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男性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OP)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虽然,男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不如女性高,但老年男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与女性相接近。有人预计到2025年男性髋部骨折人数将增至116万人。故男性骨质疏松症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严重公共问题。而骨密度(BMD)是目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济南市城区健康成年男性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为防治男性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随机抽取济南市城区的3个社区、1214名健康成年男性为研究对象,20 ~ 90岁,平均(57.3±16.0)岁.采用DPX-NT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腰椎1~4、股骨颈、Word's三角区、大转子和全股骨的骨密度.结果 腰椎1~4、股骨颈、Word's三角区、大转子和全股骨的骨密度在20 ~ 35岁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35~39岁增长较快并达到峰值,股骨颈在70~74岁骨量丢失加速,80~ 84岁股骨颈、Word's三角区、大转子、全股骨骨密度累积丢失率最大分别为18.71%、29.82%、13.73%和14.8%.70 ~79岁和80~89岁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15.1%和29.4%.结论 本研究获得济南城区健康男性腰椎及股骨的骨量峰值,70 ~74岁骨量快速丢失,70岁后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男性激素睾酮的水平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的^125I-血清睾酮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测定38例老年男性睾酮水平,将其分为正常组与下降组,之后采用美国DPL1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前臂桡尺骨骨密度,比较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睾酮正常组18例骨密度均值为0.8027,睾酮降低组20例骨密度均值为0.6203,两组间判别具有显性。结论:雄性激素的减少是老年男性骨密度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腰椎骨密度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自本院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30Et行骨密度检查的患者中,筛选因不同原因而重新检查或重新处理的患者,对其从操作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并对重新操作原因进行分析。结果高密度伪影、局部骨质增生都会引起BMD测定结果增高;感兴趣区调整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信息输入及数据库的选择对BMD值没有影响,但对T值和z值结果有影响。结论骨密度检查中,操作人员需要认真核对信息,仔细观察患者影像结果,合理处理,并且综合考虑BMD值、T值和z值,才能保证骨密度检查结果真正反映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骨密度(BMD)与脂代谢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529例中老年男性腰椎(L2~4)和股骨近端(Neck、Troch、Ward’s)BMD及血脂水平,分50~59岁、60~69岁、70~79岁3组,比较3组之间BMD与血脂水平的差异,并作各点BMD与各组血脂的相关分析.结果 与50~59岁组比较,60~69岁组及70~79岁组的BMD在L2~4、Neck、Troch、Ward's区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60~69岁组比较,70~79岁组的BMD在L2~4、Neck区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50~59岁组比较,60~69岁组及70~79岁组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60~69岁组比较,70 ~79岁组的LP(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BMD与LDL负相关(P<0.05),与LP(a)负相关(P<0.05).结论 中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加BMD逐渐下降,并与LDL、LP(a)呈负相关,调脂治疗可能对预防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有益.  相似文献   

6.
老年男性骨密度值与体重、体重指数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骨密度值与体重、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182名60~70岁健康老年男性腰椎正位骨密度,通过测量其身高、体重并换算出体重指数,根据体重指数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体重组,分析不同组间骨密度值的差异.结果各组间骨密度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骨密度与体重、体重指数呈正相关(均P<0.01),体重、体重指数与骨质疏松发生率有关.结论体重及体重指数是影响老年男性骨密度值的因素之一;低体重、体重指数<20kg/m2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机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运动对男性腰椎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运动时间量对男性腰椎骨密度的影响,明确运动与男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因骨关节疼痛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1169例男性患者,经双能X光骨密度测定仪测定L1~L4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对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体重指数)、吸烟、基础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进行记录和分析;对患者运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按运动时间分为A组(经常运动)、B组(偶尔运动)和C组(不运动)3组,分析不同运动时间组间腰椎骨密度的差异.结果 在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异情况下,即使A组患者年龄、吸烟比例和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1),但其L2~L4的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平均骨密度、总骨矿含量和T值均明显高于C组(P<0.05或P<0.01;而B组和C组在年龄、体重指数、吸烟比例、基础疾病患病率无明显差异情况下,B组L2~L4的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平均骨密度、总骨矿含量和T值较C组亦有一定程度升高(P>0.05).结论 不论何种运动形式,均可增加男性腰椎骨密度,但运动必须达到一定时间量且持之以恒,且达到一定时间量的运动对男性腰椎骨密度的有利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预防年龄增长、吸烟和并发基础疾病导致的腰椎骨密度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高龄老年(≥80岁)男性腰椎骨密度(LBMD)的独立相关因素,寻找提高高龄老年男性LBMD的方法。方法对1066例高龄老年男性进行LBMD测定、血液生化、骨代谢和生殖激素等指标的检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筛选高龄老年男性LBMD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高龄老年男性LBMD的独立相关因素有体重指数(β=0.018,P<0.01)、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0.226,P<0.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β=-0.047,P<0.01)、雌二醇(β=0.002,P<0.01)。结论维持合理的体重指数和雌二醇水平,降低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水平,积极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能是提高高龄老年男性LBMD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老年男性骨密度与钙调节激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骨密度与钙调节激素的关系。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65例老年男性骨密度(BMD)。用放免法测定睾酮(T)、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骨钙素(BGP)。结果 (1)随年龄增加,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患者逐渐增加;(2)T、CT随年龄增加而逐步减少,PTH逐渐增加,而BGP无明显变化;(3)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组T、CT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01),PTH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P<0.01),BGP在骨质疏松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而骨量减少组则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结论 增龄、钙调节激素异常是引致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长春地区359例正常男性骨密度定量CT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正常男性骨密度(BMD)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QCT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BMD值,结果腰椎L2-4和股骨颈的BMD最高值均见于20-29岁组,40岁以后BMD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各部位骨量细积丢失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股骨颈骨量累积丢失率高于腰椎,男性腰椎和股骨颈BMD的总体相关系数r=0.66。结论:腰椎BMD可以反映股骨颈BMD,但不能准确评价后者BMD水平,对于腰椎BMD正常。有骨质疏松临床症状者,应参考股骨颈BMD方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骨密度测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凌 《华中医学杂志》2005,29(4):243-244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骨密度的改变情况。方法应用定量超声法测定15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右足跟骨的骨超声振幅衰减(BUA)和超声传导速度(SOS),并以150例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和体重指数与甲亢组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据此统计分析甲亢组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组的BUA和SOS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甲亢组总的骨质丢失发生率为44.0%,对照组为11.3%,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中,甲亢组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18.7%,对照组为3.3%,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骨密度明显降低,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
李莺  姚麒  刘婷  余晶波 《浙江医学》2016,38(8):558-561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人群体成分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 2011 年 1 月至 2014 年 11 月在宁波市 第一医院门诊体检且年龄≥50 岁男性 216 例为研究对象,并分为 4 个年龄组:50 岁 ~ 组 70 例,60 岁 ~ 组 56 例,70 岁~组 47 例,80 岁 ~ 组 43 例,使用双能 X 线吸收测定仪测量第 2~4 腰椎、左侧股骨颈和全髋部的 BMD,并分析各年龄层中老年人群体成分(全身、躯 干、大腿的总质量,肌肉、脂肪含量及其百分比)与 BMD 的相关性。 结果 50 岁~组大腿肌肉对股骨颈 BMD 影响最大(b''=0.340, t=2.984,P=0.004);60 岁~组全身肌肉对股骨颈 BMD 影响最大 (b''=0.415,t=3.352,P=0.001);70 岁~组全身脂肪对股骨颈 BMD 影 响最大(b''=0.476,t=3.633,P=0.001);80 岁 ~ 组躯干脂肪对股骨颈 BMD 影响最大(b''=0.479,t=2.993,P=0.004);体成分对全髋部、腰 椎 BMD 的相关性与股骨颈相似。 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对 BMD 的影响逐渐减弱,脂肪对 BMD 的影响逐渐增强;四肢的体成分 对 BMD 的影响逐渐减弱,躯干的体成分对 BMD 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量北京顺义区正常成年人群腰椎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BMD),了解人群BMD规律及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情况,为我国北方地区正常人群BMD数据库的确立提供数据;探讨容积性定量CT ( volumet-ric QCT,vQCT)在椎体BMD测定及诊断骨质疏松中的价值。方法采用vQCT测量835例正常人腰椎1~3 BMD,按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腰椎BMD峰值在18~30岁年龄组,男性为(165.22±26.97)mg/cm3,女性为(175.01±28.47)mg/cm3;男女两组各年龄段间3个腰椎BMD值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1);腰椎1~3 BMD值呈现递减趋势,各椎体间BMD差异只有女性40~49岁组及50~59岁组有显著性( F值、P值分别为5.377,0.005;7.429,0.001)。男、女组BMD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85(P<0.001)、-0.604(P<0.001)。男性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增高,到≥70岁组达64.81%(35/54);女性40~49岁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仅3.33%(3/90),50岁以后,骨质疏松患病率迅速增高,到≥70岁组骨质疏松患病率达82.14%(23/28)。结论掌握了本地区正常成年人群BMD特点及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情况,vQCT椎体BMD测定诊断骨质疏松敏感性高,女性近50岁、男性近60岁就应该预防性检查BMD,腰椎vQCT 测量BMD对老年人群更合适。  相似文献   

14.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部位的骨折阈值测定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Qiu GX  Chen B  Weng XS  Wang ZY  Sun TS  Zhang BZ  Xu L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6):1113-1116
目的 统计北京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密度(BMD)值,探讨国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阈值。方法 研究组选择50岁以上髋部、肩部、腕部骨折的男女病人共300名,对照组选择50岁以上腰部疾患男女患者共150名,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BMD,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研究组和对照组BMD值进行t检验;以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对BMD进行分析得出骨折危险阈值。结果 BMD与年龄呈负相关。研究组L2 4的r值为-0 .267,股骨颈的r值为-0 .284,Ward三角的r值为-0. 368,大粗隆的r值为-0 .314(均P<0 .01);对照组股骨颈的r值为-0 .383,Ward三角的r值为-0 .476,大粗隆的r值为-0 .305(均P<0. 01);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男性Ward三角的BMD诊断界定值为0 .732g/cm2,此时敏感度为91 0%,特异度为56 1%,漏诊率为9%,误诊率为43. 9%;女性Ward三角的BMD诊断界定值为0. 577g/cm2,此时敏感度为72. 6%,特异度为64 5%,漏诊率为27 .4%,误诊率为35 .5%。结论 以Ward三角处BMD测定作为男、女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阈值更科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温州市区健康成人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建立本地区BMD正常参考值,为临床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791例温州市区健康成人腰椎前后位(L1、L2、L3、L4、L1-4)和髋部BMD值,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腰椎各部位和髋部BMD峰值在20~29岁,男性腰椎各部位和髋部BMD峰值在30~39岁,达峰后随着年龄增大BMD值开始降低,年龄越大BMD值越低。但男性在60岁后腰椎各部位BMD值有反弹现象。结论:温州市区健康成人腰椎和髋部BMD数据对本地区OP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足病患者骨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病患者的骨密度改变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法国Challenge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70例糖尿病足病患者腰椎(L2~L4)、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的骨密度(BMD)进行测量,另100例无足病糖尿病患者(男、女各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部位间骨密度有无差异。结果:糖尿病足病患者股骨3个部位BM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股骨颈和Wards’区骨质疏松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足病患者更易发生下肢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性高于无足病的糖尿病患者,应将骨密度测量作为糖尿病足病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Sclerostin, expressed exclusively by osteocytes,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bone formation.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action of sclerostin in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we evaluated serum sclerostin level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investigated its possible associations with bone turnover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Methods We detected serum sclerostin, and measured lumbar spine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650 Chinese postmenopausal women. We also assessed serum levels of β-isomerized C-terminal crosslinking of type I collagen, intact 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 N-mid fragment of osteocalcin, 25-hydroxyvitamin D, and estradiol.
Results Serum sclerostin levels were lower in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tic women compared with non-osteoporotic postmenopausal women ((38.79±7.43) vs. (52.86±6.69) pmol/L, P <0.001). Serum sclerosti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umbar spine bone mineral density (r=0.391, P <0.001) and weak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β-isomerized C-terminal crosslinking of type I collagen, intact 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 N-mid fragment of osteocalcin (r= –0.225, P <0.001; r= –0.091, P=0.046; r= –0.108, P=0.018; respectively) in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of serum sclerostin with age, body mass index, 25-hydroxyvitamin D, and estradiol (r= –0.004, P=0.926; r=0.067, P=0.143; r=0.063, P=0.165; r= –0.045, P=0.324;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Sclerostin may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and may play a role in bone turnover.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男性人群中正常范围内的甲状腺功能与骨密度及新型骨微结构评估指标骨小梁评分的相关性。方法:191例<60岁和97例≥60岁且符合入选标准的男性体检者,检测一般生化指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 FT4)、促甲状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股骨颈、总髋部及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运用TBS iNsight 软件分析得出骨小梁评分(trabecular bone score, TBS)。结果:在两个年龄组,TBS与各部位BMD均呈正相关;在青中年男性人群中,FT3水平不仅与总髋部BMD、腰椎BMD呈负相关,而且与腰椎TBS呈负相关,且较BMD更明显;在老年男性人群中,股骨颈BMD、总髋部BMD及TBS与年龄呈负相关,而与甲状腺功能无相关性。结论:TBS和各部位BMD有良好的相关性;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青中年男性人群中,正常上限的FT3可能导致骨量下降和骨微结构破坏。而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老年男性人群中,较之于甲状腺功能,年龄对骨密度及骨微结构的不利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