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目的 探讨90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A组和治疗B组。结果治疗A组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治疗B组,治疗A组的伤椎平均高度、Cobb角度均明显优于治疗B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52例,其中AF24例,USS6例,中华长城22例,分别对其进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结果 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无神经症状的10例术后仍无神经症状;不完全瘫的34例术后27例恢复正常,7例部分恢复;完全瘫的8例术后3例部分恢复。结论 椎弓根螺钉能提供短节段脊柱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脊柱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AF(atlasfixator)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 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 68例 ,胸椎 1 5例、腰椎 53例 ,不同程度神经操作 57例。 59例同时行椎板切除减压。结果 椎体高度完全恢复 53例 ,达到正常椎体高度的 90 % 1 1例 ,达到正常椎体高度的 80 % 4例。结论 采用AF内固定手术系统 ,通过坚固有效的后中前柱复合固定 ,重建脊柱稳定 ,恢复腰椎高度和腰椎生理弯曲 ,扩大椎管容积。并且因术后可早期活动 ,固定范围小 ,有利于正常腰椎的活动 ,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 ,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减少脊髓继发损害、恢复生理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单节段内固定术)和对照组(双节段内固定术),每组45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疼痛程度、矫正情况、伤椎相邻椎关节病变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疼痛发生率、上节段和下节段间盘退变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107.93±2.75) min比(132.68±2.81) min、(198.44±9.17)ml比(314.18±8.73)ml、(8.36±1.15)cm比(12.33±1.08) cm、8.89%(4/45)比26.67%(12/45)、6.67%(3/45)比22.22%(10/45)和4.44%(2/45)比20.0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矫正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症状适宜的情况下,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突出,术后患者恢复状况好,术后并发症少,远期不良影响轻微,建议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2—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行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行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时间、疼痛程度、肢体功能、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缩短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胸腰椎骨折在创伤骨折中约占3%~5%,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近年来采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早期可下床锻炼等优点。自2003—2008年笔者所在科室用AF钉、RF钉、GSS钉等椎弓根钉系统治疗58例胸腰椎骨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2004~2006年,我院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器经伤椎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17例,取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19~56岁。损伤部位:T_(10) 1例,T_(12) 3例,L_1 2例,L_2 2例,L_3 7例,L_4  相似文献   

8.
目的胸腰椎骨折常采用跨上椎椎弓根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但临床效果不显著。本研究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与跨上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2018-01-13-2019-01-13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基本特征组间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跨上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影像学检查相关指标及疼痛程度。结果手术后,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为(27.58±6.39)mm,高于对照组的(20.26±6.21)mm,t=4.025,P<0.001;伤椎后缘高度为(34.69±5.24)mm,高于对照组的(30.12±4.11)mm,t=3.362,P=0.002。观察组Cobb角为(5.74±1.24)°,小于对照组的(10.57±1.23)°,t=13.548,P<0.001;椎管容积减少(13.21±3.02)%,小于对照组的(19.18±4.65)%,t=5.275,P<0.001。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17,P=0.003;观察组手术切口为(9.04±0.88)cm,小于对照组的(12.47±1.99)cm,t=7.723,P<0.001;手术时间为(98.67±16.49)min,短于对照组的(162.34±60.29)min,t=4.990,P<0.001;术中出血量为(80.98±41.46)mL,少于对照组的(300.43±199.32)mL,t=5.281,P<0.001;术后住院时间为(11.73±3.59)d,短于对照组的(15.64±4.43)d,t=3.359,P=0.002。结论与跨上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可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影像学相关指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106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均采用开放式手术方法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平均高度、后凸Cobb角、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结果手术前后所有患者伤椎平均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不同类型患者伤椎平均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的受伤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胸腰椎骨折和脱位及合并不同程度的截瘫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由于脊柱解剖结构及损伤机制的复杂性,目前难有统一的分类与治疗方法给临床作出明确的指导。治疗的原则在于椎管的扩容与减压、复位与矫形、固定与融合,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自1992年以来,作者通过对68例胸腰椎骨折合并不同程度截瘫患者,综合Armstrong形态分类,Denis三柱学说及Volter椎管分度进行骨折分类与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且对35例患者术后随诊6月至4年,结果表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者,术后病椎再度压缩及术后腰痛发生率明显较横突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患者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骨折节段分布在T11-L3。结果28例病人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椎体骨折均顺利愈合,神经系统症状大部恢复。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骨性愈合率高,固定牢靠,且经济费用低,适用于基层临床。  相似文献   

12.
苏颖  朱小容  谌丽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8):2856-2858
目的:观察比较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与常规机械通气(CMV)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及治疗费用情况,探讨有效且较经济的治疗方案。方法:将2003年9月~2009年7月确诊为Ⅰ、Ⅱ级肺透明膜病的7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6例为CMV组,B组42例为NCPAP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结果:A组治愈率91.67%,B组治愈率90.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所致肺损伤等并发症明显少于A组且治疗费用亦较A组低。结论:NCPAP治疗肺透明膜病疗效可靠,并发症相对少,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尤其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胸腰椎骨折患者65例患者围手术期实施整体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功能训练、出院指导,同时预防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65例患者获8~1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无1例死亡.除6例A级及3例B级患者治疗无变化外,其余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42例达E级水平.结论 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科学护理对提高临床疗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很有必要的,加快了术后恢复,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曾祥永 《现代保健》2010,(27):25-27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39例,全部均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手术入路的方法行手术治疗。其中单节段受累35例,T11 5例、T1215例、L115例。双节断受累4例,T11和T123例、T12和L11例。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4例、C级13例、D级7例。结果所有的脊髓均获得了充分的有效的减压,脊柱得到了良好的内固定,平均随访24个月,植骨处融合良好,有1例出现了脊柱后凸畸形,有2例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伤椎由术前的(1.6±0.3)cm恢复到术后的(3.0±0.3)cm,Cobb角由术前的(27±2)。恢复到(40±3)°。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19例、D级8例、E级2例。结论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中,前后路均为有效的方法,且各有优缺点。但前路手术可直接脊髓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且融合率高,在脊柱的畸形矫正以及脊柱的稳定性重建方面为一种更为确切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外科治疗方案在胫骨平台骨折不愈并发慢性感染患者中的疗效,为提升胫骨平台骨折不愈并发慢性感染患者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不愈并发慢性感染患者154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7例,对照组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研究组给予髓内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膝关节功能及骨痂生长情况,统计术前病原菌的分布和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感染,关节伸直受限,断针,骨不连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分离培养出病原菌86株,革兰阳性菌占58.4%,革兰阴性菌占37.1%,真菌4.5%,研究组分离出病原菌89株,革兰阳性菌占61.6%,革兰阴性菌占34.9%,真菌3.5%;治疗后对照组分离培养出13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61.5%,革兰阳性菌占30.8%,真菌7.7%,研究组分离出病原菌3株,革兰阴性菌66.7%,真菌33.3%;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骨痂生长评分均有明显提升,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骨痂生长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锁定钢板内固定相比,髓内钉内固定可以有效地提升胫骨平台骨折不愈合并发慢性感染的患者的总体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信息监测系统、现场查看及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法监测2010年1月—2015年3月某院脊柱外科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调查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共监测326例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15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发病率4.60%。年龄≥60岁、非层流手术室、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非术前30 min内、术前住院日3 d、手术持续时间3 h、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较高(均P0.01)。结论患者年龄大、手术室净化级别低、未规范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长、术前住院时间长以及合并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均是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胸腰椎骨折是指发生于胸11至腰1之间的脊柱骨折,由于其为胸腰椎移行区,为生物应力的集中点,所以易于发生损伤,而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目标是让患者存活,避免更进一步的神经损害,通过重建脊柱序列获得脊柱的稳定性并通过早期的活动及康复,从而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工作.胸腰椎骨折因其固有的解剖特点,在诊断、治疗等方面有其特殊性,且因其发生率较高,为临床工作经常遇到的疾病,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现就胸腰椎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40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的手术效果。结果 40例患者术后8个月左右骨折均愈合未出现严重内科并发症或股骨头切割。结论将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术后病发症的发生几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单纯下颌前伸阻鼾器和下颌前伸并左偏阻鼾器对轻中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疗效.方法 41例轻中度OSAHS患者中,22例使用单纯下颌前伸阻鼾器(单纯前伸组),19例使用下颌前伸并左偏阻鼾器(左偏前伸组),1~3个月后复查Epworth嗜睡(ESS)评分和多导睡眠图,比较ESS评分和多导睡眠图各参数变化,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使用阻鼾器后ESS评分和呼吸紊乱指数、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平均呼吸暂停时间、氧减指数、最长氧减时间明显下降,最低血氧饱和度、平均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在佩戴阻鼾器后,单纯前伸组与左偏前伸组比较,仅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分别为(35.5±6.9)、(31.3±6.0)s]和最长氧减时间[分别为(41.0±18.9)、(29.9±9.3)s]两项指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颌前伸阻鼾器治疗OSAHS疗效确切,加用下颌左偏可能对改善夜间呼吸暂停和缺氧时间有帮助,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he researchers assessed the long-term weight reduction efficacy, tolerability, and safety of sibutramine used once daily in conjunction with behavior modification to treat mild to moderate obesity. STUDY DESIGN: This wa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comparative study of sibutramine 10 mg or 15 mg (or placebo) once daily for 1 year, given with dietary advice. POPULATION: A total of 485 obese men and women with uncomplicated obesity were included (mean age=42 years, mean body mass index=32.7 kg/m2). OUTCOMES MEASURED: The outcomes were mean weight loss, percentage losing more than 5% or 10% of their body weight, and adverse drug effects. RESULTS: Among patients completing the study, those taking sibutramine 10 mg or 15 mg had greater mean weight loss compared with placebo at 12-month assessment (P < or = .001). Changes in body weight from baseline to end point were -1.6 kg for those taking placebo, -4.4 kg for those taking sibutramine 10 mg (P < or =.01, last observation carried forward [LOCF]), and -6.4 kg for those taking sibutramine 15 mg (P < or =.001, LOCF). For placebo patients, 20% lost 5% or more of their body weight compared with 39% of patients taking sibutramine 10 mg and 57% taking sibutramine 15 mg. Only 7% of the patients taking placebo lost 10% or more of their body weight, compared with 19% taking sibutramine 10 mg and 34% taking sibutramine 15 mg (P <.001 for both 10 mg and 15 mg vs placebo, and for both > or =5% and > or =10%). CONCLUSIONS: Sibutramine 10 mg or 15 mg once daily given with dietary advice produces and maintains statistically and clinically significantly greater weight loss than dietary advice alone (placebo) throughout a 12-month treatment period, and is safe and well toler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