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钩突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最优的内镜鼻窦手术方式。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单纯型慢性鼻窦炎患者98例,其中54例行保留钩突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44例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将行保留钩突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将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划分为对照组。术后对两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对比。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钩突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疗效好、安全性高;能保护鼻腔结构,使手术更加顺应鼻腔鼻窦的气流特征及鼻腔鼻窦气体交换方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在同等条件下更适宜于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15例,采用高分辨率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应用功能性鼻内镜微创手术进行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治疗,清除病灶,改善鼻窦通气引流功能。[结果]15例患者手术后均治愈。[结论]通过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避免抗真菌药对肝肾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修正性鼻内镜鼻窦手术(RESS)与初次鼻内镜鼻宴手术(PESS)后的主客观疗效,了解既往鼻窦手术史是否会影响RESS的术后疗效,RESS是否能取得与PESS术同样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腔鼻赛结局测试20条(SNOT-20)、医学结局研究简表36项健康训查(SF-36)、慢性鼻-鼻窦炎(CRS)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昆明)以及LundandKennedy内镜评分系统对45例RESS患者和59例初次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进行主客观疗效评价,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朵两组患并VAS评分、SNOT-20评分和SF-36评分术后均得到湿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手术有效率、手术前后生活质齄评分和改善情况以及LundandKennedy内镜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确掌握遁应证及允分合理的嗣手术期综合治疗处理前提下,结合熟练正确的手术操作可消除既往鼻部手术史对RESS疗效的不良影响,RESS能够取得上亍PESS相似的主客观疗效。  相似文献   

4.
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以鼻内镜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化  王宗保 《安徽医学》2009,30(10):1233-1234
目的评价以鼻内镜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临床回顾性分析,30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采用了以鼻内镜手术为主,辅以术前、术后常规抗生素和(或)激素的应用以及鼻窦镜随访换药等综合治疗,随访时间6-24个月。结果25例一期愈合。4例二期愈合,1例术后复发而再次手术。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有效手段,术前术后抗生素和(或)激素等药物的应用是必要保证,术后随访换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临床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鼻窦炎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所有患者均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和治疗前相比,患者手术后VAS评分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治疗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并发鼻息肉、长期使用鼻减充血剂、有鼻窦手术治疗史、手术治疗后坚持实施综合治疗。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强化患者术后管理及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鼻内镜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4年,治愈77例,好转20例,复发5例.结论鼻腔解剖异常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主要致病因素.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手段,术后复发与手术的彻底性、术后鼻腔鼻窦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鼻窦楚的临床特征及鼻内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6年2月经治的32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资料和鼻内镜手术的随访结果。结果32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平均年龄42.6岁。32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术后无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6~30个月,2例复发。结论头痛和涕中带血是真菌性鼻。鼻窦炎常见的临床症状。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创伤小,复发率低,是治疗该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吴素娟  沈志豪 《医学综述》2014,(24):4482-4484
真菌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喉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依据病理特征和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临床上以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最为常见,其主要治疗方法为鼻内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鼻内镜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疗效好,手术时间短,创伤较小,在临床上具有推广意义。为了推广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鼻内镜治疗,该文结合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就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鼻内镜治疗的手术方法、疗效及常见并发症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给予观察组患者鼻内镜手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根治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红权 《吉林医学》2013,(33):6987-698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24例,均行鼻内镜手术,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3例真菌球性鼻窦炎无复发;8例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和13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各1例复发,复发率为8.3%,并再行鼻内镜手术均治愈。结论: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确有疗效,术中有效切除病灶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治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全部施行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4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满意,无复发。结论①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发病、转归与鼻道窦口复合体(OMC)解剖结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而充分解除OMC病变,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是本病治疗的原则和关键;②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好,复发率低,是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9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天其  田蓉  刘鹤 《四川医学》2010,31(8):1083-1084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原因及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炎96例,分析其临床表现、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 96例患者经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显示,鼻腔均有不同程度解剖异常和病变特征,术后病理学检查均发现真菌丝,随访6个月-2年,治愈85例(88.54%),显效9例(9.38%),无效2例(2.08%)。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与鼻腔解剖异常及病变有关系,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方法,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黄俊昌  龙建兰 《四川医学》2010,31(10):1506-1507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在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真菌球),均获治愈,治愈率达到100%,术后无并发症,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对于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是适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患者89例。其中42例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7例行常规鼻腔、鼻窦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术后随访1年出现并发症或复发的情况,并分析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6.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患者术后1年随访发现,对照组患者出现复发或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运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发现工作环境、合并症及术后综合治疗是影响鼻内镜手术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要显著好于常规鼻腔、鼻窦手术,且术后复发率低及并发症少,可操作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霉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原因。方法:通过随访120例霉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患者,寻找影响疗效的原因。结果:经过6~36个月随访,治愈97例,占80.83%;复发23例,占19.17%。影响疗效的常见因素有窦口开放过小、有伴发病、未定期冲洗及病理性质4个方面,尤以窦口开放过小和未定期冲洗影响最大。结论:影响霉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原因很多,特别应高度重视患者术中上颌窦窦口扩大开放及术后鼻内镜定期随访冲洗,重视对伴发病的积极处理,重视术后病理检查的结果,尤其对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患者,术后处理应更积极一些。对变应性鼻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更应进行长期随访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与鼻内镜下双径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及特点。方法3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12例行鼻内镜下双径路手术(加行唇龈切口)。结果42例患者全部治愈,无明显并发症,3、6个月复查均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双径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与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相比,疗效相同,不增加并发症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7.
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清勇  阮庆平  汤如霞 《吉林医学》2010,(35):6443-6444
目的:评价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对36例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以鼻内窥镜手术为主的治疗,辅以术后常规鼻窦镜随访换药,随访时间6~12个月。结果:36例均Ⅰ期获得治愈。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手段,术后随访换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原因、鼻内镜手术疗效及术后复发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4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后术腔上皮化良好,无并发症发生,全部治愈.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手术中彻底清除窦腔内病变组织,改善鼻腔及窦口引流,手术后定期复查,鼻内镜手术后窦腔碘伏术腔灌注可防止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额窦病变手术径路选择,并分析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30侧)额窦病变,包括额窦炎、额窦囊肿、脓囊肿、骨瘤等,其中17例采用鼻内镜手术,11例采用鼻内镜联合鼻外双径路。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症状改善或消失,没有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无法完全处理或内镜不能安全达到的额窦后壁或额窦病变部位于超过瞳孔中央假想垂直线外侧的可采取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术前充分阅读 CT,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术中仔细辨认解剖结构,精确定位,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前的综合治疗及术后的定期复查、清理术腔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肖小兰 《当代医学》2014,(29):70-71
目的探究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选择邵东县人民医院自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1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对其实施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治愈患者71例(61.2%),好转患者37例(31.9%),无效患者8例(6.9%),总有效率93.1%(108/116)。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鼻腔黏连,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黏连31例,筛窦腔黏连封闭19例,中鼻甲与鼻中隔黏连7例,下鼻甲与鼻中隔黏连5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3.4%(62/116)。结论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且术后正确处理鼻中隔及中下鼻甲,同时定期随访可有效增加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