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与黄斑区厚度、视神经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关系,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病的外周机制。方法从门诊患者中,随机选取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14岁)35例,进行双眼视力,散瞳验光查屈光度检查,使用三维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对黄斑区厚度及视神经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检测。比较屈光参差弱视患儿的弱视眼与优势眼的黄斑区厚度及视神经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差异。结果患儿平均年龄(9.2±2.8)岁,所有图像质量评分≥6分,弱视眼平均黄斑区厚度(288±15)μm,对比优势眼平均黄斑区厚度(281±12)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使用3D-OCT检查,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黄斑区平均厚度较优势眼显著增厚。但优势眼和弱视眼的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中央区,内环区及外环区视网膜厚度之间无明显差异。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较优势眼也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对82例学龄前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学龄前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以6岁组为多(占67.07%);其类型以复性远视性屈光参差为主(占57.31%);4岁、5岁、6岁三个年龄组之间的弱视深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学龄前儿童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之间未见相关。但等效球镜差值≥4.00D与<4.00D者之间在弱视深度上有显著性差异(X~2=6.2713 P<0.05)文章还讨论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理及学龄前儿童屈光参差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儿童屈光参差与弱视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伟  蔚伟 《河北医药》2009,31(3):291-292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参差和弱视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不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儿童124例,对所选病例测定裸眼视力、屈光状态、最佳的矫正视力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当远视参差〉1.0 D,近视参差〉2.0 D,散光参差〉1.0 D,弱视的发生率分别为43%、50%、43%;屈光参差〉3.0 D,弱视发生率达100%。结论儿童屈光参差可严重损害患儿的视力,随着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弱视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4.
对82例学龄前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学龄前儿童光参差区性弱视以6岁组为多(占67.07%);其类型以复性远视性屈光参差为主(占57.31%):4岁、5岁、6岁三个年龄组之间的弱视深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学龄前儿童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之间未见相关,但等效球镜差值>4.00D与<4.00D之间在弱视深度上有显性差异(X^2=6.2713 P<0.05)章还讨论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理及学龄前儿童屈光参差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弱视是学龄前儿童眼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对儿童的生理以及心理危害都很大。鉴于弱视对学龄前儿童的危害之大,本文在分析学龄前儿童弱视的概念以及危害的同时,通过对弱视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当今医学界所较为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仪器进行介绍和深入的了解,对这些方法、仪器的适用病例进行介绍,并且对现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一些简明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儿童屈光不正与弱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儿童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对782例患儿(1408眼)进行散瞳验光,男420例,女362例,年龄3 ̄14岁。结果:患儿远视、近视及混合性散光分别占46.80%、45.1%及8.10%;远视及混合性散光的弱视患病率高于近视性,差异显著(P〈0.01);学龄前患儿以远视为主,学龄期患儿以近视为主;学龄前患儿弱视患病率高于学龄期,差异显著(P〈0.01);弱视患病率随屈光不正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儿童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对782例患儿(1408眼)进行散瞳验光,男420例,女362例,年龄3~14岁。结果:患儿远视、近视及混合性散光分别占46.80%、45.1%及8.10%;远视及混合性散光的弱视患病率高于近视性,差异显著(P<0.01);学龄前患儿以远视为主,学龄期患儿以近视为主;学龄前患儿弱视患病率高于学龄期,差异显著(P<0.01);弱视患病率随屈光不正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显著(P<0.01)。提示:妨碍儿童视觉功能的屈光不正以远视、近视为主,混合性散光最少;弱视防治重在学龄前,近视防治重在学龄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对109例182只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进行验光配镜、遮盖治疗及作精细目力训练等综合治疗。结果经0.5~3.5年治疗,109例182只眼基本治愈共139只眼,治愈率76.37%,视力进步者为36只眼(19.78%),无效者7只眼(3.85%)。结论儿童屈光不正性弱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年龄与弱视程度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01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进行综合疗法治疗,观察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诊年龄越大,弱视程度越重 3~6岁组疗效优于7~9岁组,7~9岁组优于10~12岁组 3~6岁组与7~9岁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2岁组与3~6岁组、7~9岁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年龄越小,程度越轻,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0.
张丹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5-6,9
目的探讨阿托品联合部分遮盖法对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39例10~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男23例,女16例,在适宜的屈光矫正基础上,健眼涂阿托品眼膏并部分时间完全遮盖,配合弱视眼精细目力训练。每月随访,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对应的LogMAR对数变换值,弱视眼视力连续3个月不再提高后,停用阿托品眼膏,缩短完全遮盖时间。结果全部39例患儿视力均明显提高,治疗前弱视眼BCVA平均0.21±0.19(LogMAR),治疗后平均0.62±0.32(LogMA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遮盖时间平均(9.1±4.4)个月,在治疗开始后的前6个月内视力提高最快。10~12岁组视力提高程度与15~16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3~14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弱视眼视力提高程度高于重度弱视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仍有可能治愈,阿托品联合部分遮盖法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从金菊  宁宏 《安徽医药》2017,21(5):834-837
目的 探讨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儿屈光参差与弱视检出率相关性及对远期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3月-2016年4月在眼科门诊就诊且资料完整已治愈的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儿146例,回顾性收集所有病历资料,根据初诊时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SE)值将患儿分为低度组(n=92),中度组(n=31),高度组(n=23),所有患儿初次就诊时,对眼位进行检查,完成检影验光,均行全矫配镜,对合并有弱视的患儿同时进行弱视治疗.于末次随访时,对远近距离立体视觉进行测定.结果 高度组患儿初诊时弱视检出率均高于中度组和低度组,且中度组高于低度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8、61.924、54.482,P=0.043、P<0.001、P<0.001);与初诊时结果相比,末次随访检影验光双眼SE差≤1.0 D患儿比例显著升高,而1.0 D<双眼SE差<2.5 D和双眼SE差≥2.5 D患儿比例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44,P<0.001);与初诊时相比,中度组和高度组患儿末次随访时屈光参差均降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3、17.391,均P<0.001);高度组患儿末次随访时立体视盲比例均高于中度组和低度组,且中度组高于低度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91、32.986、5.682,均P<0.001).结论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伴屈光参差患儿初诊屈光参差越大,弱视检出率越高,末次随访时立体视觉恢复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与视网膜厚度及黄斑血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莞光明眼科医院门诊部于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58例,其中低度近视19例、中度近视21例、高度近视18例。另选取视力正常的青少年22例作为对照组。低度近视组男10例、女9例,年龄(12.38±3.03)岁;中度近视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13.01±2.95)岁;高度近视组男9例、女9例,年龄(12.85±3.11)岁;对照组男11例、女11例,年龄(13.08±3.32)岁。采用德国蔡司公司的Cirrus HD-OCT-5000仪器,测量患者黄斑血流相关指标及视网膜厚度。对比近视组及对照组的全周、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厚度;对比低、中、高度近视组的全周、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厚度;对比低、中、高度近视组的黄斑血流相关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患者屈光度与视网膜厚度及黄斑血流指标的相关性。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近视组的全周、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厚度分别为(93.68±10.25)μm、(118.63±9.87)μm、(110.33±10.37)μm、(57.93±8.14)μm、(87.91±8.33)μ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43±8.52)μm、(134.77±9.65)μm、(133.26±8.08)μm、(79.43±9.66)μm、(102.44±6.78)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中、高度近视组的全周、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厚度依次下降,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中、高度近视组的1区血管长度密度(VD1)、1区血流灌注密度(PD1)及4区血流灌注密度(PD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4区血管长度密度(VD4)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指标,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近视度数变大VD4、FAZ变小。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屈光度与视网膜厚度及FAZ呈负相关(r=-0.648,P<0.001;r=-0.312,P=0.003),与VD4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近视越严重,视网膜厚度越小,且FAZ越低,呈负相关性,但因果关系需进行多中心研究。  相似文献   

13.
黄翠娥  钟晖  萧畅成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811-1812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的屈光矫正对儿童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屈光演变影响。方法 对105例(210眼)3~6岁远视性和复性远视散光的屈光不正儿童给予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配镜处方根据检影验光度数给予不同程度的欠矫、第一组给予验光检影度数的80%(30例)、第二组给予75%(40例).第三组给予70%(35例),连续观察3年的屈光变化。结果 各组患儿的远视屈光度均逐年降低,但第一组的平均每年递减度数明显低于第二组和第三组(P〈0.01),第二组和第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程度的屈光矫正对远视儿童的正视化过程有影响,适当欠矫有利于中高度远视儿童的正视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oral isotretinoin therapy in choroidal thickness,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 and retinal nerve fibre layer (RNFL) thickness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相似文献   

15.
波前像差检查在远视弱视儿童屈光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星华  陈辉  于靖  蓝小川 《江苏医药》2005,31(3):179-181
目的 探讨波前像差检查在远视、弱视儿童屈光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51例弱视患儿经1%阿托品散瞳3天后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并使用Allegretto波前像差仪进行像差测定。结果 波前像差仪测得的球镜度、柱镜度、散光轴向和视网膜检影验光所测得的球镜度、柱镜度、散光轴向分别为( 2 .11±1. 70)D, ( 1. 44±1 .07)D,78. 82±35. 15,( 2 .12±1 .63)D, ( 2. 29±1. 93)D和75. 41±38. 45。等效球镜值越大,各阶像差值越大(P<0. 05)。矫正视力和二阶像差均方根值(RMS2)和总像差均方根值(RMSg)有关(P<0. 01)。轻度弱视组的高阶像差低于中度弱视组高阶像差。随着散光度的增加,高阶像差中三叶散光、彗差、球差都增加,三叶散光、垂直彗差有统计学意义(P<0.01、P<0. 05)。结论 波前像差检查能较正确地反映远视儿童眼的屈光度,可作为远视儿童屈光检查的一个客观手段。高阶像差分析有助于了解远视儿童弱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廖日红  谢勇 《中国当代医药》2012,(29):181+183-181,183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中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11年3月于本院就诊并被诊断为代谢综合征的9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选择9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血管彩色超声对两组人群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IMT厚度较对照组呈明显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为89.5%,对照组为58.9%,两组间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为47.6%,对照组为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闭塞率研究组为50.0%,对照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其颈动脉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可见,代谢综合征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病人的黄斑水肿(ME)情况以及与玻璃体积血(VH)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新发的BRVO病人177例(177眼),根据是否合并VH分为单纯组(单纯BRVO)87眼和VH组(BRVO合并VH)90眼,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检查(其中屈光间质严重混浊者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后再行OCT检查),收集病人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H组BCVA优于单纯组[(0.57±0.53)比(0.83±0.50),P=0.001],且CMT明显低于单纯组[(233.38±37.97)μm比(586.06±112.27)μm,P<0.001],VH组眼压略高于单纯组[(15.63±2.33)mmHg比(14.28±1.63)mmHg,P<0.001],但两组病人眼压均在正常范围,BRVO病人CMT与VH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BRVO合并VH病人的ME明显减轻(B=-352.15,P<...  相似文献   

18.
金海霞 《安徽医药》2017,21(9):1637-1639
目的 探讨2 h·d-1与4 h·d-1遮盖治疗儿童单眼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单眼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7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和B组,年龄2.5~6岁,均门诊进行精确验光矫正配镜;A组采用矫正镜与2 h·d-1遮盖+目力训练治疗;B组采用矫正镜与4 h·d-1遮盖+目力训练治疗.比较两组在为期6个月的治疗过程中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改善情况.结果 A组与B组在治疗1个月时弱视眼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治疗3个月时两组间弱视眼BCVA差异性缩小,但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两组弱视眼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单眼轻中度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早期遮盖时间越长,视力提高越快,6个月后视力提高和遮盖时间无相关性.对此类患儿短时小遮盖治疗效果肯定,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9.
董玉红  霍敏  张静 《安徽医药》2019,23(3):510-512
目的 研究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对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矫治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1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9例,对照组51例。观察组予以RGP矫正视力,对照组则佩戴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视力矫正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儿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配镜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矫正视力分别为(4.33±0.31)、(4.52±0.47)、(4.76±0.29),均高于对照组的(4.19±0.30)、(4.33±0.40)、(4.41±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80%(40/59),高于对照组的43.14%(2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满意度为100.00%(59/59),高于对照组的90.20%(4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oral caffeine intake on choroidal thickness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Methods: Eighteen otherwise healthy caffeine users and 18 controls were enrolled. All participants underwent OCT scanning with high-speed and resolution spectral-domain OCT device (3D OCT 2000, Topcon, Japan) at baseline, and 1 and 3?h following 200-mg oral caffeine intake in the study and after oral placebo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in the morning (10–12 am) to avoid diurnal fluctuation.

Results: The median choroidal thickness at the fovea prior to oral caffeine intake was 337.00 (IQR 83.75) μm, which decreased to 311.00 (IQR 79.25) μm at 1?h and 311.00 (IQR 75.00) μm at 3?h following oral caffeine intake (p?=?0.001, 0.002,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choroidal thickness was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ollowing oral caffeine intake at other five extrafoveal points (p?p?=?0.552, 0.704,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Caffeine cause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choroidal thickness following oral intake. This decrease might be a result of reduced ocular blood flow due to its vasoconstrictive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