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酶水平的改变。方法 在治疗前采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 4 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 6 0例和正常人群脑脊液标本 2 0例 ,用速率法测定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γ 谷氨酰基转移酶 (GGT)、碱性磷酸酶 (ALP)、乳酸脱氢酶(LDH)、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8种酶水平。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LDH、AST水平为 (1 80 .88± 1 1 2 .1 9)U/L、(4 2 .1 5± 0 .81 )U/L ,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 (P <0 .0 1 )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对脑脊液进行LDH、AST检测 ,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  相似文献   

2.
脑脊液 (CSF)脑样淋巴细胞 (Cerebriformlympho cyte ,CFL)可见于病毒性脑炎 (VE)及病毒性脑膜炎(VM) [1,2 ] ,但其临床意义并未明了。我们对临床确诊的VE、VM患者CSF中CFL的临床诊断意义进行了观察分析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3.
曹星华  孙丽等 《临床荟萃》2000,15(22):1041-1042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检查手段之一 ,具有简易、快捷的特点。急性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 ,早期可出现一过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以后主要以淋巴细胞为主 ,形成典型淋巴样细胞反应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淋巴细胞中又以激活型为主 ,可出现一些特殊形态学特征 ,如有丝分裂、双核细胞、Bussell小体及浆细胞中的桑椹体 ,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同时因应用玻片离心法收集脑脊液细胞 ,浓缩了脑脊液 ,对肿瘤细胞、抗酸杆菌及新型隐球菌等检出率大大提高 ,对于疾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现将 5 2例急性病毒性脑炎、脑膜炎…  相似文献   

4.
结核性脑膜脑炎与病毒性脑膜脑炎脑脊液细胞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脑炎脑脊液细胞学的变化特征.方法 检测26例结核性脑膜脑炎(实验组)和40例病毒性脑膜脑炎(对照组)脑脊液细胞学,分析结核性脑膜脑炎在不同病程阶段脑脊液的特点.结果 结核性脑膜脑炎脑脊液多呈混合细胞反应,未经治疗的晚期重症患者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预后不良.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可作为结核性脑膜脑炎与病毒性脑膜脑炎鉴别诊断指标之一,对结核性脑膜脑炎的早期诊断和评判预后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血和脑脊液淋巴细胞动态变化与结核性脑膜炎(TBM)预后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总结3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血淋巴细胞和脑脊液(CSF)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对比,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早期(急性期)血淋巴细胞偏低,脑脊液淋巴细胞轻度增生,病情危重。中期血和脑脊液淋巴细胞呈中度增生,病情趋稳。后期血和脑脊液淋巴细胞均呈明显增生,病情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周血和脑脊液淋巴细胞动态变化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估计预后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结核性脑膜炎不同时期脑脊液细胞学的特点观察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核性脑膜炎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由于该疾病临床表现的变异,往往难以确诊。据文献报导,脑脊液(CSF)抗酸染色镜检查到结核菌仅为15%~30%1。动用酶链聚合反应(PCR)2方法检测,虽检出率较高,但由于受该方法学条件限制,目前一般实验室还不能普遍应用。本文参照候氏微型沉淀室法对45例结脑患者CSF作细胞学检查,发现结脑在不同时期其白细胞出现率呈现一定的特征,可协助对结脑作出早期诊断,观察病情及判断预后,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和标本 为近三年来我院神经科就诊患者,计45例,经临床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检查结果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与结核性脑膜炎(TBM)的鉴别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CNM患者和184例TBM患者首次CSF检查的细胞学和生化结果。结果:TBM患者中CSF蛋白含量、有核细胞数、乳酸脱氢酶含量较CNM患者升高明显(P<0.01);TBM患者的CSF氯化物含量较CNM患者下降明显(P<0.01)。结论:颅内感染患者首次CSF检查对CNM和TBM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化脑)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病脑)的原因和防范对策。方法:对23例患者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小儿 化脑误诊为病脑的误诊率为13.22%,主要原因是早期脑脊液无改变和缺地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论:对可疑化脑者在用有效抗生素情况下,12h-24h后复查脑脊液,并常规行脑脊液涂片,培养和血C反应蛋白、白细胞凝集等检查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对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的鉴别价值。方法:对两组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显示淋巴比例大于单核和吞噬,而化脓性脑膜炎则显示单核和吞噬比例无相对固定关系。结论:脑脊液细胞学简便易行,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吴志强 《新医学》2002,33(11):689-689
患者,男,38岁。因发热、头痛1个月于1999年10月5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在38℃~39℃,头痛呈全头胀痛,无恶心、呕吐。在当地卫生所按感冒治疗,使用青霉素、氧氟沙星静脉滴注后无明显缓解,且逐渐加剧而转来我院治疗。体格检查:体温38℃,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8kPa。呈慢性消瘦面容,自动体位,神志清晰。皮肤、黏膜无黄染或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颈抵抗。心、肺、腹部检查正常。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阴性。生理…  相似文献   

12.
40例病毒性脑膜脑炎脑脊液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脑脊液细胞学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40例住院的病毒性脑膜脑炎病人的临床症状、脑脊液细胞学进行分析。标本经自然沉淀法或玻片离心法制片,常规采用迈格姬染色。必要时行CSF细胞学动态观察。结果:脑脊液细胞学分析异常者为98%,主要表现为:①早期:CSF细胞学可见一过性中性粒细胞升高。②急性期;CSF细胞学特征是大量的淋巴细胞伴以少量单核细胞及单核样细胞,可见转化型淋巴细胞、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均为免疫活性细胞。③亚急性期:仍可见多量的小淋巴细胞,转化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与激活型单核细胞比例增高,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偶见嗜碱性粒细胞。④恢复期:以圆细胞为主的棍合细胞反应。此期仍可见白细胞吞噬细胞,但中性粒细胞少见。⑤慢性期:激活的单核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增多为主,可见少量的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少量的嗜碱性粒细胞。结论:①脑脊液细胞学对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②可以间接反映病人的免疫功能并可以估计预后,临床观察脑脊液中免疫活性细胞出现早,比例高的病人恢复较快、预后较好。③本组2例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脑脊液细胞学中均出现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出现提示可能与病情转入慢性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ADA)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以及不同时期的脑脊液ADA改变。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收治的疑似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24例,按照诊断结果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结核性脑膜炎组(n=92)和非结核性脑膜炎组(n=32)。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脑脊液检测指标、脑脊液ADA诊断有效性以及不同时期的脑脊液ADA水平。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的脑脊液蛋白含量(1. 13±0. 62 g/L vs. 0. 60±0. 24 g/L)、细胞计数[(87. 9±14. 25)×10~9/L vs.(12. 43±5. 84)×10~9/L]、ADA水平(5. 58±1. 29 U/L vs. 2. 24±0. 34 U/L)与非结核性脑膜炎组相比明显升高,糖(2. 23±0. 64mmol/L vs. 3. 04±0. 58 mmol/L)以及氯化物(115. 8±6. 9 mmol/L vs. 121. 4±3. 17 mmol/L)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脑脊液中ADA水平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97. 65%,特异度为76. 92%,阳性率为90. 22%,诊断符合率为91. 13%。结核性脑膜炎在治疗4、8周以及6个月后的脑脊液ADA水平与蛋白水平均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 0. 05)。治疗6个月后的脑脊液ADA水平与蛋白水平相比治疗4、8周后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ADA水平明显较高,检测脑脊液中ADA水平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病毒性脑炎(VE)与脱髓鞘性脑炎(DME)患脑脊液IgG含量的变化。方法 对病毒性脑炎28例,脱髓鞘性脑炎15例及成年健康人20例进行脑脊液IgG含量的测定。结果 DME组脑脊液中IgG水平明显高于VE组,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 测定脑脊液IgG含量可作为鉴别DME和VE的较好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15.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秀丽  何俊瑛  金便芬  巩忠  孟兆华 《临床荟萃》2004,19(21):1229-1231
目的 动态观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的变化 ,以期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比色法动态检测 4 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活力的变化 ,并以 2 2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4 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 2周内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腺苷脱氨酶活力较其他时间明显增高 ,此后腺苷脱氨酶活力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呈进行性下降趋势。另外 8例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呈现持续高水平。结论 检测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是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一个简单而可靠的方法 ;动态观察腺苷脱氨酶还能对疾病的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结核性脑膜炎(结脑)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发病率比较高,由于结核免疫的普及、结核菌的耐药性等因素,使得结脑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居多,误诊率增加.我们对近几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50例结脑病人的诊断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脑脊液的常规检查对诊断结脑仍然是非常重要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5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胜勇 《临床荟萃》2001,16(18):F002-F002
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是临床上常见颅内感染疾病 ,在发病过程中 ,若疾病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疗或病情延展 ,炎症扩散造成蛛网膜粘连及脊髓神经根病变 ,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脑水肿、肢体瘫痪、脑神经麻痹、癫痫发作等。传统治疗方法治愈率不高 ,且易发生并发症 ,我院近年来对收治的结脑患者采用脑脊液置换术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采用《实用神经病学》关于结脑的诊断标准[1] ,全部病例均符合标准。1.2 一般资料 本文 10 2例结脑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治疗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 5 7例 )和对照组 ( 4 5例 ) ,且两…  相似文献   

18.
结核性脑膜炎引起昏迷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但是结核性脑膜炎发病急、病情重,这可能与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急剧下降有关。有文献报道脑脊液C-反应蛋白(CRP)与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CRP的检测有利于病情的预后和疗效判定。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脑炎脑脊液β2—微球蛋白与脑电图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宇德  纪维华 《临床荟萃》1996,11(6):286-286
脑脊液β_(2~-)微球蛋白(CSF β_2-M)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意义已见报道,但β_2-M与脑电图(EEG)的相关性尚少见报道。笔者于1992年2月~1994年12月对63例病毒性脑炎(病脑)进行了CSF β_2-M测定与动态EEG观察,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S100B、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4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TM组)和无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28例(对照组)均于发病后1-6 d首次采集脑脊液,以后每隔5-7 d采集1次,共5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比色法分别测定2组患者不同病程脑脊液S100Bi、NOS含量。结果:发生昏迷(昏迷组)15例,未发生昏迷(无昏迷组)28例。昏迷组和无昏迷组不同病程脑脊液S100Bi、NOS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昏迷组脑脊液S100Bi、NOS含量较无昏迷组明显增高(P<0.05);昏迷组和无昏迷组患者脑脊液S100B与iNOS含量均呈高度相关(P=0.0319,0.0337)。结论:脑脊液S100B作为脑损害的标志物,与iNOS高度相关,其含量的高低能够反映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