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饶惠平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1):1476-1477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和血气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46例COPD急性加重期并脑梗死(CI)患者(合并症组)和44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COPD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及血气的变化,并与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做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合并症组、COPD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黏附率、Fg和DD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症组全血黏度、Fg和DD含量也明显高于COPD组;Fg和DD与血PacO呈正相关(rFg=0.36,P〈0.01,rDD=0.510,P〈0.01).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并CI患者存在异常的凝血状态,改善通气及早期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可能会减少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C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张妮 《中国当代医药》2012,(26):30-31,3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及无创通气对其的疗效。方法观察组3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给予无创通气,对照组为本院健康志愿者20例。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凝血功能,观察组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凝血和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无创通气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二氧化碳分压明显升高,氧分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创通气后观察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DD、FIB、TAT明显降低,氧分压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通气能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存在高凝状态,防止肺小动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3.
李草旎  冀晓红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738-2739
目的:分析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因素与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将同期72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治疗有效率、FEV1/FVC、住院天数.绪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COPD急性加重期恢复.  相似文献   

4.
王贵勤  刘靖丰 《中国医药》2012,7(6):716-718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AECOPD)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AECOPD患者60例,其中30例AECOPD患者(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另30例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治疗期间采集2组静脉血检测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肺功能相关指标监测.结果 AE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2.48±1.35) mg/L,纤维蛋白原浓度为(6.4±3.0)g/L,稳定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分别为(0.50±0.25) mg/L、(2.7±2.4)g/L.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期(t=3.377,5.647,P =0.003,0.017).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和稳定期患者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病程明显缩短,住院费用降低[(8±6)d比(22±5)d,t=2.274; (7100±1300)元比(8800±3500)元,t=3.727;P<0.05或P<0.01].结论 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可评估AECOPD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为临床应用肝素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按入院及门诊就诊顺序选择COPD患者90例,分为两组:COPD急性加重期组(n=30),COPD缓解期组(n=60).选择正常健康人60例,分为两组;老年健康组(n=30)、非老年健康组(n=30),均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均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  相似文献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血液凝血系统功能的改变。方法采集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82例、稳定期患者25例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测定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组与稳定期组比较,D-二聚体、Fb、PT、APTT、TT间差异无显著性。较正常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和Fb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COPD重度患者与轻中度患者间比较,D-二聚体和Fb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凝血系统加强,抗凝系统减弱,存在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伴肺心病疗效评估的价值及其意义。方法:将97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7例)和无创通气组(常规药物治疗加上无创通气治疗)(50例),动态观察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及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水平均呈下降趋势(P<0.05),但无创通气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肺心病患者的NT-ProBNP下降更显著,NT-ProBNP可用于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肺心病的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钠肽(BN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比较单纯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与CCP急性加重期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组)治疗前血浆BNP值,及CCP急性加重期组治疗前后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O2)及右室/左室内径比值(RVDS/LVDS)、BNP值、LVEF%值.结果 治疗前CCP急性加重期组BNP值显著高于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CP急性加重期组血浆BNP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NP是反映CCP急性加重期的敏感指标,BNP浓度对CCP急性加重有较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NT-proBNP检测在彩超检查无肺动脉高压或肺心病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意义.方法 选60例COPD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并进行血浆BNP检测、超声心动图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测定.对血浆BNP水平高的COPD患者和血浆BNP水平低的COPD患者进行2年的急性加重期情况的随访比较.结果 稳定期COPD患者血浆NT-ProBNP(680.6±54.78) 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0.4± 15.65) pg/ml] (P<0.05).血浆NT-ProBNP水平和射血分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56,P<0.05)和肺动脉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5).在2年的急性加重情况随访期间,以NT-proBNP≥500 pg/n1为截点值,血浆NT-ProBNP水平高的COPD患者从开始随访到初次的COPD急性加重的时间[(6.25±1.23)月]较血浆NT-ProBNP水平低的患者加重的时间[(10.13±2.08)月]显著缩短(P<0.05),且急性加重的次数(3.35±0.25)显著增加(P<0.05).结论 血浆BNP是一种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COPD潜在肺动脉高压及左室功能障碍的一个筛选参数,并可作为稳定期患者急性加重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外营养(PN)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营养不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为PN组及对照组,PN组给予2周的PN支持,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后FEV1/FVC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结果 PN组FEV1/FVC及PaO2、PaCO2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 PN支持可以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营养不良患者的肺功能,有利于缓解病情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周菏 《中国医药指南》2013,(20):426-426,428
目的探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140例单纯肺心病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超声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结扩大、心前区不适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肌梗死等病史、典型性心绞痛、电轴严重偏左、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以及经X线检查提示左心室增大等症状对于合并冠心病具有诊断意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能够有效的诊断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症状,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特点、诊治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首先表现为支气管扩张者为A组,以首先表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为B组,对比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肺功能特点以及影像学特点;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噻托溴铵药物治疗)和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与B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均存在一定差异;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好转,但观察组患者呼吸室中空气下动脉血氧饱和度、峰值时呼气流速、最大通气量等情况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病情较为复杂,利用CT检查以及肺功能检查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噻托溴铵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变化及进展规律。方法1986年至1999年,对 36例50岁以上的COPD患者,每年或隔1~2年于缓解期进行肺功能测试,计算其各项主要指标的年均下降率,并 与对照组作比较。结果13年来,COPD组肺功能的各项主要指标都下降,其中年均下降率最大的是MVV[(6.65 ±6.28)%],其次是V25/HT、MMF和FEV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合并肺癌的危险因素,比较各危险因素在COPD合并肺癌中影响的差异性。方法对2011年至2013年山西省人民医院所有COPD合并肺癌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性别、年龄、吸烟史是COPD合并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肺癌发生的OR值分别为:合并/肺癌,<50岁者0.2,5070岁者0.44,>70岁者3.00);合并/肺癌/COPD,<600支/年11∶20∶13;60070岁者0.44,>70岁者3.00);合并/肺癌/COPD,<600支/年11∶20∶13;6001000支/年14∶6∶4,>1000支/年9∶8∶17。结论年龄在70岁以上,吸烟指数在6001000支/年14∶6∶4,>1000支/年9∶8∶17。结论年龄在70岁以上,吸烟指数在6001000支/年的男性患者是发生COPD合并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赵媛媛  朱立勤  王超男 《中国药师》2014,(10):1738-1740
目的:探讨临床药学监护方法,促进药物合理应用。方法:以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诊治过程为例,药师针对药物选择、剂量调整、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等实行全程药学监护,包括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监测和患者用药教育、营养支持、免疫治疗等,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对患者实施全程的药学监护,效果良好,患者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实行全程药学监护,有效地减少了药品的不良反应,对合理、安全地使用药物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订与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参与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房颤、高血压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分析患者住院期间药物治疗的合理性。结果与结论:临床药师从抗感染药物、支气管舒张剂、抗凝药、降压药物作为切入点开展药学监护,及时发现和解决了患者药物治疗的问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意见。临床药师的参与可以协助医师制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便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影响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3月于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463例COPD合并便秘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463例COPD合并便秘患者中,腹胀、厌食者325例,合并自发性气胸者4例,猝死1例。因便秘问题引起类似COPD急性加重者15例。解除便秘问题后,317例胸闷、呼吸困难者症状明显好转,325例腹胀、厌食患者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好转。结论便秘与COPD症状的加重、病情的急性发作及并发症的形成均有密切关系,针对COPD治疗的同时应积极的处理便秘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临床查房,与医师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建立药历,重点针对药物选择适宜性和药品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提出合理的药学监护措施及健康教育计划。结果:临床药师为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用药风险。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的治疗过程,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ICU经机械通气治疗此类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明显有效者6例,有效者6例,总有效率85.7%。结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在挽救此类患者生命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愈后。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7年2012年8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75例(占90.36%),死亡8例(占9.64%)。单纯胸腔穿刺38,行胸腔闭式引流术35例,开胸行肺大疤切除或肺漏气修补术10例。开胸或胸腔镜术后留置胸管时间42012年8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75例(占90.36%),死亡8例(占9.64%)。单纯胸腔穿刺38,行胸腔闭式引流术35例,开胸行肺大疤切除或肺漏气修补术10例。开胸或胸腔镜术后留置胸管时间414 d(平均4.6 d),术后漏气的8例。在保证胸管引流通畅下,给予低负压吸引,术后漏气情况714 d(平均4.6 d),术后漏气的8例。在保证胸管引流通畅下,给予低负压吸引,术后漏气情况728 d后停止。1例术后持续漏气导致广泛皮下气肿,二次开胸修补后治愈。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起病急且不典型,误诊病死率高,在治疗中,对于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的危重患者,应急诊床旁或急诊室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外科开胸或微创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预防气胸复发。但要把握好手术指征,术中采用防止肺创面漏气以及促进胸膜腔粘连预防气胸复发的措施,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