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输血检验流程的各环节质量控制进行分析。方法在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进行输血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将其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输血,观察组患者对输血各环境质量均进行有效控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传染病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输血检验流程中各环节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够对患者临床传染病发生率和医患纠纷发生率进行有效的降低,从而提高患者的输血安全,值得在临床中加大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术中限制性输血措施与开放性输血对创伤手术用血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我院自2013年1月对大、中型手术患者术中用血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我们对2012年1~12月及2013年1~12月手术治疗的24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时间与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人均输血(2.27±1.21)U,输血率4.2%,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及术后拆线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实施术中限制性输血措施,使用床边便携式血气分析仪在术中及时、快速、准确地动态监测匀遭、匀糟贼,为及时合理输血提供依据,不仅能保证手术患者安全,减少盲目性,还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异体血液输注带来的输血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输血前检查受血者Rh(D)血型的必要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2600例受血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其静脉血3ml,采用试管法进行Rh(D)血型抗原检测.结果 在2600例受血者中发现Rh(D)阴性者8例,Rh(D)阴性率为0.31%(8/2600).其中5例输用ABO同型的Rh(D)阴性血液,其中3例采用自体输血,2例由亲属供血;3例未输血.所有输血患者均未发生输血反应.结论 输血前检测Rh(D)血型能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如果患者是Rh(D)阴性,最好采用自体输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普外科手术中的输血存在的问题对输血的安全性进行探讨,以求探索研究出相对安全可靠的输血方式或为其提供出实际有用的依据。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共100例,其中,有78例患者在手术中或手术后进行了输血,护理人员对78例患者进行观察,记录患者在输血后是否出现不良情况[1]。结果在接受输血的78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经过调查,该患者接受我院输入的病毒灭活滤白新鲜的冰冻血浆600ml,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几率为1.28豫。结论在患者进行普通的外科手术输血时,应选择成分输血,该方式的安全性较其他方式有着自身的优越性,值得对其进行推广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储存式自体输血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氧合状况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航天中心医院进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30例,按输血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65)与观察组(n=65).对照组进行异体输血,观察组进行储存式自体血回输.对比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术前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施恒河猴(Rhesus monkey,Rh)血型系统相容性输血在血液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105例需输血治疗患者的血液样本和210例献血者血液样本,将输血患者行交叉配血实验,常规按ABO和RhD配血纳入对照组,加行Rh血型系统C、E、c、e配血则纳入实验组,观察Rh抗原分布、Rh血型表型分布、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及分布情况.结果:105例血液样本中RhD阳性91例,占86.67%,RhD阴性14例,占13.33%,其中RhD阳性患者中以C、e抗原占比最高,RhD阴性患者中则以c、e占比较高;在Rh血型抗原表型分布中以CCDee、CcDEe占比最高,分别为27.62%、20.95%;ccdEe最少,占0.95%;行交叉配血实验发现实验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不规则抗体阳性类型中以抗-E占比最高,抗-C,抗-Ce、抗-Ec占比较少.结论:血液科实施Rh血型系统相容性输血可明显减少产生免疫抗体的风险,降低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有助于完善Rh血型系统相容性输血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Rh(E)抗原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讨论临床输血治疗是否应进行Rh(E)同型输血.方法:对住院的44 800名患者进行ABO、Rh(D)、Rh(C)、Rh(E)抗原及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测;对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的患者做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就诊者44 800例中,检出Rh血型抗体32例,其中孕妇8例,有输血史者22例,抗体来自母体的新生儿2例;Rh血型抗体的特异性为:抗-D 8例(25%)、抗-E15例(46.88%)、抗-e 1例(3.13%)、抗-c 3例(9.38%)、抗-cE 4例(12.5%)、抗-CD 1例(3.13%).结论:Rh(E)抗原在临床输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将其与ABO及Rh(D)同时作为患者输血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我院收治的输血性肺损伤患者44例(输血相关组),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其他原因导致的急性肺损伤患者40例(肺损伤组)和健康体检者40例(健康组),根据输血相关组患者死亡情况将其分为48 h存活组和48 h死亡组.观察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清IL-1、IL-6、IL-8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肺损伤组患者和输血相关组患者血清IL-1、IL-6、IL-8和TNF-α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输血相关组患者血清IL-1和IL-6显著高于肺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IL-1、IL-6、IL-8和TNF-α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输血量的升高IL-1、IL-6、IL-8和TNF-α的表达水平也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输血相关肺损伤患者中死亡例数为19例,病死率为43.18%,肺损伤患者死亡例数为5例,病死率为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66,P<0.05),Person相关系数为0.339,存在相关.结论 患者入院时血清促炎因子水平和发生输血相关肺损伤患者存活和死亡相关,且输血量与炎症因子水平相关,IL-1、IL-6、IL-8和TNF-α对输血所致急性肺损伤死亡患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C-反应蛋白(CRP)在使用不同血液成分后的变化情况,我们通过对本院121例有输血不良反应的成分输血患者CR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成分输血组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121例(男76,女45),年龄(4~96)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大量输血对输血科车祸多发伤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输血科收治的车祸多发伤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血量分为大量输血组(输血量>2000 ml,n=57)与少量输血组(输血量≤2000 mL,n=48)。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输血前、输血后1 d、5 d凝血四项指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以及血小板(Platelet,PLT)变化趋势。结果:输血后1 d大量输血组FIB、PLT低于输血前及少量输血组,PT、APTT、TT长于输血前及少量输血组(P<0.05);输血后5 d两组FIB、PLT高于输血后1 d,PT、APTT、TT短于输血后1 d(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大量输血组凝血障碍发生率高于少量输血组(P<0.05)。结论:大量输血应用于车祸多发伤患者可显著增加凝血功能障碍风险,需密切监测凝血四项指标,适时合理补充PLT,以促进凝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隋春雨  蔡翔  杨敏  周冬梅 《医学信息》2018,(15):154-155
目的 通过观察采用新型电动振荡输血装置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效果,为科学、合理、有效地输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我院80例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使用新型电动振荡输血装置输血,对照组患者未使用新型电动振荡输血装置输血,观察两组的输血效果。结果 输血前,两组血小板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实验组血小板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输血前后血小板含量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新型电动振荡输血装置输注血小板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对ICU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年~2014年5月收治入院的ICU输血治疗患者进行抽样调查,抽取50例ICU输血治疗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结论对ICU患者进行输血治疗不仅可以增加患者的血容量,防止休克;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凝血功能,防止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ABO血型抗体缺乏的血清学特点、临床分析、临床安全输血.方法 对4例血型抗体缺乏患者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ABO血型鉴定、吸收放散试验、唾液中血型物质测定.结果 4例患者均为分泌型,抗-A缺乏2例,抗-B缺乏1例,抗-A、抗-B均缺乏1例.结论 正常人抗体缺乏见于免疫耐受现象,在紧急输血时以O型洗涤红细胞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下冷凝集素试验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与电子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需紧急输血患者248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温度(20℃、37℃)下ABO血型鉴定结果、电子交叉配血结果、冷凝集素试验结果、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结果:248例需紧急输血患者血液样本,血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手术室外来植入器械造成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讨论处理感染问题的相应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接受植入器械手术的患者44例,作为对照组;并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植入器械手术的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手术后1个月发生植入器械及周围区域感染的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20.5%,观察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4.3%,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外来植入器械造成接受手术的患者受到感染的因素有许多种,需要针对于这类因素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才能够较好地避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临床免疫检疫的质量控制方法与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从2009年1月~2013年2月进行的临床免疫血液标本共20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100例。实行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措施之前的患者对照组,实行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措施之后的患者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有59例为治愈,36例为显效,5例为无效,治愈率为59豫,显效率为36%,无效率为5%。对照组患者中有41例为治愈,30例为显效,29例为无效,治愈率为41%,显效率为30%,无效率为29%。两组均无患者死亡,两组患者在治愈率、显效率和无效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通过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可以对临床诊断结果产生直接影响,提高治疗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与分析患者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水平,为临床血液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450例拟接受输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患者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包括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y,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tibody,抗-HIV)以及抗梅毒螺旋体抗体(treponema pallidum antibody,抗-TP),结果 2450例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中,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的阳性率最高,为23.18%,其次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为11.27%;患者存在2~3重感染模式,其中以乙型肝炎E抗体(hepatitis B e antibody,HBeAb)+HBsAb模式的阳性率最高,为1.18%,其次是HBsAg+HBsAb+乙肝表面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模式的,为1.06%;男性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HBeAb、HBsAg、HBsAb、HBcAb、抗-HCV、抗-HIV和抗-TP阳性率均高于女性患者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患者的HBeAg、HBeAb、HBsAg、抗-HCV和抗-TP阳性率明显低于年龄<30岁和年龄为30~60岁患者(P<0.05).而各年龄段间的HBsAb、HBcAb和抗-HIV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血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均具有一定比例的阳性检出率.加强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稀释性自身输血在择期手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3—2006年菏泽市立医院46例稀释性自身输血患者为实验组,随机抽取50例异体输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病人血气分析指标和血液指标,数据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稀释性自身输血和异体输血病人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30min后与麻醉前PH、PaO2、PaCO2、SB、BE的变化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天与术前HCT、HGB、PLT、PT的变化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稀释性自体输血是一项安全、简便、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可以应用于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9.
孙鸿  郭阳  黄有桂 《医学信息》2019,(24):133-135
目的 通过抽查输血病案,发现临床输血管理不规范行为,探索解决方案。方法 对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输血科和医务处抽检的720份输血病案进行督查,按照我院《临床用血管理考核实施细则》进行考核,包括输血标本的采集、交叉配血是否符合要求、输血前评估、输血申请审核、大量用血审批、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前感染性标志物检测、血液交接、血液运输冷链管理、输血过程监控、不良反应回报等。结果 存在缺陷的输血病案共182份,占受检总数25.28%;缺陷病历排名前5位分别为输血申请不规范(64例)、输血后疗效评价欠缺(44例)、输血治疗同意书填写不完整(26例)、输血病程记录不完整(12例)、血液冷链运输不符合要求(8例),占缺陷病案的84.62%;手术科室输血病案存在问题占缺陷病案总数62.64%,非手术科室缺陷输血病案占37.46%;医生记录的缺陷占缺陷病案总数91.75%,护理人员记录仅占7.02%。结论 我院临床医生记录的输血病案存在问题较多,建议严格按照临床操作技术规范执行,确保输血各个环节质量,以保证患者的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20.
成分输血在25例外科手术患者大出血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外科手术患者手术中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大量输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分为择期手术组和急诊手术组,统计分析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CRCs)、新鲜冰冻血浆(FFP)、浓缩血小板(PC)和冷沉淀(Cryo)等成分血的种类和剂量以及输注后的不良反应。结果25例大出血患者经成分输血抢救后出血症状均得到控制,并获得良好的疗效;输注量最大的血液品种是红细胞悬液,两组大量输血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分输血在外科手术患者手术中大出血时应用可获得良好的止血效果,为手术继续进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在各种成分血液用量上有很大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不同的成分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