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目的罗定市适龄儿童麻疹免疫效果检测结果分析。方法筛选2008~2013年罗定市自愿接种麻疹疫苗的适龄儿童995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手指末梢血样本应用麻疹病毒Ig G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定性检测分析,比较各年龄组Ig G抗体检测结果。结果 9958例研究对象中,麻疹Ig G抗体阳性检出9061例,各年龄组的Ig G抗体阳性率均在85%以上,低年龄组儿童麻疹Ig G阳性率高于高年龄组儿童(P〈0.05),本组研究中存在41例儿童患麻疹,另存在4例麻疹患者年龄〉15周岁。结论本市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免疫效果较好,同时儿童麻疹发病率较低,为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控制麻疹传播,今后免疫的工作应以广泛宣教、社会动员及强化免疫人员技能培训为主。  相似文献   

2.
王志元 《中国当代医药》2013,(31):143-144,146
目的 总结评价吉水县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效果,探讨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 按照《2010年江西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实施,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本次强化免疫8个月~4岁应种儿童23 256名,实种儿童22 896名,实际接种率达98.45%,快速评估接种率97.75%.强化免疫期间,全县共报告麻疹相关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例,发生率4.37/10万.没有发生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引起的群体事件,无疫苗质量事故和实施差错事故报告,无死亡病例发生.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结论 吉水县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目标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95%,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3.
郭玉  王晶辉  杜慧  刘岩  张振国 《河北医药》2012,34(20):3145-3146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2005年我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在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即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1]。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2010年9月11至20日河北省政府按照卫生部要求,对8月龄~14岁目标儿童进行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相似文献   

4.
张保国  刘中霞 《河北医药》2010,32(23):3391-3391
邢台市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麻疹发病率呈现大幅下降,但距离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为加速控制麻疹流行,必须提高麻疹接种率,保证接种质量。我市制定了《邢台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逐级进行了培训,  相似文献   

5.
景明辉 《河北医药》2009,31(11):1374-1375
邢台市2005年来麻疹疫情呈上升趋势,为了控制麻疹疫情,在邢台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下,于2007年4月16~25日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麻疹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根据邢台市流动儿童数量多的特点,于2008年3月份再次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实施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后的免疫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09年3月在启东市汇龙镇、吕四镇调查600名7。14岁儿童,于2009年5月在启东市汇龙镇、吕四镇、近海镇、惠萍镇、海复镇南阳镇6个乡镇抽取7~14岁儿童540名进行调查,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血清标志物IgG抗体,分别统计阳性率和保护率。结果:2009年5月540名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后IgG阳性率为95.5%,保护率为90.2%,2009年3月600名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前IgG抗体的阳性率为92.2%,保护率为70.1%,分别比较阳性率和保护率,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麻疹强化接种后取得了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迅速降低麻疹发病率,遏制麻疹疫情上升的势头。方法:中山市东区于2009年3月开展了此次活动,对辖区内上述年龄段人群均皮下接种0.5ml麻疹疫苗。结果:实际共接种儿童25477人次,报告接种率为99.72%;学龄前儿童、托幼机构、在校生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9.18%、99.89%、99.86%。市、区两级快速评估,接种率均〉99.00%,用常规免疫资料推算,估算接种率〉100.00%。2009年4月~2010年6月,东区麻疹发病率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91.5%。结论:此次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鲁山县2010年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活动经验,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鲁山县MV强化免疫报表数据和现场评估等情况,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强化免疫目标儿童数193 669人,共接种189 198人,报告接种率97.69%,快速评估接种率(715/720)99.31%,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2例,发生率为0.23/10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2010年10~12月无麻疹病例发生,2011年1~7月发病2例,发病数比强化免疫前明显减少。结论在政府主导,多部门的配合下,本次MV强化免疫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为全县麻疹疫情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鲁山县实施的首次MV强化免疫活动迅速降低了人群麻疹发病率,形成了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同时也促进了全县今后免疫规划工作的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麻疹在部队新兵和部分老兵中时有发病或流行。为了控制麻疹发病,部队采取了接种麻疹疫苗措施。但该措施实施后麻疹病人仍有出现。为了考察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我们在某部新兵中作了麻疹疫苗接种前后的血清学观察,并就部队目前对疫苗的运输保存方式作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沧州市从1985年以来麻疹发病率一直在5/10万以下,由于2004年春季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落实较差和易感人群的积累,沧州市的麻疹疫情呈现较大幅度上升,2007年根据河北省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08年沧州市疫情下降明显,但2009、2010年沧州市麻疹疫情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尤其2010年麻疹疫情上升明显。因此,在河北省统一安排下,沧州市于2010年10月份对8个月龄~14周岁儿童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11年我市麻疹发病率下降了99.2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麻疹疫苗接种率与麻疹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系统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获取麻疹疫苗接种率和麻疹发病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麻疹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后高州市麻疹发病率从普种前的371.17/10万降到36.04/10万,降幅达90.29%,之后麻疹接种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而麻疹发病率则呈持续下降趋势,且麻疹发病率下降幅度大于麻疹接种率上升幅度,降幅最高达90.3%,而接种率升幅只有2%左右.麻疹疫苗接种率与麻疹发病率呈负相关,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0.9010,p<0.01).结论随着麻疹疫苗接种率的提高,麻疹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由于免疫屏障的作用,麻疹疫苗接种率无需达到100%也可达到加速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从化市制定乙型肝炎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通过对从化市2002至2007年学龄前儿童进行乙型肝炎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分析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结合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将当年该市农村学龄前幼儿HBsAg携带率进行比较,用以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随着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的逐年上升,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则逐年下降,学龄前儿童HBsAg携带率由2002年的11.9%下降到2007年的5.5%(P<0.05)。乙型肝炎保护性抗体(抗-HBs)则逐年上升,由2002年的78.1%升高到2007年的92.1%(P>0.05)。同一时期内,城区学龄前儿童HBsAg携带率较农村儿童HBsAg携带率明显为低(P<0.05)。结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能够有效地降低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城区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接种效果均高于农村儿童。加强对乙型肝炎易感人群的有计划的免疫,是降低乙型肝炎感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商丘市睢阳区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睢阳区麻疹流行状况,更好地指导今后加速麻疹控制工作。方法利用麻疹专报系统对本区2001年麻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当年报告麻疹85例。病例主要集中在3岁以下儿童.占47.1%。城区明显高于农村,结论麻疹发病主要与实际接种率不高有关,其次与免疫失败有关.今后在抓好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工作的同时,适时开展强化免疫,进一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麻疹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374例,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感染分布、病原菌分布及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74例抗菌药物使用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且年龄多集中于61岁以上,患者以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为主,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泌尿系和呼吸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单独使用1种抗菌药物的比例相对较高,头孢菌素类使用品种、例次最多,DDDs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只有左氧氟沙星为口服给药,其他均为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 DDDs 位列第1位。结论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相对合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昌邑区2013~2015年娱乐场所性病、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方法:分别在2013~2015年,对昌邑区各大娱乐场所暗娼近3年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4、2015年性病、艾滋病知晓率差异显著(P<0.05)。2013、2014、2015三年暗娼安全套从未使用比例相比差异显著(χ~2=6.451,P<0.05);2013、2014、2015三年暗娼安全套有时使用比例相比差异显著(χ~2=25.625,P<0.01);2013、2014、2015三年暗娼安全套每次使用比例相比差异显著(χ~2=33.824,P<0.01)。2013、2014、2015三年性病、艾滋病阳性率差异显著(χ~2=6.144,P<0.05)。结论:2013~2015年开展对昌邑区娱乐场所性病、艾滋病暗娼哨点监测,暗娼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均有所提高;性病、艾滋病检测率降低、接受干预服务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了解2014~2016年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南京52家医院中的应用情况,评估其现状和趋势。方法:利用Stata软件对南京市52家医院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销售金额、用量、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6年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销售金额逐年上升,年增长率分别为11.6%和9.7%。连续3年销售金额排名前10位的短效糖皮质激素约占60%,中效糖皮质激素约占22%。所有药物中吸入剂销售金额最多,其次为注射剂、片剂和乳膏剂。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和甲泼尼龙片DDDs连续3年居首位,与2014年相比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和甲泼尼龙片DDDs分别下降5.9%和6.3%。结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南京地区医院应用广泛,其中金额占比较大的是短效吸入用糖皮质激素,临床最常用的是醋酸泼尼松片,长效地塞米松使用下降,临床选择中效口服制剂时更倾向于选择醋酸泼尼松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龙湖区2008年~2013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今后的传染病防控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xcel2007和SPSS19.0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8年~2013年乙、丙类传染病共报告28种,总计17754例,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年间报告发病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肺结核、乙型肝炎和流行性腮腺炎。结论肺结核、乙型肝炎、梅毒、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仍是影响我区人群健康的主要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近6年存在不同病种的散发病例,应加强相关病原体的监测,防止局部暴发或流行。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药房》2015,(20):2756-2759
目的:为进一步制定万古霉素合理使用规范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经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正常出院患者的相关信息。结果:178例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平均年龄59.6岁,男性占73.60%,以肺部感染为主(74.72%)。用药前辅助检查充分,66.29%属经验性治疗用药,病原学送检率达85.39%。71.91%的患者行治疗药物监测,但首次监测血药浓度仅47.66%处于目标范围。结论:万古霉素在我院使用较为合理,但需关注经验性用药疗程、治疗药物监测的合理性以及个体化初始剂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评价人白细胞介素融合蛋白质粒(pFP)以不同方式和剂量,联合乙肝DNA疫苗(pS2.S)1次性接种诱导健康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第1批分为pS2.S(10μg.只-1)与pFP(10μg.只-1)同时混合,于pFP后或前3日及分左、右侧胫前肌注射4种方式.第2批为不同剂量的pFP与一定剂量(10μg.只-1)的pS2.S混合共注射.第3批为不同剂量pS2.S与pFP按11混合共注射免疫实验.结果pFP与pS2.S混合共注射免疫效果最佳,以此方式改变pFP剂量联合pS2.S免疫2、4周时,血清抗-HBs阳性例数及水平以2者剂量按11配伍为最高,按此配伍免疫4周时,高(H)、中(M)、低(L)剂量组血清抗-HBs阳性率均为100%,而L组血清抗-HBs水平(51.1±23.8)mIu@ml-1均较M组(217.4±64.1)mIu@ml-1及L组(212.1±124.6)mIu·ml-1低,差异具有显著性(t=7.168,P<0.01;t=2.838,P<0.05).联合免疫接种2天后,分离采集各组10只小鼠局部引流淋巴结(LN),淋巴细胞及树突状细胞(DCs)计数结果,pS2.S+pFP组DCs密度及其占LN细胞的百分比均较pS2.S+pcDNA3.1组高.结论pFP与pS2.S剂量按11配伍混合共注射免疫效果最佳,pFP可能通过促进局部组织抗原呈递功能较强的DCs的增殖及活性而达到其佐剂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