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研究螺旋CT结合图像后处理对寰枢椎椎弓根的解剖学测量数据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0例上颈椎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名同期在我院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螺旋CT结合图像后处理对上颈椎椎弓根行解剖学数据测量,依据解剖学测量数据确定对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并观察手术效果,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2组研究对象上倾角(β)、寰椎椎弓根宽度(L)、椎弓根最小厚度(H1)和椎弓根最大厚度(H2)各项数据对应左侧、右侧和双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内左侧和双侧、右侧和双侧、左侧和右侧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有正常型21例,相对狭窄型5例,狭窄型3例,无椎弓根型1例,21例采用直径为4.0mm的椎弓根螺钉行椎弓根固定手术,5例采用直径为3.5mm的椎弓根螺钉行椎弓根固定手术,其他7例患者均行侧块螺钉固定手术。术后均未出现椎弓根皮质被穿破、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行侧块螺钉固定手术的患者骨性融合效果良好。结论采用螺旋CT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对上颈椎椎弓根行精确测量,能够并依据解剖学测量数据确定手术方式,对术后并发症评估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术前三维CT测量个体化颈椎椎弓根钉置钉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9例患者行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共置入椎弓根钉102枚,均采用术前三维CT测量术中个体化置钉。结果 93枚为A级(91.17%),6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小于1mm(B级),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小于2mm大于1mm(C级),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大于2mm(D级)。无螺钉相关的血管、神经并发症。结论通过术前三维CT测量的个体化数据来选择颈椎椎弓根置钉可以更精确,更安全,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王远政  田晓滨  刘洋  李波  孙立  张一  田家亮 《贵州医药》2012,36(10):869-872
目的通过对贵州地区大样本成人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观察,为后路经椎弓根置钉技术提供临床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在我院门诊对排除颈椎骨质破坏性疾病的本地区成人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进行颈椎薄层CT扫描,收集图像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并利用其软件功能在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经椎弓根置钉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包括C3-7椎弓根最窄处的高度、宽度,椎弓根通道长度(轴线长度),椎弓根内倾角及头倾角。结果通过100例成人活体下颈椎CT图像重建测量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下颈椎椎弓根最窄处的高度大于宽度,C3-7平均椎弓根高度为7.24~7.42mm,平均椎弓根宽度为4.94~7.11mm,平均椎弓根轴线长度为31.98~34.01mm,椎弓根外倾角平均值分别为C346.3°、C447.2°、C548.8°、C640.1°、C737.5°,椎弓根头倾角平均值分别为C311.2°、C46.8°、C5-1.8°、C6-6.9°、C7-10.8°。结论大样本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参数CT测量对该术的临床运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发现椎弓根形态个体差异大,术前必须制定个体化置钉参数。  相似文献   

4.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是颈椎生物力学上最稳定的内固定,能有效恢复颈椎矢状序列、提供坚强内固定及更高融合率。由于下颈椎椎弓根、椎动脉及神经根等结构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术前评估应个体化。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技术包括徒手置钉和近年来发展的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技术。尽管与椎弓根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不能完全避免,但只要进行充分的术前个性化评估和术中精准的置钉技术,就可将神经血管并发症降至最低。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经应用于治疗各种颈椎疾患,并发症少,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取12具成人尸体的颈椎作为标本,于C4~C5处切断,造成颈椎不稳定模型.对标本依次行非内固定、侧块螺钉内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三种方式.然后进行柔韧性以及左右旋转扭矩和刚度测试,评价两种内固定术的稳定性效果.结果 在三维运动范围方面,侧块螺钉内固定比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三维运动范围有不同程度减小(P<0.05);侧块螺钉左右旋转的刚度比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强(P<0.05).结论 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角度来看,下颈椎不稳采用侧块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曹奇  李严兵 《现代医药卫生》2014,(10):1467-1468,1470
目的通过对成人寰椎尸体标本的解剖学研究和测量,为临床上施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20具健康成人寰椎干燥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确定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及置钉角度的相关参数。结果寰椎椎弓根的宽度为(10.62±0.70)mm,进钉点处及椎动脉沟最薄处后弓高度分别为(4.71±0.36)mm和(4.28±0.55)mm,最大进钉长度为(26.91±1.68)mm,钉道内倾角为(3.75±1.42)°,头倾角为(3.25±1.74)°。结论寰椎以后弓和侧块内、外侧缘的移行处连线中点的矢状面与后弓下缘上方2 mm处的冠状面的交点为进钉点,内倾2°-6°、头倾2°-5°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孔道准确性的放射线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X线片判断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孔道的准确性.方法:8具经固定保存的人颈椎尸体标本,去除肌肉,保持椎体的连续性.用手摇钻创造椎弓根螺钉植入孔道,分为椎弓根中央及分别破坏内侧和外侧椎弓根壁三种形式,插入螺旋型导针,然后拍摄正、侧及双斜45°X线片.读片后,判定定位针是否侵犯椎弓根还是位于椎弓根内.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采用双斜位45°X线片结合判断椎弓根孔道的方法与单纯斜位45°X线片及正、斜位X线片相比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螺旋导针与双斜位45°X线片结合判断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孔道的准确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以寰椎椎弓根内壁为引导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定位技术.方法 随机选择50例(男女各25例)寰椎解剖正常的成人寰椎CT片,在CT横断面扫描上分别应用改良后的Tan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一)和改良后的马向阳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二)模拟出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进钉通道,建立以寰椎椎弓根内壁为引导的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定位技术,并应用该定位技术治疗5例上颈椎的疾患.结果 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与寰椎椎弓根内壁的水平间距在方法一男性为(4.8±0.6) mm,女性为(3.9±0.6) mm;方法二男性为(6.6±0.7)mm,女性为(5.2±0.6) mm.5例患者应用寰椎椎弓根内壁为引导行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螺钉位置均良好.结论 寰椎椎弓根内壁可作为术中判定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参照,术前CT扫描模拟定位有助于术中指导螺钉进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CT个体化数据辅助置钉重建寰枢椎不稳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15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0~65岁,平均45岁,术前均采用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主要依靠CT图像处理工作站软件,确定每个椎体的进钉点和进针角度,并将该数据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椎X线及CT扫描评价螺钉位置。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共置入C1椎弓根螺钉30枚,C2椎弓根螺钉30枚,术后CT扫描显示所有螺钉位置均可,未出现置钉相关并发症。结论 CT个体化数据辅助寰枢椎置钉能够有效控制人为因素,提高置钉精准性,减少神经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板内固定技术应用于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2008年9月为261例患者置人1102枚椎弓根螺钉治疗颈椎疾病,其中上颈椎疾病83例,下颈椎疾病178例.应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通过X线片及64排CT片,对2 000例正常人颈椎椎弓根的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进行精确测量,得出国人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向内侧倾斜、向头侧倾斜角度、向尾侧倾斜角度的数据,以指导术中选钉及置钉.术前由5名医师按照上述内容,对261例患者拟固定颈椎的椎弓根精确测量,其均值均在2 000例国人的均值范围,术中应用自行研制的颈椎椎弓根定位导向器准确定位入钉点及角度,打孔、置钉、固定,一次成功1086枚,16枚经调整后成功,一次成功率98.55%.结果:术后235例获12~73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74个月.采用JOA评分标准,优131例,良82例,可17例,差5例,优良率90.64%.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对位良好,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上颈椎疾病83例中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未行二次手术.下颈椎疾病178例中15例16枚椎弓根螺钉术后摄X线片示位置不理想,行二次手术调整.119例骨折脱位中117例脱位完全复位,2例植骨块吸收未融合,融合率为98.32%.结论:应用椎弓根技术治疗颈椎疾病可以获得即刻三维稳定,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可将2 000例国人椎弓根的数据作为临床置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板内固定技术应用于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2008年9月为261例患者置人1102枚椎弓根螺钉治疗颈椎疾病,其中上颈椎疾病83例,下颈椎疾病178例.应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通过X线片及64排CT片,对2 000例正常人颈椎椎弓根的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进行精确测量,得出国人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向内侧倾斜、向头侧倾斜角度、向尾侧倾斜角度的数据,以指导术中选钉及置钉.术前由5名医师按照上述内容,对261例患者拟固定颈椎的椎弓根精确测量,其均值均在2 000例国人的均值范围,术中应用自行研制的颈椎椎弓根定位导向器准确定位入钉点及角度,打孔、置钉、固定,一次成功1086枚,16枚经调整后成功,一次成功率98.55%.结果:术后235例获12~73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74个月.采用JOA评分标准,优131例,良82例,可17例,差5例,优良率90.64%.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对位良好,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上颈椎疾病83例中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未行二次手术.下颈椎疾病178例中15例16枚椎弓根螺钉术后摄X线片示位置不理想,行二次手术调整.119例骨折脱位中117例脱位完全复位,2例植骨块吸收未融合,融合率为98.32%.结论:应用椎弓根技术治疗颈椎疾病可以获得即刻三维稳定,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可将2 000例国人椎弓根的数据作为临床置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置人技术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从2006年11月至2009年1月对31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行矫形手术,术前均对畸形脊柱进行CT加密扫描.测量进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进针角度、椎弓根直径和椎体的旋转角度.根据测得数据确定椎弓根螺钉置人的深度和方向.徒手应用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所有患者术后进行X线成像、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并对其进行随访。从而评价本技术的准确性安全性。结果共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149个,通过胸椎CT扫描评价149枚置入畸形胸椎的螺钉位置。共有8枚螺钉(5%)有中等程度皮质穿破,即螺钉部分在椎弓根壁皮质之外.没有相应神经症状。术后跟踪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未发现任何与置入的胸椎椎弓根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或内脏并发症。结论严格遵循步骤,逐步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徒手技术在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中具有可靠的安全性。熟悉解剖并结合CT扫描.术前准确测量对手术成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成人寰枢椎复合体标本的直接测量和影像学间接测量,为前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择10具寰枢椎标本及其CT图像,比较标本直接测量与CT图像间接测量的数据;依据测量结果确定进钉点及方向,置入寰枢椎侧块螺钉20枚.结果 寰枢椎标本测得外偏角(17.74±2.03)度到(32.39±2.42)度,后倾角小于(26.42±1.63)度;CT图像测得外偏角在(17.51±0.92)度到(32.61±0.99)度,后倾角小于(26.46±1.40)度.CT图像测量值与标本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标本上模拟手术置钉,位置均理想.结论 采用前路寰楸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是可行、安全、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方勤  金正帅  张宁 《江苏医药》2012,38(14):1662-1664,1612
目的建立以寰椎椎弓根内壁为引导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定位技术。方法随机选择50例(男女各25例)寰椎解剖正常的成人寰椎CT片,在CT横断面扫描上分别应用改良后的Tan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一)和改良后的马向阳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二)模拟出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进钉通道,建立以寰椎椎弓根内壁为引导的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定位技术,并应用该定位技术治疗5例上颈椎的疾患。结果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与寰椎椎弓根内壁的水平间距在方法一男性为(4.8±0.6)mm,女性为(3.9±0.6)mm;方法二男性为(6.6±0.7)mm,女性为(5.2±0.6)mm。5例患者应用寰椎椎弓根内壁为引导行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螺钉位置均良好。结论寰椎椎弓根内壁可作为术中判定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参照,术前CT扫描模拟定位有助于术中指导螺钉进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计算经皮穿钉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螺钉针道参数。方法:通过对十具防腐尸体的解剖学研究,确定椎弓根最窄处在髂骨后外侧的投影区,将骶1椎体纵形剖开,自一侧骶1椎体通过椎弓根向投影区逆行穿针,确定闭合打钉时拉力螺钉的置入范围、角度、螺钉长度,根据测量数值自另侧骨盆顺行打钉,验证螺钉针道参数。结果:在所有进行实验的尸体骨盆中椎弓根最窄处在髂骨后外侧投射区相对固定,在骶骨翼及S1锥体置入1根长拉力螺钉达骶1锥体1/2,置入螺钉最小长度为6.99厘米(为骶髂关节穿钉点髂骨最小厚度+骶骨体横径+第1骶椎体上面最大横径的1/2),置入螺钉最大长度为7.71厘米(为骶骨翼前缘耳状面骶1椎体外侧缘间距+骶1椎体横径的1/2+骶髂关节穿钉点髂骨最大厚度)。钉道范围:骶1进针点为以髂后上棘、髂后下棘连线为底的等边三角形的顶点,进针方向与冠状面夹角为20~25度,与水平位夹角为20度。结论:闭合打钉治疗骶髂关节脱位从解剖学研究角度认为是可行的的,但进针点及方向、螺钉长度需要根据椎弓根在骨盆壁体表投影数值及与骶1椎体的夹角确定。在不具备导航系统的情况下,以上参数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路  廖琦  龚玉琴 《江西医药》2014,(9):795-799
目的:评价骨水泥强化技术在钉道扩大时对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影响,为腰椎内固定翻修选择可靠的补救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腰椎标本40个,观察组进行骨水泥强化,对照组普通方法置钉,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两种固定方法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及最大旋出扭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并提示弱相关。结论(1)在腰椎内固定翻修手术中,对椎弓根螺钉进行骨水泥强化可以有效提高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2)钉道本身的骨质量对进行强化后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7.
1959年Boucher首次报道了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骶不稳,至今临床应用40余年,成为最常用的脊柱内固定方法之一。精确的定位即确定螺钉的进钉部位、方向和深度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成功的关键。现就这一关键问题,作如下综述。1胸腰椎椎弓根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要想获得精确的椎弓根定位,必须熟悉有关椎弓根的解剖。一般认为椎弓根是圆形或椭圆形短柱状结构,外为皮质骨,内为松质骨,前接椎体,后续椎板及关节突,是脊柱三柱结构中载荷最为强大的部分。1.1椎弓根的宽度和高度Zindrick测量2905个椎弓根的CT及X线平片得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评价经后路颈椎弓根钉系统+颈椎全椎板减压治疗颈椎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颈椎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行一期经后路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颈椎板切除减压+小关节植骨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良好复位、固定,共置入550枚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及CT显示除15枚螺钉发生偏移外,其余535枚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随访12~45个月,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恢复良好。所有患者均获良好骨性融合,未发现断钉、断棒、脱钉现象。结论一期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急性颈椎及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伤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2例上颈椎伤病患者,并行自体髂骨植骨。其中,先天性齿状突不连1例,陈旧齿状突骨折2例,新鲜齿状突骨折5例,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颈1/2融合翻修2例,寰枢椎管内外巨大神经鞘膜瘤1例。结果手术时间2.0~4.0 h,出血量200~650 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满意。患者全部获5~24个月定期随访,3~6个月后患者均获植骨融合,螺钉位置良好。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伤病具有可行性及肯定的三维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药实践》2017,(5):379-384
<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已成为最常用的脊椎内固定方法,同时也是脊柱外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技能,但是由于椎弓根毗邻椎管内静脉丛、硬膜囊和神经根等复杂而重要的结构,且个体上解剖学的差异~([1]),加大了手术置钉的难度和风险。目前,大多数脊柱外科医生是根据解剖标志、术前X线、CT影像学资料及术中C型臂X线透视观察定位进行椎弓根螺钉植入及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