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中药在抗卵巢癌转移的多个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章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调控癌细胞的黏附能力、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调控肿瘤转移基因、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变血液黏稠度7个方面进行了分类综述;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探讨中医药抗卵巢癌治疗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抑制肿瘤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极其复杂的过程 [1 ] ,其包括早期原发癌的生长 ,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细胞脱落并侵入基质 ,进入脉管系统 ,癌栓形成 ,继发组织定位生长 ,转移癌继续扩散等过程 ,在这过程中无疑还受肿瘤本身和宿主环境种种因素影响 ,如肿瘤转移易感性 ,机体免疫状态等。只有从不同水平针对转移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阻断 ,才能达到预防和治疗肿瘤转移的目的。现代医学对肿瘤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抑制剂、抗黏附化合物、 型胶原酶抑制剂和其他一些抗转移的药物 ,祖国医学对肿瘤转移的病机主要归结为虚、…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中医药防治肝癌复发转移机制的逐步深入研究发现,中医药可以通过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影响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调控细胞基质降解酶的表达、调节免疫功能、抗多药耐药、抑制肝癌血管形成、抑制黏附侵袭能力、调控细胞信号通路等方面,干预肝癌细胞的转移与复发,有效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本文将围绕中医理论、实验研究整理汇总,对中医药防治肝癌复发转移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环节、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在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免疫增强作用、降低血粘度,影响癌细胞粘附、发挥细胞毒作用、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以及影响转移抑制基因和激素水平等环节抗癌转移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的中医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唐汉钧 《中医药学刊》2003,21(2):168-172
对乳腺癌的流行病学及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总结,指出中医药治疗的适应症,并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回顾了有关乳腺癌的中医文献记载;然后从治病求本、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阐述了乳腺癌的中医药治疗原则与治法;最后总结了扶正补益类和活血化瘀类中药抗癌、抗转移的实验研究以及临床辨证和临床经验研究,并指明中医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与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中医药防治胃癌转移作用及机制。方法:查阅总结近年文献。结果:胃癌是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易经淋巴、血液循环播散,发生肝、肺等远处转移,目前研究显示,中医药防治胃癌转移的作用机制可以概括为抑制胃癌细胞转移能力,激发失巢凋亡,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细胞外基质降解以及血管与淋巴管生成等。结论:中医药在防治胃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抑制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抗癌转移是治疗癌症的主要目标,寻找有效的抗癌药物与方法,攻克癌症,是当今世界医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中医药在癌症的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的抗癌转移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因此证实中医药的抗癌转移的确切疗效,揭示其可能的机制,努力开发出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肿瘤转移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是肿瘤转移的关键始动因素。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中药可以通过影响肿瘤分泌物抑制肿瘤转移、阻止肿瘤招募抑制性免疫细胞、影响特定组织部位基质组分的炎性极化。中药作用具有多靶点、微效、双向调节等特点,可通过影响肿瘤的功能基因网络,在调控肿瘤相关基因表达、基因的组合上发挥多因微效的整合调节作用,这与以信号转导动态网络为药物靶标的研究策略相契合。因此,通过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是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对中药调控肿瘤转移微环境的现状进行综述,为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罗凛 《河南中医》1994,14(5):306-306,308
癌症病因病机与辨治刍议罗凛《江西中医药》编辑部(330006)主题词癌/中医病机,癌/诊断,癌/中医药疗法祖国医学中无“癌症”之病名。但类似的记载早在《内经》中就已出现,称为“肠罩”、”石假”、“筋瘤”等。《直指方》有“癌疮”名,明代《外科启立》则称...  相似文献   

10.
癌性疼痛主要是指肿瘤细胞浸润、转移、扩散或压迫有关组织引起的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因此,如何减轻癌症患者疼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对于癌性疼痛的治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药物疗法,包括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法和中医药疗法;另一类是非药物疗法,包括常见的放射疗法、神经阻滞疗法、热疗法、心理疗法等。其中,中医药疗法以其可靠的疗效、较少的不良反应等优势已经被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11.
中药防治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寅  谭侃  程明和  殷明  陈新生 《中草药》2002,33(10):附3-附5
肿瘤转移是复杂、多步骤的连续过程,包括癌细胞从原发肿瘤脱落,侵袭邻近组织,进入循环系统,穿透基底膜,浸润周边组织,在继发部位生长形成转移瘤.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与血细胞、毛细血管内皮、内皮下基底膜以及瘤细胞自身的粘连性,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的表达调控,瘤细胞的阿米巴运动能力,宿主因素等都对肿瘤转移有影响[1].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之一,远处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转移是决定癌症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发病隐匿、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对人类身心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但其病理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药等治疗方法给肝细胞癌带来良好作用的同时也带来许多不良反应。然而,中医药在治疗肝细胞癌发挥着独特的优势,目前除了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医药治疗肝细胞的理论外,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中医药对肝细胞癌的作用通路、靶点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发展迅速。笔者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发现,中医药无论是单体还是复方,通过多通路、多途径、多靶点直接或间接阻止了HCC的发生和进展,与细胞增殖、转移、细胞凋亡、自噬、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生理病理过程息息相关。该文对中医药抗肝细胞癌的作用通路与发生机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并总结,其中包括异甘草素、铁皮石斛、叶下珠复方Ⅱ号等可以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降低转移率;蟾蜍毒、薯蓣皂荚等通过调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诱导和增强HCC自噬;杨梅素、芦笋、鳖甲煎丸等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促进HCC细胞周期停滞、抑制血管生成和诱导细胞凋亡;萹蓄、四棱、车前草苷等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进行调控,抑制炎症反应、抑制HCC转移和降低耐药性;槲皮素、灯盏花等调节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上皮-间质转化(EMT)事件和重塑细胞骨架等。以上总结旨在为中医药治疗肝细胞癌的深入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已经成为了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回顾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相关实验研究,从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调节免疫、抑制端粒酶的表达、抑制血管新生、抗侵袭转移及逆转多药耐药等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机理,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药诱导细胞凋亡抗肿瘤转移治疗中的可能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恶性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机制,在过去的20年里,分子基础研究的经典内容是细胞迁移机制,细胞基质降解与粘附机制等。近年来,基因水平的研究,明确了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及转移相关基因如何引发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及转移过程。细胞凋亡学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细胞的增强与凋亡这一矛盾对立统一体与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功能的丧失及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肿瘤细胞凋亡与中医药抗肿瘤转移之间的可能性关系,为中医抗肿瘤转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扶正解毒活血法抗大肠癌转移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癌是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能否有效地控制其转移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中医药在控制癌转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合理的辨证施治至关重要。本文从大肠癌的病因病机论述,结合传统的防治方法,提出抗大肠癌转移的法则“扶正解毒活血法”,以期为癌转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69-72
能量代谢是指有机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能量的产生、释放、转换及利用的过程,而肿瘤细胞的异常代谢为肿瘤供能以维持肿瘤生长、转移的主要途径;故打破肿瘤异常代谢对肿瘤的治疗起着积极作用。中医药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少、肝肾损害小、改善生活质量、抗复发和转移而呈现"带瘤生存"的特点。中医认为用"扶正抗癌"的治疗理念扶助正气,抑制异常的能量代谢,稳定瘤体可以实现"带瘤生存"的目的。文章总结了肿瘤细胞的关键代谢途径,阐明抑制肿瘤异常代谢对于肿瘤治疗的重要性,提出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的实质是"癌毒致虚",并指出打破肿瘤细胞代谢平衡当以"扶正抗癌"兼顾为主才能达到"带瘤生存"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7.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均较高,我国因为胃癌死亡的人数每年高达49. 8万人。由于早期胃癌的发病特征不明显,多数到医院治疗的患者均已是中晚期胃癌,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晚期胃癌的术后生存期显著低于早期胃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胃癌的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进展期胃癌的淋巴转移率高达70%左右,早期胃癌也可有淋巴转移。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和癌灶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目前的治疗手段除手术切除、淋巴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外,中医药因其中毒性低、治疗效果好、价格低的优势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胃癌的发生多因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素体亏虚而致痰凝、气阻、血瘀与胃发为本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临床中医治疗多以化痰解毒、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为主。近年来,多项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胃癌淋巴转移在临床中疗效显著、作用广泛,其可能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对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ECM)的水解,激发肿瘤失巢凋亡,抑制淋巴管新生,调控与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等途径来治疗胃癌淋巴转移。文章从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胃癌淋巴转移中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揭示中药作用的机制及其作用靶点,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胃癌淋巴转移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椎间盘的不同结构:髓核、纤维环、终板三个方面,分别总结中医药对退行性椎间盘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中医药治疗包括中药提取物、经典方剂、针刺、针刀等手段,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发挥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降低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进而延缓椎间盘退变的作用,而在3种椎间盘结构中均参与调节的信号通路包括MAPK、Wnt/β-catenin、NF-κB等经典信号通路.从分子水平研究椎间盘退变的机制,为实现椎间盘退变的中医药精准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近年来中药抗肺癌转移机理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表明中医药抗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可能为通过影响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少细胞粘附分子含量,抑制蛋白水解酶活性,对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调节信号传导以及发挥细胞因子功能等。  相似文献   

20.
白月琴  刘宇  赵晓珍 《陕西中医》2016,(10):1438-1439
目的:探讨基于微环境认识中医药抗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进展。方法:从中医药抑制微环境内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微环境内肿瘤血管生成和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节微环境的抗肿瘤免疫等角度来探讨抗转移的相关机制。结论: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典型特征。对转移机制的认识是攻克转移难题的重中之重。肿瘤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中医药在抗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优势突出。现就目前中医药基于微环境抗肿瘤转移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