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联合规范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观察组采用谷氨酰胺联合规范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9 d后两组APACHEⅡ评分、TBIL、ALT、AST、BUN、Scr以及Hs-CRP、TNF-α、IL-1β、IL-6、IL-8水平均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死亡率及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谷氨酰胺联合规范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有助于改善SAP患者的氨基酸代谢情况,缓解负氮平衡,改善全身炎症状况,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感染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感染的影响,以期为预防及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60例,依据数字表格法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每组各30例,在24h内分别接受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时间7d,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7d谷氨酸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IB)变化,内毒素及(1-3)-β-D葡聚糖浓度水平变化,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术后7d肠内营养组患者ALT(31.74±9.03)U/L、TBIL(19.39±7.13)μmol/L,肠外营养组患者分别为(47.27±11.02)U/L、(25.48±13.09)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肠内营养组内毒素浓度(60.38±10.34)pg/ml、(1-3)-β-D葡聚糖浓度(194.22±26.48)pg/ml,肠外营养组患者分别为(104.63±32.47)、(284.67±42.58)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率肠内营养组患者为16.67%、肠外营养组为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及全身营养状况,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990年1月至2005年4月在我院接受分期营养治疗的SAP患者253例,其中154例接受全肠外营养(TPN),组成TPN组;99例同时接受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组成PN+EN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与TPN组相比,PN+EN组患者的胰腺感染率(10.1%vs.14.9%,P>0.05),其他部位感染率(20.2%vs.36.4%,P<0.05),并发症发生率(40.4%vs.53.9%,P<0.05)和死亡率(17.2%vs.19.5%,P>0.05)降低,住院时间缩短[(31.61±22.85)天vs.(38.17±25.50)天,P<0.05]。结论PN和EN联合应用是SAP首选的合理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80例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40例.肠内营养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外营养组给予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变化差值(△值)、2周内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值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2.65±0.51) g/L比(1.41 ±0.57) g/L,(4.82±1.82)g/L比(2.75±0.6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少于肠外营养组[(7.6±0.7)d比(10.8±0.9)d,(11.6±2.4)d比(16.8±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2周内撤机成功率为92.5%(37/40),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的70.0%( 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腹胀发生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30.0%(12/40)比0],而肠外营养组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及中心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肠内营养组[ 15.0%(6/40)比0,15.0%( 6/40)比0](P<0.05).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状态,较肠外营养有更好的营养效果,能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同时可缩短患者住ICU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06例,将早期接受完全肠内营养营养支持治疗的46例定义为EN组,早期接受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的60例定义为PN+EN组。检测营养支持治疗前与营养支持治疗2周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及计算APACHE Ⅱ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CRP、ALB、Hb、APACHEⅡ变化均较治疗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N+EN组指标变化的幅度较EN组大,临床价值更高(P0.01)。结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不仅能维持肠道功能恢复,还可通过下调机体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而发挥全身保护脏器功能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早期肠内营养在急性重症胰腺炎肠衰竭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经肠内营养管行肠内营养(EN)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肠衰竭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7年2月至2009年3月收治SAP患者23例,随机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PN)组11例,EN组12例.观察两组腹胀缓解时间、肠道运动恢复时间、腹腔细菌感染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治愈率的差异.结果 EN组腹胀缓解时间[(6.4±1.3)d]、肠道运动恢复时间[(3.7±1.6)d]、腹腔细菌感染率[16.7%(2/12)]、MODS发生率[8、3%(1/12)]均低于TPN组[分别为(9.3±2.1)d、(7.2±3.5)d、45.5%(5/11)、27.3%(3/11)](P<0.01),治愈率也明显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EN在SAP肠衰竭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胃底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自制营养液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将145例胃底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组73例和肠外组72例,肠内组术后第1天起从肠内营养管输入自制营养液加少量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6~8d,肠外组术后第1天起经静脉输入肠外营养6~8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 肠内组术后9d血浆白蛋白[(43.4±4.4)g/L]比肠外组[(35.0±3.7)g/L]明显升高(P<0.01),肠内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49.0±22.5)h、(74.4±7.3)h]均比肠外组[(70.1±20.1)h、(96.6±12.7)h]早(P<0.01),平均住院费用/药费肠内组与肠外组分别为(9433.1±1024.6)/(3271.8±420.9)元、(12953.4±2919.7)/(4832.9±872.6)元(P<0.01);肠内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肠外组减少(P<0.01).结论 胃底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自制营养液安全可行,符合生理要求,能促进肠功能恢复,快速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对危重胰腺炎患者免疫水平与感染状况的影响,降低危重胰腺炎患者的感染率。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危重胰腺炎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试验组则采用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水平和感染状况;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CD3+、CD4+、CD8+、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IgA、IgG、IgM水平明显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3.26±4.79)d,对照组为(28.67±5.48)d;试验组感染率为14.00%,对照组感染率为30.00%,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胰腺炎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改善营养状况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2013年1月—2016年2月期间8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4例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45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清淀粉酶、体质量改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腹胀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5.59±2.03)d、(11.33±2.46)d、(15.93±2.61)d、(36.92±12.66)d],均低于对照组[(1.98±1.39)d、(7.49±1.82)d、(9.98±2.33)d、(19.93±7.11)d](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高于对照组,血清淀粉酶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体质量略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15.56%、0%)均低于对照组(59.09%、11.36%)(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应激性溃疡(SU)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医院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4月医院收治的98例SU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每组49例,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血清CRP水平、胃液pH以及医院感染率。结果肠内营养组治疗有效率为87.8%,高于肠外营养组的69.4%(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RP、胃液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上述治疗后,两组患者CRP均降低,胃液pH值均增高,且治疗后肠内营养组CRP降低与胃液pH值升高幅度均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医院感染率为12.2%,低于肠外营养组的32.7%(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提高SU治疗效果,提高胃液pH值,减轻炎症反应,降低CRP水平,降低医院感染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全胃肠外营养联合谷氨酰胺二肽在急性重症胰腺炎非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4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在传统保守治疗原则基础上实施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Ⅱ组在Ⅰ组方案基础上给予谷氨酰胺二肽治疗,测定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浆谷氨酰胺浓度、氮平衡、T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指标.结果 治疗2周后Ⅱ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浆谷氨酰胺浓度、氮平衡、T淋巴细胞转化率均高于Ⅰ组(P<0.05). 结论 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谷氨酰胺二肽联合TPN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氮平衡的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外营养对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1996年1月至2013年8月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包括万方数据库、维普(VIP)、知网(CNKI)、PubMed、Cochrane Library、CBM、EMBASE等数据库,对急性胰腺炎进行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的预后对比,涵盖病死率、感染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其他并发症等。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对于急性胰腺炎可降低其病死率[OR=0.37,95% CI(0.23, 0.58),P<0.000 1]、减少感染率[OR=0.24,95% CI(0.15, 0.39),P<0.000 01]、缩短住院时间[MD=-9.87,95% CI(-10.84,-8.89),P<0.000 01]、也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OR=0.26,95% CI(0.12,0.58),P=0.001 0],但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事件未见减低[OR=0.35,95% CI(0.10, 1.19),P=0.09]。结论 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减轻感染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但并未减少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症,如可能的话,临床可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46例,24例接受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治疗,22例接受全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肠内+肠外营养经济,可降低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对胰腺炎治疗效果明确。比全肠外营养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生化指标恢复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结论:EN+PN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重要手段,合适的肠内+肠外营养能有效降低SAP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治疗费用明显减少,缩短了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42例老年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EN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和对照组(PN组),采用完全肠外营养,对两组患者的外周血CRP、血清白蛋白、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胰周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EN、PN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5.5±3.1)、(18.43±2.6)d,住院费用分别为(1.4±1.2)、(2.1±1.5)万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N、PN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55%、30%,胰周感染率分别为4.55%、25%,EN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胰周感染率小于PN组。两组患者在外周血CRP、血清白蛋白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治疗缩短疾病病程,减少住院费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陆雯 《药物与人》2014,(12):61-62
目的:观察分析阶段性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5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观察组阶段性肠内外联合营养,给予对照组完全胃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26.3±6.3)天、腹胀缓解时间(4.1±0.4)天、体温恢复正常时间(9.5±1.4)天、感染发生率20.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阶段性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急性胰腺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完全胃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由鼻空肠营养管给以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对照组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输注输入肠外营养。两组均达到非蛋白热卡(20±2)kcal/kgd-1,氮0.2g/kgd-1(氨基酸1.5g/kg)的喂养目标。营养支持在患者入组后12h内开始。[结果]研究组20例患者入组,19例完成研究;对照组20例,均完成研究。两组患者之间的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完成研究的患者间的分析,发现研究组死亡率有下降趋势。患者的胰腺感染发生率和手术率,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住院时间[(24.1±5.3)dvs.(34.5±9.3)d,t=-2.615,P﹤0.0001)],住ICU时间[(14.6±8.7)dvs.(25.7±11.9)d,t=-4.197,P﹤0.01]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显著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对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给予肠内营养)和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每组40例.在术前5、1 d和术后1、7 d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术后7d NKC活性[(40.1±4.9)%]、CD3[(69.40±7.10)%]、CD4[(39.20±5.83)%]、IgA[(2.94±0.56)g/L]、IgM[(1.34±0.72)g/L]较术前5 d均有显著升高(P<0.05),同时与对照组术后7 d[(26.4±4.9)%、(61.40±8.32)%、(29.20±5.65)%、(1.72±0.76)gL、(0.97±0.89)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能提高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水平及免疫功能,降低手术风险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早期三种营养途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81例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早期按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27例)、肠外营养组(30例)及肠内外营养组(24例),根据术后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肠内外营养组除了禁食时间[分别为(7.2±9.8)、(7.1±9.3)、(7.4±9.6)d]外,热量摄入、体重变化、体重、不耐受例数、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劣为肠内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肠内外营养组除了C反应蛋白[分别为(7.0±2.4)、(6.4±1.8)、(6.2±1.3) mg/L]外,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其他各项检验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劣为肠内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更符合食物消化、吸收的生理过程,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了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在2014年的4月-2016年的4月我院所收治的47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施以肠外营养,观察组则实施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结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血清中前清蛋白及内毒素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和单纯肠外营养相比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提高治疗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并保障患者获得最佳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不同营养方式对颅内感染影响,以期降低颅内感染的临床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月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颅内感染病例根据不同的营养方式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于术后48h后给予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予以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在术后第1、4、7、15天的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分别比肠外营养组患者高,组间每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在ICU的住院天数(6.38±5.6)d、抗菌药物使用天数(7.4±4.3)d、SIRS发生0例、GCS评分(12.5±3.3)分、SOFA评分(2.93±2.18)分、APACHEⅡ评分(9.38±7.13)分、病死率2.0%、并发症发生率4.0%;肠外营养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2.5±8.2)d、(13.8±7.9)d、4.0%、(9.1±0.4)分、(2.72±4.72)分、(5.48±5.13)分、6.0%、18.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进行规范的肠内营养可促进感染的恢复,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