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在不同的体重指数(BMI)组,动态血压表现为不同昼夜节律时,其中医证候特点。方法测量160例高血压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BMI并据此分为超重组和非超重组,采用24h动态血压检测技术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别观察并统计分析全部病例动态血压节律类型、中医证候分型的分布情况。结果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类型不同,中医证候分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火亢盛者多表现为杓型,痰瘀内阻者多表现为非杓型。超重组多见痰瘀内阻,非超重组多见肝火亢盛。结论高血压患者BMI、动态血压节律类型与中医证候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2.
吴彬 《中医学报》2011,26(11):1368-136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将病毒性心肌炎分为邪毒内侵型、气阴两虚型、痰温内阻型、气滞血瘀型、阳气亏虚型,采用中医药疗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51例患者中痊愈18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0.2%.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安全可靠,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詹正学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89-1390
目的:探讨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实施24h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确诊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80例给予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2组检查结果进行观察。结果2组患者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等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房性早搏检出率2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特异性及敏感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室性早搏24h分布与心率变化的关系,并与非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冠心病患者室性早搏的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观察经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证实的冠心病患者36例,非冠心病患者33例。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做单位小时平均心率和室性早搏发生百分率(或千分率)24h时间变化曲线,观察两曲线变化情况,并分为I型:室性早搏发生集中出现在第一个平均心率峰值之前,即在夜间0:00至8:00之间;型:将室性早搏发生百分率(或千分率)变化曲线随平均心率变化曲线变化而变化且室性早搏发生集中在第一个平均心率峰值同时或其后;型:将室性早搏发生百分率(或千分率)变化曲线和平均心率变化曲线无明显关系,室性早搏发生无明显集中趋势。观察冠心病患者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24h分布与心率变化的关系,即上述分型的差异。结果: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多为型,即两曲线多呈一致且室性早搏发生率峰值在第一个平均心率峰值出现的同时或其后;冠心病患者多为I型或型,两曲线多呈相反或无关,室性早搏发生率峰值在第一个平均心率峰值之前(约夜间1:00至7:00之间),经χ2检验,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室性早搏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发生不同,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减低、迷走神经张力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大样本临床前瞻性研究,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的肝纤维化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分布,以及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关系,以期为以后合理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中医辨证表》,收集WD患者的中医证候资料,对WD患者运用中医八纲及脏腑气血辨证理论进行辨证分型;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及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总结WD的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分布,以及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的关系。结果:在247例WD肝纤维化患者中,性别及病程在中医证型分布构成(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在中医证型分布构成(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在湿热内蕴证与脾肾阳虚证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D肝纤维化好发于儿童、青少年,其中医证型的分布在不同性别之间及病程表现无明显差异,在发病年龄上表现有明显差异。在不同发病年龄上,儿童多以肝肾不足、湿热内蕴为主,青少年以痰瘀互结、湿热内蕴为主,中年多以脾肾阳虚、湿热内蕴、肝肾不足为主。在病程上,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肝肾不足始终贯穿在病程的不同时期,早中期尤以实证突出,晚期更是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41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进一步提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水平,减少并发症.方法:分析41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的表现.结果:34例病儿自觉症状全部改善,8例心律失常消失,1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Ⅲ°房室传导阻滞并多次出现心脑综合征.结论:41例心律失常患儿中,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以室性早搏多见.多源性室早、阵发性室上速、Ⅱ°Ⅱ型及Ⅲ°房室传导阻滞虽发生率低,但病情重,预后凶险,临床上应高度重视,早期发现,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州地区常见皮肤恶性肿瘤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08例于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且长期居住广州地区,经组织病理切片确诊为BCC(235例)和SCC(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频数描述及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BCC患者的男女比为1∶1.28,SCC患者的男女比为1.43∶1;BCC患者好发于60~69岁年龄段,SCC患者好发于70~79岁年龄段;BCC患者病程多为1~5年,SCC患者病程多小于1年;BCC患者好发于头面部(215例,91.49%),SCC患者好发于头面部(40例,54.79%)和四肢(26例,35.62%)。其中,BCC与SCC患者的各年龄段发病情况和发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瘀阻、气阴两虚、脾虚湿瘀证,分别占比56.49%、27.60%、15.91%。3种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和发病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或疑似病毒性心肌炎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描记及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对比所得结果。结果 DCG监测各种心律失常及ST-T异常的阳性检出率为93.33%,高于ECG的阳性检出率53.33%(P<0.05);对房性早搏、室性早搏、Ⅰ度房室传导阻滞、QRS低电压、ST-T改变的捡出率DCG方法均高于ECG检查(P<0.05)。结论 DCG监测能检出比较复杂的心电图异常,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更确切,同时对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和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24h动态心电图观察了356例患者室性早搏昼夜发生情况,白天明显高于夜间(P<0.01).冠心病以上午.心肌炎以下午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辨证为心阳亏虚证患者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慢心律治疗(1组),对20例辨证为阴虚火旺证患者以天王补心丹加减联合慢心律治疗(2组),对20例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仅用慢心律治疗(西药组),对3组患者分别用药14d,用药前后观察中医症候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结果心阳亏虚组改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0%,Holter疗效总有效率为85%;阴虚火旺组改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0%,Holter疗效总有效率为90%;西药组改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50%,Holter疗效总有效率为85%。其中对于改善中医症候,两中西药结合组无显著性(P>0·05),两中西药结合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而3组间Holter疗效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较单用西药更为优越,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时间与中医阴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时间与中医阴阳的关系。方法对100例恶性肿瘤死亡患者的病案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恶性肿瘤死亡患者证候特点为正虚邪实,虚、痰、瘀互见,有虚损证候者占80.4%,其中阳气虚损者多于阴血亏虚者;在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的67例中,有瘀血证候者占83.6%,有痰湿(或痰热)证候者占43.3%。死亡时间在1天24h中以0:00~11:59为多,占66.0%。患者死亡高峰在夏、秋两季,占65.0%。结论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正虚邪实,虚、瘀、痰互见,阳气虚损者多于阴血亏虚者,其死亡与时间、季节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以确认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证候表现形式.方法共收集122例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患,在发病72 h内,依<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6大基本证候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加以辨证,并进行证候分布分析.结果①基本证候组合以两个基本证候组合诊断例数最多,其次是3个基本证候的组合.②中风病最多见的临床证候为风瘀证,占12.3%;其次为风痰瘀证,占8.9%.③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患以虚实夹杂证最多,占82.8%;实证次之,占16.4%;虚证最少,仅占0.8%.④单一基本证候同时存在的出现频率以瘀证与风证最多,各占79.5%与55.7%.2证组合同时存在的出现频率以风瘀证与痰瘀证最多,各占45.9%与37.7%.结论①体现<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临床应用的稳定性.②中风病临床证候表现复杂多变,依此基本证候的诊断标准应较常见证型与主要证型的表现形式为佳.③中风病证候诊断在中药新药开发试验过程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特点的研究,探讨缺血性中风阴、阳类证中医证候组成特征。 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124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后1~3d、4~10d、11~30d3个时点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在3个时点的变化特点及阴、阳类证患者中6个基本证候分布的差异。 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风证的比率由1~3d的87.1%降到11~30d的79.3%(P〈0.01);火热证患者比率由1~3d的52.1%降到11~30d的38.7%(P〈0.01);患者痰证的比率由1~3d的67.1%降到11~30d的57.4%(P〈0.01);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患者比率在3个调查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个时点阴、阳类证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类证患者中,风证、火证、痰证、阴虚阳亢证出现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P〈0.01),血瘀证、气虚证出现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组合在3个调查时点均以3个证候组合为主。阳类证患者中出现4、5个证候组合的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出现单证和两证组合的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阴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痰+血瘀+气虚组合和风+痰+气虚组合。阳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火+痰+气虚组合和风+火+痰组合。 结论:阳类证和阴类证证候组合最主要的区别为阳类证具有火热证特征,痰证、气虚证、血瘀证与阴阳分类的证候诊断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心血管病发作或加重的昼夜节律。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果 ①心血管病定时发作于 2 1:0 0~ 1:0 0时达到峰值 (2 6.48% ) ,在 5 :0 0~ 9:0 0时达到第二高峰 (2 1.69% ) ,11:0 0~ 13 :0 0时发作最少(2 .5 5 % ) ,整体呈双峰型节律。②男性组与女性组昼夜各时段心血管病发作或加重的变化趋势不同 (P <0 .0 1)。心血管不同心功能状况的发作昼夜节律不同 (P <0 .0 1) ,心功能I级好发于上午 (43 .4% ) ;心功能Ⅱ级发作无昼夜节律 ,心功能Ⅲ级在上半夜为高发时段 (5 0 .0 % ) ,心功能IV级亦好发于上半夜 (5 2 .99% )。结论 心血管病的发作或加重存在昼夜节律 ,心功能状况不同其节律亦不同 ,建议临床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时应参考其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午夜血清皮质醇对库欣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价值,并计算最佳诊断切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2011年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285例库欣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146例临床怀疑库欣综合征后经试验检查排除库欣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测定8:00、16:00、00:00血清皮质醇,应用ROC曲线对午夜血清皮质醇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并与其余两个时间点进行比较,最终得出最佳诊断切点及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8:00,16:00,00:00血清皮质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0.930和0.984,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5%,91.5%和94.5%。鉴别库欣综合征与假库欣状态,8:00血皮质醇最佳切点为502 nmol/L(敏感性82.6%,特异性88.2%),16:00血皮质醇最佳切点为505.6 nmol/L(敏感性88.7%,特异性97.7%),00:00血皮质醇最佳切点为249 nmol/L(敏感性96.2%,特异性91.6%)。结论午夜血清皮质醇比8:00、16:00血清皮质醇诊断效能更高,午夜血清皮质醇以249 nmol/L为切点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夜间发作增多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进行自主神经指标分析,探讨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心脏自主神经调控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对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进行了长程心电图检查,计算每小时室性期前收缩频度,将夜间(20:00~8:00时)每小时室性期前收缩频度显著大于白昼(8:00~20:00时)每小时室性期前收缩频度者定义为夜间型室性期前收缩。分析夜间型室性期前收缩的频度与心率的相关性以及典型室性期前收缩事件发生前30min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19例,每例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频度与每小时平均心率均呈显著负相关。共分析典型室性期前收缩事件8阵,在室性期前收缩事件发生前短时间内存在心率的逐渐减慢,但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在夜间发作频度显著增加,室性期前收缩的发作频度与心率呈负相关,在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前,可观察到显著的心率减慢。该现象对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12例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问卷调查。结果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患者早醒占全部调查病例的73.21%,日间残留效应晨起重者占79.46%。中医证候心脾两虚证占55.36%,是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主要证候类型,与PSQI各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心脾两虚证入睡时间最短、睡眠时间最短、日间残留效应最明显。结论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以心脾两虚证为多见,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早醒、日间残留效应明显且晨重暮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白昼发作增多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进行自主神经指标分析,探讨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的自主神经机制。方法 本研究对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进行了长程心电图检查,计算每小时室性期前收缩频度,将白昼(8:00~20:00)每小时室性期前收缩频度显著大于夜间(20:00~8:00)每小时室性期前收缩频度者定义为白昼型室性期前收缩。分析白昼型室性期前收缩的频度与心率的相关性以及典型室性期前收缩事件发生前30min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21例,每例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频度与每小时平均心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共分析典型室性期前收缩事件19阵,在室性期前收缩事件发生前存在心率的逐渐增加和迷走神经活性的逐渐下降。结论 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在白昼时发作频度显著增加,室性期前收缩的发作频度与心率呈正相关,在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前,存在显著的心率加快和迷走神经活性的降低。该类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可能与交感神经激活和(或)迷走神经张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心病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证的昼夜非线性指标差异,探讨中医证候的非线性特征。方法根据中医辨证结果,将243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实证组(44例)、虚证组(51例)、虚实夹杂证组(148例)。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计算并比较这些冠心病患者的24 h内6个不同小时段的非线性指标复杂度、关联维均值及近似熵均值。结果被观察的非线性指标实证组均值大于虚实夹杂证组均值,虚实夹杂证组均值大于虚证组均值。结论证候间非线性指标的差异反映出虚实证候的非线性特征和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魏桂梅  赵璐  张珂珂 《中医学报》2021,36(5):1084-108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ms,T2DM)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尿酸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80例已确诊为T2DM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和整理,记录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及颈动脉内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并比较分析各中医证型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T2DM患者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最多,证型呈从痰(湿)热互结证、热盛伤津证、气阴两虚证至阴阳两虚证的发展趋势;各证型的年龄、病程、HbA1c、SUA、TC、TG及IMT比较,阴阳两虚证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T2DM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IMT增厚程度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患者(P<0.05),阴阳两虚证患者的IMT增厚值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T2DM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最多;阴阳两虚证的HbA1c、SUA、TC、TG及IMT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高尿酸血症患者IMT增厚程度高于血尿酸正常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