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91例猝死患者尸体解剖病理和临床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猝死的病因、病理基础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1例猝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91例猝死患者中,老年人62例,占681%,非老年人29例,占319%。心源性猝死68例,占747%,其中冠心病43例,患者主要有冠状动脉多支严重病变;非心源性猝死23例,其中以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所占比例最高,有10例。结论猝死以老年男性多见,有广泛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猝死发生率高。防治冠心病、改善心肌缺血等综合治疗对预防猝死十分必要。胰源性猝死主要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所致,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西方国家冠心病可能占猝死原因的90%。50%以上的心脏性猝死者生前没有冠心病的任何临床表现,约20%-50%的冠心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心脏性猝死是由于心脏电活动的致死性紊乱所引起的,对SCD病人资料的回顾性研究证实SCD患者中80%以上的病例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F)。  相似文献   

3.
老年心源性猝死(SD)病因中以冠心病猝死最为常见,占冠心病(CAO)总死亡数的50—60%。由于其发生突然,死亡率高,因此积极探讨老年人冠心病猝死的病因,对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及早期防治有着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4.
由于心脏原因而造成的意外与突然死亡称为心脏性猝死(SCD),其中大多数是由冠心病所致,故又称为冠心病猝死。在美国每年约有30~4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我国北京宣武地区报告三年内SCD202例,占心血管病死亡总数的10.1%;首钢居民区1974—1980年急性心肌梗塞及冠心病猝死登记示猝死发生率,男性平均为10 5/10万,女性平均为3.6/10万。因此,SCD是目前对中、老年人生命的最大威胁之  相似文献   

5.
缺血—自律神经系统—心脏性猝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猝死是一种非常严重而并非少见的临床急诊,其确切定义是指症状开始后1小时内死亡的病例。根据目前获得的资料显示,冠心病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发现猝死发生的年龄偏轻,其冠脉血管病变并非严重狭窄。因而,心脏性猝死者无特异的危险因子,用冠心病的危险因于来预测心脏性猝死的价值不大。最近20年的研究业已证实,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心肌生物电的不稳定性,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通过分析猝死病人的长程心电监护记录,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前均有短暂的心  相似文献   

6.
老年心源性猝死(SD)病因中以冠心病猝死最为常见,占冠心病(CAO)总死亡数的50-60%。由于其发生突然,死亡率高.因此积极探讨老年人冠心病猝死的病因,对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及早期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对90例老年及老年前SD病例,从识别易患者及诱发诸因素进行对照分析,以探讨防治SD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在医院外发生心脏猝死常见,但动态心电图记录猝死个过程则较少见。现将我院1例医院外冠心病患者佩带动态心电图记录器期间发生心脏性猝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原性猝死是指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突然的、毫无预期的死亡,全球每年心原性猝死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5%~20%。尽管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发生心原性猝死,但对于鉴定死因至关重要的猝死后常规尸检以及新兴的分子尸检,目前仍未给予足够重视。为此,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心血管疾病学组组织国内相关领域多学科专家,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及亚太相关指南和共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撰写《心原性猝死尸检和分子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旨在规范化指导心原性猝死常规尸检和分子尸检操作流程,更好地将心原性猝死解剖、病理和分子诊断结合起来,帮助病理医师和法医更精准地对心原性猝死进行病因学诊断,为深入了解中国猝死人群病因学构成、建立合理的心原性猝死预防策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室颤     
心脏性猝死通常由下列情况所引起:心室颤动、心搏停止、心脏电一机械分离、心脏破裂。缺血性心脏疾病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根据尸检报告及存活的资料,冠状动脉缺血性病变约占心脏猝死的80%,其中约1/4可能是冠心病最早或仅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肥胖和高血压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肥胖的证据更为确实,其病理生理机制近来已被研究阐明。高血压常合并肥胖,两种情况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并且是最有力的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指标。在病理性肥胖者中的猝死与心肌和传导系统的脂  相似文献   

11.
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全球的社会问题,2005年WHO公布的数据表明,在全球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1700万人群中,心脏性猝死(SCD)占40%~50%。根据AHA提供的资料,美国发生SCD为每年25~45万例。Framingham研究资料显示,26年间的猝死占所有原因死亡的13%,在冠心病患者的死因中50%为猝死。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患者约为54.4万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6例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有关临床资料,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38-83(49.5±10.7)岁。收集患者的诱因、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X线胸片、心电监护、电解质等资料,根据患者相关项目逐项进行分析。结果46例猝死患者占同期冠心病总住院数的2.2%。多数发生猝死的冠心病患者存在一定高危因素,电解质紊乱、Lown3-5级室早、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心脏扩大、左室肥厚、心功能不全、持续心肌缺血等因素均可触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猝死起始的ECG类型及其演变过程多有一定规律性。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2.2%。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与电解质紊乱、Lown3-5级室早、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心脏扩大、左室肥厚、心功能不全、持续心肌缺血等高危因素密切相关。有效控制危险因素能大大降低冠心病猝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心脏性猝死(2)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脏性猝死(2)2冠心病猝死的流行病学冠心病猝死可以追溯到久远年代。我国长沙马王堆发现的1700多年前的汉代女尸,从病理解剖看,其体质较肥胖,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有粥样斑块并形成高度狭窄,胃内尚留有数十颗甜瓜子,据判断可能为一次饱餐后突发猝死。近代医学史...  相似文献   

14.
心脏性猝死是20~64岁自然死亡的首要原因。在美国,每分钟约有一例发生心脏性猝死,占所有心血管病死亡的1/2。其中男性比女性多3~4倍,且常发生于壮年。心脏性猝死定义心脏性猝死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病人已知或不知道有心脏病,在症状发作后即刻或一小时内死亡,死亡时间及方式不可预测。大多数猝死病人无症状,临床上未确定为冠心病,但多数猝死基本原因是心脏性死亡。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在院外心跳骤停而复苏的病人中,60~  相似文献   

15.
心源性猝死及心肺脑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称为心源性猝死。猝死的定义,在发病时间至死亡时间上有分歧,有主张以发病24小时或6小时以内死亡作为标准。目前较多的人,特别是心脏病学家主张以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标准。发病至死亡时间愈短,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愈大。有资料表明,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者90%是由冠心病引起,其它尚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急性巨大肺动脉栓塞,巨大动脉瘤破裂,Q-T期间延长综合征,重度电解质紊乱等。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猝死死于室颤(Vf)者占绝大多数,冠心病监护病房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约50%的死亡发生在发病后6小时以内,大  相似文献   

16.
64例老年心源性猝死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64例老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老年心源性猝死之前,有以下特点:(1)多患有冠心病等心脏疾患(75.0%);(2)有心律失常和(或)心电图异常、心功能不全、心肌梗塞及先兆症状等高危先兆;(3)多数有明确的诱发因素(71.9%);(4)猝死的高峰期多在早晨(59.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原性猝死(SCD)的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及致死因素,为防治SCD提供线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SCD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53例SCD患者中,冠心病猝死3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者7例,心肌炎7例,心肌病3例.冠心病猝死36例中,陈旧性心肌梗塞(OMI)23例,其中合并急性心肌梗塞(AMI)18例,单纯AMI7例(致心脏破裂4例),心肌缺血6例.尸检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Ⅳ级31例,呈多支Ⅳ级病变者24例.结论 SCD病程短骤、凶险,以老年男性多见,冠心病占首位.其次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多支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是重要的病理基础.尽早防治冠心病,改善心肌供血是预防SCD的根本措施.长期监测动脉瘤的发展而对有增大或濒临破裂征象者立即手术,也是减少SCD的有效措施.SCD随时随地可以发生,因此普及现场心肺复苏抢救知识及建立完善急救系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把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即无症状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及猝死型冠心病。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无Q波型心肌梗死(No-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QMI),Q波型心肌梗死(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QMI)及猝死型冠心病因其病情急骤、危重且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临床上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ACS)。本文主要对ACS的病理基础及发病机制与临床联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猝死的抢救复苏(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猝死的抢救复苏(上)钱学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猝死标准,指发病后6小时内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者;而多数心脏病专家认为从猝死的突发性及意外性而言,主张将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者定为猝死标准。由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是猝死的主要病因,故称为心脏性猝死。猝死者...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室颤     
心脏性猝死通常由下列情况所引起:心室颤动、心搏停止、心脏电-机械分离、心脏破裂。缺血性心脏疾病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根据尸检报告及存活者的资料,冠状动脉缺血性病变约占心脏猝死的80 % ,其中约1/ 4可能是冠心病最早或仅有的表现。其他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引起心脏猝死,如心肌病(包括扩张性及肥厚性)、瓣膜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全、心肌炎等。除上述器质性心脏疾病基础上发生的心脏性猝死外,另有2类疾病,它们并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但均有心电活动或心电图表现的异常,如:1.无器质性心脏病,但有明确的电生理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