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夹脊穴的来源与定位〈br〉 夹脊穴(Ex-B2)又称华佗夹脊穴、华佗穴、脊旁、佗脊,是脊柱棘突下两旁的一组腧穴,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组经外奇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记载,足太阳经脉循行时“夹脊”,灸太阳经可以治疗“夹脊痛”。《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之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痏也”。华佗夹脊穴也见于《后汉书》[1]所载的《华佗别传》:“有人病脚躄不能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从邪不相当,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1955年承淡安先生[2]在《中国针灸学》中将夹脊穴称为“华佗夹脊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单纯穴位注射华佗夹脊穴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用黄芪注射液穴注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患者第9、10、12胸椎脊突下旁开之夹脊穴,观察其对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和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穴注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结论:穴位注射华佗夹脊治疗BRG有效率为91.4%,与口服西沙必利、阿莫西林和铝碳酸镁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3.
华佗夹脊穴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佗夹脊穴位居背、腰部,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又位于“胸、腹气街”中,与督脉、足太阳经关系密切,并与足少阴肾经相联系(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且华佗夹脊穴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脑、髓、胞中联系密切。因为其针刺较背俞穴安全,而且具有背俞穴的功效,故在临床中已应用中已较广泛。现据近年有关文献对其实验研究作如下综述。1华佗夹脊穴与脊神经调节张氏等[1]通过解剖夹脊穴发现附近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伴行,在与夹脊穴水平的对应关系上,相平行者占54·4%,神经后支穿皮下处有高于或低于夹脊穴水平者,但神经纤维所支配的范围覆…  相似文献   

4.
临床实践证明华佗夹脊穴具有膀胱经上的脏腑背俞穴同样的治疗作用,而且针刺操作更加安全。从解剖学、神经学说方面探讨了夹脊穴与背部脏腑俞穴的密切关系。指出五脏六腑中的某一个脏器有病时可以取这一脏器的背部俞穴位置相对应的华佗夹脊穴进行治疗,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在十四经经穴中,有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输穴,称为特定穴。脏腑背俞穴即其中之一。输穴是经气输注交会于皮肉筋骨之间的部位,而脏腑背俞穴则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些特殊俞穴,其位置又接近相应的脏腑,故在临床上是治疗脏腑及其有关组织器官疾病的有效俞穴。《内经》对该穴论述较为完整,现从以下方面论述之。  相似文献   

6.
华佗夹脊穴为经外奇穴,五脏六腑之气由此处输转,有强督脉之阳、助膀胱之气,调理脏腑之气、疏通经络脉道的作用和功能。夹脊穴位于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同身寸),与背俞穴相平行,共34个,后世又有人加入颈夹脊。主治各华佗夹脊穴所主治的相应部位的疾患。近年来该穴又有新的临床应用报道,对内科:慢性胃炎、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状态;儿科:脑瘫、斜颈;神经科:脊髓损伤、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中风;免疫科: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五官科:过敏性鼻炎;骨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皮肤科:带状疱疹以及疼痛和外科等多学科疾病均有涉及,且临床效果好,副作用小。华佗夹脊穴有很多功用尚未肯定,在临床上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我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占据首要地位,其中针灸治疗法在治疗LDH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夹脊穴(EX-B2),亦称华佗夹脊穴、佗脊穴,系经外奇穴,因其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作用安全,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运用夹脊穴治疗LDH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但对其镇痛时效研究较少,且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  相似文献   

8.
夹脊穴系经外奇穴,最早载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因穴名源于华佗,故又称华佗夹脊.针灸书籍将其定位于第一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下离旁开0.5寸,但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发现颈椎夹脊及骶椎夹脊(膀胱经八髎穴)的治疗作用类似夹脊穴,故列入夹脊穴范围,所以夹脊穴共56穴.  相似文献   

9.
夹脊穴临床应用及功能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夹脊穴系经外奇穴 ,夹脊又作“挟脊”、“侠脊” ,原指挟于脊椎两旁的经穴 ,后作为奇穴名。夹脊最早出自《素问·刺疟篇》 :“十二疟者 ,又刺项下侠脊者必已”。但此处提到侠脊不是作为穴名 ,也未指出确切部位。《素问·缪刺论》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 ,令人拘挛背急 ,引胁而痛 ,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 ,疾按之应手如痛 ,刺之旁三宥 ,立已。”这些虽然不能看成夹脊穴 ,但实为夹脊穴产生的基础 ,最早明确提出位置概念的是《肘后备急方》 :“夹背脊大骨完中 ,去脊各一寸。”《千金》有“侠脊骨两边相去各一寸半 ,灸一百壮”。作为奇穴名者溯源于…  相似文献   

10.
秩边穴位于人体躯干与下肢交接处的的背侧,且居脏腑气血输注于背部背腧之最下端,附于最长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排列边侧最下处,故名秩边。本穴不仅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更为突出的是它具有其他腧穴所不能替代的某些独特治疗作用。如腰腿痛、下肢痿痹、阳萎早泄、带下、月经不调、痔疮、阴痛、阴痒、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等病证,疗效显著。秩边穴的定位取穴针刺深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然历代著述对此穴的定位取穴针剌深度诸说不一,兹结合个人体会浅述之:供同道验证。 考:秩边穴,《甲乙经》载“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针灸大成》“在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铜人》针五分,《明堂》灸三壮,针三分”《图翼》《金鉴》皆云:“去脊中三寸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挖掘华佗的针灸临床诊疗经验与特色,促进针灸学术的继承与发展。[方法]广泛搜集古代医籍及史料中有关华佗的记述,对有关华佗的针灸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归纳与提炼,分析总结华佗的针灸临证特点。[结果]有关华佗的针灸临证特点多散见于《三国志》、《后汉书》、《华佗别传》、《华氏中藏经》、《华佗先生玄门脉诀内照图》、《华佗神医秘传》、《肘后备急方》等文献。经归纳整理,可见华佗用针取穴精简,手法娴熟,注重治神和针感传导,宜针宜灸一二处即应手而效,巧用经外奇穴,重视灸法的应用,倡导针灸并用。[结论]华佗在针灸取穴、调神、针刺手法和施灸等方面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对当今针灸临床和科研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12.
下合穴为针灸特定穴之一,指手三阳经在下肢所设的三个合穴,结合足三阳经的三个合穴,共称下合六穴。根据《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取之合”而立论。《素问,咳论》篇指出:“治脏者,取其俞,治腑者,取其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荥腧治外经,合治内腑”。进一步明确了合穴的治疗作用。诚然,下合六穴对腑病确有显著的疗效,故特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3.
足三里-胃肠机能相关及其反射途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灵枢 .海论》云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肢节” ,说明各条经脉皆与一定的脏腑直接相连 ,即体表与内脏相关。《经别篇》则云 :”十二经脉者 ,此五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 ,即脏腑病变可反应到体表相应的经、穴部位 ,表现出特定的症状或体征。《素问 .调经论》亦云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 ,以行血气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 ,说明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 ,又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目前 ,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证明 ,经穴和脏腑之间确有某种相对的特异性联系 ,故经穴 脏腑相关是探讨经络实质的重要途径。1 足三里 胃肠机能…  相似文献   

14.
经穴脏腑相关,为针灸的重要理论之一,我国古代对此即有论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宋·马丹阳撰《十二原主治杂病歌》谓是三里“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同时古人亦认识到脏腑经气可输注于背部俞穴,汇聚于胸腹部募穴。现代医学亦有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但对其作用环节尚不清楚。我们于工作中发现一例针刺诱发心律失常者,从另一角度证实了此种论断。现报道如下,并对经穴脏腑相关备加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华佗夹脊穴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临床和机理研究两方面综述近年来对华佗夹脊穴镇痛作用的研究。认为华佗夹脊穴是临床治疗血管性偏头痛、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红斑性肢痛、乳房痛、肩周炎疼痛以及脊柱病相关性疼痛的主穴,疗效独特。同时,从中医理论、现代医学的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方面探讨了华佗夹脊穴的镇痛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这是经络学说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体表经穴与内脏密切相关.脏腑病变时在其相关的经穴上往往有所反映,此为脏腑一经穴相关.刺激经穴又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此为经穴一脏腑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一、考源 “华佗论治伤寒”篇,今孙思邈《千金方》卷九“伤寒例第一”和王焘《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卷一“诸论伤寒八家合一十首”中均列有之。但是,这二书中所引的“华佗论治伤寒”篇是从哪里录出的,今作其考源如下。 1.《外台》中所列的“华佗论治伤寒”篇,不是录自吴普集《华佗药方》十卷中,而是录自《张文仲方》一书中的“天行”病中。 按《外台》引“华佗论治伤寒”篇中所用的药方,无一方是注“出华佗”,其篇下也没有注出某卷中,而有“此法宫泰数用甚效”一句。按宫泰是西晋人(注1),在汉人华佗、魏人吴普之后,不可能为《华佗药方》一书所引,所以《外台》中所引的“华佗论治伤寒”篇,不是录自吴普集《华佗药方》十卷中。  相似文献   

18.
归经学说萌芽于《黄帝内经》,至寇宗爽《本草衍义》首提“归经”的概念,张元素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归经学说,归经学说至此完善成熟。归经学说的形成与脏腑辨证密不可分,脏腑辨证的思想也是源于《内经》,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中藏经》、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钱乙〈〈sDJL药证直诀》的发展,张元素将脏腑辨证归纳整理,形成体系。脏腑辨证理论的完善促进归经学说形成,归经学说是脏腑辨证理论在中药临床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八了穴是临床常用穴之一.十几年来,笔者采用八了穴推拿及拔火罐治疗某些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略述管见.1 八了穴的概念及归经八了穴即上、次、中、下四对,总称八了穴.了,窟也,深孔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古人对八了穴部位的描述基本是一致的.《素问·骨空论》“八了穴在腰尻分间”.《甲乙经》“上了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中”;次了“在第二空侠脊陷中”;中了“在第三空侠脊陷中”;下了“在第四空快脊陷中”.此与常说的四对骶后孔是一致的.关于八了穴的归经,目前,都认为属足太阳膀胱经.但《甲乙经》指出“上了足太阳、少阳之络”.《素问·骨空论》王冰说:中、下了“足太阳、厥阴、少阴三脉左右交接于中”.  相似文献   

20.
背俞穴位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俞穴位置考孙永平,甄薇(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北京100029)关键词经穴;背俞穴;定位背俞穴亦称脏腑背俞穴、俞穴,首载于《内经》。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一些特定穴位,每一脏腑均有各自所属的背俞穴,共十二穴。背俞穴与其所属脏腑联系密切,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