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 2 3例周期性内斜视的临床观察和手术治疗 ,了解周期性内斜视的临床性质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 5年多来诊断治疗的 2 3例周期性内斜视的病史、临床检查和手术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 3例病例具有典型的内斜位和正位交替的时间周期 ,所有的病例经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均获得满意的正位 ,手术越早 ,双眼视功能恢复越好。结论 :周期性内斜视是一种具有生物节律的特殊类型的内斜视 ,并最终转化为恒定内斜 ,发病机制可能有多种因素。尽早的手术治疗不仅有助于手术的正位率 ,并且可使病人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双眼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发病年龄非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将40例非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按照不同的发病年龄分为4组。用同视机测定双眼单视功能,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看近立体视锐度。分析比较不同发病年龄的患者手术前后的远双眼单视功能及近立体视锐度的变化。结果不同发病年龄患者术后获得立体视的情况不同,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调节性内斜视发病年龄越小,术后获得立体视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3.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眼视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报告120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RAET)的双眼视觉。经平均随访76年后,36%的RAET患者失去了双眼单视功能。双眼单视功能的丧失与斜视发病年龄,弱视治疗效果及双眼视力参差大小有关。斜视发病年龄到戴镜正位的间隔时间,屈光状况及双眼间屈光参差≥150D的比率与双眼视觉无关。发生眼位回退,合并垂直斜视与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容易破坏双单眼视功能。提出及时确诊,积极治疗弱视和对已发生眼位回退与合并垂直斜视,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RAET功能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内斜视儿童双眼视VEPs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内斜视对儿童双眼视及VEPs双眼总和的影响。方法对47名正常儿童及25名不伴有弱视的内斜视儿童进行全视野刺激多导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结果正常儿童组双眼刺激视觉诱发电位与单眼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相比,双眼刺激N75、P100潜伏期较短而N75-P100波幅较大,表明该年龄组儿童双眼视已发育成熟;但内斜视组双眼刺激与单眼刺激VEPs波幅、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并且内斜视组双眼总和低于正常组,尤其是内斜视组中同视机检查无同时视者双眼总和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在不伴有弱视的情况下,内斜视仍是损害双眼视功能的重要因素,即破坏双眼同时视,形成单眼抑制。同时证明视觉诱发电位双眼总和能够客观评价:在分视状态下,有无单眼抑制  相似文献   

5.
内斜视患者的双眼图形视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内斜视患者双眼图形视诱发电位的特点及其与视觉抑制的关系。方法 正常对照组 2 8例 ,年龄组 8~ 35岁 ,平均年龄 2 1.47± 9.7。共同性内斜视 2 0例 ,双眼视力均在 0 .8以下 ,年龄组 8~ 35岁 ,平均年龄 19.6 1± 7.38。斜视度检查采用角膜映光法 ,斜视度数在 10~ 35度之间 ,图形刺激采用棋盘格翻转形式 ,频率2 Hz,方格大小 0 .77(视角 48.12 5 ) ,在不同的对比度下 (5 0 %与 70 % )记录右、左及双眼的图形视诱发电位的振幅峰时及 B/ M,BL / L m in比值。结果 斜视组中 85 %红绿抑制试验阳性 ,正常对照组与内斜视组在 5 0 %与 70 %对比度下的 P10 0单眼振幅、双眼振幅及其 B/ M比值均存在显著差异。在 5 0 %的 BL/ L min比值下 ,两组亦存在高度显著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由于斜视组 P10 0单眼最小峰时与双眼峰时明显不同所致。结论 内斜视患者在双眼振幅与峰时上明显不同于正常对照组 ,这种异常与内斜视的存在视觉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患者的手术效果。用同视机测定视远双眼单视功能,用Titmus立体图谱测定近立体视锐度。结果术后眼位正位6例,恢复双眼单视;两例欠矫5°,术后获同视机Ⅰ~Ⅲ级功能。结论全矫手术是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周期性内斜的治疗方法及手术量的设计。方法 用1%阿托品散瞳验光检验屈光度。斜视日与正位日用三棱镜测量斜视度,用同视机检验双眼立体视觉。手术量按斜视日最大斜视角设计。结果 在24例中,轻、中度远视23例斜视日均有复视。正位日均有双眼立体视觉,斜视矫正术后23例在斜视与非斜视日眼位均得到矫正并有正常的立体视觉。结论 为获得正常的双眼立体视功能应在周期性期间及早手术。手术量按斜视日最大角度设计  相似文献   

9.
共同性内斜视矫正术后的双眼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以后,手术矫治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照戴镜后残余斜视度设计。观察术后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改变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48例(85.72%)戴镜正位(斜视角-8△~+8△),欠矫(戴镜斜视角〉+8△)6例(10.71%),2例(3.57%)过矫(戴镜斜视角〉-8△)。末次随访时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检查,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非参数检验分析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与发病年龄(P=0.02)、斜视发病至手术时间(P=0.003)、术后正位率(P=0.008)三项密切相关。结论当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后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术后仍需戴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的屈光状态与双眼单视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对患儿裸眼视力、矫正视力、阿托品散瞳后的屈光度数、戴镜半年的远近残余斜视度及双眼单视功能等进行记录和统计学分析。左右眼等效球镜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右眼等效球镜与视力、斜视度和视功能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 结果3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年龄3~14岁,平均(79.39±31.21)个月,右眼等效球镜(+4.45±1.73)D,左眼等效球镜(+4.75±1.68)D;33 cm裸眼斜视度(+53.19±18.05)△,6 m裸眼斜视度(+47.50±19.00)△;33 cm残余斜视度(+30.36±12.03)△,6 m残余斜视度(+25.53±9.59)△。右眼等效球镜与同视机Ⅰ级、Ⅱ级和Ⅲ级视功能无相关性(r=-0.012,-0.058,-0.016;P>0.05)。右眼等效球镜与33 cm裸眼斜视度呈正相关(r=0.344,P<0.05),与裸眼视力呈负相关(r=-0.456,P<0.05)。33 cm裸眼斜视度与同视机Ⅰ级、Ⅱ级和Ⅲ级功能均呈负相关(r=-0.378,-0.678,-0.482;P<0.05),与Titmus立体图亦呈负相关(r=-0.477,P<0.05)。6 m裸眼斜视度与同视机Ⅰ级、Ⅱ级和Ⅲ级功能均呈负相关(r=-0.453,-0.610,-0.430;P<0.05)。33 cm残余斜视度与同视机Ⅱ和Ⅲ级功能均呈负相关(r=-0.651,-0.600;P<0.05),与Titmus立体图、立体动物和立体圆圈亦呈负相关(r=-0.688,-0.625,-0.462;P<0.05)。6 m残余斜视度与同视机Ⅱ和Ⅲ级功能均呈负相关(r=-0.587,-0.543;P<0.05),与Titmus立体图、立体动物和立体圆圈亦呈负相关(r=-0.644,-0.514,-0.492;P<0.05)。 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的屈光状态与双眼单视功能不相关,与裸眼视力负相关。影响双眼单视功能的是残余斜视度。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内斜视术后的双眼单视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状况。方法把45例先天性内斜视患儿分≤2岁组,≤5岁两组,≤2岁组12人,≤5岁组33人,术前用同视机和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立体视功能(2岁前组不理解除外)。术后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9月至1年。结果术前≤2岁组未查,≤5岁组术前全部无双眼单视。术后通过训练,≤2岁组中有2例有中心凹立体视觉,4例周边立体视觉,2例Ⅱ级视功能,4例Ⅰ级视功能。≤5岁组无一例有中心凹立体视觉,5例有周边立体视觉,6例周边融合,3例中心融合,11例仅有Ⅰ级视功能,8例无同时知觉。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年龄对患儿术后的双眼视觉发育至关重要,先天性内斜视2岁前手术可望获得亚正常双眼视觉,2岁后手术者获得较好的双眼视觉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足镜矫正后残余内斜视角大小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足镜屈光矫正,残余内斜视角≥﹢10△的患者59例,分成残余内斜视角>﹢30△组31例,≤﹢30△组28例,检查和比较两组的双眼单视功能。结果残余内斜视角>﹢30△组同视机Ⅰ、Ⅱ级功能不能建立分别为28例(90%)、29例(94%),Ⅲ级均不能建立;23例(74%) Titmus 检查>400〞。残余内斜视角≤﹢30△组同视机Ⅰ、Ⅱ功能均不能建立6例(21%),无Ⅲ级功能19例(67%);7例(25%) Titmus 检查>400〞。两组各级双眼单视功能建立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足镜矫正后残余内斜视角越大双眼单视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14.
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愈后的双眼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骆非  卢炜  王越 《眼科》2003,12(2):100-102
目的:探讨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愈后双眼视觉的恢复规律。方法:对40例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经手术治愈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术前36例(90%)无双眼视觉。术后40例(100%)具有同时知觉能力,40例(100%)可获得融合功能,但融合范围低于正常人群,26例(65%)获得远立体视,18例(45%)获得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结论: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损害最严重,对于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处理应更加积极,树立婴幼儿期的持续性内斜应急诊处理的观念,使更多患儿获得良好的立体视觉。  相似文献   

15.
Monocular oscillatory-motio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VEPs) were measured in 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groups of infantile esotropia patients who had been aligned surgically at different ages. A nasalward-temporal response bias that is present prior to surgery was reduced below pre-surgery levels in the prospective group. Patients in the retrospective group who had been aligned before 2 yr of age showed lower levels of response asymmetry than those who were aligned after age 2. The data imply that binocular motion processing mechanisms in infantile esotropia patients are capable of some degree of recovery, and that this plasticity is restricted to a critical period of visu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压贴三棱镜在儿童共同性内斜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0例共同性内斜儿童进行了Fresnel压贴三棱镜验配,其中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1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1例,连性内斜视5例,微小角度性内斜视8例;根据有无弱视决定压贴眼别,根据斜视度数决定压贴度数带镜后每2个月复查一次;共观察3~6个月;结果 压贴三棱镜后3~6个月,视力增加18例,不变例,降低10例;斜视增加10例,不变15例,降低15例;双眼视功能恢复者32例(同视机);手术功率86.6%;结论 对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病例配戴压贴三棱镜有利于视力及双眼视功能改善,并提高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麻痹性内斜视分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5例麻痹性内斜视患者,采取眼外肌分期手术治疗,一期手术后徙患眼内直肌,缩短患眼外直肌;二期手术行患眼上下直肌颞侧半与外直肌联结术.术后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18月发现,2例患者仅通过一期手术即可矫正斜视,3例患者一期手术后初期达到正位,6周后手术效果同退,二期行直肌联结术达到正位;10例患者一期手术后眼位部分改善,仍有欠矫,二期手术后7例恢复正位,3例仍有部分欠矫.结论 麻痹性内斜视采取分期手术治疗,有可能使部分患者仅通过相对损伤较小的一期手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即使一期手术仍有欠矫,接受二期直肌联结术后多数患者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发病年龄相对明确的术前无双眼视功能的成人外斜视患者54例,按发病年龄9岁之前或之后分为BVM(before visual maturity,<9岁者)组及AVM(after visual maturity,≥9岁者)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周用同视机测远双眼视觉,用颜氏《数字化立体视图》测近立体视觉。采用χ²检验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数、外斜视类型对术后立体视的影响。结果术后远双眼视觉重建率:I级:AVM组77%,BVM组33%(χ²=10.240,P<0.01);Ⅱ级:AVM组77%,BVM组33%(χ²=10.240,P<0.01);III级:AVM组47%,BVM组17%(χ²=5.400,P<0.05)。近立体视重建率:AVM组73%,BVM组29%(χ²=10.461,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及手术年龄是影响术后远(OR=6.046,P<0.05;OR=0.140,P<0.01;)、近立体视(OR=10.825,P<0.05;OR=0.189,P<0.05)重建的重要因素,而术前斜视度数及外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的重建无显著影响。结论成人外斜视术后也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功能,甚至是立体视功能。发病年龄及手术年龄可影响术后立体视的获得,其中发病年龄起关键作用。为了提高术后双眼视觉的重建,成人外斜视手术宜早不宜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