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冷缺血时间对大鼠部分肝移植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新的稳定 5 0 %大鼠部分肝移植的模型上 ,研究不同冷缺血时间对移植术后存活率和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A组为对照组 :5 0 %肝切除 ;实验组 :5 0 %部分肝移植组 (B、C、D组冷缺血时间分别为 4 5 min、4 h和 1 0 h)。观察各实验组生存率 ,并分别于移植术后 2 4 h、4 8h、96 h免疫组化检测各实验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 ,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不同冷缺血时间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 2 4小时存活率和肝再生的影响。结果  B、C、D组存活率分别为 80 %、4 5 %、2 5 % ;PC-NA表达在术后 4 8小时达到峰值分别为 5 4± 5 .2 ;4 4± 3.0 ;2 0± 1 .9。D组 PCNA表达明显降低 (P<0 .0 5 )。结论 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峰值较肝切除后延迟 ,冷缺血时间的延长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和移植术后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中 ,供肝热缺血损伤与肝移植术后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 将实验鼠以供肝获取前经历的心脏停搏时间 0、30和 6 0min分为 3组 ,每组 2 0只 ,分别为HB组、NHBD 30组和NHBD 6 0组 ,而后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比较术后各组肝移植大鼠血清中TNF α、IL 6和CINC的变化。结果 随着供肝遭受的热缺血时间延长 ,肝移植大鼠术后血清中TNF α、IL 6和CINC均呈上升趋势 ,并分别于术后 3、6和 6h达到峰值 ,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中 ,供肝的热缺血损伤与TNF α、IL 6和CINC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3.
PCNA和TGF-α在肝再生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转化生长因子 α(TGF α)在肝再生模型中的表达。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二组 ,即正常大鼠肝切除组和肝硬变大鼠肝切除组 ,建立大鼠肝切除模型 ,分别于术前、术后 12h、术后 1d、术后 3d、术后 5d、术后 7d和术后 14d动态连续检测肝切除后肝重 /体重、肝再生率、肝组织PCNA和TGF α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大鼠相比 ,肝硬变大鼠的肝再生率、肝重 /体重、肝组织中PCNA和TGF α的表达变化缓慢、延迟 (P <0 .0 5 )。结论 :肝硬变状态下有效肝细胞数少 ,肝再生启动延迟 ,再生缓慢 ,与TGF α作用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4.
大鼠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障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部分肝移植后肝再生状况和小体积移植物发生肝再生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大鼠全肝移植组(OLT)、50%部分肝移植组(50%PLT)和30%部分肝移植组(30%PLT)。分析各组术后肝功能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观察移植肝标本Cyclin D1和PCNA的表达,并对移植肝组织结构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各组ALT和AST于术后24hr达到峰值,且30%PLT组上升显著。Cyclin D1和PCNA的免疫组化表达中,50%PLT组表达明显上调,而30%PLT组表达则明显抑制。电镜观察发现30%PLT组术后微观结构改变显著。结论 30%PLT组术后肝细胞增殖再生受到明显抑制,推测与肝细胞微环境的恶化和叠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
肝缺血再灌注对血及胃黏膜中TNF和IL-8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肝缺血再灌注后血及胃黏膜中TNF和IL 8浓度的变化及mRNA的原位表达 ,以探讨其与胃黏膜损伤的关系。方法  13 0只SD大鼠 ,制备肝脏再灌注模型 ,随机分为 3组 :( 1)假手术组 ,术中只牵拉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 ( 2 )缺血再灌注组 ,分为肝脏缺血 2 0min和 40min 2组 ,再灌注 1h ,2 4h ,72h组。 ( 3 )肝缺血再灌注加法莫替丁治疗组 ( 0 .2mg/10 0 g)。术后测定ALT ,AST各组留取胃黏膜行光镜及电镜检查 ,测定血和胃黏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 ) ,IL 8浓度的变化 ;利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TNF ,IL 8在胃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 ,胃黏膜出现炎症性损伤 ,血及胃黏膜中TNF ,IL 8浓度升高 ( P <0 .0 1) ,胃黏膜中TNF ,IL 8mRNA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 TNF和IL 8浓度升高及其mRNA在胃黏膜中的阳性表达 ,可能是胃黏膜的损伤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保存不同时间的大鼠部分肝脏移植后的肝细胞再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保存不同时间的大鼠部分肝脏移植后的肝细胞再生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近交系雄性Lewis大鼠为供、受者,按照实验设计分别将供肝于4℃UW液中保存1 h(冷缺血1 h组)、8 h(冷缺血8 h组)和16 h(冷缺血16 h组).然后进行原位肝移植.移植肝恢复血流前,用3-0丝线结扎供肝左侧中央叶、左外叶及尾状叶,保留右侧的肝叶.即可制成大鼠50%体积肝脏(以下简称"半肝")原位移植模型.术后观察各组移植肝的存活情况和肝细胞再生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肝组织中自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_n)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信号传导与转录因子-3(STAT-3)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肝组织中细胞周期素DI(Cyelin D1)的表达和肝细胞摄取溴脱氧尿核苷(BrdU)情况.结果 各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与冷缺血1 h组相比,冷缺血8 h组和冷缺血16 h组移植肝组织中TNF-a(F=67.45,P<0.05)和IL-6(F=287.73,P<0.05)的表达明显增加.STAT-3的表达也明显增强.肝移植后24 h.冷缺血8 h组在胞浆和细胞核内均有Cyclin D1的表达.而冷缺血16 h组移植肝组织中未见明显的Cyclin D1表达.移植后24 h.冷缺血16 h组的BrdU染色阳性的肝细胞数无明显增多,而在冷缺血8 h组可见BrdU染色阳性的肝细胞明显增多(t=19.40,P<0.05).结论冷保存一定时限的大鼠部分肝脏在移植后可获得肝细胞再生,此过程可能通过TNF-α/IL,16/sTAT-3/Cyclin D1/DNA合成的途径进行调节;当冷保存时间达16 h后,肝细胞不能对肝脏再生早期信号起反应.  相似文献   

7.
冷保存对大鼠部分移植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冷保存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分为Ⅰ组(肝切除组)、Ⅱ组(冷保存1h部分肝移植组)和Ⅲ组(冷保存8h部分肝移植组)。观察各实验组生存率,比较各组术后1、6、12、24、48、72、168h肝质量/体质量比率、肝再生率、有丝分裂指数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结果Ⅰ、Ⅱ、Ⅲ组7d存活率分别为100%、90%、40%;Ⅲ组术后2~3d大鼠肝质量/体质量比率、肝再生率、有丝分裂指数较Ⅰ、Ⅱ组明显偏低(P〈0.05);Ⅲ组术后12h内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较其余两组明显偏低(P〈0.05),48h才达高峰,至第7天阳性表达仍处高水平。结论长时间冷保存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能力和大鼠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2 (MIP 2 )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建立大鼠全肝 ,5 0 %及 30 %小体积肝移植模型 ,分别于术后 0 5 ,2 ,6和 2 4h处死大鼠 ,同时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 ,通过ELISA法检测血浆TNF α含量 ,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肝组织内MIP 2mRNA的表达 ,同时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1)血浆TNF α高峰出现于术后 2h ,全肝移植组在 2h显著高于 30 %肝移植组 (377± 12 6 ,81± 2 3,t=2 5 5 ,P <0 0 5 ) ;(2 )MIP 2mRNA的表达 :移植组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 (P <0 0 1) ,均于 2h达到高峰 ,5 0 %肝移植组和 30 %肝移植组在 2 4h时点显著高于全肝移植组 (P <0 0 1) ;(3)病理学检查提示全肝移植组各时点肝组织学结构基本正常 ,5 0 %肝移植组于术后 2 4h时点可见肝窦扩张 ,而 30 %肝移植组于术后 6h时点可见肝窦扩张 ,2 4h更严重 ,并可见肝细胞胞浆内空泡形成。结论 小体积肝移植早期移植物内存在MIP 2mRNA表达升高 ,这可能与肝移植后肝损伤的发生有关 ,其表达高低与移植肝体积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白细胞介素-10选择性抑制钛颗粒激活的巨噬细胞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本实验研究钛颗粒通过特定的信号传递通道激活巨噬细胞的转录因子核因子 IL 6(NF IL 6)、核因子 κB(NF κB)的表达 ,检测白细胞介素 (IL) 1β、 6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水平 ,并采用细胞因子抑制剂IL 10处理巨噬细胞 ,观察其对巨噬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从健康人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单核 /巨噬细胞 ,进行体外培养。巨噬细胞处理用钛颗粒浓度为 0 .0 75 %(体积比 )。IL 10组先用IL 10 (2 0 μg/L)预处理巨噬细胞 10min ,后再加入钛颗粒。按不同时间段采集细胞培养液和巨噬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IL 6、IL 1β和TNF α采用ELISA方法检测。巨噬细胞经核酸抽提 ,采用EMSA方法检测NF IL 6和NF κB ,并经半定量分析。结果 未经钛颗粒刺激的巨噬细胞 ,48h内上清液中未能检测出上述细胞因子。钛颗粒刺激后 2h ,上清液中检测出IL 6,4h后可检测出IL 1β和TNF α。TNF α在 12h达到高峰 ,IL 6和IL 1β在 2 4h达到高峰 ,随后下降。IL 10在各时相抑制近一半IL 6的释放 (P <0 .0 5 ) ;IL 1β和TNF α也受到IL 10不同程度的抑制 ,但是差异并无显著性 (P >0 .0 5 )。经钛颗粒刺激后 1h ,EMSA方法即可检测出NF IL 6表达 ,并持续表达 5h。IL 10预处理的巨噬细胞 ,NF IL 6的表达量减少 (P <0 .0 5 )。巨噬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多囊肝病中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中心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9例多囊肝行肝移植的病例,对患者术前MELD评分、肝肾功能,术中输血、失血,手术时间、无肝期以及术后并发症、存活时间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9例患者术前MELD平均(16±9)分,5例同时患有多囊肾,除1例出现肝硬化外其他8例无明显肝功能损害但因明显的压迫症状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例有肾功能异常需要透析.术中平均输血(1800±1600)ml,失血(3500±2600)ml,平均手术时间(7.2±1.5)h,无肝期(52.7±15.4)min.术后3例分别因腹腔出血、急性排斥反应及循环衰竭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早期死亡;6例患者均存活1年以上,现最长存活时间8年.本组1年和2年存活率分别为77.8%和66.7%.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多囊肝疾病的有效方法,比较其他的肝移植受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较大,手术难度较高,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意外肝癌患者的肝移植效果及其临床特点。方法1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在术后的病肝病理检查中意外发现癌灶(称之为"意外肝癌"),其原发病,8例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丙型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各1例。11例术后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3个月后撤除霉酚酸酯,6个月后撤除甲泼尼龙。病肝沿水平面作间隔1 cm连续平行切片,对于直径大于1 cm或有灰白色结节者,完整取材。结果11例中,术前仅4例(36.4%,4/11)的甲胎蛋白(AFP)水平超过正常值。除1例肿瘤为多发外,其余均为单发,肿瘤直径最大为2.0 cm,平均直径为1.18 cm;肿瘤TNM分期,Ⅰ期占72.7%,Ⅲ期占27.3%;存在微血管侵犯2例,包膜完整、无血管及淋巴侵犯2例;病理诊断为胆管细胞癌1例,肝细胞癌10例。术后随访12~50个月,1例因肿瘤复发于术后10个月死亡。结论意外肝癌的病理学特点为肿瘤分期早,多为单发,组织分化程度高,肝移植后的1年存活率与良性肝病患者肝移植类似,肿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在巨大肝癌患者复杂肝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4例巨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10 ~ 18 cm,病灶不同程度地累及了第一、二、三肝门.患者难以耐受常规肝切除,均行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结果 4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90 ~840 min,无肝期250~300 min,术中出血量400~1400 ml,术中无肝期未行门、腔静脉转流术.4例患者在体外肝切除后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及门静脉修复成型,均应用成型异体血管来延长剩余肝脏肝上腔静脉以利于腔静脉吻合及第一肝门的重建.本组患者1例术后肝功能正常,1例出现腹腔出血再次手术止血,1例发生肝功能不全,1例出现肝肾功能不全于术后5d放弃治疗而死亡.3例术后生存的患者术后1~2个月间剩余肝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代偿增生.术后生存的3例患者中2例分别于术后8、9个月发现肺部多发转移瘤,分别于术后13个月及15个月死亡.随访截至2012年4月,1例患者无瘤生存37个月.结论 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为复杂肝切除的巨大肝癌患者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及近期肿瘤的复发是限制该手术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肝脏移植在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我国目前原位肝脏移植在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进一步提高肝脏移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18例肝脏恶性肿瘤肝脏移植病人术后采用全身化疗复发转移灶采用手术切除或介入化疗。结果 肝脏移植术后甲胎蛋白短期内降为正常者6例,虽有下降但未降至正常者2例。术后肝癌肝内复发4例次,肺转移3例次,骨转移1例次,肿瘤复发多在术后6-12个月。结论 (1)小肝癌、胆管细胞癌可行肝脏移植,中晚期肝癌行肝脏移植需综合考虑;(2)肿瘤复发转移灶采用手术切除或介入化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国目前肝癌与非肝癌病人行肝移植治疗的风险及长期生存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1例晚期肝癌病人行肝移植手术治疗风险及长期生存情况,并与同期所行另外19例非肝癌病人的肝移植进行比较。结果:晚期肝癌病人的手术前凝血状态好于因其它非肝癌原因而接受肝移植的病人,与此相应的手术中出血量、需要输血量、术中输液总量均少于非肝癌病人,手术中因出血而导致的低血压时间短,手术后较恢复顺利,围手术期病死率低。虽然肿瘤复发所致的远期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肝癌病人,但是,总生存率与非肝癌病人无明显区别,部分病人可长期无瘤生存。结论:现阶段肝移植仍是失去根治性切除机会的肝癌病人的有效治疗手段,术后部分病人有无瘤长期生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肝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和卵圆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两种不同大鼠肝再生模型肝切除术后肝再生指数和肝再生度变化的情况。方法 SD 大鼠随机分为2组: ①肝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模型组(PH)②卵圆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模型组(2AAF/PH) ,计算两组模型肝切除术后4、8、12、16、20天残肝肝再生度及肝再生指数。结果 两组肝再生度、肝再生指数均在第4天明显升高,12天左右达到高峰,超过再生总量的2/3以上,至20天基本达到原肝重。在4、8、12天同一时间点内,PH组肝再生度比2AAF/PH组高(P<0.05),而到16天时,2AAF/PH组肝再生度则比PH组高(P<0.05)。在4、8天同一时间点内,PH组肝再生指数比2AAF/PH组高(P<0.05)。在12、16、20天同一时间点内,两组肝再生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再生度与肝再生指数是评价肝再生质量变化较直观和准确的指标,肝再生度在反映肝再生规律方面要比肝再生指数更准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诊右半肝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治疗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价值。方法 同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6例接受急诊LDLT的ALF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转归和疗效。结果 全部供体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3周后恢复日常生活。全部受体均接受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手术顺利,术后48h内苏醒,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术前水平相比,血氨术后第1天明显下降至(53.3±21.6)μmol/L (P〈0.05);总胆红素(TB)术后第1天即可恢复至(212±130)μmol/L(P〈0.05),以后呈继续下降趋势;凝血酶原时间(PT)术后1周内即可降至正常水平(13±1)s(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变化与PT类似;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术后1周内持续下降,至术后第7天降至较低水平。1例患者术后第10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疗法治愈,其余5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组受体均于术后1月内康复出院。结论 急诊右半肝LDLT能有效治疗ALF。  相似文献   

18.
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加入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前准备中的作用。方法 本组7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黄疸,腹水,肝功能损害,出血倾向,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分别接受2-20次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供肝到达后行原位肝移植术,结果 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腹水明显减少,部分病人肝性脑病有所好转,7例均顺利行肝移植,5例存活3-290个月,其中3例已存活1年半以上,并已恢复正常工作,2例术前有肝肾综合征者,术后3d死亡,其中1例并发急性重症胰腺炎。结论 原位肝移植加入工肝支持疗法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术前人工肝支持可作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待供肝期间的桥梁,并可改善病情减少肝移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临床特点,探讨术后复查的规范方法和治疗复发肿瘤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81例复发患者的肿瘤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和治疗效果.结果 8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108个月.首次发现肿瘤复发的时间为肝移植术后3~20个月,常见的复发部位为肺、腹腔种植或淋巴结转移、移植肝内复发和骨转移.复发肿瘤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包括肺转移瘤切除术6例次、伽马刀治疗74例次;腹盆腔转移癌切除术10例次,腹腔淋巴结伽马刀治疗8例次;肝转移癌切除术6例次、消融治疗5例次、伽马刀治疗15例次、TACE 33例次,二次肝移植3例次;骨转移瘤切除术15例、伽马刀治疗16例次以及病理性骨折内固定术3例;脑转移瘤伽马刀治疗4例次.本组患者治愈3例,带瘤生存6例,已存活21~5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死亡72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结论 肝移植术后对恶性肿瘤患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检查、积极治疗复发肿瘤,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肝癌的病理特点及再次肝移植治疗的意义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21例肝癌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接受再次肝移植治疗,12例行姑息治疗.所有患者原发病均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均为肝内复发,无法局部切除.结果 9例患者首次和再次肝移植时肿瘤病理分析,肿瘤均为肝细胞肝癌,最大肿瘤直径分别平均为6.2 cm和4.8 cm,多发肿瘤者分别占67%和89%,有微血管侵犯者分别占100%和56%,肿瘤分化为Ⅱ级、Ⅲ级和Ⅳ级者分别为33%、67%、0和22%、22%、56%,复发肝脏肿瘤的平均最大直径和分化程度与原发肝脏肿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肝移植术后再次移植组患者无瘤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5.0个月,再次肝移植术后无瘤存活时间中位数为2.5个月,再次移植术后存活时间中位数为5.8个月,总体存活时间中位数为21.8个月;姑息治疗组受者肝移植术后无瘤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3.0个月,总体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7.6个月;再次移植组和姑息治疗组术后1、2、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9%、44%、33%和91%、45%、9%,两组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侵犯为肝癌复发的高危因素;复发肿瘤分化程度更低;首次肝移植术后肝癌肝内复发可能是术前和术中肿瘤全身播散的早期临床特点和局部表现,不建议再次肝移植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肝癌肝内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