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痛”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若以痛为病,则为痛证。“通”是治疗痛的一种有效方法,痛之与通,息息相关。兹就其相互关系及治痛常用之通法浅谈于下。一、不通则痛痛有虚实,有关痛的病因病理,中医学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历代医籍记述甚详。《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不通,故卒然而痛。”再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曰:“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生于痰……”,《医学正传·胃脘痛》曰:“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清痰食积  相似文献   

2.
王亚丽 《新中医》1995,27(1):31-32
眼疾从肝脾针灸论治王亚丽《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于肝。”《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李杲《兰室秘藏》指出:“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脾者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  相似文献   

3.
熊秀峰 《河南中医》2004,24(2):79-79
肝病实脾 ,始见于《难经·七十七难》。《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 ,脾属土 ,木能克土 ;肝木旺盛 ,则克脾土。《素问·玉机真脏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此即肝病传脾之论证。从肝脾的生理关系上讲 ,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脾得肝之疏泄 ,运化才能健旺 ;肝得脾所输布的饮食精微滋养以后 ,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此即所谓“土得木而达之”、“木赖土以培之”。所以张锡纯说 :“欲治肝者 ,原当升脾降胃 ,培养中宫 ,俾中…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治未病”的理论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论》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伤寒杂病论》原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  相似文献   

5.
<正> 咳喘病从肝论治,肇始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载:“有所坠恐,喘出于肝”,《素问·咳论》中则有“肝咳”的明确记载。自《内经》以下,历代医家多有发挥·明·龚廷贤说;“从来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气入于肝”(《万病回春》),持论虽有失偏颇,但足以说明肺病治肝的重要性。至清·叶天士更集前贤  相似文献   

6.
《内经》中使用“巅”字25次,其中直接表示头顶部的10次.如:“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灵枢·经脉》)另以“巅”字组成病名“巅疾”15次,如“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如狂.”(《素问·阴阳类论》)“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  相似文献   

7.
男性生殖病证临床颇为多见,其病因、病机、治法多涉及心、脾、肝、肾等脏,历代医家多认为以肾最为重要。但在临床中仅仅从肾论治,失败之病例亦不在少数。《灵枢·经脉篇》曰:“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足厥阴之别……结于茎。其病……实则挺长。”《灵枢·经  相似文献   

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骨……在窍为耳”,是指耳的听觉等功能由肾所主持,依赖于肾的精气所养。然而足少阴肾经之经脉并没有上联系于耳,不象心、肝之脉与舌、目相连;在功能上耳对肾无协助作用,不似口、鼻协助脾肺功能;在足少阴肾经所主病证中也无耳疾,何以言“肾开窍于耳”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藏象学说问题,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经络联系方面。《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足少阴肾脉虽未直接上联于耳,但肾之络脉会于耳中,,故耳为肾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  相似文献   

9.
7.3 7 脾水 :名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脾水者 ,其腹大 ,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 ,但苦少气 ,小便难。”7.3 8 肥气 :名出《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肝脉……微急为肥气 ,在胁下 ,若覆杯。”《难经·五十六难》谓 :“肝之积 ,名曰肥气 ,在左胁下 ,如覆杯 ,有头足。”7.3 9 胰瘅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谓古代有“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其脏腑瘅病中当有胰瘅 ,可惜该书已佚。7.4 0 胰胀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系根据其病位在胰 ,病变特征属慢性胀著类疾病而定。7.4 1 胰痈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常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属中医消渴病范畴。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其病机应为肝脾不足,升散无力;肝脾虚弱是五脏虚弱的本质,它贯穿疾病全过程;升阳降浊应为治疗该病的治本之法。1理论依据《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五脏虚弱是一个重要原因。《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注气于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精气乃水谷之精华部分,是从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如糖、蛋白质、脂肪等,也就是说营养物质的…  相似文献   

11.
<正> “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见于《灵枢·经脉》篇中,历代医家对它作了多种解释,各执已见,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笔者通过学习,认为仍有重新商榷的必要。历代医家的注释概要《灵枢·经脉篇》在十二经中均有“是动、所生病”之论述,《难经》最早为它注释:“……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由于十二经病候十分复杂,气证、血证在“是动”与“所生病”中前后交错,《难经》的上述注文非但未中的,并使后世医家跟踵而入不得返悟,不少人以气在外(为先),血在内(为后)作依据为《灵枢·经脉篇》注文。如唐·杨玄操曰:“邪中于阳,阳为气,故气为先病,阳气在外故也;若在阳不治,则入于阴,阴为血,故为血后病,血在内故也。”明·张世贤曰:“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邪由外入,先气而后血”。清·张志聪亦曰:“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以上诸论,源于《难经》出自一辄,大同小异。均未能符合经旨本意。如:徐灵胎曰:“此就  相似文献   

12.
试论肝和脾胃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振生 《陕西中医》2002,23(1):89-91
肝和脾胃之关系 ,历代医家均有论述 :早在《素问·玉机真脏论》就说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 ,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于脾 ,当先实脾 ,”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而来的。再者 :肝和脾同居膈下 ,足厥阴肝经挟胃两旁 ,且肝能制胆汁。所以 ,肝和脾胃之关系比较密切。   1 肝和脾胃生理上相互为用 肝藏血而主疏泄 ,脾主运化 ,主统血 ,为气血生化之源 ;胆贮“精汁”,胃主受纳 ;肝脾宜升 ,胆胃宜降。肝得脾所输布的精微滋养以后 ,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脾得肝之疏泄。运化功…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对于此段条文,《金鉴》认为“乃古医书之文,今不可考”;至于文中“七伤”的解释,目前大都习用《诸病源候论·虚劳候》中所言:一曰大饱伤脾,二曰大怒伤肝,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四曰形寒饮冷伤肺,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六曰风雨  相似文献   

14.
略论“脾为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脾为涎”之说,源于《内经》。后世对其要旨有所阐述,但尚未见有专篇讨论。何以谓脾为涎?笔者认为应当从两方面来理解。一、脾与涎的生理联系1.涎为脾之液《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脏化液”……牌为涎”隋·杨上善曰:“脾是太阴脉,通过五谷之液,上出廉泉,故名为涎”。可见,涎是人体  相似文献   

15.
“下病上取”,首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曰:“病在下者高取之。”“下病”者,病证显现于下也;“上取”者,施治于上也。遵此古训,验之临床,屡获良效。“下病”何以“上取”,奥理安在?今不揣谫陋,举案卤呈鄙见。 (一)气机调畅,上下升降气之运行,是谓“气机”。升降出入,协调脏腑,贯通经络。若气机不畅,则有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诸  相似文献   

16.
<正> “血室”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之中。《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说:“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何谓“血室”?历代医家解释颇多。一者认为是冲脉,如《女科经论》曰:“冲为血海,诸经朝会,男子则布面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谓之血室”;二者认为是肝,如《伤寒来苏集·阳明脉证上》曰:  相似文献   

17.
<正>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历代注家对“助用焦苦”解释不一,但多从肝心立论。例如,魏荔彤主助心火益肝阳之说,云:“心火足而肝阳畅达,木得火而欣欣向荣必也。”陈念祖主温心兼清心之说,云:“焦药  相似文献   

18.
从肝论治血管性痴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认为,血管性痴呆(以下简称“VD”)的发病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施治中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用药上多从补肾填精、化痰逐瘀入手。但笔者认为,VD的病机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故从肝论治不失为治疗本病的一种主要方法。 1 理论依据 《素问·调经论》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乱而善忘。”肝主上升之气,气不升而降,责于肝,诚如《类证治裁》云:“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VD多发于年事高者,年老则体衰,五脏功能衰退以肝脏为起始点。《灵枢·天年》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  相似文献   

19.
从《金匮要略》“知肝传脾”论仲景脏病相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列为《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首篇首论 ,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地位。然而 ,《金匮》言知肝传脾只是择其为例 ,以示警铎 ,亦不是说肝病除传脾外 ,不会传入他脏。笔者以知肝传脾为线索 ,以《金匮》肝病的传变内容为依据 ,以《内经》、《难经》的理论为指导 ,并参照各医家的论述 ,旨在深刻展示仲景“知肝传脾”脏病相传思想。1 脏病相传的基本内涵脏病相传的思想《内经》已有阐述。《素问·玉机真脏论》云 :“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所胜。”[1 ] 又云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 ,气舍于其所生 ,死于其所不胜…  相似文献   

20.
“五味入胃,由脾布散”(类经·藏象类),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太阴阳明论》)也就是说,运化水谷,是脾对饮食中精微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输布,食物的消化吸收是由牌气来完成的。《医述》曰:“饮食入胃,有气有质,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气得以留尽,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去弃矣”。若脾虚则消化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