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和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异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并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74例(NTM肺病组)和初治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100例(肺结核组)的HRCT表现,比较两组病变分布及HRCT表现。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CT分型比较,NTM肺病组结节-支气管扩张型(51.4%,38/74)多于肺结核组(14.0%,14/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8.316, P=0.000);肺结核组结节-肿块型(21.0%,21/100)多于NTM肺病组(8.1%,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392,P=0.020)。肺结核组病变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82.0%,82/100)明显多于NTM肺病组(59.5%,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817,P=0.001); NTM肺病组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16.2%,12/74)较肺结核组(5.0%,5/100)患者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69,P=0.014)。比较HRCT表现,肺结核组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61.0%,61/100)较NTM肺病组(93.2%,69/7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3.403,P=0.000);且NTM肺病组支气管扩张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39.1%,27/69)多于肺结核组(13.1%,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138,P=0.001);而肺结核组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70.5%,43/61)多于NTM肺病组(39.1%,2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813,P=0.000);肺结核组实变影(86.0%,86/100)较NTM肺病组(67.6%,50/74)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465,P=0.004)。NTM肺病组空洞位于肺周边邻近胸膜增厚者(95.1%,39/41)较肺结核组(61.8%,42/68)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4.909,P=0.000)。NTM肺病组中结节<1cm者(88.5%,54/61)较肺结核组(54.9%,50/9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9.059,P=0.000);肺结核组中多种大小不等的结节混合存在者(31.9%,29/91)较NTM肺病组(8.2%,5/6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784,P=0.001)。肺结核组并发胸腔积液(34.0%,34/100)较NTM肺病组(20.3%,15/74)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63, P=0.047)。 结论 NTM肺病和肺结核HRCT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及相异性。CT分型、支气管扩张的分布及优势部位、实变的发生率、结节的大小对鉴别诊断有意义,紧密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痰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对疑似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疑诊为NTM肺病的患者334例,分别取痰液行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基因检测及分枝杆菌传统培养法[对硝基苯甲酸(PNB)、噻吩-2-羧酸肼(TCH)培养基生长试验]检测,最终确诊为NTM肺病患者218例(NTM肺病组)、结核病患者42例(结核病组)、其他肺部疾病患者74例(研究中予以排除)。以最终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对痰PCR-反向斑点杂交法诊断临床疑诊NTM肺病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符合率进行分析。结果 疑诊NTM肺病的334例患者中,培养法分枝杆菌检出率为67.66%(226/334),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分枝杆菌检出率为64.67%(216/334),两种方法分枝杆菌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67,P=0.231)。确诊的218例NTM肺病患者中,PCR-反向斑点杂交法检出NTM的敏感度为82.57%(180/218),阳性预测值为98.36%(180/183);培养法检出NTM的敏感度为87.61%(191/218),阳性预测值为100.00%(191/191);两种方法检出NTM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20,P=0.169)。以42例结核病组患者作为对照,PCR-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的特异度为78.57%(33/42),诊断结核病的阳性预测值为100.00%(33/33);培养法的特异度为83.33%(35/42),诊断结核病的阳性预测值为100.00%(35/35);两种检测方法特异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1,P=0.391)。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在两组患者中的诊断符合率为83.08%(216/260),培养法在两组患者中的诊断符合率为86.92%(226/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51,P=0.134)。 结论 以胸部CT检查为诊断基础的疑似NTM肺病患者中,应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法行痰液NTM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临床的快速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MAC)肺病与龟-脓肿分枝杆菌肺病并发支气管扩张患者CT征象的差异,提高对两种疾病并发支气管扩张的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 搜集2017年1—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并经临床确诊的25例并发支气管扩张的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肺病患者(简称“A组”)和26例并发支气管扩张的龟-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简称“B组”),两组患者均为初诊或未经抗结核和抗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治疗。对两组患者的CT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就两组患者支气管扩张(CT分型、分布)、肺内病灶的形态(微结节、树芽征、结节、实变等)、伴发空洞(类型、分布)的CT征象特点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B组左肺下叶支气管扩张、左肺下叶微结节、肺体积收缩的比率分别为57.69%(15/26)、84.62%(22/26)、61.54%(16/26),均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28.00%(7/25)、56.00%(14/25)、32.00%(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4.58、5.03、4.46,P值分别为0.032、0.025、0.035)。A组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占52.00%(13/25),高于B组(15.38%,4/26);B组囊状型支气管扩张占50.00%(13/26),高于A组(16.00%,4/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7.69、6.63,P值分别为0.006、0.010)。结论 龟-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的CT表现中,左肺下叶支气管扩张、左肺下叶微结节、肺体积收缩的发生率高于MAC肺病患者;龟-脓肿分枝杆菌肺病多并发囊状型支气管扩张,而MAC肺病多并发柱状型支气管扩张,以上特征性CT征象有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CT分型,以及不同型别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确诊的132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根据CT表现分为上叶空洞型、结节支气管扩张型、混合型和不易分类型4种类型,统计分析不同CT分型患者的临床及CT特征。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或连续校正χ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不同CT型别患者的临床统计数据进行两两比较时,以P<0.008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32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CT分型结果为:上叶空洞型36例(27.3%),结节支气管扩张型61例(46.2%),混合型15例(11.4%),不易分类型20例(15.2%)。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不同CT分型组中,男性构成比由高到低分别为上叶空洞型(86.1%,31/36)、不易分类型(70.0%,14/20),混合型(53.3%,8/15)和结节支气管扩张型(24.6%,1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7.712,P<0.001)。上叶空洞型、结节支气管扩张型、混合型和不易分类型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8.5±13.8)岁、(58.1±13.3)岁、(61.3±10.4)岁和(51.0±17.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75,P=0.140)。上叶空洞型患者中吸烟者占64.7%(22/34),明显高于结节支气管扩张型患者(13.0%,7/54)(χ 2=25.258,P<0.001)。上叶空洞型患者发生肺气肿者占66.7%(24/36),发生间质纤维化改变者占33.3%(12/36),明显高于结节支气管扩张型[分别为13.1%(8/61)和0.0%(0/61)](χ 2=29.369、23.204,P值均<0.001)。上叶空洞型并发胸膜增厚者占61.1%(22/36),明显高于结节支气管扩张型(23.0%,14/61)(χ 2=14.125,P<0.001);混合型患者并发胸膜增厚者占66.7%(10/15),同样高于结节支气管扩张型(χ 2=10.649,P=0.001)。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中,结节支气管扩张型最常见;上叶空洞型好发于男性有肺气肿和(或)间质纤维化改变的患者,结节支气管扩张型好发于女性无肺部基础疾病(未并发肺部其他种类疾病,包括肺气肿、间质纤维化等)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深圳市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流行状况,为NTM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搜集2013—2017年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和各区慢性病防治院收治的37630例疑似肺结核患者,对上述患者进行痰分枝杆菌培养(BACTEC MGIT 960和改良罗氏法)检出阳性菌株8850株,采用MPB64免疫胶体金法和对硝基苯甲酸生长试验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NTM的初步菌种鉴定,对初步菌种鉴定为NTM的菌株应用HAIN基因分型鉴定法进行NTM菌种鉴定。分析NTM菌株在不同年度、性别、年龄、感染类型、地区来源、户籍来源,以及NTM不同种类菌株的分布特征。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8850株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菌株中,初步菌种鉴定获得366株NTM菌株,检出率为4.14%(366/8850);HAIN基因分型鉴定法确定293株NTM菌株的菌种,鉴定率为80.05%(293/366)。2013—2017年深圳市NTM的检出率呈轻微上升趋势[3.81%(71/1864)~4.50%(82/1821)],但各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趋势 2 =1.159,P=0.885)。366例NTM感染患者中,女性患者的检出率[4.87%(144/2957)]明显高于男性患者[3.77%(222/5893)](χ 2=6.038,P=0.014);感染的高峰年龄均为25~34岁,分别占28.83%(64/222)和23.61%(34/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213,P=0.271)。初治患者、郊区患者、流动人口患者、郊区流动人口患者的NTM检出率 [分别为2.31%(187/8104)、1.77%(105/5909)、3.89%(324/8323)、1.61%(91/5663)]明显低于复治患者[23.99%(179/746)]、市中心患者[8.87%(261/2941)]、户籍人口患者 [7.97%(42/527)]、城区流动人口患者[8.77%(235/2681)](χ 2=810.400、249.512、20.778、248.418,P值均=0.000)。293株NTM分离株中,构成比占前3位者依次为脓肿分枝杆菌[41.64%(122/293)]、鸟-胞内分枝杆菌[22.18%(65/293)]、堪萨斯分枝杆菌[16.04%(47/293)];另外,发现7例[2.39%(7/293)]混合感染类型。 结论 深圳市近几年NTM检出率稳定,分布种类多样,以脓肿分枝杆菌、鸟-胞内分枝杆菌和堪萨斯分枝杆菌为主;多见青壮年感染者,需重点关注女性、复治患者,以及来自市中心、户籍人口、城区流动人口患者的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结核抗体IgG检测试剂盒辅助诊断结核病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安市胸科医院明确诊断为结核病的患者795例(TB组)、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患者36例(NTM组),及除外TB与NTM的其他肺部疾患的患者185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结核抗体检测的结果,以临床诊断及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果为标准计算结核抗体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TB组与NTM组、对照组阳性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评价结核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结果 以临床诊断为标准,结核抗体IgG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漏诊率、误诊率、患病率、准确度、约登指数分别为42.01%(334/795)、82.81%(183/221)、89.78%(334/372)、28.42%(183/644)、57.99%(461/795)、17.19%(38/221)、78.25%(795/1016)、50.89%(517/1016)、0.25;以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果为标准,结核抗体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漏诊率、误诊率、患病率、准确度、约登指数分别为51.12%(160/313)、69.84%(491/703)、43.01%(160/372)、76.24%(491/644)、48.88%(153/313)、30.16%(212/703)、30.81%(313/1016)、64.07%(651/1016)、0.21。TB组、NTM组、菌阳肺结核、菌阴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和(或)腹膜炎、结核性心包炎的结核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2.01%(334/795)、61.11%(22/36)、50.00%(80/160)、41.99%(97/231)、46.43%(13/28)、38.76%(138/356)、30.00%(6/20),各类结核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7.14,P=0.128)。而TB组(42.01%,334/795)、NTM组(61.11%,22/36)、对照组(8.65%,16/185)中以NTM组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最高,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1.63,P=0.000)。 结论 应用结核分枝杆菌抗体IgG检测的敏感度、准确度均较低,漏诊率、误诊率均较高,不建议临床继续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患者中的作用与疗效。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市胸科医院收治的24例NTM肺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15例;年龄范围20~73岁,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44.50(30.75,55.00)岁;NTM肺病病程0~6年,病程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0(0.5,3.8)年。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病历资料,包括基础疾病、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分枝杆菌培养和菌种鉴定结果、胸部CT扫描结果、手术情况及治疗结果等。 结果 24例患者中鸟-胞内分枝杆菌(MAC)肺病患者11例(45.8%),龟-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13例(54.2%)。患者术前接受了3~18个月的化疗,其中,痰菌阴转1例(4.2%),反复痰菌阳性未阴转者23例(95.8%);肺部病灶反复进展与好转交替/病灶恶化13例(54.2%),空洞增大或未愈且多伴有复合病变17例(70.8%),23例(95.8%)并存以右中叶、左上叶舌段囊、柱状支气管扩张;病灶分布侵犯肺叶1~6个不等,侵犯肺叶中位数(四分位数)为4.0(3.3,5.0)个。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无死亡,其中,全肺切除1例(4.2%)、单肺叶切除术12例(50.0%)、复合肺叶切除11例(45.8%)。术后连续随访1年,19例患者治愈和治疗成功(79.2%);5例治疗失败(20.8%),该5例患者病变侵犯范围在5个或6个肺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3.3%(8/24),包括手术残端肉芽组织增生、干酪样坏死2例;胸腔出血、感染5例、伤口愈合不良1例。20例切除病灶患者的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4例,阴性6例,术后痰菌阴转并治愈分别为11例和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0,P=0.585)。MAC肺病和龟-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手术治愈分别为9例和10例。结论 手术联合化疗治疗NTM肺病能够提高患者痰菌阴转率及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应用流式细胞学检测T淋巴细胞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西安市胸科医院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162例NTM肺病(NTM组)、143例菌阳肺结核(肺结核组)、146例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组)、81例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组)、175例其他肺部疾病(对照组,包括细菌性肺炎101例、支原体肺炎58例、支气管扩张症11例、尘肺5例)患者的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检查结果并进行比对分析,总结流式细胞学检测NTM肺病患者T淋巴细胞的特点。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方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表示,采用非参数Kruskal-Waills H检验比较5组患者,以及NTM组分别与其他4组患者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检查结果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NTM组、肺结核组、结核性胸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对照组患者的总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276.00(987.00,1563.00)、907.00(661.00,1231.25)、793.00(556.50,1080.75)、574.00 (296.00,883.00)、1904.00 (1611.50,2093.50)个/μl,CD4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868.00(599.00,997.00)、546.00(384.75,744.00)、445.00(301.75,645.00)、294.00 (134.00,462.00)、1497.00 (925.50,1757.50)个/μl,CD8 +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369.00(252.00,573.00)、289.50(192.00,400.75)、303.50(206.75,441.00)、243.00(119.00,427.00)、417.00(279.50,644.50)个/μl,CD4 +CD8 +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1.00(7.00,18.00)、6.00(4.00,11.00)、8.00(6.00,13.00)、5.00(2.00,9.00)、9.00(6.00,12.50)个/μl,各组数据均以对照组最高,NTM组次之,各结核病组最低;且5组间及NTM组与肺结核组、结核性胸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对照组患者在总T淋巴细胞、CD4 +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数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339.898、5.291、6.968、8.323、-7.662,P值均=0.000;H=384.960、5.973、8.777、10.128、-6.641,P值均=0.000;H=66.345、4.632、3.503、5.530、-0.897,P值均<0.05), 5组间及NTM与肺结核组、结核性胸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在CD4 +CD8 + T淋巴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59.508、5.453、3.189、6.824,P值均=0.000)。 结论 NTM肺病患者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其他肺部疾病(对照组)患者,高于3组结核病患者,可辅助判断患者免疫状况,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结核抗体[相对分子质量为38000(38kD)的免疫球蛋白(IgG)]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并与同期采用外周血行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入院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2146例及非结核病患者1671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计算并比较血清结核抗体对培养阳性肺结核、临床诊断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诊断价值;并比较血清结核抗体及T-SPOT.TB检测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AUC面积),总体评估血清结核抗体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 血清结核抗体对于培养阳性肺结核诊断的敏感度(47.1%,246/522)明显高于临床诊断肺结核(25.9%,388/1499)和肺外结核(24.8%,3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81.15和20.53,P值均<0.001);血清结核抗体对临床诊断肺结核和肺外结核两组之间的敏感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7,P=0.790);与外周血T-SPOT.TB检测结果比较,血清结核抗体检测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敏感度(30.6%,657/2146)明显低于T-SPOT.TB检测(76.2%,1635/2146)(χ 2=799.00,P=0.000);对于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血清结核抗体检测的AUC面积(0.619;95%CI:0.604~0.635)小于T-SPOT.TB(0.781; 95%CI:0.768~0.794)(χ 2=14.00,P=0.000)。血清结核抗体的诊断特异度(93.2%,1557/1671)高于T-SPOT.TB检测(70.1%,1171/1671)(χ 2=316.00,P=0.000)。 结论 目前临床使用的血清结核抗体辅助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敏感度尚需提高,应该研发敏感度更高的结核抗体试剂盒,以便能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县镇地区肺结核流行现状及其易感因素、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谱和优势耐药组合模式方法 采用罗氏培养基和PNB/TCH生长试验,对杭州市周边7个县镇临床诊断为肺结核的2 840例初治和712例复治患者抗酸染色阳性痰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采用浓度比例法,检测3 152株结核分枝杆菌对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IF)、乙胺丁醇(EMB)、氧氟沙星(OFX)和卡那霉素(KM)的敏感性。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核分枝杆菌优势耐药模式以及肺结核易感因素结果 3 552株分枝杆菌中,88.7%(3 152/3 552)为结核分枝杆菌,11.3%(400/3 552)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复治患者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23.7%)显著高于初治患者(8.1%)(χ2=138.67,P<0.05)。3 152株结核分枝杆菌对6种抗结核药物总耐药率为25.1%,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率分别为15.9%、4.6%和0.2%,其中SM(χ2=50.40, P<0.05)和INH耐药率较高(χ2=47.81, P<0.05)。结核分枝杆菌有35种耐药谱,优势耐药组合模式分别为INH+SM(χ2=19.19,P<0.05)、INH+RFP+SM(χ2=24.85,P<0.05)和IHN+RFP+SM+EMB(χ2=20.11,P<0.05)。来自复治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率(38.3%、36.1%、14.0%和0.9%)均显著高于初治患者(22.3%、19.3%、2.7%和0.04%)(P<0.05)。本地户籍60岁以上男性农民肺结核发病率显著较高(χ2=1 435.29,P<0.05)结论 本县镇地区肺结核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老年男性农民是肺结核易感人群,复治肺结核患者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以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显著高于初治肺结核患者,提示县镇地区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规范化治疗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3个单位非结核分枝杆菌 (NTM)临床分离株采用芯片杂交法(简称“芯片法”)和16S rRNA基因测序(简称“基因测序”)进行菌种鉴定的结果,为临床分枝杆菌病的快速准确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芯片法和基因测序进行北京地区3个单位129株NTM临床分离株的菌种鉴定,实验操作者之间采用双盲法,对两种鉴定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 129株NTM菌株中,有107株进行分枝杆菌基因测序,其中59株为胞内分枝杆菌(55.1%);29株为堪萨斯分枝杆菌(27.1%);5株为龟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4.7%);3株为鸟分枝杆菌(2.8%);2株为偶发分枝杆菌(1.9%);2株为戈登分枝杆菌(1.9%);1株为蟾蜍分枝杆菌(0.9%);1株为草分枝杆菌(0.9%);1株为瘰疬分枝杆菌(0.9%);4株为其他NTM(3.7%)。有116株进行芯片法分枝杆菌菌种鉴定,且有96株同时进行芯片法和基因测序法检测,两种方法进行菌种鉴定的符合率为88.5%(85/96)。基因测序发现有3株外来菌株,分别为明尼苏达分枝杆菌、熊本分枝杆菌、提门分枝杆菌(M.temen)。结论 北京3家机构NTM菌种以胞内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和龟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为主。用芯片法和基因测序对NTM临床分离株进行菌种鉴定的一致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福建省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为福建省制定非结核分枝杆菌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18年福建省11个结核病耐药监测点190例疑似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菌株标本采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进行菌种鉴定。应用Excel 2016与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采取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特征患者感染的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分布特征,应用卡方检验比较胞内分枝杆菌与非胞内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患者间特征差异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检出161例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其中除8例未鉴定出具体感染的菌种外,153例由8种菌种感染。主要以胞内分枝杆菌(60.9%,98/161)和脓肿分枝杆菌(19.9%,32/161)为主。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患者平均年龄(57.3±13.0)岁,以男性(70.2%,113/161)、本地户籍(87.0%,140/161)、农民工(72.7%,117/161)、汉族(97.5%,157/161),以及沿海城市(77.6%,125/161)为主。感染胞内分枝杆菌和非胞内非结核分枝杆菌患者占比最高的均是45~60岁年龄组[分别为63.3%(62/98)和57.2%(36/63)];性别均以男性居多[分别为71.4%(70/98)和68.3%(43/63)];职业均以农民工居多[分别为76.5%(75/98)和66.7%(42/63)];户籍均以本地居多[分别为88.8%(87/98)和84.1%(53/63)];现住址均以沿海居多[分别为74.5%(73/98)和82.5%(52/63)];胞内分枝杆菌与非胞内非结核分枝杆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4.202、0.185、1,879、0.731、1.431,P值均>0.05)。感染胞内分枝杆菌患者与非胞内非结核分枝杆菌患者中汉族所占比率分别为100.0%(98/98)和93.7%(5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029,P<0.05)。结论 福建省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主要以汉族、本地户籍、男性、中老年人、农民工居多;菌种分布以胞内分枝杆菌为主,其次为脓肿分枝杆菌;除民族外,胞内分枝杆菌与非胞内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社会人口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河南省许昌市结核病防治所结核内科收治的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初治肺结核患者1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一服用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组(简称“A组”,79例)和单一服用利可君片治疗组(简称“B组”,79例),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白细胞减少症的改善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减少症相关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白细胞减少症改善总有效率[94.44%(68/72)]、外周血WBC值[(5.12±0.76)×10 9/L]均明显高于B组[72.97%(54/74)和(4.09±1.02)×10 9/L](χ 2=10.14,P=0.021;t=4.38,P=0.017);治疗后A组和B组外周血WBC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3.26±1.02)×10 9/L和(3.18±0.82)×10 9/L] (t=5.79,P=0.010;t=4.15,P=0.018)。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的头晕[8.33%(6/72),9.46%(7/74)]、低热[2.78%(2/72),2.70%(2/74)]、乏力[5.56%(4/72),4.05%(3/74)]等主要症状较治疗前[27.78%(20/72),28.38%(21/74); 15.28%(11/72),16.22%(12/74);40.28%(29/72),41.89%(31/74)]均有明显改善 (χ 2=12.34,P=0.008;χ 2=12.09,P=0.008; χ 2=8.83,P=0.011;χ 2=8.16,P=0.010; χ 2=17.26,P=0.020;χ 2=18.09,P=0.020);但两组患者间治疗后的头晕、低热、乏力等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1.43,P=0.437;χ 2=2.62,P=0.406; χ 2=1.95,P=0.410)。A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83.33%(60/72)]与B组患者[86.49%(64/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03, P=0.382)。 结论 参芪十一味颗粒可有效改善抗结核药物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减少白细胞减少引起的症状,安全性较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美罗培南(meropenem,MEM)对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分离的NTM临床分离株,共计207株。采用微孔板Alamar Blue 法测定MEM对纳入的207株NTM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抑菌效果。同时,评价其对46种NTM标准株[30株快生长分枝杆菌(rapidly growing mycobacterium,RGM)和16株慢生长分枝杆菌(slowly growing mycobacterium, SGM)]的体外抑菌情况。结果 在30株RGM标准菌株中,26.7%(8/30)的菌种对MEM耐药。MEM对偶发和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率分别为33.3%(11/33)和82.5%(33/40)。在16株SGM标准株, 56.3%(9/16)的菌株对MEM耐药。在SGM 临床分离株中,MEM对戈登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和堪萨斯分枝杆菌的耐药率分别依次为20.0%(2/10)、63.9%(23/36)、72.7%(16/22)和95.6%(43/45)。结论 MEM对于大多数RGM菌种和部分SGM菌种都显示出一定的体外抑菌活性,其中对偶发分枝杆菌和戈登分枝杆菌则显示出相对较好的体外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伴意识障碍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长沙市中心医院112例临床诊断为TBM伴意识障碍患者的资料,其中21例(18.8%)为确诊TBM患者,84例(75.0%)为高度可能的TBM患者,7例(6.2%)为可能的TBM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48例(42.9%),预后不良组64例(57.1%)。预后良好组男性24例,中位年龄[M(Q1,Q3)]18.50(5.31,33.75)岁,中位病程20.00(11.25,30.00)d。预后不良组男性20例,中位年龄27.00(3.06,49.75)岁,中位病程15.00(10.00,20.00)d。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Z=-1.982,P=0.048)、性别(χ 2=4.043, P=0.044)、疾病分期(χ 2=17.733, P=0.000)、抽搐(χ 2=8.054, P=0.005)、低钠血症(χ 2=9.481, P=0.002)、脑水肿(χ 2=4.386, P=0.036)、脑积液(χ 2=5.992, P=0.014)对TBM伴意识障碍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钠血症(P=0.043, OR=2.784, 95%CI:1.034~7.495)、疾病分期为Ⅲ期(P=0.002, OR=6.855, 95%CI:2.001~23.480)、脑水肿(P=0.030, OR=3.491, 95%CI:1.132~10.768)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 低钠血症、疾病分期为Ⅲ期、脑水肿是TBM伴意识障碍患者的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