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产科出血致DIC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和救治方法,降低DIC病死率.方法 对我院2000~2011年间因产后出血并发DIC的10例患者的抢救方法进行回顾.结果 10例患者确诊DIC后及早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药物治疗,9例均抢救成功,1例患者由外院转入时已发展为DIC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正确诊断及时去除病因,尽早足量输血并补充凝血因子是预防DIC的关键.尽早选择性小剂量使用肝素适时切除子宫是抢救产科DIC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90例DIC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DIC评分、各项指标、平均出血量、ICU入住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93.33%)较对照组产妇(77.78%)高(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DIC评分均有降低,观察组产妇DIC评分(4.17±0.2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5.03±0.29分)(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治疗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有所下降,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有上升,其中观察组产妇PT、APTT、D-D(16.86±2.54 s、48.54±7.85 s、0.56±0.20 mg/L)低于对照组产妇(28.15±3.17 s、54.72±9.46 s、2.01±0.19 mg/L),FIB、PLT(3.21±0.69 g/L、107.85±29.04 g/L)高于对照组产妇(1.39±0.25 g/L、87.43±40.52 g/L)(P0.05);观察组产妇的平均出血量、ICU入住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2 877.64±897.46 ml、18.01±5.34 d、2.22%)均少于对照组产妇(6 115.27±1 632.51、25.73±7.42 d、13.33%)(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DIC产妇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优于应用常规剂量肝素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进行临床分析,并总结治疗方案。方法选取该院2011—2012年收治的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孕妇19例,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抢救,19例产妇均得到救治,无死亡病例发生,新生儿存活18例,宫内死亡1例。结论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及时去除病因,并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诊疗和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14年中发生的32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急性DIC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但围生儿死亡率有所上升,主要死胎增多。控制出血时间越早,疗效越好,保存子宫机会越大,抢救成功率越高。最主要的诱因是:胎盘早剥、死胎、产后出血、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实验室检查中的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敏感性较高。结论要重视围产保健,重视对产科急性DIC主要诱因的防治,动态监测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的关键是迅速去除病因,及时输入新鲜血,补充凝血因子,治疗中要注意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慎用肝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产科急性DIC患者资料,根据诱发DIC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对无法控制的阴道出血果断切除子宫。结果:10例抢救成功,2例失败(患者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尽早去除诱发产科急性DIC的原发病因,阻断促凝物质继续进入母血循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根据DIC病情适时、适量使用肝素。对抢救后阴道仍出血不止者应果断切除子宫。  相似文献   

20.
王春华 《健康必读》2008,7(3):61-6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某些致病因素导致的一个严重病理过程,也是围产期严重并发症。产科DIC往往发病急骤,其势凶猛,母婴死亡率高,所以DIC早期诊断、治疗,尤其是肝素的合理使用,是当前产科医生面临的问题之一,为了提高临床对DIC的认识,现将我院近4年收治的9例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找出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