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后路杆杠力矫正法(cantilever bending technique)治疗重度(Cobb角≥70°)及僵硬(柔韧性≤30%)的脊柱侧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杆杠力矫正法治疗的重度且僵硬的脊柱侧凸畸形患者26例。根据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改良式脊柱侧凸研究会(Modifilied SRS Outcomes Instrumen)t病患满意度问卷(SRS-24)评估临床疗效及价值。结果脊柱侧凸的主弯(major curve)平均Cobb角为92.5°(70°-162°),柔韧性为13%(2%-29%),术后矫正率为60.9%(33.3%-81.4%),术前的冠状面失衡约为2.6cm,术后为0.9cm,手术并发脑脊液漏1例,血气胸3例。结论杆杠力矫正法治疗重度僵硬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于省略了前路脊柱松解,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正>脊柱退变性侧后凸畸形(ADSS)为中老年人常见脊柱畸形,是指骨骼发育成熟后因脊柱退行性病变引起的侧凸畸形,患者Cobb角>10°,通常<40°。随人口老龄化加速,其发病率呈升高趋势,且随年龄增加而出现节段性失稳,由此引起进行性畸形与疼痛,同时椎间盘发生退变,椎畸形高度丢失,引起双侧关节突不对称性损伤,最终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手术是目前治疗ADSS的主  相似文献   

3.
退行性脊柱侧凸( 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指骨骼成熟以后由于椎间盘及椎间小关节的退行性改变而导致的原发性脊柱侧凸,侧凸冠状面上Cobb角>10°[1-2],DS不仅包括脊柱在冠状面上的侧凸、矢状面的节段性失稳及滑脱,还包括水平面的椎体旋转,因此是脊柱的一种三维畸形,其复杂程度甚至高于特发性脊柱侧凸。因其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且常见于腰椎及下胸椎,故又被称为老年性腰椎侧凸。据统计我院就诊的50岁以上腰痛患者中, DS的发病率可达到15%,其引起的腰腿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许多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最终选择了手术治疗。 DS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为重建脊柱的平衡、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在DS的手术治疗中,矢状面平衡的重建越来越受到重视,循证医学证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与成人脊柱畸形术后的临床疗效密切相关[3-4]。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原本多发的退变性腰椎侧凸(DLS)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退变性腰椎侧凸是指成年以后发生的脊柱侧凸性病变(一般认为Cobb角>10°可诊断为DLS~([1])),其往往会并发椎管狭窄症而出现腰部及双下肢症状。该病大多数经过保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少数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整体观”指引推拿结合牵引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在无锡市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推拿结合牵引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脊柱X线片患者28例,治疗前均测量脊柱的Cobb角,Cobb角在10°~40°,以10°为一个区组,分为三组,其中10°≤Cobb角<20°者15例为A组,20°≤Cobb角<30°者8例为B组,30°≤Cobb角<40°者5例为C组,选择胸椎或腰椎治疗后变化最大的Cobb角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三组中优3例,良8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2.14%,其中A组总有效率为86.67%,B组总有效率为87.50%;C组总有效率为6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7,P=0.361)。结论 “整体观”指引推拿结合牵引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Cobb角在10°~40°的患者,不论角度大小,均能通过保守治疗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幼儿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12例,手术时年龄2.5~8岁,平均5.4岁,术前侧凸Cobb角57.5°(40°~78°),后凸Cobb角42°(27°~56°)。结果通过5个月~36个月随访,术后侧凸Cobb角为15.4°,平均矫正率为73.2%,后凸Cobb角为13.1°,平均矫正率为68.8%,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术中出现2例椎弓根螺钉切割椎体并发症。结论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保存了脊柱的生长能力和运动节段,效果满意,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患病率。方法 2011年7月~2012年1月对荔湾区8351名7~15岁在校中小学生进行了脊柱侧凸普查,应用脊柱侧凸两检法(体检、X线照片),体检阳性或可疑阳性者到医院照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采用Cobb法测量,Cobb角≥10°诊断为脊柱侧凸。结果一检阳性结果 175名(2.1%),二检阳性为85名(1.02%),男性31名,女性54名,男∶女患病率比为1∶1.76,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81名,占95.3%,先天性侧凸3名,神经肌肉源性1名。结论荔湾区中小学生脊柱侧凸发病率为1.02%,通过普查,可以早发现、早诊断青少年脊柱侧凸,及时选择适当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施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9例;手术时年龄4~15岁,平均9.6岁.其中胸椎6例、腰椎8例.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及矫形固定融合术.结果 手术时间3.0~7.5h,平均5.0h;术中出血量500-2 000ml,平均1 085ml,平均输血量800ml;固定节段2~8个椎体,平均4.6个椎体.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6个月.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8.450矫正至15.25.,平均矫正率68.52%;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48.27°矫正至15.32°,平均矫正率68.26%;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0bb角平均19.47°,丢失4.22°,矢状面Cobb角平均15.67°,无明显丢失.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后路半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手术适应证为由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青少年患者的结构性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本院收治的17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采用单纯椎管减压术,12例行椎管减压加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腰背痛的改善率。结果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术前Cobb角平均26.5°,术后Cobb角平均7.8°。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未见矫正明显丢失。结论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例凸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和畸形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退行性腰椎侧弯(lumbar degenerative seoliosis,LDS)是骨骼发育成熟后继发于腰椎间盘及腰椎骨关节退行性变而新出现的侧凸,是指既往无脊柱侧弯病史,成年后于腰椎间盘退变后继发小关节退变,出现椎管和神经根管容积变化以及脊柱失稳、畸形等病理改变,以疼痛和神经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老年性疾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平均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发病率女性稍多于男性,占60%。  相似文献   

11.
评价颅盆环牵引-脊柱后路矫形术治疗颈胸段脊柱侧凸畸形的疗效。15例颈胸段脊柱侧凸患者,入院后均行颅盆环牵引,经牵引脊柱侧凸部分改善后二期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前后分别测量患者颈胸段脊柱侧弯Cobb角、身高及顶椎偏移距离,对比治疗前后的效果。15例患者均行颅盆环牵引术,术后持续牵引,二期行脊柱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由手术前的平均(85.9±10.4)?? 矫正至平均(25.2±10.3)??,矫正率73.3%;身高由牵引前平均135.7±15.4 cm增高至平均146.7±10.4 cm,顶椎偏移距离由术前的平均10.7±3.4 cm显著降低至平均3.7±1.4 cm(P<0.05);患者脊柱冠状面失平衡明显改善;身体外观、行走姿势及心肺功能均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6年(1.5~4.0年),无内固定物断裂失效,无明显矫正角度丢失。通过颅盆环牵引-脊柱后路矫形术可以有效治疗颈胸段脊柱侧凸畸形,纠正患者冠状面失平衡,改善患者外观。其中颅盆环牵引术通过逐步调整牵引高度来减小脊柱侧凸畸形的程度,降低了二期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手术难度及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院对脊柱侧弯畸形应用Harrington和Lugue器机械手术治疗3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1例,女2例,年龄14~20岁,均经X线片检查确诊为脊柱侧凸畸形,脊柱侧凸角度应用Cobb法测量,主弯在胸腰段。3例均有“刀”背畸形,侧凸Cobb角为55°一例,60°一例,66°一例,术后6月~2年内侧凸矫正率为50~60%,术后外观“刀”背畸形明显改善。哈氏棒断裂1例,2例已参加工作,一例能从事一般劳动。 1.2 术前准备:检查身高、坐高及两肩是否平,骨盆是否平。X线片检查常规全脊柱前后位、侧位及悬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重度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后路截骨术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对9例中重度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了后路选择性经椎板关节突截骨、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去旋转矫形术治疗,对其近期疗效进行观察。结果与本组术前相比,JOA评分、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例患者有轻度下肢疼痛、麻木,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后路选择性椎板关节突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旋转矫形手术治疗中重度退行性脊柱侧凸可起到减压、矫形、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正>脊柱侧凸(scoliosis)是指脊柱在冠状面上出现了偏离脊柱中轴线的凹凸弧度,Cobb's角>10°;成人侧凸是对成年人(>20岁)脊柱侧凸的统称,包括20岁以前即发病但未治疗或治疗不佳以及20岁以后才发病两种情况。2009年9月至2011年2月,泰安市中心医院骨一科收治98例脊柱侧凸患者,其中成人患者61例,经过术前术后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矫形手术的目的是在融合较短脊柱节段的条件下矫正畸形,得到一个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的躯干。术前柔韧性评估在确定脊柱侧凸的结构性特点、融合节段的范围、预测矫形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评估柔韧性主要依靠各种姿势产生矫形力,并在其作用下拍摄X线影像。虽然柔韧性作为脊柱侧凸术前常规评估的指标已被广泛使用,但摄影时施加的矫形力不稳定,降低了结果的有  相似文献   

16.
腰椎退行性病变的X线诊断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椎退行性病变是指包括腰椎间盘、关节突关节、椎周韧带及软组织相互影响、综合退变而导致的系列疾病。临床主要有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腰椎滑脱,退行性脊柱侧凸,椎间盘源性腰痛及退行性腰椎不稳等。  相似文献   

17.
<正>由于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柔韧性差、畸形矫正困难、神经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容易发生失代偿及矫正度数丢失、内固定容易松动、断裂等问题,仅靠器械矫形固定,很难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9年3月,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26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术(PVCR)治疗胸腰段陈旧结核继发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研究2004—2009年收治的胸腰段陈旧结核继发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2例,年龄37~56岁,平均42.4岁;后凸Cobb角59°~95°,平均62.9°;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者5例,其中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2例;12例均伴有较重的胸腰背部疼痛。手术方式均为一期PVCR,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脊柱后凸Cobb角及进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后随访8~37个月,平均25.3个月。结果无围术期死亡发生,手术时间3.5~9.0 h,平均5.5 h;术中出血量720~5 320 mL,平均2 410 mL;术后随访脊柱后凸Cobb角-1°~32°,平均8.9°,平均矫正度数为54°,平均矫正率为85.9%。术后有神经功能障碍者1例,Frankel分级D级,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0%(4/5)。均未出现神经并发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7%(2/12),包括脑脊液漏1例和表层伤口感染1例。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3%(1/12),表现为内固定植入物松动,其余患者X射线片可见原截骨平面均已发生骨性融合,胸腰背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一期PVCR是一种治疗胸腰段陈旧结核继发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但技术要求高,谨慎使用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融合、椎弓根螺钉矫形术治疗严重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23例严重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采取选择性后路减压并植骨融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测量记录患者术前、首次随访和末次随访的侧凸Cobb角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8~27个月,平均21.3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ODI功能评分、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期间无明显矫形度的丢失和内固定失败发生。结论对严重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矫形内固定术疗效满意,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中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成人脊柱侧凸患者40例,采用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并对矫正前后患者的矫形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脊柱外观均得到明显矫正。其中脊柱侧凸的平均矫正率为62.5%, C7椎体CVSL由术前2.7 cm矫正为0.24 cm,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均确诊已获得躯干平衡。结论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能够实现较高矫正率的冠状面矫正,对于重建患者躯体平衡,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