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T)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 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痛、头晕、胸闷、叹气等儿童1 906例,男964例,女942例,年龄2.00 ~ 17.92岁,平均10.84±2.97)岁.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在取得受试者或监护人书面知情同意后,进行HUTT.根据HUTT结果及反应类犁分HUTT阴性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血管抑制型组、VVS心脏抑制型组、VVS混合型组.结果 与HUTT阴性组相比,年龄在POTS组、VVS血管抑制型组、VVS混合型组较大(P<0.05),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在POTS组、VVS血管抑制型组、VVS混合型组增加(P<0.01).与POTS组相比,体重、体表面积在VVS血管抑制型组、VVS混合型组降低(P<0.05),VVS心脏抑制型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HUTT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身高、体重及BMI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探讨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l syncope,VVS)患儿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 对2004年4月至2010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63例VVS患儿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年龄6~19岁,平均(11.57±2.89)岁。其中血管抑制型32例、混合型、心脏抑制型31例,服用口服补液盐者14例、美托洛尔13例、盐酸米多君36例。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21±12)个月。分析采用不同治疗的不同血流动学类型VVS患儿3个月内复发情况,评价短期疗效;以复发为终点事件,作Kaplan-Meier曲线,比较VVS患儿应用不同治疗的长期疗效。结果 以上3种治疗药物对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VVS患儿的短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VVS患儿接受口服补液盐或美托洛尔治疗后,长期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盐酸米多君对混合型及心脏抑制型VVS的疗效优于血管抑制型(P < 0.01)。结论 口服补液盐、美托洛尔或盐酸米多君均适于VVS患儿的治疗,与VVS血管抑制型患儿相比,盐酸米多君对混合型及心脏抑制型患儿的长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是儿童不明原因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 是一种功能性心血管疾病, 很少威胁生命, 但反复晕厥发作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 部分患儿甚至出现躯体意外伤害, 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根据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中的阳性反应类型VVS可进一步分为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以及混合型, 其中以混合型和血管抑制型为主。该文主要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童VVS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以期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分析儿童一过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的基础疾病谱.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9年8月至2011年4月在北京、湖南、湖北、上海四地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937例TLOC患儿,对其进行病因学分析.结果 937例TLOC患儿中,903例(96.4%)为晕厥患儿,34例(3.6%)为非晕厥患儿.903例晕厥患儿中,213例(23.6%)为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46例(5.1%)为心脏抑制型VVS,112例(12.4%)为混合型VVS,268例(29.7%)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22例(2.4%)为直立性低血压,19例(2.1%)为境遇性晕厥,21例(2.3%)为心源性晕厥,202例(22.4%)患儿为不明原因晕厥.结论 晕厥是儿童TLOC最常见的原因.在晕厥患儿中,VVS最常见,其次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在VVS的3种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中,最常见的类型为血管抑制型VV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素1(ET-1)+138A/-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不明原因晕厥患儿,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HUT)。取80例HUT阳性且符合VVS诊断者作为VVS组,并分为混合型、心脏抑制型、血管抑制型3个临床亚组;80例HUT阴性者为HUT阴性组;另选8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收集VVS组、HUT阴性组儿童临床特征,并抽取3组受试者静脉血,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和聚合酶链反应结合的测序方法进行ET-1+138 A/-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各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及VVS各临床分型组间的分布。结果与HUT阴性组比较,VVS组女孩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HUT阴性组以及VVS组之间+138A/-基因型(3A3A、3A4A、4A4A)分布以及等位基因(3A、4A)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VS各临床亚组(混合型、心脏抑制型、血管抑制型)之间+138A/-基因型分布以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抑制型的3A4A基因型和4A等位基因频率较高。结论未发现ET-1+138A/-基因多态性与儿童VVS发病相关性,但3A4A基因型及4A等位基因在血管抑制型组中频率偏高,推测该基因位点参与VVS发作时的血压调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1999-10—2004-07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开展斜板试验(TT)(倾斜角度80°,试验时间持续30min)的状况,对不明原因晕厥组74例及正常对照组54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对TT阳性组加做阳转阴试验,予以饮水试验,并随访。结果基础TT在不明原因晕厥组中阳性41例,阳性率为55.4%,对照组为0(P<0.001)。阳性组表现血管抑制型21例,心脏抑制型7例,混合型13例;28/41(68.3%)例患儿经饮水后阳转阴;随访38例TT阳性患儿,总有效率86.8%。结论TT对诊断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有较高的敏感性(55.4%)和特异性(100%)。阳转阴试验为防治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饮水试验是一种简单有效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临床情况。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先兆晕厥患儿841例,依据检查年限分为两组,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为A组,共129例;2005年1月至2009年9月为B组,共712例;并按照年龄分为4岁~、7岁~及11~18岁3个年龄组。经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HUTT)检查诊断为VVS。结果:HUTT总阳性率为45.3% (381/841),B组阳性率较A组明显增加(47.5% vs 33.3%,P7岁~组>4岁~组(49.2% vs 44.1% vs 3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岁~组和11~18岁组中B组HUTT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46.2% vs 27.8%; 54.0% vs 32.6%,P<0.05)。HUTT阳性率反应类型比较,依次为血管抑制型>混合型>心脏抑制型(70.9% vs 25.5% vs 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血管抑制型表现为B组HUTT阳性率高于A组(72.5% vs 58.1%,P<0.05)。结论:近5年VVS的发生率、反应类型发生显著变化,提示VVS的发生受社会因素、精神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9):723-725]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晕厥患儿基础疾病谱, 评价晕厥诊断程序在临床上应用的意义及卫生经济学价值。方法 选取1985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晕厥患儿935例,男421 例(45%),女 514例(55%); 年龄1~18岁, 平均(11.2±3.1)岁。分析儿童晕厥的基础疾病谱及晕厥诊断程序的卫生经济学价值。结果 1985-1994年, 神经介导性晕厥(NMS)占6.7%, 89.3%晕厥患儿基础疾病未明;1995-2004年, NMS占62%, 其中主要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 不明原因晕厥患儿发生率下降至28.3%; 2005-2014年, NMS成为晕厥患儿的主要基础疾病,占80.7%, 主要包括VVS及POTS等, 心源性晕厥为5.4%, 不明原因晕厥为13.9%。晕厥患儿平均住院日较2009年前显著缩短(P<0.001), 晕厥患儿基础疾病诊断费用降低(P=0.048), 住院总花费亦显著降低(P<0.001)。结论 随着对儿童晕厥基础疾病的发现, 儿童晕厥的基础疾病确诊率不断提高。构成儿童晕厥的基础疾病为VVS及POTS。儿童晕厥诊断程序具有良好的卫生经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直立倾斜试验(HUTT)中ECG的变化.方法 选取本院门诊及住院晕厥患儿123例,经详细询问患儿病史,行体格检查、常规12导联ECG及头颅CT等一系列检查,疑诊VVS 65例.疑诊VVS患儿停用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饮食,停用血管活性药物5个半寿期以上(6~8 d),行HUTT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结果 VVS患儿HUTT中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速多见[40例(61.5%)],结性逸搏心律次之[23例(35.4%)].HUTT阳性类型:血管抑制型45例(69.2%),混合型16例(24.6%),心脏抑制型41例(6.2%).结论 VVS儿童HUTT中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VVS患儿应严密观察ECG变化,必要时积极干预,以免发生意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晕厥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中血流动力学反应模式及构成比例。方法 对 2 0 0 1年1月至 2 0 0 3年 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 90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在安静环境下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或硝酸甘油激发的直立倾斜试验 ,持续监测患儿心率和血压变化。结果  90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直立倾斜试验中 ,经典的血管迷走性反应者 4 9例 ( 5 4 4 % ) ,其中血管抑制型 33例 ( 36 7% ) ,心脏抑制型 6例 ( 6 7% ) ,混合型 10例( 11 1% )。正常直立反应者 12例 ( 13 3% ) ,体位性心动过速反应者 2 8例 ( 31 1% ) ,直立性低血压反应者 1例( 1 1% ) ,没有发现自主神经反应障碍型及心脏变时功能障碍型。结论 不明原因晕厥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中以经典的血管迷走性反应为主 ,其次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反应 ,还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等其他的异常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GNB3C825T基因多态性与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的相关性.方法 晕厥组为不明原因晕厥患儿54例,其中男18例,女36例,平均11.8岁;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4名,其中男20名,女34名,平均11.2岁;入选病例均行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根据HUTT试验结果 ,分HUTT阳性组即VVS组和HUTT阴性组,各组病例均抽取外周血,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基因测序的方法 检测GNB3C825T基因多态性.结果 晕厥组54例患儿,HUTT阳性者30例,其中血管抑制型15例(50.0%)、混合型9例(30.0%)和心脏抑制型6例(20.0%),对照组皆为阴性;GNB3C825T等位基因T在对照组的频率低于晕厥组(18.5%vs 3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88,P<0.05);GNB3C825T等位基因T在VVS组的频率高于HUTT阴性组(38.3%vs 1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5,P<0.05);VVS组各临床分型间的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58,P>0.05).结论 GNB3C825T等位基因频率与VVS有相关性,可考虑作为小儿VVS的候选易感基因,提供临床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特征和血浆、血小板中5-羟色胺(5-HT)的变化.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经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确诊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儿41例(HUTT阳性组),诊断标准参照基础HUTT对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研究,男17名,女24名,年龄6~14岁,平均年龄(10.5 ±1.8)岁.匹配健康儿童(对照组):当地幼儿园和中小学36名健康小儿,男16名,女20名,年龄9~14岁,平均年龄(10.7±1.5)岁.分析晕厥诱因和先兆症状、HUTT反应方式、晕厥发作时间、VVS患儿静息状态各亚型血压和心率变化等临床特点.全体研究对象抽取静脉血3 ml,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ELISA)法对41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及36名健康儿童的血浆和血小板中5-HT进行测定.结果 ①41例血管迷走性患儿平均年龄为(10.5±1.8)岁,女童比例高于男童,为1.4:1.②VVS先兆症状:患儿中33例存在晕厥先兆(80.4%),其中头晕发生率高达78.8%.③VVS发生诱因:儿童VVS发作前常存在诱发因素,包括:长久站立、劳累、情绪影响等.其中长久站立比例最高,达90.2%.④HUTT平均反应时间及晕厥持续时间: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阶段平均反应时间为(20.6±8.6)min;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倾斜试验(SNHUT)阶段平均反应时间(5.0±2.2)min.晕厥持续时间均短于5 min.⑤HUTT不间反应类型的分布:血管抑制型61.0%,混合型24.4%,心脏抑制型14.6%.⑥血压和心率的比较:VVS患儿和正常儿童静息状态下基础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VS患儿中血管抑制型、混合型和心脏抑制型静息状态下基础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⑦VVS患儿基础状态和HUTT阳性时血浆中5-HT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51±1.32)μg/Lvs.(27.28±2.48)μg/L,t=0.518,P=0.606;(27.51±1.32)μg/L vs.(28.05 ±1.40)μg/L,t=2.044,P=0.167],基础状态下血小板5-HT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30 ±6.06)10~9ng/L vs.(79.88±5.79)10~9ng/L,t=1.788,P=0.780].⑧VVS患儿基础状态下和HUTT阳性时的血小板5-H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30±6.06)10~9ns/L vs.(97.90±6.59)10~9ng/L,t=11.26,P=0.00].结论 VVS患儿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VVS患儿基础状态和晕厥(或晕厥先兆发生时)血浆中5-HT变化不明显;VVS患儿晕厥或晕厥先兆发生时血小板5-HT明显升高,提示中枢5-HT系统可能参与了VV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3.
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对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为探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对不明原因的晕厥患儿的诊断价值,应用直立倾斜试验(倾斜角度60度,试验持续时间45分钟)对42例不明原因的晕厥患儿进行诊断研究,并以13名正常小儿作对照。结果: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在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的阳性率为67%,对照组阳性率为0。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价值分别为67%、100%及74%。阳性反应诱发时间为22±12分钟。在28例阳性反应患儿中,15例为血管抑制型反应,表现为血压明显下降,心率增快;3例为心脏抑制型反应,表现为心率明显下降,血压不变;10例为混合型反应,其血压、心率均明显下降。提示: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可较好地、客观地对血管迷走性晕厥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分析儿童一过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的基础疾病谱.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9年8月至2013年4月在北京、湖南、湖北、上海四地儿科晕厥门诊就诊或住院的1203例TLOC患儿,其中男559例,女644例,年龄2-18岁,平均(11.5±3.2)岁,从病因学角度分析,得出儿童晕厥的基础疾病谱.结果 1203例TLOC患儿中,1125例为晕厥患儿,占所有患儿的93.5%,78例为非晕厥患儿.在晕厥患儿中,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最常见,共409例,占34.1%,其中VVS-血管抑制型(VVS-vasoinhibitory,VVS-Ⅵ)234例,是VVS最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类型,其次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cope,rOTS),共346例(28.8%),直立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24例,占2.0%.结论 晕厥是引起儿童TLOC最常见的原因,而VVS是引起晕厥最常见的病因,VVS-血管抑制型是VVS最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类型,OHT可以导致儿童晕厥.  相似文献   

15.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小儿不明原因晕厥中最常见的原因。VVS病因复杂,其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及直立倾斜试验(HUT)。目前有研究指出,神经内分泌系统在晕厥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HUT诱发晕厥时伴有异常的神经体液激活。VVS患儿内皮系统分泌的血管内皮素1、一氧化氮等在VVS晕厥发生前后存在血浆浓度改变,提示内皮系统参与儿童VVS的发生。文章综述关于血管内皮系统参与儿童VVS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的心率变异性(HRV)。方法对27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检查阳性并诊断为VVS的HRV进行分析(研究组),并将29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康泰TLC3000A12通道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描记未发生晕厥时24h心电图,分析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组低频功率(LF)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在不同年龄段差别不明显(P>0.05);女性时域指标中SDANN及VLF、LF较男性明显降低(P<0.05);血管抑制型与混合型VVS的HRV指标差异不明显。结论VVS儿童基础自主神经功能发生改变;HRV主要受性别影响,而年龄影响不明显;HUTT不同反应类型VVS的HRV不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直立倾斜试验对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对不明原因晕厥(UPS)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UPS患儿30例,年龄6~18岁,平均(11.74±2.82)岁,采用电动倾斜床取头高脚低位直立倾斜70° 后每 5 min自动测量血压和心电变化,评价倾斜试验结果。结果:30例UPS中倾斜试验阳性10例(占 33.3%),反应类型为心脏抑制型及血管抑制型各5例,晕厥发作在倾斜站立10~40 min,平均(24.0±12.2) min。结论:倾斜试验是诊断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有效方法,对临床UPS患儿具有很好地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合并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地复习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直立倾斜试验(HUT)诊断为POTS的57例儿童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8例,年龄5~16(12.2±1.9)岁。结果:57例POTS儿童中,在可以耐受倾斜体位的前提下,通过延长HUT时间,24例(42%)经HUT诊断合并VVS,其中血管抑制型20例,混合型3例,心脏抑制型1例。合并VVS儿童平均年龄(13.0±1.4岁)大于未合并VVS的POTS儿童(11.5±2.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POTS儿童合并VVS,在可以耐受倾斜体位的前提下,延长HUT时间有利于防止VVS漏诊。与未合并VVS的POTS儿童比较,合并VVS儿童年龄较大,但性别、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β1肾上腺素受体(ADRB1)基因多态性Arg389Gly与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晕厥组为不明原因晕厥(unexplained syncope,UPS)患儿54例,其中男18例,女36例,平均11.8岁;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4例,其中男20例,女34例,平均11.2岁。入选病例均行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根据HUTT结果,分HUTT阳性组即VVS组和HUTT阴性组,各组病例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ADRB1基因Arg389Gly多态性。结果健康儿童的等位基因Arg389和Gly389的频率分别为73.15%和26.85%,HUTT阳性患儿等位基因Arg389和Gly389的频率分别为66.67%和33.33%,HUTT阴性患儿等位基因Arg389和Gly389的频率分别为85.42%和14.58%;HUTT阳性患儿的Gly389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HUTT阴性组患儿及健康对照儿(P<0.05)。HUTT阳性组共30例(55.6%),其临床分型中心脏抑制型6例(20.0%),混合型9例(30.0%),血管抑制型15例(...  相似文献   

20.
直立倾斜试验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不明原因晕厥的患儿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并以12名正常儿童作对照,在倾斜过程中动态观察心电图、血压、心率,并进行分析。结果:24例晕厥患儿中,基础直立倾斜试验阳性16例,而对照组为0.诊断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100%,诊断价值为78%.16例阳性反应中,心脏抑制型反应3例(19%),表现为心动过缓,血压无变化;血管抑制型反应9例(56%),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混合型反应4例(25%),表现为心率、血压均有明显下降。结论: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可作为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