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对人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SGC-7901作用的影响。方法异戊烯焦磷酸法体外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不同浓度的环磷酰胺诱导γδT细胞24 h,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环磷酰胺对γδT细胞增殖率的影响,LDH法检测γδT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后的γδT细胞的凋亡率及NKG2D受体表达水平。结果γδT细胞培养10天时从扩增前4.21%增加到70.35%,当环磷酰胺浓度在0.05~2.0 ng/L时能够促进人γδT细胞的生长,增殖率随着该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高,浓度大于2.0 ng/L时抑制γδT细胞的生长,γδT细胞杀伤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且γδT细胞表面NKG2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环磷酰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促进γδT细胞的增殖,提高γδT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抑制γδT细胞的凋亡,增强γδT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水平,为环磷酰胺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对人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SGC-7901作用的影响。方法异戊烯焦磷酸法体外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不同浓度的环磷酰胺诱导γδT细胞24 h,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环磷酰胺对γδT细胞增殖率的影响,LDH法检测γδT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后的γδT细胞的凋亡率及NKG2D受体表达水平。结果γδT细胞培养10天时从扩增前4.21%增加到70.35%,当环磷酰胺浓度在0.05~2.0 ng/L时能够促进人γδT细胞的生长,增殖率随着该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高,浓度大于2.0 ng/L时抑制γδT细胞的生长,γδT细胞杀伤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且γδT细胞表面NKG2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环磷酰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促进γδT细胞的增殖,提高γδT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抑制γδT细胞的凋亡,增强γδT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水平,为环磷酰胺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人γδT细胞功能影响,评估自身γδT细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按常规方法培养γδT细胞,收集培养第9天的γδT细胞用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诱导24h后收集上清液用于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2检测,沉淀细胞用于穿孔素、粒酶B和NKG2D流式细胞测定。17例晚期胃癌患者人院后接受阿司匹林0.1-0.3克/日,口服,3次/日,每4周为1周期,同时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6-13天培养后分6次输注给患者,回输细胞总数为(2.1-6)×10^10个。17例患者中接受1个疗程治疗2例,2个疗程治疗6例,3个疗程治疗6例,4个疗程治疗以上有3例。结果经阿司匹林诱导后γδT细胞穿孔素、粒酶B、NKG2D受体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在阿司匹林浓度为0.8mmoL/L时最显著。经0.4-0.8mmol/L阿司匹林诱导的γδT细胞分泌IFN-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泌的TNF-α和IL-12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当阿司匹林浓度高至3.2mmol/L时,可以显著抑制TNF-α的分泌。17例患者用γδT细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全组病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CR2例,PR6例,Nc8例,PD1例;近期客观有效率47.1%(8/17),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其中有2例患者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细胞免疫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食欲增加、疼痛减轻、睡眠改善、体重增加。经γδT细胞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后患者CEA有10例减低,3例增加。结论经阿司匹林诱导后γδT细胞的穿孔素、粒酶B、NKG2D受体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培养上清液中IFN-γ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晚期胃癌经γδT细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能提高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临床体征,且无毒性不良反应,对晚期胃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受体NKG2D表达的变化,并分析其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20例原发性肝癌、23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0例慢性乙型肝炎及20名健康者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及其NKG2D的表达情况,并用酶标仪检测各组样本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NK细胞杀伤率、NK细胞NKG2D的表达率(中位数)、NKG2D+NK细胞数(中位数)、NK细胞中NKG2D的表达水平(中位数)及NK细胞数[(25±7)%、6%、0.7×107/L、15、(1.1±0.6)×108/L]均明显低于正常组[(63±7)%、36%、8.3×107/L、116、(27±1.1)×108/L]和乙肝组[(41±8)%、16%、2.8×107/L,49、(1.9±1.1)×108/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肝硬化组[(29±10)%、7%、0.6×107/L、29、(1.5±1.2)×108/L]比较也略低,但只有NK细胞NKG2D的表达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K细胞的活性与NK细胞数、NK细胞NKG2D的表达率、NKG2D+NK细胞数、NK细胞NKG2D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657、0.770、0.927、0.734,均P<0.01).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及其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明显降低,NKG2D的表达与NK细胞的活性密切相关,提高NK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水平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过继免疫治疗开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吡罗昔康提高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作用的机制。方法按常规方法培养γδT细胞;在培养第9天的γδT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吡罗昔康(分别为0.01、0.02、0.04、0.08、0.16 mmol/L)诱导,24 h后收集培养上清液用于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2(IL-12)检测,沉淀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穿孔素、粒酶B和NKG2D及用LDH法检测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活性。结果吡罗昔康浓度为0.04 mmol/L时诱导的γδT细胞穿孔素和粒酶B分别为78.7%和71.8%,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4%和60.9%)。吡罗昔康能显著抑制γδT细胞NKG2D的表达,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作用越明显。γδT细胞经吡罗昔康诱导24 h后,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12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变化;但能抑制TNF-α的分泌,并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BCG-823的活性在0.04 mmol/L时最高(75%),明显高于对照组(58%)。结论经吡罗昔康诱导后γδT细胞杀伤BCG-823活性明显增高的机制可能与γδT细胞表达较高浓度的穿孔素和粒酶B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及其A受体拮抗剂印防己毒素(picrotoxin,PTX)对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增殖、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杀伤活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GABA和PTX与人γδT细胞作用后,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FCM)以及乳酸脱氢酶(LDH)法分别检测人γδT细胞的增殖能力、T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和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 GABA能显著地抑制γδT细胞的生长(P<0.01),并具有浓度依赖性,PTX对GABA的抑制细胞增殖有拮抗作用;GABA显著降低γδT细胞表面受体NKG2D的表达,增加γδ-TCR的表达,PTX有轻微的协同作用;GABA抑制了γδT细胞对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的杀伤活性,PTX能够拮抗GABA的此项作用。结论这些结果提示GABA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对γδT细胞发挥作用,其杀伤活性主要由其表面受体NKG2D介导的,并且需要γδT细胞同时表达γδ-TCR和NKG2D两种受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暴发性肝炎初期疾病急速恶化的机制,探讨在3型鼠肝炎病毒(MHV-3)诱导的小鼠爆发性肝炎模型中,小鼠感染病毒前后γδT细胞其活化受体NKG2D表达情况。方法建立MHV-3诱导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在不同感染时间点0、24、48h时对小鼠肝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并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标记γδT细胞,并标记其NKG2D的表达。结果MHV-3诱导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中,γδT表面所表达活化性受体NKG2D表达增高。结论小鼠暴发性肝炎初期,肝脏重要的天然免疫效应细胞γδT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白桦酯酸作用前后对人γδT细胞增殖及对胰腺癌SW-1990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发生的机制。方法:分离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为γδT细胞,收集培养第7天的γδT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白桦酯酸诱导48h,CCK8法检测白桦酯酸对γδT细胞增殖的影响,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胰腺癌SW-1990细胞增殖率;γδ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白桦酯酸作用前后γδT细胞穿孔素(PFP)、颗粒酶B(GrB)、NKG2D、CD107a的表达变化;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白桦酯酸对γδT细胞杀伤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的活性影响。结果:白桦酯酸浓度在0.013~1.6μg/mL时能促进γδT细胞生长;经白桦酯酸诱导后的γδT细胞PFP、GrB、CD107a、NKG2DIFN-γ和TNF-а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胰腺癌SW-1990细胞的杀伤活性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桦酯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够促进γδT细胞增殖,并增强其对胰腺癌SW-1990细胞的杀伤活性,其机制可能与上调γδT细胞表面PFP、GrB、CD107a、NKG2D的表达和增加γδT细胞IFN-γ和TNF-а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9.
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CAH)40例,疗程结束时,治疗组HBeAg和HBVDNA转阴率分别为22.5%和4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均<0.001)。疗程结束12个月复查HBeAg、HBV DNA转阴率分别达到40%和68.57%。LAK治疗后患者IL—2水平及IL—2R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1)。尤以HBeAg转阴者,IL—2升高更显著(P<0.005)。作者据此对治疗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胰岛移植模型,观察移植后小鼠血糖及存活时间,从而探讨肠上皮γδT细胞在胰岛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胰岛移植模型,分为野生型小鼠组、γδ敲基因小鼠组和γδ敲基因回输γδT细胞小鼠组,移植后分别于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 d测量空腹血糖,并于术后两周取移植物观察病理情况.结果 术后野生型小鼠组和γδ敲基因回输γδT细胞小鼠组移植后血糖升高明显慢于γδ敲基因小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γδ敲基因回输γδT细胞小鼠组与野生型小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野生型小鼠组存活时间(27±2)d及γδ敲基因再回输组小鼠组存活时间(24±1)d均明显长于γδ敲基因小鼠组的(17±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上皮γδT细胞作为一种特殊的T细胞在胰岛移植排斥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蒿素是否能抑制CD133+肝癌细胞HepG2对γδT细胞的耐受性及研究其机制。方法 LDH释放实验检测γδT细胞及青蒿素共培养对CD133+及CD133-HepG2的杀伤活性;Western blot实验检测γδT细胞及青蒿素共培养对CD133+HepG2细胞MCL-1表达水平、Caspase-9、Caspase-3活化水平和细胞色素C释放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γδT细胞及青蒿素共培养对CD133+HepG2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 LDH释放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数量γδT细胞处理下,CD133+HepG2细胞LDH释放率显著低于CD133-HepG2细胞,表明CD133+HepG2细胞对γδT细胞治疗存在耐受性;同时,γδT细胞+青蒿素组CD133+HepG2的LDH释放率显著高于γδT细胞组和青蒿素+γδT细胞+MCL-1质粒组[(55.3±6.1)%比(18.7±2.6)%、(24.2±2.8)%,P0.05]。流式细胞实验结果显示,γδT细胞+青蒿素组CD133+HepG2的凋亡率显著高于γδT细胞组和青蒿素+γδT细胞+MCL-1质粒组[(38.2±3.5)%比(10.5±1.1)%、(14.3±1.2)%,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青蒿素处理能显著抑制CD133+HepG2细胞MCL-1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实验结果显示,γδT细胞+青蒿素组CD133+HepG2相对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高于γδT细胞组和青蒿素+γδT细胞+MCL-1质粒组[(0.21±0.02)比(0.78±0.05)、(0.71±0.05),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则显示,γδT细胞+青蒿素组CD133+HepG2的活化Caspase-9、Caspase-3及细胞色素C的释放均显著高于γδT细胞组和青蒿素+γδT细胞+MCL-1质粒组。结论青蒿素可能通过抑制CD133+肝癌细胞MCL-1表达水平抑制其对γδT细胞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自身CD3AK细胞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与CD3AK细胞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 7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5 8例患者接受CD3AK细胞治疗 (1疗程回输细胞总数为 1.1- 8× 10 10 )和每天服用拉米夫定 10 0mg ,15例每天单纯服用拉米夫定 10 0mg。结果 :73例患者经 12个月治疗后 ,拉米夫定和CD3AK细胞联合治疗组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 86 .2 %和 80 .0 % ,无显著差异。但联合治疗组HBeAg阴转率、eAb转换率、ALT复常率显著高于单拉米夫定治疗组 (分别为 5 2 .6 %vs 14 .3% ,2 0 .7%vs7.1%和 97.2 %vs 84 .6 % )。联合治疗组CD3和CDST淋巴细胞绝对值在CD3AK细胞治疗后均增加在 85 %以上。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自身CD3A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乙型肝炎可有效提高患者HBeAg阴转率和ALT的复常率 ;能明显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缩短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3.
MtbAg体外激活扩增的人γδT细胞表面L-选择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结核杆菌抗原(MtbAg)激活扩增的人外周血γδT细胞表面L-选择素(CD62L)的表达。方法: 用MtbAg和rIL-2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促使γδT细胞增殖,用CD3单克隆抗体(CD3mAb)和rIL-2刺激人PBMC促使αβT细胞增殖。取新鲜PBMC和刺激后培养3~21天的γδT细胞和αβT细胞,用多色荧光抗体标记,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γδT细胞表面CD62L的表达,并与αβT细胞作比较。结果: 新鲜未刺激PBMC中γδT细胞CD62L表达率为43.9%,明显低于αβT细胞的76.6%;用MtbAg或CD3Ab激活后培养第6天时CD62L在γδT细胞的表达(90.7%)和在αβT细胞表达(87.2%)均达到高峰;以后CD62L表达逐渐下降,15~21天γδT细胞CD62L的表达在低水平(16.2%~10.6%)维持,αβT细胞表面的CD62L表达(23.6%~17.5%)亦在低水平维持。结论: 新鲜PBMC中γδT细胞CD62L表达明显低于αβT细胞,但在激活后增殖过程中CD62L在γδT细胞的表达,与αβT细胞相似,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最后稳定在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NK细胞活化受体(NKG2D)及调节性T细胞(Treg cells)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40例食管癌患者及51例健康者外周血NKG2D表达率、及调节性T细胞占CD4+T百分比,分析研究各细胞表达与食管癌临床TNM分期及调节性T细胞与NKG2D相关性。结果食管癌外周血NKG2D表达小于健康者(P〈0.001);调节性T细胞表达大于健康者(P〈0.001)。NKG2D与调节性T细胞呈负相关性(r=-0.346,P〈0.001)。NKG2D表达总变异的12%与调节性T细胞有关(R2=0.120)。结论食管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NKG2D表达均与临床TNM分期有关。调节性T细胞抑制了NKG2D介导的NK细胞抗肿瘤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人外周血γδT细胞生长和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异戊烯焦磷酸法体外扩增人γδT细胞,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作用γδT细胞后,MTT法检测γδT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给药前后γδT细胞杀伤功能相关标志物颗粒酶B、穿孔素和CD107a的表达。结果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培养10 d后,γδT细胞比例从扩增前的3.12%增至80.46%;白藜芦醇浓度为0.2~12.5 μmol/L时能促进γδT细胞生长,其中以1.56 μmol/L作用最明显,使细胞增殖率高出对照组约15.90%;白藜芦醇1.56 μmol/L可上调γδT细胞杀伤功能相关标志物颗粒酶B、穿孔素、CD107a表达,随着给药浓度增高,γδT增殖及其颗粒酶B、穿孔素、CD107a表达逐渐降低。结论 白藜芦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促进γδT细胞增殖,且增强γδT细胞杀伤功能相关标志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自体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疗法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体外利用抗CD3单抗、IL-2、IFN-γ等细胞因子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扩增CIK细胞,培养11-14d后,分3个疗程回输患者体内,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回输前后患者T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变化。结果86例接受自体CIK细胞治疗患者中,PR+MR为72例,总缓解率为83.72%。治疗前、后肿瘤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CIK细胞经培养后细胞总数和CD3、CD56T效应细胞均获得大量增殖,自体回输免疫治疗后,CD3、CD4T细胞和NK细胞比例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PBMC中可高效扩增CIK细胞,自体回输能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雷公藤甲素对CIA大鼠γδT细胞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对II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大鼠外周血γδT细胞表达细胞因子TNF-α和IL-10的影响,探讨γδT细胞在CIA中的作用机制和雷公藤甲素对γδ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背部及尾根部多点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诱导CIA动物模型,大鼠经雷公藤甲素治疗后,取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通过直接荧光标记的抗TNF-α和抗IL-10抗体来检测单个细胞水平γδT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CIA模型大鼠外周血中γδT细胞与正常大鼠相比较,所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显著下降(6.96±0.74) %,γδT细胞胞内 TNF-α(2.22±0.36)%和IL-10(1.00±0.20)%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通过雷公藤甲素治疗后,γδT细胞的数量和TNF-α与IL-10的表达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雷公藤甲素可调节CIA大鼠外周血γδT细胞的数量和TNF-α及IL-10表达水平,而达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过继经母牛分枝杆菌雾化免疫后的γδT细胞对哮喘小鼠模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制备TCR-β-'小鼠分别经生理盐水和母牛分枝杆菌雾化后γδT细胞悬浮液;将32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A组、B组、C组、D组,A组为阴性对照组,B组为哮喘模型对照组,C组为过继经生理盐水雾化后的γδ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复方大黄对HBV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MTT法测定复方大黄在不同浓度下对HepG2.2.15细胞的细胞毒性,ELISA法检测复方大黄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颗粒的影响.结果 复方大黄对HepG2.2.15细胞4d和8d的半数毒性浓度(TD50)分别为1.73和1.06(P<0.05);对HBeAg4d和8d的治疗指数(TI)分别为2.84和5.30(P<0.01);对HBsAg4d和8 d的治疗指数分别为0.00和0.42(P>0.05).结论 复方大黄可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eAg,具有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选择适于过继免疫治疗用γδT细胞大量制备的培养基。方法采用不同培养基(RPMI-1640、AIM-V和OpTmizer,分别添加或者不添加自体血清)对γδT细胞进行培养,比较细胞存活率、纯度、扩增效率和生物学功能。结果仅未添加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扩增的细胞存活率随培养时间增加略有下降。不论添加血清与否,AIM-V和OpTmizer培养基扩增的细胞纯度都始终高于RPMI-1640。第2周时,未添加血清的OpTmizer培养基扩增的细胞纯度和扩增效率都显著高于RPMI-1640培养基和AIM-V培养基(P均<0.05)。不同培养基扩增细胞表达的CD107a和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RPMI-1640培养的细胞对Daudi细胞的杀伤效率显著低于OpT-mizer和AIM-V培养的细胞(P均<0.05)。结论 OpTmizer培养基因其低血清依赖性、高扩增效率和扩增细胞良好的生物学功能,更适用于临床过继免疫治疗用γδT细胞的大量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