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杏石甘汤方证,凡两见于《伤寒论》。一是,“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一是,“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相似文献   

2.
麻杏甘石汤出自仲景《伤寒论》,世谓“经方”。系由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四味药物组成。其适应症和运用范围在原书中论之颇详。如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可见该方的使用机会是表症仍在,但不属于桂枝汤范围,而且有喘,汗热,特别是“喘”。  相似文献   

3.
条文根据赵开美本:六十三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一六二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历来版本与註者,对于疾病机转及治疗一  相似文献   

4.
麻杏甘石汤见于《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本方所治属太阳病变证,两条见症相同而成因各异。一为误汗而成,一为误下所致,但均为邪气入里化热,热邪壅闭于肺,迫肺作  相似文献   

5.
<正>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及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这两条条文均没指出其舌脉特点,但以病理推论,肺有热则必见阳脉,如大、浮、数、动、滑等,舌象亦必舌质红绛,苔薄黄。  相似文献   

6.
麻杏甘石汤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瑾  温凯军 《陕西中医》1997,18(4):186-186
<正> 麻杏甘石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由麻黄四两,杏仁50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组成。《伤寒论》注家众多,却该方孰为主药,终无定论。笔者就薄浅之见,粗理成文。 1 证群庞杂,肺热为宗 《伤寒论》太阳病篇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下皆误,邪热传里,内舍于肺,故表无大热,肺为脏腑之华盖,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邪热壅肺,宣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学习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回归中医本源,并运用经方辨证论治肺系疾病,取得良好效果。现不揣粗陋,将临证体会浅述如下,以抛砖引玉。1麻杏石甘汤治疗寒热夹杂之感冒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4味药组成,《伤寒论》第63条指出“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多数医家认为麻杏石甘汤是用于表证,  相似文献   

8.
1邪热塞肺证之“无大热”63条日“发汗后,不可更行枝枝汤,汗出而瑞,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7条日”下后,不可更行桂技场,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现论中太阳表证,下之微喘.表未解者,当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枝枝证反下之.下利脉促,汗出而喘者,其表未解,宜葛根条连场。上述有关“无大热”二条,其证均为热邪内迫于肺之候一热郁熏蒸则汗出,气逆不降而喘作,其热在里而不在表,所谓“无大热”仅指体表温度而言。凡临床所见.若邪热在肺作险者,常可见到发热,甚至高热.切不可拘于“无大…  相似文献   

9.
麻杏甘石汤,是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伤寒论的原方。今将条文,药物,方剂,以及临床应用总结概述于下。Ⅰ条文:根据伤寒论赵开美版本。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又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汗后,郁热追肺,或下后表热内逼于肺,一则内热蒸腾,逼津外泄而汗出,一则肺失肃降而喘促。然此种喘促,为实热内蒸于肺,肺失清肃之令。既非宿有喘疾,更非汗下致令哮喘发作。仅云“可与”麻杏石甘汤者,言外不无仅限于此种病情之意。此形气俱实者,透达肺热于外,清泻肺热于内,因其势而利导之,就其近而宣发之,喘、热尽去,气归于平顺,一箭双调雕,仲景善驱邪也。  相似文献   

11.
麻杏石甘汤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麻杏石甘汤是清肺平喘的常用要方。历代医家遵循《伤寒论》之意,用本方治疗肺热喘咳而无大热之证。近人在临床实践中又有所发展。凡表现咳喘痰粘的肺热证,不论有热无热、有汗无汗,均可用本方治疗。本文就麻杏石甘汤证的病理机制、药理及临床应用,加以概述,仅供参考。麻杏石甘汤证的病理机制“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伤寒论》63条)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伤寒论》167条) 麻杏石甘汤证的证候是:气喘咳嗽,发热汗出,口渴,还可见舌苔薄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本证为太阳病阶段,邪热迫肺,肺  相似文献   

12.
<正>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系《伤寒论》方。原书谓“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治风温犯肺,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者。有宣泄郁热,清肺平喘之效。为现今治疗小儿肺炎常用之方。然小儿肺  相似文献   

13.
麻黄辛温轻宣发表汗之功著,石膏辛寒重沉清里热之力大,有谓“汗出不得用麻黄,无大热不得用石膏”,诚是临床用药经验之谈。然而《伤寒论》第63、167二条云:“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出反用麻黄,无大热反用石膏,这个问题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应当从邪热壅肺证的病机去理解,则其理自明。是证由伤寒误汗(如表实证误用了桂枝汤)后,腠理  相似文献   

14.
张锡纯为近代中医名家之一。他对本草之独到见解,堪称风格清新,立论精湛,颇能启人思路。然他提出的“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的论点,笔者似觉不妥,特提出管见,与同道商讨。《伤寒论》63条说:“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言太阳病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均可使邪热内传於肺,而致病情加重。如尤在泾说:“发汗后,汗出而喘,无  相似文献   

15.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文63条,167条;原方主治太阳病因汗,下不当而致邪热郁肺之变证;其症表现为"喘而无大热"。原方用麻黄四两,杏仁50个,甘草一两,石膏半斤。方中麻黄配石膏清热透邪,宣肺定喘,且石膏用量多于麻黄,以监制麻黄辛温之性,而为辛凉之用,故汗出不忌麻黄,无大热不忌石  相似文献   

16.
麻杏甘石汤方出《伤寒论》26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临床常用于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化热入里,邪壅于肺而致汗出咳喘者.后世医家则多有发挥,凡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或内热外寒,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方中以麻黄为君,石膏为臣,麻、石相合,发表宣肺,清热透邪,止咳平喘.全方寒温并用,清宣相合,共凑发表透邪,清热平喘之效,具有宣表、清热、透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麻杏甘石汤方出《伤寒论》:"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于治疗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后世则多有发挥,凡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或内热外寒,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全方以麻黄为君,杏仁为臣,两药合用既宣肺散邪,又降肺平喘;佐以辛甘大寒的石膏,清而兼透;炙甘草为使药,益气和中。全方兼具"宣、清、透",有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之功。  相似文献   

18.
崔连有 《国医论坛》2001,16(6):55-5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以下简称“麻杏石甘汤”)出自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主治太阳病发汗后或下后“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现常作为治疗呼吸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方。在分类方面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 1版~ 6版《方剂学》教材始终将其列入解表剂讨论 ,笔者认为此分类欠妥。拙见如下。《方剂学》中对方剂的分类 ,通常是根据主要功效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而麻杏石甘汤的主要功效在于“清宣肺热”,这是众多医家的共识。如南京中医学院在《伤寒论译释》中谓本方 :“宣畅肺气 ,清泄肺热 ,里热清 ,肺气畅 ,则诸证自平。”4版《方…  相似文献   

19.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于《伤寒论》,是仲景用治“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及“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之方。因原条文中方名与方中药名相同,但因其方名较长,写说不便,故后世医家有的把它简称为“麻杏石甘汤”、有的把它简称为“麻杏甘石汤”,即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63条及162条原文涵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制方原理及有关证候表现,说明风寒之邪由表传里(表邪尽)、化热(热不甚)羁肺、肺失宣肃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病因病机;清透肺热治本因、宣降肺气治标症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主要组方思想;"喘"、"无大热"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临床使用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