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48岁男性患者因脑脓肿伴继发性癫痫行左侧颞部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后第1天依次静脉滴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40 mg、青霉素钠320万U(皮肤试验阴性)。药物滴注完毕后约5 min患者出现躁动、口唇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痰鸣音,呼吸频率30~40次/min,心率178次/min,血压80~88/48~60 mm Hg(1 mm 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0.60。立即予口咽通气管,吸痰,面罩吸氧,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静脉滴注多巴胺100 mg、间羟胺40 mg、甲泼尼龙0.5 g,静脉注射去乙酰毛花苷0.2 mg、地塞米松4 mg。2 h后患者心率降至110次/min,呼吸频率降至19次/min,血压升至125~135/70~90 mm Hg,血氧饱和度升至1.00,生命体征趋平稳。怀疑休克与青霉素有关。次日停用青霉素,继续静脉滴注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40 mg,10 min后患者再次出现躁动、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至160次/min,血氧饱和度降至0.85,血压降至77/45 mm Hg。立即停止静脉滴注,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升压、降低心率、抗过敏、抗炎等对症治疗。40 min后,患者心率降至110次/min,呼吸频率降至18次/min,血压升至110~145/60~90mmHg,血氧饱和度0.98,生命体征平稳。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患者,女,38岁,因患脊髓血管畸形入院。入院后给予静脉滴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商品名:申捷,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号: 6110071EN)。静滴1 h后患者突发寒颤,面色发紫,体温升高至39.9℃,即刻停药,并更换输液管给予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遵医嘱,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 mg;肌肉注射异丙嗪25 mg,吸氧,保暖,对症处理,2 h后病人寒颤停止,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自述无不舒服感觉。  相似文献   

3.
徐小燕  张静 《中国药师》2014,(2):301-302
1病例资料 患者男,67岁,因脑出血术后3个月余,2013年5月16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BP178/90mm—Hg,近3个月一直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相似文献   

4.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是从猪脑中提取制得的对神经细胞功能损伤具有作用的物质。本文对近年来GM1质量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6.
摘 要 目的:了解某院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某院2018年1~6月住院患者的GM1使用情况,参照说明书及相关指南、共识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某院GM1平均药物利用指数(DUI)为1.22,使用量最多的为老年病科;1 435例患者中,适应证不合理242例(16.86%),给药剂量不合理150例(10.45%),用药疗程不合理206例(14.35%),溶媒选择不合理52例(3.62%),配伍不合理4例(0.28%),联合用药不合理16例(1.65%)。结论:GM1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其中适应证、给药剂量、用药疗程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应提高GM1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姚远吕光辉 《中国药师》2021,(11):2065-2067
摘要:<正>1 病例资料患者,男,47 岁,体质量67 kg, 2020 年4 月22 日因"颈部疼痛伴双上肢麻木半月余"入神经康复门诊就医。既往体健,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脊椎及神经疾病史,无眼部疾病史,无家族遗传疾病史。患者入院前两周,突感双手手指麻木,皮肤感觉减退,颈部有痛感,病程期间未用药。体检:T 36.3℃ ,P 81次/min, R 23次/min, BP 117/78 mm Hg; 颈椎呈生理曲度,颈部肌肉紧张,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5岁,主因突发失语、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于2010年2月6日入院.查体:神志模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0分,完全运动性失语,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高.头部CT示:左额部可见类圆形高密度影,周围可见低密度水中带,中线结构未见明显移位,侧脑室未见明显扩张.头部MRI检查示:T1WI左额部可见类圆形高信号影,周围可见水肿带;T2WI示病灶信号略低于脑组织.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6岁,体重55 kg,身高157 cm,因"车祸外伤致头部流血伴头痛不适3 h"于2014年7月25日来我院就诊。急诊立即给予清创、伤口缝合。急查头颅CT示:未见颅内出血明显异常。转入口腔科。体检:T 36.6℃,P 78次/min,R 19次/min,BP 108/70 mmH g,神志清楚。右侧额头部可见约3.0 cm缝合伤口,局部肿胀明显,压痛不明显,额顶部、腰背部可触及局部软组织肿胀,右侧颧面部、右侧眉弓部可见小面积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7,(29):4085-4089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GM1)致药品不良反应/药物不良事件(ADR/ADE)的一般规律、特点及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局域网对2016年1-6月我院使用GM1的住院患者进行非干预集中监测,并对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ADR/ADE发生情况和临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621例,其中男性393例、女性228例,男女比例为1.72:1;年龄≥61岁的患者居多(60.39%)。该药主要集中应用于神经内科(71.18%)、急诊科(6.28%)、神经外科(6.12%)、全科医学科(4.67%)和中医康复科(4.03%)等5个科室。621例患者共发生ADR/ADE 28例,发生率为4.51%;超适应证用药的42例患者中发生ADR/ADE 3例,发生率为7.14%。男性ADR/ADE构成比(67.86%)高于女性(32.14%);联合用药3种及以上的有22例(78.57%);ADR/ADE主要为全身性损害(35.71%)和累及皮肤及其附件(28.57%)。579例符合适应证用药的患者中,治愈、好转、未愈的分别有165、405、9例。使用GM1的平均费用为5 108.08元,占总住院费用的9.07%,占药品总费用的23.33%。结论:加强GM1的合理用药与监测,掌握GM1致ADR/ADE的规律和特点,从而降低ADR/ADE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1.
范晖  刘建汉 《淮海医药》2012,30(6):494-496
目的 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HIE患儿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1例,即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静脉滴注20 mg/d,1次/d,10 ~ 14 d为1疗程;对照组41例,即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胞二磷胆碱静滴0.125 g/d,1次/d,10 ~ 14 d为1疗程.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进行临床体征恢复时间检查.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586,P<0.05).2组患儿在治疗前相关指标无差异.治疗后2组患儿在原始反射、肌张力、意识状态及惊厥的恢复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62、3.516、3.271、2.595,P值均小于<0.05).结论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组临床体征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博司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保守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脑出血保守治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保护剂博司捷;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两组的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指数)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清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7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博司捷联合依达拉奉能明显减轻脑出血保守治疗患者炎性反应,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导致药品不良反事件(ADE)的不合理用药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在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预警平台中检索海盐县所有医疗机构2010年1月~2012年6月上报的ADR/ADE报表,筛选出ADE报表,分析其不合理用药。结果:共检索到1 050例ADR/ADE报表,其中ADE报表149份,占14.19%;严重ADE报表18例,占12.08%(18/149)。ADE成因有不合理使用抗菌药、无适应证用药、用法用量不合理等。结论:不合理用药是发生ADE的重要原因,应加强干预,提升合理用药水平,以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ADE)以及产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2010年1月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96例进行分析,对其用药情况、年龄、ADR、累及系统-器官等临床相关因素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96例中用药环节存在不当58例(60.4%),包括不符合适应证或不辨证用药、同一输液瓶续滴未冲洗输液管、超剂量应用和用药次数过多等。正确用药情况下ADR38例(39.6%),其中清热解毒类占44.7%,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类占44.7%,补益类占10.5%,一般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75%,以皮肤反应和胃肠道反应为主。结论用药不当是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容易被临床忽视,需要医生遵循中药注射剂的适应证和用法正确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了解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发生与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某院静注GM1注射液致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同时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中GM1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个案报道,合并文献病例与院内病例,回顾性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基础疾病、前驱感染史、用药剂量及疗程、合并用药、不良反应起始症状、主要表现、双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情况、发生时间、疾病平均达峰时间、实验室检查、严重程度、治疗和转归等项目。 结果: 收集院内病例5例,文献检索获得病例17例,合计入选病例22例,其中男21例,女1例,50~60岁患者占50.00%。GM1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生于脑出血、脑梗死及脑外伤患者;31.82%的患者有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GM1的剂量、疗程与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无明确相关性。GM1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多以肌力及肌张力下降起病,所有病例均以四肢无力为主要表现,且大多合并颅神经受累、意识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觉及呼吸功能异常。不良反应多在8~14 d出现,1~3 d达峰;所致肢体瘫痪程度较重,临床结局较差。 结论:GM1可能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用药时加强用药监护,确诊吉兰巴雷综合征后应及时停药并应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避免不良反应的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荧光素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的报告,并就ADR的相关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收集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 8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2.44%;多为消化系统及皮肤软组织损害,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皮疹、瘙痒等;3例导致住院的严重不良反应,经抢救脱离危险。结论荧光素钠注射液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药物,一般ADR较轻微,但也存在发生严重ADR的风险,临床对此应引起重视,做好预防工作,发生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DR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用药途径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ADR报告中,中老年人发生率最高,占60%;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占74%;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症状为全身各部位的皮疹、荨麻疹等。结论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使用质量和确保人们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30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300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9类,其中抗感染药物占首位(23.67%)。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1.67%),其次为免疫系统损害(23.67%)。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104例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104例阿奇霉素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阿奇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其他还有造血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肝胆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结论 合理使用能够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上报的190份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共16类,总计86个品种,以抗微生物类药物最多(25种,86例),其次为营养神经系统药物和心血管系统药物(分别为27例和21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多(65例)。结论临床应当重视ADR监测并及时报告,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