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8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阿托伐他汀.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TC、TG、LDL、ET-1和NO均有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心血管事件比较,治疗组的梗死后心绞痛、再发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AMI能明显减轻炎症反应,具有调脂作用,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和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2011年12月本院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分成两组各24例,实验组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顿服,术后给予40mg,连服1月,qd,之后长期服用20mg,qd;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mg,qd,po,长期服用。在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半年对患者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和随访,观察血脂变化。结果术后3d,实验组CK、CK-MB、LD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术后1月、术后3月及半年实验组TC、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治疗,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心肌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对降低血脂,避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强化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术后(P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6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TC及LDL-C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共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4例,对照组共发生7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PCI术后的AMI患者采用早期强化治疗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杨波  李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3):288-288,29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对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40rag晚1次,45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伐他汀20mg晚1次,44例),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C反应蛋白及12周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死亡,再次非死亡性心肌梗死)和再住院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1个月的死亡率(6.8%,16%,P〈0.05),12周的死亡和再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复合发生率(11.4%,25%,P〈0.05),心绞痛发生率(13.6%,27.2%,P〈0.05),再住院率(15.9%,29.5%,P〈0.05)均显著降低,无心肌病和严重肝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他汀早期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能减少12周的死亡率和减少缺血相关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用药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7.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晓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35-35,3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07年1月~2009年10月住院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即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ET-1和NO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与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治疗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尤其对照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可以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镇平县中医院收治的80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脂、hs-CRP水平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hs-CRP水平及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TC、hs-CRP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可有效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改善心功能,但瑞舒伐他汀对TC、hs-CRP因子水平的改善情况较阿托伐他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内皮舒张功能(FM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在治疗6个月后随访,比较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LDL-C、hs-CRP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但瑞舒伐他汀调节患者血脂水平,改善炎症反应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国产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由于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心血管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是严重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虽然溶栓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明显降低其病死率,但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仍是改善预后的重点。1994年公布的4S研究奠定了他汀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地位,此后各种他汀类药物层出不穷。近几年应用于临床的阿托伐他汀更显著减少AMI患者的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再住院率。但与国外试验相比,国产他汀药物用量偏小,本文探讨大剂量国产阿托伐他汀治疗AMI,强化降脂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陈楚纯 《海南医学》2014,25(6):810-81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h、72h、1周及1个月血脂、血清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N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h开始两组Ala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P〈0.05),治疗后72h研究组LDL-C水平较治疗前阴显降低(P〈0.05),治疗72h、1周、1个月研究组血清APN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研究组LDL-C、T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内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其作用可能与阿托伐他汀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90例AMI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烟酸缓释片;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猝死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以及脂蛋白a(Lpa)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8.9%)、房颤(6.7%)、心力衰竭(15.6%)、心肌梗死复发(4.4%)以及猝死率(2.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6.7%、28.9%、33.0%、17.7%、8.9%)(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TC(3.42±0.85)mmol/L、LDL-C(1.72±0.53)mmol/L、TG(1.40±0.27)mmol/L、Lpa(146.0±72.6)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87±1.21)mmol/L、(3.64±0.96)mmol/L、(3.68±0.95)mmol/L、(288.5±92.1)mg/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AMI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美施康定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AMI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美施康定1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心率血压乘积(HR×BP)、心绞痛发作次数有极显著差异(P<0.01),ST段回落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呕吐、便秘、幻觉,严重不良反应为呼吸抑制.结论美施康定治疗AMI具有镇痛完全、减少梗死后心绞痛的发作、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等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4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分为院内死亡组(29例)及存活组(408例),对比临床资料,分析年龄、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入院时心率、及非心脏合并症等情况,并分析29例院内死亡病例的死亡直接原因。结果死亡组年龄〉70岁,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在〉Ⅱ级,入院时心率〉100次/分,前壁心肌梗死,新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70岁(P=0.0104,OR=4.68,95%CI1.286~15.792)、入院时心功能Killip〉Ⅱ级(P=0.0072,OR=6.93,95%CI1.647~19.314)、前壁心肌梗死(P=0.0247,OR=3.81,95%CI 1.165~11.389)、新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P=0.0169,OR=5.26,95%CI1.401~16.129)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29例死亡病例中,心源性休克导致死亡的病例是16例(55%),心脏破裂导致死亡的病例是11例(38%)。结论年龄〉70岁、入院时心功能Killip〉Ⅱ级、前壁心肌梗死、新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急诊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26例AMI患者行急诊冠脉内支架术,术后临床随访3~18个月。结果 126例患者中,手术成功122例(成功率为96.8%)。126例127支梗死相关动脉置入141枚支架,其中左主干2例、前降支62例、左回旋支23例、右冠状动脉39例。术中死亡1例,另1例术后一周死于泵衰竭。随访期间22例(17.4%)再发心绞痛或经造影证实为再狭窄,2例(1.6%)发生AMI。随访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9%(24/126)。结论 急诊冠脉支架术治疗AMI成功率高,并发症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杨军 《当代医学》2022,28(7):4-6
目的 观察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嚼服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嚼服阿司匹林治疗)和研究组(嚼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治疗),各5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左室射血分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不典型心电图的特征,以减少漏诊、误诊率,提高对AMI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AMI患者早期不典型心电图资料.结果 8例不典型心电图均见于AMI早期,3例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2例出现右胸导联V1~V3呈前间壁心肌梗死QRS波形;2例出现Qv3~Qv6未达到病理性Q波标准,但Q波的深度和宽度〉下一导联的Q波,即Qv3〉Qv4、Qv5〉Qv6;1例在V4~V6导联的R波起始部有顿挫或切迹〉0.5 mm的负向波.结论 对疑似AMI心电图不典型的患者,必须进行连续心电图动态观察,并进行前后对比,如果有必要再选择合适的附加导联描记,以提高AMI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心电监护、调整血容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3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并统计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LVEF 明显高于对照组, EDVI及ESVI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功能,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陈灵芝  周乐  季晓君 《浙江医学》2016,38(11):862-864,86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与心肌再灌注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205例AMI患者PCI术后血清T3水平,根据T3水平将患者分为A、B、C、D4组,记录并比较4组患者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心肌呈色分级(MBG)。结果A组(重度低T3组)TIMI3级比例低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BG3级比例低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患者T3水平(1.00±0.05)nmol/L、TIMI3级比例(32/46,69.6%)、MBG3级比例(24/46,52.2%)均低于男性患者,后者分别为(1.19±0.02)nmol/L、(143/159,89.9%)、(110/159,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女性AMI患者心肌再灌注水平较男性患者低。AMI患者T3水平与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灌注相关,监测T3可以间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心肌再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264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FDP组(135例)与对照组(129例),FDP组于再灌注治疗前给予FDP 10g(100ml)静脉滴注,观察再灌注后早期ST段恢复幅度、T波倒置情况及住院期间重要心脏事件.结果FDP组较对照组术后1h ST段恢复幅度大(P<0.05),T波倒置更早(P<0.05);FDP组住院期间主要非致死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T段恢复幅度与T波倒置时间与住院期间非致死性心脏事件及死亡率密切相关.结论FDP应用于STEMI再灌注治疗早期,有助于抬高ST段的恢复及T波早期倒置,改善近期临床.FDP可能是通过再灌注治疗期的能量调节减轻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