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因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住院患者资料,依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组和ESD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排除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癌组织分型等混杂因素,最终获得EMR组60例,ESD组6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应激反应指标(CRP、Cor、ACTH)及预后。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S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标本直径、标本厚度、创面直径大小均显著大于EMR组(均为P<0.05),整块切除及治愈性切除直径≥2 cm病灶的病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血清CRP、Cor、ACTH水平均显著增加,且ESD组显著高于EMR组(均为P>0.05);术后随访,2年内两组消化道阳性症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对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均有较好疗效,ESD术虽更适合病灶最大径≥2 cm的早...  相似文献   

2.
宋超  张永欢  黄莉 《广西医学》2020,(22):2943-2947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的影响。方法选取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患者124例,随机分为ESD组与EMR组各62例,采用相应术式进行治疗。另选取6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ESD组和EMR组病变切除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复发率及术后1年、3年生存情况;比较ESD组、EMR组及对照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以及PGⅠ/PGⅡ比值。结果 ESD组治愈性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均高于EMR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EMR组,术中出血量多于EMR组(均P<0.05)。术后7 d,ESD、EMR组PGⅠ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均较术前升高,PGⅡ水平较术前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和ESD组术后水平比较,EMR术后PGⅠ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降低,而PGⅡ水平升高(均P<0.05),但ESD组术后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EMR组,术后3年生存者比例大于EMR组(P<0.05)。结论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镜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EMR(39例)和ESD(45例)治疗,分别对其整块切除、完全和不完全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穿孔、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利用卡方检验对两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未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ESD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1),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伴发溃疡,ESD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均远长于EMR组(P<0.05),且ESD组的术中出血率明显高于EMR组(P<0.05),但术后出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ESD发生穿孔的风险性才高于EMR组(P<0.05);(3)ESD组术后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而EMR组术后患者分次切除病变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整块切除(P<0.05)。结论 ESD在治疗胃早期病变中整块切除和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且术后几乎无复发。但ESD操作时间较长,术中存在较高的穿孔、出血风险性。  相似文献   

4.
王华欣  张桂琴  胡秀玲 《当代医学》2021,27(20):102-10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接收的97例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MR组(n=49)与ESD组(n=48).EMR组实施EMR治疗,ESD组实施ES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病灶直径≥2 cm的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治疗后ESD组残留率及复发率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和EMR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均有效,但ESD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且复发率较低,临床治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与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对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我院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对照组55例,观察组65例。对照组行EMR治疗,观察组行ESD手术。对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7 d的氧化应激水平,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其术前及术后的生活质量水平,统计患者术后发生穿孔、感染及出血的情况,并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内是否复发。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切除的标本厚度及创面直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氧化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disulfide, GSSG)、皮质醇(cortisol, Cor)水平均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8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D组(n=45)与对照组(n=41),ESD组行ESD治疗,对照组行开腹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整块完整切除和治愈性切除情况,术前及术后7 d CD3+、CD4+和CD8+等T淋巴细胞水平,TNF-α、CRP和IL-6等炎性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等.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整块完整切除率(93.33%)与对照组(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00%.术后7 d,ESD组CD3+、CD4+水平较对照组高,CD8+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ESD组TNF-α、CRP和IL-6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4%)较对照组(31.7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年期间未见病灶复发及转移病例.结论 ESD治疗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疗效显著,手术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科2011年1月—2015年4月45例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015年5月—2016年4月对27例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通过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等对比,分析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72例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EMR手术时间11 min~27 min,ESD组手术时间28 min~87 min.术后复查EMR组有1例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予以ESD治疗.ESD组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2组均未发生穿孔,2组出血发生率相近.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操作时间上有明显优势,但是存在病灶残留、术后复发的缺点,黏膜内镜下剥离术虽然手术时间长,但是病灶切除完整彻底,更适合于早期贲门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49-35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6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3例接受ESD治疗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治疗组,另23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平均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病灶平均直径、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环周预切开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circumferential incision,EMR?CI)在结直肠早期病变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7月—2017年8月收治的结直肠早期病变患者91例,根据息肉部位及治疗方式分为结肠息肉ESD组、结肠息肉EMR?CI组、直肠息肉ESD组、直肠息肉EMR?CI组,共4组。比较不同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评估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结果:结肠息肉ESD组与EMR?CI组比较,操作时间明显延长[(77.93 ± 56.78)min vs.(57.79 ± 34.04)min,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直肠中,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07 ± 44.08)min vs.(47.86 ± 23.07)min,P > 0.05]。结肠和直肠两类息肉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息肉复发率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结肠1~3 cm的息肉可以优先选择行EMR?CI手术。但是ESD可能仍是>3.0 cm大小的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方法,而当进行ESD操作困难时,EMR?CI可作为二线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1例,其中42例患者接受EMR治疗(EMR组),49例患者接受ESD治疗(E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同直径病灶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结果 EMR组的总体手术时间、病灶直径≥2.0 cm患者和<2.0 cm患者的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P<0.05);ESD组直径≥2.0 cm病灶的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5);EMR组的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均明显高于ESD组(P<0.05).结论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病灶直径≥2.0 cm的患者,ESD治疗效果更好,但其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且存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风险,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11.
姬朝霞 《甘肃医药》2022,(9):811-813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接受E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长(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及侧切缘阴性率、垂直切缘阴性率、治愈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期食管癌患者采用ESD治疗,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与EMR相当,但前者切除效果更好,且复发率更低,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10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EMR),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少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灶直径比较对照组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横向切缘阴性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灶切除更彻底,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ESD)与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消化内科收治早期NET接受内镜手术治疗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EMR组和ESD组,各49例。患者分别接受EMR或ESD治疗后,组织病理学评价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84、4.749、17.204,P均=0.000);EMR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切除病灶平均直径均优于ESD组(χ~2/P=6.282/0.012,4.141/0.042、t/P=4.132/0.000);ES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EMR组高(χ~2=6.682,P=0.010);术后随访12个月EMR组4例患者复发再次行ESD治疗。结论 ESD有助于提高肿物彻底清除效果,临床治疗效果优于EMR,但手术安全性较差,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逐渐成为一种切除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癌的一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使用黏膜下注射让黏膜隆起便于切除,有效的黏膜下注射可以减少EMR/ESD的并发症。随着癌前病变与早癌检出率的升高,用于EMR/ESD的技术也在不段完善和提高。现从EMR/ESD的发展对一些新型的黏膜下注射材料进行归纳与阐述,以便寻找理想的黏膜下注射材料。  相似文献   

15.
陈祝勇 《医学综述》2014,20(20):3818-3819
目的探究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下治疗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将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5例消化道癌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对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5例患者病变部分全部被切除,其中采用EMR切除病灶总计10例、采用ESD分片切除总计3例、采用ESD完整切除病灶总计12例。EMR手术时间33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2个月随访,随访复发率为0%。结论对于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ESD与EMR治疗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复发率较低,而且对于病理评估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结直肠LS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ESD治疗,观察组予以Pre-cut-EMR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应激指标、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中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cut-EMR在结直肠LST治疗中效果更佳,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应激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s)治疗上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内镜中心2013年4月~2017年4月共41例ESD患者和28例EMR患者进入本研究,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EMR治疗组在手术操作时间、手术费用上显著少于ESD治疗组(均P<0.01)。在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上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ESD治疗组和EMR治疗组完整切除率均为100%。EMR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发生率3.4%,病变位于胃体,直径1.8cm),ESD组无术中穿孔事件发生。2组均未发生气胸、大出血、化脓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病例。结论:针对本研究,EMR具有手术花费少、操作时间短等优点;而在肿瘤病变直径较大时ESD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丁彬彬  周红兵  陈世华  黄智聪 《安徽医学》2023,44(12):1483-1487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套扎切除术(EMR-L)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直径<10 mm的60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EMR-L组(n=30例)和ESD组(n=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肿瘤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物大小及肿瘤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L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MR-L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3.33%,ESD组2例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6.66%,两组患者均无穿孔,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EMR-L组及ESD组6月后随访均未有复发病例。结论 EMR-L组较ESD组,能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更少,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海华  袁帅  石胜利  沈洁  徐建平 《海南医学》2016,(10):1662-166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巨大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和穿孔率。结果 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0.0%(27/30),复发率为0(0/30),出血率为76.7%(23/30),穿孔率为3.3%(1/30);EMR组整块切除率为13.3%(4/30),复发率为36.7%(11/30),出血率为33.3%(10/30),穿孔率为6.7%(2/3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和出血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在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方面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环周预切开的EMR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Circumferential Incision,EMR-CI)在结直肠早期病变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纳入我院2013 年 7 月~2017 年 7 月收治的结直肠早期病变患者91例,根据息肉部位及治疗方式分为结肠息肉ESD组、结肠息肉EMR-CI组、直肠息肉ESD组、直肠息肉EMR-CI组,共4组。比较不同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来评估他们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 结果 ESD 组与EMR-CI 组比较,操作时间明显延长[(77.93&amp;#177; 56.78)min比( 57.79&amp;#177;34.04)min,P&amp;lt;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直肠中,操作时间相差不明显[(61.07&amp;#177;44.08)min比(47.86&amp;#177; 23.07)min,P&amp;gt;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肠和直肠两类息肉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息肉复发率上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我们认为在结肠1-3cm的息肉可以优先选择行EMR-CI手术。但是ESD可能仍是>30毫米大小的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方法,而当进行ESD操作困难时,EMR-CI可作为二线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