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安生。认为诸病皆从脾胃而生。当脾胃受伤,元气不足时,心火可能独盛,但这种独盛的心火,不是真正阳火,而是阴火,这种相火是下焦包络之火,为元气之贼,这种火与元气不两立。在健脾药中加一些补血养阴、泻火、滋补心肾药物效果好。由此产生的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2.
郭芳 《河南中医》1997,17(3):135-136
浅谈甘温除热法的源与流郭芳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内经》注释甘温清热桂枝汤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是后人依据元代李杲的名方补中益气汤而提出的,东垣提出“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创用“阴火”一词,以解释内伤病“火与元气不两立”之病机。因原著对“阴火”释义欠明,导致古今医家争论不休,其关键在于对“阴火”概念的判断各有不同。“阴火”的概念应由它的特有属性所决定。试从原著对“阴火”的病机、症状以及治疗的论述,看它的特有属性。《脾胃论》说:“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这里阐明  相似文献   

4.
东垣“阴火”论的主要论述及核心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论述《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云:“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  相似文献   

5.
发热证的治疗,通常使用寒凉之品,即治热以寒,属正治法。而甘温除热,则使用温热之品治疗热证,属反治法。后者虽不常用,但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李东垣《内外伤辨惑》曰:“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伤乃;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这种因劳致病,正虚火盛的病理变化,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病症之中,即《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不过  相似文献   

6.
甘温除热法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学玉 《山西中医》2000,16(6):32-32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创立甘温除热法 ,并自拟补中益气汤 ,治疗因饮食劳倦致脾胃虚弱进而出现一系列热性表现的证候。其立足点着眼于脾胃气虚 ,而外在的热性表现是由于“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而心火独盛”,或由于“脾胃气虚 ,则下流于肾 ,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所致。并指出此阴火“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笔者根据这一理论治疗许多发热性疾病 ,取得一定的疗效 ,现举例如下。1 低热孙某某 ,女 ,1999年 9月 8日收住入院。反复低热 3月余 ,入院查血沉 10 0 m m/ h,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骨…  相似文献   

7.
<正>李东垣内伤学说中提出的"阴火"论,源于《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解释道:"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阴火理论"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突破性创见颇多,其中以阴火理论素受争议.本文联系前人对阴火理论的理解,试从概念、病机及治法方面探讨李东垣的阴火理论.认为阴火乃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内伤,脾胃虚损所产生的内生虚火.其病机在于脾胃虚损,不能滋养元气,元气虚衰而心火独亢,心火为君火,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致肝火亦亢盛,肝火又可横逆犯脾胃,使元气愈虚,火愈旺,火愈旺,而元气愈虚的恶果,深究其根在于脾胃虚损.治法方面除甘温除热外,尚有甘寒泻火,以补李东垣脾胃理论之不足.  相似文献   

9.
甘温除热法 ,顾名思义 ,就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证。这种治疗法则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及其加味方和升阳散火汤。甘入脾胃 ,温益阳气 ,甘温剂者 ,即温补脾气之剂也。人以胃气为本 ,脾胃之气无所伤 ,方能元气充足。甘温之剂能通过对脾胃阳气的补养 ,对升降出入的调整 ,使人体元气充沛 ,增强抵抗力。甘温除热法是以扶正达邪以协调阴阳 ,治虚实夹杂之证 ,虚为中焦阳气虚 ,实为各种致热之病邪。脾气 (阳 )不足 ,脾胃升降出入功能就会发生紊乱 ,从而可出现以下 3种气虚与发热并存的可能 :①脾气虚弱 ,清阳下…  相似文献   

10.
顾友生 《新中医》1991,23(2):19-21
一、来源李东垣《内外伤辨·饮食劳倦论》:“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苟误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然则奈何?曰:惟  相似文献   

11.
李蒂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17-1917
"火与元气不两立"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阴火与元气相互制约关系时所提出的理论,从而使后世医家更加明确了"元气"与"火"的基本概念、"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理机制以及其在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李东垣通过自己长期的临床观察,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是他治疗内伤发热配方制剂的理论依据.东垣治疗内伤发热诸证的方剂,都是依据这一原则定出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等,具有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等.  相似文献   

12.
气虚发热,是内伤发热的一种症候,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动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所引起的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中热,但有时出现高热。医家李东垣根据脾胃气衰,元气不足会导致阴火内生,提出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忌用苦寒药损伤脾胃的元气,以补中益气汤用甘温除热作为治疗气虚发热的主要方剂。  相似文献   

13.
甘温除热法始创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李氏根据《素问 .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 ,将甘温补益的药物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而导致的发热 ,这种治法称之为甘温除热法。当代名医蒲辅周就内伤低热产生的机理 ,曾提出与《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的“阳气者 ,烦劳则张”的理论相关。蒲老认为 :“‘烦劳则张’,实为阳虚 ,这个阳是指中焦脾胃之阳 ,亦谓之中气、中阳。虚则不内敛而外越 ,以致低烧”(《蒲辅周医疗经验》.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 976:54)。从上分析可知 ,甘温除热法的适应证是以脾胃气虚为主 ,导致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14.
甘温除热法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顽固性口腔溃疡 ,在祖国医学属于“口疮”的范畴 ,其主症是口腔粘膜溃疡 ,反复发作 ,迁延日久。临床多以心脾积热论治 ,实火者清热泻火 ,虚火者滋阴清火而收效。但对中气不足 ,虚火上炎之症则效果欠佳。廖志峰老师遵李东垣脾胃论 :“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而心火独盛。心火者 ,阴火也 ,起于下焦 ,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 ,相火代之 ;相火 ,下焦包络之火 ,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 ,一胜则一负”理论为依据 ,施甘温除热法 ,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 ,补益胃气 ,升发脾阳 ;辅以清热之品 ,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黎某 ,男 ,63岁…  相似文献   

15.
甘温除热的临床运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李秀珍范东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波金元名医李东垣本着:“元气不足,心火独盛……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的发热机理,在《内经》“虚者补之,劳者温之,陷者升之”的理论指导下,提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  相似文献   

16.
气虚发热机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探讨了气虚发热的机理,认为气虚发热,乃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气陷于下,郁而熟;或产生阴火内炽而使熟更甚;或因气虚无阳以护其营卫,感受外邪而熟;或气虚阴亏,虚火内生;或气虚血少,不能济心而心火内扰;或气虚湿聚血瘀郁而化热,这些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又可彼此相互影响。但主要病机是脾胃虚损,元气不足所衍发的各种发热现象,因而不能单用滋阴、养血、透邪、泻火、清热燥湿等法,只能根据“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采用“甘温除热”法来处理。甘温除热不是直接除热,而是通过纠正引起气虚发热的病理变化来退热,属于治本而非治标。  相似文献   

17.
李蒂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17
“火与元气不两立”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阴火与元气相互制约关系时所提出的理论,从而使后世医家更加明确了“元气”与“火”的基本概念、“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理机制以及其在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李东垣通过自己长期的临床观察,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是他治疗内伤发热配方制剂的理论依据。东垣治疗内伤发热诸证的方剂,都是依据这一原则定出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等,具有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甘温除热"法在癌性发热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气虚发热的本质与内涵、中医对癌性发热的认识,探索癌性发热与气虚发热的相通性。结果:癌性发热多以气虚为基本病机,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病机而设的以温补脾胃、升阳散火为主的治疗方法,癌性发热在辨治上与其有相通之处。结论: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的相关论述为癌性发热的辨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脾胃气虚和元气不足会导致阴火内生,提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并拟定补中益气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文章对何为"阴火"、脾胃气衰和元气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阴火"内生、"阴火"和"脾胃气虚"有什么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举临床验案,阐明了补中益气实质上是扶正祛邪,反映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对祖国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他首创甘温除热的治法,并提出“阴火”这一概念。但由于他对“阴火”这一定义模糊,概念不清,引起了后世医家的纷争。建国后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到现在一直继续在对东垣的学术观点进行争论、阐述、发挥或评价。“阴火”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火?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火?下面谈一些粗浅认识。东垣之论源于《内经》。他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信,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