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与同期住院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性肝硬化辅助检查示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ALT)、血尿酸(uA)等升高明显,肝大、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发生比例较肝炎后肝硬化高,与肝炎后肝硬化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GGT升高显著。提示GGT是反映酒精性肝硬化的特征性指标。酒精性肝硬化预后比肝炎后肝硬化好,但晚期二者预后差别不大。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改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临床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的酒精性肝硬化(AC)与肝炎后肝硬化(HC)的临床特点并相比较,结果显示:职业分布AC以工人发病率最高占62.9%,明显高于其它职业,HC以工人和干部居多,与其它职业也有显著差异,年龄分布AC〉60岁组占33.9%,明显高于HC组(13.5%),HC〈40岁组占39.9%,明显高于AC组,AC的临床特点以肝功能损害占优势,而HC则以门脉高压的表现为主,本研究为临床防治发病率日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体征表现和并发症的差异进行分析,为二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25例)和慢性酒精性肝硬化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体征表现、辅助检查指标和常见并发症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具有不同的体征表现及并发症类型,肝硬化辅助检查指标各有差异,为两种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ALC)及肝炎后肝硬化(LC)的超声鉴别诊断。方法对86例ALC和122例LC的超声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2组超声影像学包括:肝脏形态、左肝厚径、右肝斜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等。结果 LC组超声特点,肝脏形态失常,体积缩小,肝被膜呈锯齿状,肝内不规则回声增高,表现为鱼鳞状或丝网样回声,出现频率高于ALC组(P〈0.01);ALC组超声特点,肝脏形态正常,肝脏体积增大,与LC组比较,其弥漫回声增强的出现频率高于LC组(P〈0.01)。结论超声对ALC及LC的鉴别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酒精性肝硬化以及肝炎后肝硬化经超声诊断结果的特异性.方法:对该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以及同一时期的5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两种类型肝硬化患者超声检查结果的特异性.结果:经超声诊断之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明显增大但是形态正常,其回声弥漫增强出现的几率显著高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0.05);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缩小且形态失常,表现出肝被膜锯齿状,并且肝脏内不规则回声增高几率、鳞片状高回声发生几率显著高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P<0.05);这两类患者在脾脏厚度以及门静脉内径上均无明显差异性.结论:腹部超声诊断可以有效地分辨出酒精性肝硬化以及肝炎后肝硬化,在临床鉴别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曹卫乐俞鹤松周俊沈建明 《现代实用医学》2016,(5):594-597
目的对比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预后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68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炎肝硬化597例,酒精性肝硬化172例,混合性肝硬化99例。比较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程、肝功能分级、死因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肝硬化患者中肝炎肝硬化患者比例最高,为68.78%;肝炎性肝硬化患者平均年龄要明显大于酒精性肝硬化和混合性肝硬化(均<0.05);3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比例均要显著高于女性(均<0.05);肝炎肝硬化与混合性肝硬化患者的脾大发生率要明显高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0.01);3组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为上消化道出血;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直接死因比例最高的为肝性脑病,混合性肝硬化直接死因比例最高的为原发性肝癌。结论不同病因肝硬化间临床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并发症与直接死因上,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的主要死因为肝性脑病,临床上应注重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同时加强对肠道感染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康医学》2015,(10)
目的:探讨分析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33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与同期35例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检查结果显示GGT、AST与ALT的比值高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出现右上腹痛、黄疸的比例高于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而肝炎后肝硬化组脾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酒精性肝硬化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概率更高,且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GGT含量显著升高是酒精性肝硬化的特征性指标,酒精性肝硬化预后略好于肝炎后肝硬化,但晚期二者预后的差别不大,早诊断、早治疗才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继发性纤溶情况。方法分别对30例健康体检人员、30例肝炎后肝硬化、3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检测。结果肝炎后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比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 D-二聚体作为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指标,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比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升高明显,所以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纤溶亢进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福县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48例肝炎肝硬化及48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2组超声特征与超声检测值.结果 肝炎肝硬化组不规则回声增粗、肝被膜锯齿状占比均高于酒精性肝硬化组,形态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超声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确诊的75例酒精性肝硬化(ALC组)和65例肝炎肝硬化患者(LC组)临床超声检查资料。比较两种类型肝硬化患者超声表现的差异。结果 LC组形态失常、不规则回声增高及肝被膜锯齿状发生率为44.6%、53.8%及44.6%,显著高于ALC组的0、22.7%及16.0%,有统计学差异(P〈0.05)。LC组弥漫回声增强发生率为47.7%,显著低于ALC组的81.3%,有统计学差异(P〈0.05);LC组门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稍高于AL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C组右肝斜径显著低于AL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形态失常、不规则回声增高及肝被膜锯齿状是酒精性肝硬化的超声表现。而肝炎肝硬化弥漫性回声增强发生率较高。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在门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方面无差异,而肝炎肝硬化具有较大的右肝斜径,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抗纤维化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6例以前列腺素E1200μg加入10%葡萄糖水500m l中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用复方丹参20m l加10%葡萄糖水300m l静滴,每日1次,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血清HA、P-Ⅲ-P、IV-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血清透明质酸(HA)P<0.01,血清胶原(IV-C)P<0.05)。结论前列腺素E1能明显降低及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硬化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酒精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0例酒精性肝硬化的住院患者,静脉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8g治疗4周,对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明显改善,ALT、AST、TBiL、DBiL、HA、PCⅢ、ⅣC等有明显的下降(P〈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酒精性肝硬化有一定保护作用,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改善肝脏的微循环,增加肝细胞的供血及供氧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127-130
目的 探究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实施超声诊断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92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对象,结合临床最终诊断结果将其分为酒精性肝硬化组(42例)和肝炎后肝硬化组(5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超声检查,对比超声检查效果及超声表现。结果 (1)经超声检查显示,酒精性肝硬化误诊4例、肝炎后肝硬化误诊2例,一致性检测显示Kappa值为0.856。(2)在诊断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方面,超声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分别为92.00%、95.24%、93.48%。(3)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脏形态异常、不规则回声增强、肝被膜锯齿状所占比显著低于肝炎后肝硬化,但弥漫性回声增强所占比较肝炎后肝硬化更高(P0.05);而两组腹水所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4)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脾脏厚度较肝炎后肝硬化更小,但肝右叶肋下斜径、肝左叶厚径较肝炎后肝硬化更大(P0.05),而两组门静脉内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实施超声诊断具有较好的效果,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酒精性肝硬化2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livercirrhosis,ALC)的发病趋势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的237例A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LC占肝硬化(LC)发病总数的百分比从1994年的10.8%上升至2003年的24%;男女之比为2352;ALC237例患者中腹胀174例(73.8%),乏力、食欲不振143例(60.3%),黄疸59例(24.9%),上消化道出血91例(38.4%),双下肢浮肿86例(36.2%),肝性脑病37例(15.6%),肝癌19例(8%),合并感染36例(15.2%),糖尿病24例(10.1%);肝掌87例(36.7%),蜘蛛痣85例(35.9%),腹水128例(54%),肝大60例(25.3%);肝脏酶学AST/ALT≥2的97例(40.9)%;死亡31例(13%),其中,上消化道出血占74%,肝性脑病占70.9%。结论ALC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占绝大多数,肝脏肿大占一定比例,1/2ALC病例合并胃黏膜糜烂或溃疡,肝脏酶学以AST和GGT升高为主,AST/ALT≥2为诊断ALC的重要参考指标,ALC主要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肝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症支持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59例.两组均给予止血、利尿、抗感染等对症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以及乙肝病毒DNA阴转率等.结果:连续治疗3个月后,联合治疗组丙氨酸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明显低于对症支持治疗组水平,血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高于对症支持治疗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HBV-DNA转阴率和HbeAg/HBeAb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症支持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ⅣV型胶原(Ⅳ-C)及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症支持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和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症支持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可以进一步提高对症支持治疗对血清细胞因子的降低水平,抑制肝内炎症反应,提高乙型肝炎病毒DNA转阴,改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延缓肝硬化的发展,综合效果优于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106-108
目的探讨超声对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旨在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住院和门诊诊断的肝硬化患者68例,其中酒精性肝硬化(ALC)30例,肝炎肝硬化(LC)38例,采用ALOKAα10超声记录左叶厚径、右叶肋下斜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的数值,并观察形态、回声、体积等。结果酒精性肝硬化为小结节性肝硬化,超声表现肝脏体积较大,形态基本正常,86.7%回声呈弥漫性增强。肝炎肝硬化超声表现为粗大不规则的结节,肝脏形态表现异常,50.0%形态不规则,55.3%为不规则回声增强,主要显示为鳞片状、苔藓状或网格状样高回声,50.0%肝被膜为锯齿状。ALC与LC均存在门静脉高压表现,但在腹水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LC与LC的肝脏右叶肋下斜径、左叶厚径方面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ALC与LC在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超声对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酒精性和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微量元素变化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32例酒精性肝硬化(ALC)患者和32例乙肝肝硬化(HLC)患者的血微量元素及γ-GT及AST/ALT水平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LC患者血铜含量、γ-GT及AST/ALT高于HLC,血锌低于H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铜、锌、γ-GT及AST/ALT在两种肝硬化患者病因中鉴别出酒精性肝硬化的AUC均大于0.5,有诊断意义,其中铜的AUC最大,高于传统的诊断指标γ-GT和AST/ALT,但锌的诊断意义不如γ-GT和AST/ALT。结论血铜、血锌水平在酒精性硬化和乙肝肝硬化患者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 AC)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epatitis B cirrhosis, HBC)及酒精合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AC+HBC)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首次诊断的35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2例,女64例,年龄(56.33±10.89)岁。按病因分为AC组81例,HBC组220例,AC+HBC组55例。分析比较三组肝硬化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C组患者腹胀、肝掌、蜘蛛痣、黄疸、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均高于HBC组,而右上腹痛的发生率低于HBC组(P<0.05)。AC+HBC组患者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均低于AC组(P<0.05)。AC+HBC组患者蜘蛛痣、黄疸的发生率均高于HBC组(P<0.05)。AC组和AC+HBC组患者的天冬氨酸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及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转移酶(AST/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