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组织切片观察。了解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β-TCP)在皮质骨表面引导成骨过程中的组织学表现及可吸收机理。方法 将多孔块状β-TCP陶瓷在兔颅骨骨膜下埋植,实验标本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标本的组织学表现,并和羟基磷灰石(HA)作比较。结果 β-TCP及HA陶瓷均能引导新骨生成,新骨大量从颅骨表面长入材料内,颅骨骨膜下无明显成骨,并观察到大量多核异物巨细胞吞噬β-TCP的现象。结论 β-TCP能引导大量新骨生成,可以作为萎缩牙槽嵴加高的代用品,细胞对材料的吞噬作用是β-TCP具有可吸收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β-TCP)陶瓷兔颅骨骨膜下的埋植实验,定量观察β-TCP陶瓷在骨膜下和未造成新鲜骨创面的皮质骨表面之间的可吸收速度,为其应用于萎缩牙槽嵴加高术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方法:用显微测微尺C5型网格,采用“数点法”测量各时间点标本中材料的剩余含量,并和羟基磷灰石(HA)陶瓷组对比。结果:术后12周时β-TCP组材料剩余含量为35.40%,被吸收的材料量占原来材料含量的38.65%。结论:多孔块状β-TCP陶瓷在骨膜下的皮质骨表面在引导新骨生成的同时可以被吸收,此特性有望使它用于临床的萎缩牙槽嵴加高术。  相似文献   

3.
胶原/纳米磷酸三钙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观察胶原(Collagen,简称Co)/纳米磷酸三钙(Nano-Tricalcium Phosphate,简称N-TCP)复合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Co/N-TCP植入骨缺损区促进骨创愈合的能力。方法 家兔24只,颅骨制成直径8.0mm圆形穿通型缺损,左侧植入Co/N-TCP复合人工骨作为实验组,右侧植入非纳米Co/TCP人工骨作为对照组;于2,4,8,12周后处死各组动物取材,行肉眼,组织学方法观察。结果 两组材料除早期(2周内)轻微炎性2细胞浸润外,其余各时间点均未见异物巨细胞反应,4-8周骨新生活跃,有骨岛形成,12周时可见骨性连接。结论 Co/N-TCP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引导活性,能促进骨缺损的早期修复,是一种颇有潜力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4.
煅石膏与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煅石膏(PLP)作为颗粒型差劲基磷灰石(HA)人工骨的粘接成形剂,将HA-PLP复合材料植入狗下颌实验性骨缺损中,采用组织学,定量组织学,扫描电镜和X线等方法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发现,HA-PLP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引导性,能与新骨形成紧密结合,抑制HA颗粒散动及改善及操作性能,PLP在植入后4周完全吸收。本研究表明,HA-PLP复合人工骨作为新的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和较理想的操作性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β-磷酸三钙(β-TCP)陶瓷兔颅骨骨膜下的埋植实验,观察在未造成新鲜骨创面的情况下,β-TCP陶瓷在皮质骨表面的引导成骨作用,并探讨其用于萎缩牙槽嵴重建的可行性。方法:使用显微镜用测微尺测量新骨从骨表面长入材料内的高度,并和羟基磷灰石(HA)陶瓷对比。结果:经过两组对照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时间点组新骨生长高度相差显著,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β-TCP陶瓷在皮质骨表面引导成骨能力优于羟基磷灰石(HA)陶瓷  相似文献   

6.
纤维蛋白粘合剂与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纤堆蛋白(FS)粘合剂作为颗粒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HA)的粘接成形剂,将HA—PS复合材料植入狗下颌实验性骨缺损中,采用组织学、定量组织学、扫描电镜和X线等方法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研究结果发现,HA—FS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引导性,能与新骨形成紧密结合,阻止HA颗粒散动及改善其操作性能,PS在植入后2周完全吸收。本研究表明,HA—PS复合人工骨作为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和较理想的操作性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磷酸钙陶瓷的化学成份、结晶相、结构形态等材料学因素与降解的关系。方法:掺杂磷酸钙陶瓷(β-TCPA、β-TCPs)植入兔颌骨人工缺损区后观察X线片,横截面面积测量、光镜、电镜及能谱分析的变化。结果:24周时β-TCPA吸收率为22%,β-TCPs为28%和β-TCP为40%。4周时在下颌骨和种植体之间有新骨形成,在12-24周时新骨形成更明显,未发现炎症反应,界面的Ca、P和S的相对含量随时间而变化。结论:β-TPCA和β-TCPs在组织中的降解速度较β-TCP慢,但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骨缺损的修复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自制的可注射牙槽骨修复材料植入兔体内时的软组织反应,评价其体内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选用25只新西兰大白兔,按2、4、8、12、24周的植入期分为5组,将β-磷酸三钙(β-TCP)、不饱和聚磷酸酯聚合物(UPPE)、不饱和聚磷酸酯/β-磷酸三钙复合物(UPPE/β-TCP)和添加1%四环素的UPPE/β-TCP复合物(UPPE/β-TCP/TTC)分别植入其皮下,对软组织样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组织形态学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植入体周围的纤维组织囊中均未见成骨细胞、骨细胞或骨组织;术后2周时除UPPE/β-TCP/TTC植入体外,其余植入体均有轻度的炎性细胞浸润;术后2~8周时各组纤维组织囊的厚度均随植入期的延长而增加,在8周时最厚,以后无明显改变;植入体中仅UPPE聚合物在第8周时开始出现降解,纤维组织向材料内部浸润生长;组织形态学分析表明8周时β-TCP、UPPE聚合物和UPPE/β-TCP复合物组的软组织评级得分均低于第2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期UPPE/β-TCP/TTC复合物组软组织评级得分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注射牙槽骨修复材料UPPE/β-TCP复合物在动物体内具有良好的软组织生物相容性,添加四环素后有利于减轻UPPE/β-TCP复合物植入早期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珊瑚复合人工骨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将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和珊瑚以一定的方式复合后,植入小鼠股部肌袋和兔颅骨标准大小缺损,以单纯珊瑚植入作对照,术后不同时间取材,通过组织学方法检测其骨诱导活性和骨修复能力.结果显示:rhBMP-2/珊瑚复合人工骨植入小鼠肌袋1周,诱导软骨形成,3周,形成编织骨,6周,形成含骨髓的板层骨,同时,珊瑚被部分降解吸收;复合人工骨植入兔颅骨缺损后,以引导成骨和诱导成骨双重机制完成骨修复过程,术后12周,植入物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其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珊瑚.此复合人工骨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活性,骨修复能力较强,是一种较理想的新型生物性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0.
多孔β—TCP/BMG复合人工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将具有骨传导活性的多孔 (β-TCP)与具有骨诱导活性的骨基质明胶 (BMG)复合 ,以期获得一种既有骨传导活性 ,又有骨诱导活性的、具有优良物理性能且生物相容性好的新型人工骨替代材料。方法 :将单纯β-TCP与 β-TCP/BMG复合人工骨分别植入15只兔两侧下颌骨下缘中份1.0cm×0.6cm×0.3cm缺损中 ,术后4周、8周、12周分期取材 ,标本作大体观察、X线、组织形态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β-TCP/BMG复合材料成骨早 ,且成骨量多 ,具有较强的骨修复作用 ,12周时材料降解达到43 %。结论 :β-TCP/BMG复合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优于单纯TCP。β-TCP/BMG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具有较强骨诱导能力、可降解的人工骨  相似文献   

11.
锶磷灰石烧结体修复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用不同比例的元素锶 (Sr)替代羟磷灰石 (HA)中的部分钙元素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该种复合人工骨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将 32只新西兰大白兔 (简称新白 )分为 4组 ,在兔的下颌角造成约 2 m m×12 mm× 4mm的缺损 ,用不同浓度 (10 % ,5 % ,0 % )的含锶 HA块分别予以修复 ,于 2周 ,1月 ,3月 ,6月时随机处死一组进行尸解、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以评价其骨修复能力。结果 掺锶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几乎不引起排斥反应 ,术后早期即随材料的降解 ,新生骨引导进入降解间隙 ,并逐渐诱导未分化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 ,随时间延长其成骨量明显较纯羟基磷灰石组为多 ,同时发现 5 %的锶磷灰石烧结体其成骨能力较 10 %者好。结论 掺锶羟基磷灰石较纯羟基磷灰石有更好的组织相容性、骨引导能力及生物降解率 ,并可能具备一定程度的骨诱导能力 ;掺锶羟基磷灰石的骨形成能力与其浓度并不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多孔β—TCP/BMP复事人工骨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骨形成蛋白(BMP)和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人工骨联合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GTR)技术中,评价其对Ⅱ度根分叉病变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用健康成年杂种狗4只,制备下颌后牙区人工骨缺损。实验牙位随机分为3组:①骨形成蛋白/引导组织再生(BMP/GTR)组;缺损处植入引导膜材料和复合人工骨;②GTR组;单位放置引导膜材料;③以常规翻瓣术为对照组。术后12周取材做组织学观  相似文献   

13.
由各种原因所致的牙槽骨缺失可以通过患者自身骨移植、牵张成骨和引导骨再生等方法得到修复,但这些修复方法各有利弊。近年来,生物材料的使用为牙槽骨再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代表性的材料之一的β-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TCP)已广泛用于骨再生,但其降解率低和力学性能不足,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将骨形成蛋白 (bonemorphogeneticprotein ,BMP)和多孔 β磷酸三钙 (β tricalciumphosphate ,β TCP)复合人工骨联合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 (guidedtissueregeneration ,GTR)技术中 ,评价其对Ⅱ度根分叉病变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用健康成年杂种狗 4只 ,制备下颌后牙区人工骨缺损。实验牙位随机分为 3组 :①骨形成蛋白 /引导组织再生 (BMP/GTR)组 :缺损处植入引导膜材料和复合人工骨 ;②GTR组 :单纯放置引导膜材料 ;③以常规翻瓣术为对照组。术后 12周取材做组织学观察和评价。结果 两实验组均有明显新附着形成 ,其中BMP/GTR组有大量新生牙槽骨、牙骨质、牙周韧带生长。对照组新生组织量很少。结论 β TCP/BMP是一种具有较强骨诱导能力 ,生物相容性较好的复合人工骨 ,在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胶原与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胶原为颗粒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粘接成形剂,将HA-胶原复合材料植入狗下颌实验性骨缺损中,采用组织学、定量组织学和X线等方面法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研究结果发现HA-胶原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骨引导性,能与新骨形成紧密结合,抑制HA颗粒散动及改善其操作性能,胶原在植入后4周完全吸收。本研究表明,HA-胶原复合人工骨作为新的骨修复材料,人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较理  相似文献   

16.
<正> 无牙(牙合)牙槽嵴萎缩患者很多,数十年来人们曾采用多种手术方式和骨移植等方法行牙槽嵴再造,但由于并发症和术后移植骨吸收等问题难以在临床广泛应用。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新型人工种植材料的研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羟基磷灰石(HA)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亲和力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材料之一。但HA材料本身只有骨引导作用,而没有骨诱导能力。骨形成蛋白(BNIP)是一种具有很强诱导成骨能力的非胶原性疏水糖蛋白,我们将HA复合BMP及单纯HA两种材料在兔颅骨表面种植,对两种种植体内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 聚酰胺 (n HA PA6 6 )复合人工骨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在犬下颌骨体上设计两个 15mm× 10mm× 5mm的箱状缺损 ,在其中一个植入相应大小的n HA PA6 6预制块 ,另一缺损作空白对照。于术后 2、4、8、12、16周切取组织标本 ,进行X线摄片和组织学切片检查 ,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术区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第 2~ 8周人工骨周围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 ,12周时人工骨—组织界面上出现膜性成骨迹象 ,第 16周n HA PA6 6人工骨被新生骨组织完全包裹 ,受植床与人工骨形成骨性结合。结论 n HA PA6 6人工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具有骨引导和潜在的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牙陶瓷化骨的组织相容性与成骨作用。方法:将临床拔除的健康牙去除牙髓和根面残留的软组织,制成约1.0mm×1.0mm×0.5mm大小的骨块,经0.25mol/L氢氧化钠溶液、30%过氧化氢液反复浸泡脱脂、脱蛋白,干燥后在900℃恒温1h下陶瓷化,在狗下颌骨制备15mm×20mm×10mm的箱状骨缺损,植入所制备的人牙陶瓷化骨材料,观察术后局部组织反应,并分别在术后2、3月获取标本,制成硬组织切片,观察人牙陶瓷化骨组织愈合和骨生长情况。结果:陶瓷化人牙骨颗粒组织相容性好,能引导颌骨缺损区新骨形成。结论:人牙陶瓷化骨可作为骨移植材料用于充填颌骨缺损。  相似文献   

19.
英文文摘     
《口腔生物医学》2013,(4):213-213
1.牙周膜祖细胞接种支架材料用于骨修复(英) 组织工程疗法的成功依赖于支架材料引导祖细胞分化的能力。本研究中,我们应用一种新型仿生支架材料,即细胞外基质包裹的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HA—ECM),探讨HA—ECM对PDLCs体外成骨分化的影响,并用小鼠颅骨缺损模型对PDLCs接种的HA-ECM进行体内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低密度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umanbonemarrow -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体内成骨能力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人髂骨骨髓分离培养hMSCs。以不同细胞密度与块状和颗粒型磷酸钙陶瓷(HA/TCP)载体混合,移植于裸小鼠体内,分别观察2和3个月,组织学评价研究hMSCs异体体内成骨的最小细胞密度。按3.3×1 0 6个细胞/cm3 载体的比例混合细胞与载体(HA/TCP和鼠尾胶原包被的HA/TCP) ,体外共培养一周后移植裸鼠皮下,3个月后,组织学评价细胞载体体系体外培养和胶原包被载体对hMSCs体内成骨能力的影响。结果 只有以3.3×1 0 6个细胞/cm3 载体在体内移植3个月后可观察到在块状和颗粒HA/TCP表面有骨组织生成。用鼠尾胶原包被的颗粒HA/TCP和细胞与载体体外共培养并无明显促进骨组织生成作用。结论 保证hMSCs异体成骨的最小细胞密度为3.3×1 0 6个细胞/cm3 载体。在低密度hMSCs状态下,鼠尾胶原和细胞与载体体外共培养并不能提高hMSCs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