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伤寒论》柴胡类方剂之一,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了其理论内涵,并逐步将本方运用到多种疾病的治疗之中,但对其病机的注解却各执一词。故通过搜集古今相关文献,总结、分析不同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的见解,认为邪在少阳为诸多医家的共识,有表邪未解、津液损伤、水饮内停、气化不利、太阴虚寒等兼证的分歧。通过对导师李振华教授临床运用本方的经验进行总结,认为邪在少阳兼津液损伤、太阴虚寒是对其病机最合理的解释,临床只要见到少阳太阴合病,皆可加减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石玮  邹卓成 《河南中医》2006,26(2):17-18
《伤寒论》中以柴胡命名的方子共有六张,其中以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争议最多。有从少阳兼水饮内结之说者,有执少阳兼表邪未解之见者,有持少阳兼津液内伤之论者,有作汗下邪陷、阴阳两伤之说者,有创邪陷少阳兼太阴虚寒之说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不揣固陋,通过研习诸家观点,结合  相似文献   

3.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出自《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汤主之";方证定位于少阳病兼证,属经腑同病兼津伤阳损证,原文对太阴虚寒症状未作明示,但结合后世医家补充及临床验案,太阴虚寒为必有兼证。刘渡舟定位于胆火内郁兼太阴脾寒更贴近临床实际。方证应无表证,邪已传入少阳,水饮内停并非其兼证。因柴胡黄芩用量与小柴胡汤相同,故归于柴胡剂已达成共识,争论焦点在栝楼根、牡蛎及桂枝干姜的作用,详辨结构,乃小柴胡汤理中汤、栝楼牡蛎散合方之意。多数医者认同该方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兼津伤阳损,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刘渡舟主张使用本方,论病机为胆热脾寒,抓主证须重视口苦便溏;断病在少阳,以口苦为准,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主要依据,对临床使用影响很大,多按此原则使用,疗效确切,极大地扩大了此方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李振华教授在研究张仲景脾胃病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其病机为少阳邪热未解兼太阴虚寒。并以本方为加减广泛用于治疗上热下寒证的脾胃系统疾病,获效颇丰。  相似文献   

5.
干燥综合征阴虚内热证病因病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了干燥综合征阴虚内热证的病因病机,认为本病的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阴虚燥热;或由调摄不慎,久病失养,外感风、暑、燥、火四邪,阳热亢盛,伤津耗液,导致阴津亏虚,清窍失于濡润而致病,日久则瘀血痹阻,络脉不通。累及皮肤、筋骨,深入脏腑而使病情进展。其主要病机为素体虚弱,阴津亏虚,燥热内盛致瘀血阻滞,阴虚络瘀。  相似文献   

6.
对《伤寒论》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进行了分析,认为仲景以咽喉干燥之证提示发汗禁例,用意并非只局限于阴津不足的虚证,少阳病、外感表证等实邪所致的凡见咽喉干燥的证候,俱不可用发汗法治之。  相似文献   

7.
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伏邪是内伤发热的主要病因。主要病机为有热毒内伏,邪及少阳;情志内伤,邪伏少阳;邪伏阴分,阴虚发热。治疗以转枢少阳,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处方用药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8.
阴虚即阴偏衰,指机体阴气不足,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不能制约阳热,阳就会相对亢盛而成为虚热证。阴虚体质,外感风热,或感邪后邪从热化,阴液更伤发为临床的阴虚感冒;素体阴虚,虚火内灼,逼津外泄故为盗汗,或邪热郁蒸,病久伤阴,可为虚实兼杂之盗汗;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旺形成不寐(阴虚火旺型);阴津不足,肠道失濡引发便秘。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病机复杂,辨证非见一端,中医多属"消渴"范畴,其典型症状或有不同,可见"口渴"、"咽干"、"多饮"、"多尿"等,均有伤津表现。笔者治疗一例2型糖尿病以口干苦为主症的患者,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辨证治疗,主要抓住患者口苦、便溏两个主症。口苦乃少阳病提纲证之一,而大便不能成形,太阴虚寒之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驱邪扶正,斡旋阴阳,直入少阳、太阴,并以少阳为枢,使病从阴出阳,由阴转阳,令少阳枢机气和,太阴阳生津布,同解胆热脾虚、火郁水停之困。临床上柴胡桂枝干姜汤使用广泛,紧扣少阳转太阴之际,是本方辨证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系清代程钟龄创立用于治疗咳嗽的代表方,配伍严禁、精密得当,温润平和、不寒不热,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咳嗽,程钟龄认为风寒之邪是咳嗽的主要病因,"咳嗽者,肺寒也""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强调要重视咳嗽初期治疗,毋令失治、误治而变为他证;少阳证、直中证、水气证引起咳嗽均与寒邪有关,少阳证兼咳嗽,肺有寒,小柴胡去参、枣加干姜,温肺散寒;直中证兼咳嗽,寒水上束于肺,温其中而咳自止;水气证兼咳嗽,寒水上射于肺,分表里水气治之:表有水气而发热,小青龙汤发散以行水;里有水气而下利,则用本方去麻黄,加荛花,以攻之;轻则小半夏加茯苓汤,以疏之,俾水饮流通,咳自止矣。咳嗽乃常见症状,急慢性气管炎、哮喘、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均可表现为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黄帝内经》最早记载论述了咳嗽的病名、成因、症状、证候分类、治疗及预后转归,外伤六淫或内邪犯肺为主因,系外感或内伤之邪犯肺,宣降失常,气机上逆。"止嗽散,治诸般咳嗽",止嗽散虽为外感风寒咳嗽之主方,临床多数医家用止嗽散加减配伍,化裁运用,对外感风寒、风热、风燥各种证型、内伤等咳嗽均可获效。  相似文献   

11.
查各家医案记载,结合临证体会,分析儿童周期性发热的中医证治。认为阴阳失调、伏邪病机、瘀血病机是其基本病机,常见证包括营卫不和证、邪犯少阳证、邪伏膜原证、阴虚伏热证、瘀血发热证,可分别予桂枝加附子汤、小柴胡汤、达原饮、秦艽鳖甲散、血府逐瘀汤等方治之。  相似文献   

12.
风湿病合并咳嗽时因本身免疫异常加之药物影响,故其证情多较常人复杂。廖世煌认为风湿病患者本有脏腑失调或内有实邪,合并咳嗽时常起病即为里证或为表里合邪,其病邪、外邪则多为风邪兼杂寒热燥湿,里邪则多为痰邪夹杂寒热。其脏腑失调、风湿久病者以脾胃亏虚突出,关节型风湿患者常见肝肾不足,久服激素者常有内热或阴虚之象,表证常见风邪袭表、风热袭肺、燥邪伤肺、表寒里热证,里实证常见表寒里饮、里饮化热、寒痰阻肺、痰热阻肺、痰湿阻胃证,里虚证常见肺脾气虚、肺阴虚内热、肺肾亏虚、肝火犯肺证。  相似文献   

1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其主要病因病机为邪陷少阳,少阳枢机不利,阳热内郁,扰乱心神。本方可治少阳枢机不利,是柴胡证中和解法的代表方剂之一,具有和解泄热,重镇安神之效。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准确把握其病机,临证将本方应用于癫痫、焦虑症、头痛、心悸、失眠等,常可获得显著疗效,得到众多后世医家较高评价。本文就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治疗郁证中的临证体会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杨俐  傅健 《中医研究》2010,23(9):68-69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常用于治疗少阳本经自病,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仲景也常采用本方治疗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之证,其他如少阳阳明合病、热入血室等。笔者在临证时采用该方治疗如体虚感冒、鼻渊、瘿病、痹证、淋证等多系统病证,辨治要点把握邪人少阳、邪正相争,或病在肝、胆、胃,有肝胃不和、胆热上犯之机,疗效满意,总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5.
郭维琴教授将大动脉炎诊断为"无脉证",认为病因为外感寒邪。初期邪客于脉,日久阴阳不足,阳虚则寒凝血瘀,阴虚则脉络空虚,终末期阴阳亡脱而死。郭维琴教授在临床上将大动脉炎分为邪气入侵、阳虚寒凝、阴虚血阻、气虚血瘀4型进行辨证施治,4型之间可以互相兼夹,临床中可以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16.
干燥综合症属于中医“燥症”范畴,症候表现以内燥为主,也有外燥表现,多因内热津伤或久病精血内亏,或失血过多,或汗、吐、下后伤津液所致。因此我们把滋阴清热、养血润燥作为主要治疗法则,即所谓“顾正似是而非需养胃存津,化邪但需润肺化燥”。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燥邪外袭,风寒热邪化燥伤阴,或素体阴虚,禀赋不足,或汗、吐、下后津液伤亡等,使阴津、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主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人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  相似文献   

18.
柴胡桂枝汤见于《伤寒论》146条,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而成,是双解太阳少阳之剂,适用于太阳少阳合病或太阳少阳并病。主治太阳病表证未解,邪已入少阳,症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等太阳证,又有微呕、心下支结等少阳证。临床用来治疗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常可收到良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透热转气”治法为叶天士所创,因其在营分证治时所举,便被后人认为是营分证治则,本人对此有疑,试论如次。一、邪既人里,治非还表而出伤寒六经,三阳为表,三阴为里,治则迥别。太阳为表中之表,治以辛开腠理,温散寒邪于外。少阳为枢,邪在半表半里,治之和解其表里寒热,鼓动近里之邪外达。邪入阳明,寒邪化热,热者寒之,有经腑表里分。治经之证,寒而辛散,其邪除被寒药直折外,还可能因辛散而还少阳或再太阳以外解;腑证则治纯苦寒,从腑内下解。寒邪入里,三阴之证,皆里虚寒,治则温里补虚,使邪从内散而解,非必还表而出。温病卫气营血,卫气为表,营血为里,  相似文献   

20.
柴胡桂枝干姜汤上可"清少阳之热",下可"温太阴之寒",活用此方加减治疗寒热错杂,有太阴虚寒症状又有上热证表现的皮肤病,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