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影响血常规检测的相关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度。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取不同放置时间、温度以及部位的样本80例,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血小板12 h的检测值与5 min的结果、24 h后送检红细胞计数与2 h内送检、不同部位的血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保存温度下患者的血细胞计数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血常规检测的因素较多,因此检查员应严格控制测试前后以及检验的质量,保证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通过PICC采集血常规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在本院治疗的30例血液病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对30例经PICC治疗后的患者按照顺序抽取1mL静脉血两组作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然后同样对该30例外周静脉穿刺患者采集1mL肘正中静脉血作为对照组,接下来通过流式分析仪器检查相关血常规指标(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后分析所有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后记录分析发现:观察组1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血常规指标的检查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t分别为171.6593、39.5610、250.1336、62.9592,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血常规指标的检查结果和对照组几乎一致,差异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的凝血四项进行检查后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1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差别(t分别为0.2979、1.0954、0.2586、0.2901).差异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四项指标和对照组几乎是一致的,差异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ICC采集血常规对检测结果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对凝血四项基本没有影响,应该弃掉前面1mL血液,然后再对进行血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3.
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因素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 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5月至2010年12月滨海县中医院90例门诊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Backman Counter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观察静脉血和末梢血常规检查结果 ;比较在室温下(18~22℃)分别于即刻、30min、2h、6h常规测定差异.结果 末梢血检测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检测的平均值均高于静脉血检测值,血小板计数(PLT)平均值低于静脉血平均值(P<0.05),中间细胞百分比(MXD)无差异(P>0.05);2h内静脉血血常规WBC、MXD、RBC、Hb、PIT各项参数与即刻测定结果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放置6b后PLT与即刻比较下降明显而MXD比例升高(P<0.05);WBC、RBC、Hb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常规化验结果 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全自劝血细胞计数仪做血常规检测时选用静脉血,应在2h内对样本进行测定,以消除由此要求过失误差. 相似文献
4.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检验质量。方法通过对血常规检测影响的人为因素、仪器因素、患者的生理因素等各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人为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患者的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结论完善制度、加强责任心、规范操作、提高标本质量,才能使检验结果稳定、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指南》2017,(27)
目的探讨分析在血常规检验当中,对结果有影响的原因探讨。方法将我院检验科进行血常规检测的患者386例患者采集手指血检验,2 h之后对同一位患者采集另一份血液标本并分析出结果进行对比,对两组血液标本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同时对标本进行人工显微镜检查排查,将结果当中出现了的不良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在进行化验的386例标本当中,有出现了误差的病例和(或)两组标本检验不相同以及与人工显微镜检查不相符的例数有34例,误差率为8.85%。其中有26例患者因为自身的生理条件的影响造成结果的误差,5例是因为仪器的原因对结果的影响,3例是由于人为失误导致。结论造成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患者自身身体状况对结果的影响,有效降低影响,是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刘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24):110-112
目的 探讨影响患者尿常规及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因素.方法 500份血常规检验标本及500份尿常规检验标本,准确记录其检验结果,对于不确定、可疑以及存在较大误差的样本均应进行重复检测.分析血常规、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500份血常规检验标本中有6份经反复检验仍存在误差较大或者检验不合格情况,占比为1.2%,其中主要... 相似文献
7.
静脉和末梢取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君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9):34-34
临床血常规检测常采用末梢血,但随着检验设备的更新,全自动或半自动血球计数仪已逐步替代过去传统的手工操作。由于大多数血球计数仪要求采用静脉血,末梢血需要放置3~5min后测定等,因此有必要对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指南》2015,(35)
目的探析会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方法择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这两年前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受检者共16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将所取血液标本全部使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检测,接受检测的样本放置时间不同,保存温度不同,所取部位不同。对比这些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结果以下情况的检测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血小板的12 h检测值和5 min检测值;2红细胞和白细胞在24 h后的送检计数结果和2 h内的送检计数结果;3源于不同部位的样本中血细胞的计数。此外,保存温度不同,血细胞计数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正确率的因素有送检时间和样本所取部位,温度不是影响因素。为了保证血常规的正确率,应严格把握样本送检时间与放置时间,避免影响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干扰.方法:将我单位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查体者80例分别采血两次,一次设为观察组给予静脉采血法检验,一次设为对照组给予末梢血进行检验,比较两种检测结果的精准性.结果:观察组查体者的检验结果精准性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静脉血检验的检查结果精准性显著高于末梢血采集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在检验中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4256份血常规标本,分别统计由于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导致的标本不合格比例。结果 4256份血常规标本中,检测结果有误或不合格的标本有332份,占7.8%,由于生理因素导致的标本不合格有114例,试剂因素有42例,仪器因素有73例,人为因素有104例,其中以生理因素影响最大,其次为人为因素,明显高于其他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皆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药指南》2021,(1)
目的分析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及其原因与解决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行血常规检验的20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00名受检者的8 mL静脉血,静脉血分为4组,比较不同保存时间、保存温度下的(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浓度(HB)水平。结果保存2 h后,WBC水平显著低于即刻送检组(P <0.05),RBC、PLT、HB则显著高于即刻送检组(P <0.05);室温下与4℃冷藏送检的RBC、WBC检验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 0.05),室温下送检的PLT、HB水平均显著低于4℃冷藏送检结果(P <0.05)。结论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由于采血部位的不同,血液标本运输、保存、处理条件的不同,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不同程度的误差。血常规检验工作,必须对血液采集、运输、保存、处理等条件设置统一标准,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步骤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13.
血液常规体检异常结果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医疗单位和非医疗单位工作人员血常规检查(WBC,RBC,HB,PLT)结果回顾分析,寻找异常结果分布特点及可能的致病原因,以期进行针对性预防保健。方法对某综合医院和工厂职工的血常规体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评价。结果医疗单位女性WBC减少症发病率高于非医疗单位女性;女性贫血患病率普遍明显高于男性;男性RBC增多症情况明显多于女性,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重视血液常规的健康体检工作,尤其是医疗单位职工的体验状况。对于体检结果有异常的应从工作环境上、饮食上及时的给予健康指导,定期复查血常规,必要时进一步作深层次的有关检查,并给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16.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5)
目的:探究影响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的因素,为有关部门推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在翻阅过往文献资料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影响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的因素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居民进行无偿献血的问卷调查,共调查居民1823人,其中,市区居民675人,周围县城居民1148人,汉族居民1156人,少数民族居民667人。结果:在参与调查的1823名居民中,曾自愿无偿献血者857人,占比47.01%;未献过血者966人,占比52.99%。影响居民自愿无偿献血的因素主要包括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以及职业等,通过对居民不愿意无偿献血的原因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工作或生活比较繁忙(占比32.00%),对无偿献血存在认知误区,如认为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占比8.90%)、传播传染病(占比11.49%)以及害怕疼痛(占比12.94%)等,家人反对(占比6.00%),不知道献血方式与地点(占比3.63%)。结论: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的行为受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居住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公民对无偿献血仍存在较大的误区,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因势利导,加大宣传,鼓励公民自愿无偿献血,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分析运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某院86例体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血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手指末梢采血方法进行采血,研究组患者采用静脉采血方法进行采血,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血常规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等指标值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各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更接近人体的正常值,检测准确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检测效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对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均有一定的影响,与手指末梢采血方法相比,静脉采血方法采血准确度更高,建议临床使用静脉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血样采集。 相似文献
18.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8)
目的:研究临床血糖检验过程中快速血糖仪以及常规生化仪所获得的检验结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6年1月某院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按照检查方法差异,分为A组(n=100)与B组(n=100),A组采用快速血糖仪进行检测,B组采用常规生化仪进行检测,比较两组临床检测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FPC及2hP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组间检测结果相近,对比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A组单次检测血糖平均值高于B组,而多次检测血糖平均值低于B组,对比差异也不具显著性(P0.05);A组临床误诊率为2.00%(2/100),小于B组临床误诊率8.00%(8/100)(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采用快速血糖仪或者常规生化仪均可获得正确性较高检验结果,可是快速血糖仪具有操作更加简单,减短等待结果时间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1 115名健康体检者的血脂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公众的血脂情况,探讨血脂升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8-9月来我院做健康体检者1 115名,对其血脂结果分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30岁组高血脂检出率为38.26%,31~40岁组高脂检出率为54.94%,41~50岁组高血脂检出率为72.68%,51~60岁组高血脂检出率为75.35%.各年龄段比较,随年龄增长高脂血症检出率有明显增高趋势,40岁以上年龄组检出率最高.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应加强对公众的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定期体检,以减少控制和高脂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结果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参加体检的人员共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末梢血采集,对照组给予静脉血采集,均用SYSMEXXS-800i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并进行对比实验。结果两组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等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产生的检测结果有很大差异性,应采用静脉血取代末梢血检测血常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