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5 毫秒
1.
小肠疾病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治难点之一,检查技术有限,严重制约了儿童消化道疾病的诊疗水平。随着小肠镜在儿科临床应用的推广与小肠镜设备和附件的优化,小肠镜技术为儿科消化道诊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临床操作规范化和镜下治疗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为规范儿童小肠镜诊疗技术及提高小肠疾病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牵头,组织专家充分讨论,并参考儿童小肠镜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制定了儿童小肠镜临床应用管理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气囊小肠镜(SBE)对儿童黑斑息肉综合征(PJS)患者小肠息肉治疗和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5月至2012年1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应用SBE对临床证实或怀疑为PJS的7例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包括SBE检查治疗完成情况、小肠息肉切除成功率和切除数量、操作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共对7例患者进行了18次检查(男4例,女3例,年龄范围4.4~14岁,经口检查9次,肛门9次),平均检查时间120 min(95~180 min),6例患儿有小肠多发息肉,在小肠镜下行了散发息肉的切除,共切除小肠散发息肉16颗。本组SBE镜下治疗小肠息肉的病例无肠穿孔、肠梗阻、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SBE为儿童PJS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监控和治疗小肠息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出血患儿中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临床怀疑小肠出血患儿共70例,其中男 38 例,女 32 例,年龄 4~13 岁;均在全麻下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其中经口途径检查 26例,经肛门途径检查 32 例,同时经口和肛门检查12例。结果:70例患儿中检查出小肠病变58例,检查阳性率 83%,其中非特异性炎症 24例,过敏性紫癜 12 例,克隆病 8 例,美克尔憩室 8 例,Peutz-Jeghers综合征 6 例。结论:单气囊小肠镜检查是诊断小肠出血患儿一项较为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双气囊小肠镜在儿童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10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8例疑似小肠病变的患儿,其中以排黑便和(或)暗红色便为主要症状7例,以慢性腹泻、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症状1例。胃肠镜检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胶囊胃镜、全消化道造影、腹腔动脉血管造影等检查,均为阴性。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7例患儿先经口再经肛门进镜检查,1例患儿经口进镜检查。结果分别经口及肛门进镜的7例患儿操作时间为120~150 min,经口进镜的1例患儿操作时间约为60 min。检出毛细血管扩张症2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嗜酸性肠病、胃窦溃疡各1例,未见明显病变3例,检出率约为62.5%。均未发生操作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可以弥补胃肠镜或胶囊内镜检查的不足,是一项安全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双气囊小肠镜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2019年4月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44例患儿,男31例、女13例,平均年龄(9.64±3.36)岁(2岁9个月~15岁),平均体质量(34.91±15.10)kg(12.6~65 kg);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5例、腹痛16例、腹泻2例、P-J综合征1例。25例患儿检出病变,其中年龄6岁的7例患儿中4例检出病变。25例消化道出血患儿中16例检出病变,16例腹痛患儿中8例检出病变,2例腹泻患儿中1例检测病变。检出病变包括回肠憩室14例、克罗恩病4例、小肠非特异炎症(充血、糜烂、溃疡)3例。所有患儿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后均未出现穿孔、严重出血及麻醉等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在儿童小肠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推进式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儿童小肠疾病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儿童中应用的安全性、检查范围、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6月—2005年5月,对14例年龄在3~14岁,经多项常规检查阴性,怀疑为小肠疾病的患儿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其中13例为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缺铁性贫血,1例为慢性腹泻。结果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抵达空、回肠交界部2例,回肠中下端10例和末端回肠2例,检查所用时间分别为,空、回肠交界部40~50min,回肠中下端55~70min和末端回肠78~89min。14例受检患儿中,12例发现病灶,阳性检出率为85.7%。未见操作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是诊断小肠疾病较好的检查手段,在儿童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儿童中的使用方法、安全性,评价其临床价值,及其在儿科应用的困难.方法 本组22例,为2006年12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消化科住院,因为胃肠道出血、再发性腹痛、低蛋白血症等原因接受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患儿,年龄4~16岁,所有操作均在麻醉下进行,患儿均取仰卧位,利用双气囊小肠独有的外套管、肠镜前端的双气囊交替充气、放气,经幽门或回盲瓣进入小肠,小肠镜和外套管不断地前进和退镜,将小肠缩短到内窥镜可以检查的范围.在检查过程中记录检查范围、病变,患儿耐受性等.结果 本组共接受25例次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其中3例次顺行进镜,22例次逆行进镜;3例同时经口和经肛门检查.18例发现病灶,病变检出率为81.82%.所有操作均在麻醉下进行,包括麻醉和术后恢复,一般需要90~120 min.本组均未发生吸入性肺炎、肠道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通过双气囊小肠镜,诊断克罗恩病7例,Meckel憩室并溃疡3例,空肠、横结肠息肉1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阿米巴肠炎1例、小肠炎出血3例,非特异性回肠炎2例.本组均耐受检查,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 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有良好的检出率,儿童患者能耐受检查,在儿科患者中应用是有效和可行的.但双气囊小肠镜在儿科的推广应用仍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С������������Ը�к�е�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成人小肠全长5~7m,占消化道全长的75%。由于小肠处于消化道的中段,而且具有管腔长、走行迂回弯转、游离度大的特点,所以小肠疾病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小肠镜的研制和临床应用为小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应用小肠镜不仅可以直接观察黏膜状态,发现病灶,还可以取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近年来,随着小肠镜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临床对小肠疾病的认识也逐步提高,尤其是小肠黏膜活检的开展,提示了许多小肠黏膜微观病理学改变对小肠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许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切除患儿PJS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于儿童消化科住院治疗的11例PJ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首次入院平均年龄为(8.7±3.0)岁,所有患儿均有口唇、指、趾端黑斑(100%)。双气囊小肠镜(DBE)检查16次,2例患儿完成全消化道检查,发现>3 cm息肉共18枚,小肠12枚(66.7%)、胃1枚、结肠5枚,分别于胃镜、DBE、结肠镜下切除。经口小肠镜患儿术后均有咽痛(100%),腹胀2例次,呕吐1例次,迟发性出血1例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DBE可有效清除消化道息肉,对儿童PJS的治疗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2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法 2例患儿除一般的血清学、尿液、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和腹部CT等检查外,均接受胃镜和(或)小肠镜检查并取黏膜行病理活检。结果 例1,5岁发病,以反复水肿起病,小肠镜检查发现空肠、回肠弥漫性白色粟米样改变,病理提示肠黏膜固有膜内及黏膜肌层内可见到较多扩张淋巴管,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不明显。例2,5月龄发病,以水肿、腹泻起病,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黏膜弥漫性白色粟米样改变,正常绒毛结构消失,病理提示个别绒毛黏膜内可见轻度扩张淋巴管。2例患儿均除外引起小肠淋巴管扩张的继发性因素,结合起病年龄小,考虑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其中例1诊断为小肠弥漫性淋巴管扩张。这2例患儿通过中链三酰甘油乳剂治疗后,随访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在儿童中可能并不少见。对于反复低蛋白血症、反复水肿或慢性腹泻的患儿要警惕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应尽早行内镜及病理活检,并通过特殊的饮食控制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小肠黏膜活检对儿童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primary 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IL)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奥林巴斯SIF—Q260型SBE对2009年5月至2015年4月我们收治的肠淋巴管扩张症患儿,进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和小肠黏膜活检。结果 8例患者共接受了15次单气囊小肠镜检查,经口腔8次,经肛门7次,平均检查时间120min(95~180min)。有3例成功完成了对接检查。6例发现不同程度的病变,表现为小肠黏膜水肿、肥厚,绒毛苍白,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结节或呈多发白色假性息肉。病变位于空肠上段6例,回肠下段3例,空肠中段2例,回肠中段1例,2例小肠镜检查黏膜未见异常。组织学检查证实黏膜及黏膜下淋巴管显著扩张。管内充满富含蛋白的液体及散在淋巴细胞。结论 SBE镜下小肠黏膜活检为不能确诊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患儿提供了一种有效全面的确诊方式,内镜下多点活检对诊断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气囊小肠镜在儿童波伊茨-耶格综合征(PJS)中的应用价值及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9月确诊33例PJS患儿的年龄、性别、家族史、临床症状、小肠镜检查及治疗情况、息肉切除数目、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外科手术情况、复发及随访等临床资料, 并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33例PJS患儿, 均接受至少1次单气囊小肠镜检查, 其中男21例, 女12例;年龄(9.00±3.13)岁。患儿主要表现为黑斑(33例)及消化道多发息肉(31例)。黑斑分布:口唇33例, 同时伴随手指末端3例, 脚趾末端2例, 指趾末端6例。手术过程中共切除息肉391粒, 以空肠息肉为主(37.08%, 145/391粒)。11例PJS患儿发生肠套叠, 其中小肠套叠占90.91%(10/11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0例(30.30%, 10/33例), 因急性难治性肠套叠接受外科手术占72.73%(8/11例)。术中出现肠穿孔1例, 出血2例, 予止血夹封闭及外科手术治疗均完全恢复。年龄>8岁患儿空回肠息肉和巨大息肉发生率均高于≤8岁患儿[92.55%(149/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分析1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儿的病史、临床和病理检查结果,以及随访观察半年后复查的各项相关指标,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确诊依据病理检查,内镜下典型表现也可以诊断,胶囊胃镜、双气囊小肠镜、胃镜及结肠镜、腹部CT、小肠造影、粪便α1抗胰蛋白酶清除率测定等均有诊断意义。治疗上主张控制饮食,给予低脂、高蛋白、补充中链脂肪酸的饮食。该患儿经控制饮食治疗6个月、1年后临床症状、体征好转,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亦好转,但随访6个月时镜下小肠改变不明显。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并病理检查是诊断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最佳方法,胃镜结合结肠镜或小肠造影在一定程度上对诊断有帮助。可用低脂、高蛋白、补充中链脂肪酸的饮食疗法,其治疗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可能与小肠黏膜修复慢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小肠镜和活体组织病理、超微病理检查对儿童慢性腹泻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病房2005年2月至11月应用小肠镜和活体组织病理、超微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的3例慢性腹泻病患儿,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3例患儿均表现为长期反复腹泻.其中1例IgA水平异常增高、1例明显低蛋白血症.患儿均予小肠镜检,诊断分别为免疫增生性小肠病、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和异位内分泌性腹泻,2例病理、超微病理检查结果具有特异性.3例患儿均予营养支持治疗,1例四环素疗效明显,1例奥曲肽治疗有效,l例补液治疗即好转.结论 小肠性慢性腹泻病诊治困难,小肠镜和活体组织病理、超微病理检查有助于提高儿童慢性腹泻病的诊治水平和深化对小肠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对儿童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的认识.方法 对2例IL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2例患儿除行血液、尿液、腹部B超等检查外,均接受电子小肠镜检查,并取小肠黏膜行病理活检.结果 例1,9岁发病,以腹泻、水肿起病.WBC 5.80×109L-1,L 0.15,清蛋白17 g·L-1,IgG 2.83 g·L-1,IgA 0.61 g·L-1.小肠镜检查发现自回盲瓣至回肠黏膜弥散性白色结节样隆起,绒毛欠清晰,病理提示黏膜淋巴管扩张症,考虑原发性IL.饮食对症治疗有效,随访情况良好.例2,12岁发病,以双下肢、颜面及眼睑水肿起病.WBC 5.60×109L-1,L 0.216,清蛋白24 g·L-1,IgG 1.83 g·L-1,IgA 0.58 g·L-1.小肠镜检查发现空回肠交界以下小肠黏膜散在结节,不平,颜色偏白,病理结果提示部分绒毛顶端可见扩张的淋巴管,考虑先天性心脏病和手术引起的继发性IL.饮食对症治疗效果不理想.结论 对于慢性腹泻或反复水肿伴低蛋白血症的患儿要警惕IL的可能,尽早行内镜及病理活检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尽量寻找病因,给予有效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仿真CT肠镜与大肠镜在小儿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仿真CT肠镜与大肠镜在小儿外科的应用进行比较。方法 对33例患儿采用日本Olympus PCF20大肠镜及美国GE公司Hispead型螺旋CT仿真大肠镜进行检查。大肠镜检查使用Endoview软件记录内镜图像,完毕后再进行CT检查,使用Insight软件进行CT三维图像重建,利用Modify Endoscopy程序显示肠腔内的形态结构。结果 本组33例患儿,仿真CT肠镜(CTVE)检出肠重复畸形2例,肠旋转不良3例,结肠冗长症5例,大肠息肉10例(漏诊5例),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血管畸形未能检出;大肠镜检出肠放置不良2例(漏诊1例),结肠冗长症5例,大肠息肉15例,溃疡性结肠炎6例,大肠血管畸形2例,肠重复畸形未能检出。仿真CT肠镜对诊断肠道畸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对于直径小于0.5cm的大肠息肉、肠血管畸形检出率低,易漏诊;对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粘膜显示不理想。大肠镜则对于诊断大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血管畸形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 仿真CT肠镜是诊断肠道畸形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对肠道粘膜的病变的显示不理想;是大肠镜检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儿童下消化道病例诊治的总结 ,提高对具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手段的认识。方法 对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患儿采用肠镜、放射性核素显像、DSA检查。结果 本文 2 9例患儿经检查后 2 8例明确病因 ,且对一例因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患儿经DSA检查 ,快速确定出血部位 ,为手术赢得时间 ,抢救成功。结论 对下消化道出血患儿 ,除详细询问病史外 ,恰当的选择检查手段是明确病因、进行有效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疑有小肠疾病的儿童进行胶囊内镜检查,评估胶囊内镜在儿科的应用价值以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6月-2008年6月疑有小肠疾病的住院和门诊儿童43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男28例,女15例,年龄6~18岁,体重15~60 kg,身高110~180 cm,观察胶囊内镜检查成功率和失败率、胶囊内镜通过胃、小肠的平均时间,病变检出率和与最终诊断的符合率,操作过程中患者的耐受性和并发症;由胶囊内镜传送图像的质量评价;禁食8 h后检测时小肠的清洁度.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吞服胶囊,检查期间耐受性好.共进行胶囊内镜检查46例次,成功43例次,失败3例次(成功率94%);胶囊内镜通过胃的平均时间为73(3~600)min,小肠内平均运行时间为246(73~413)min;检出病变37例(90%),与最终诊断符合的为31例(84%),出现并发症1例(2%);禁食8 h,小肠的清洁度佳,胶囊内镜所获取图像质量良好.结论 对于儿童不明原因的小肠疾病,特别是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和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胶囊内镜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学科联合,腹腔镜辅助下小肠镜切除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08—2018年收治的21例难治性消化道息肉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在腹腔镜辅助下行小肠镜下深部息肉切除术。结果21例患儿中男童14例,女童7例,平均年龄(7±2.1)岁。病因: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15例,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样息肉1例,单纯小肠息肉5例。病理检查结果:错构瘤8例,幼年型息肉9例,腺瘤性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3例。临床表现:反复发生肠套叠16例,不完全性肠梗阻5例。16例经术前腹部B超明确诊断,5例经CT明确诊断。21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行小肠镜息肉切除术,其中2例为十二指肠水平段息肉,3例为高位结肠息肉,其余均为小肠息肉。共切除息肉143粒,最大者5 cm×4.5 cm,均留标本送病理检查。术中1例广基巨大息肉5.5 cm×5 cm无法内镜下切除改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因巨大息肉予钛铗缝合3例,钛铗止血5例,术中穿孔较大转行腹腔镜下修补术2例。结论多学科联合治疗儿童难治性消化道多发息肉可获得满意疗效,仅有极少数患儿需外科手术治疗。该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少、安全可靠,是值得推广的联合微创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20.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指多种因素引起小肠内细菌数量增多,从而产生腹胀、腹痛、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小肠菌群紊乱的一种表现。已有研究表明,它与多种儿童胃肠道疾病相关。通过呼气试验这一简便、易行的诊断方式来检测炎症性肠病患儿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从而避免因误认为疾病复发而未正确使用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目前对于儿童炎症性肠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认识不足,该文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临床意义及其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