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冯小玲 《医学信息》2009,22(12):2908-2908
目的探讨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大龄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红光闪烁增视仪、精细训练、健眼遮盖和准确配镜治疗34例34眼.结果治愈13眼,有效19眼,无效2眼,总有效率94%.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大龄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3~18岁少年儿童屈光不正状态,力争在视觉发育敏感期早发现,早治疗,寻找少年儿童视力不良的病因,为少年儿童视力不良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本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门诊3~18岁少年儿童视力不良除外屈光不正以外的其他眼疾的情况下在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后进行统计分析验光者1441例(2826眼)的屈光不正散瞳验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6岁学龄前组远视662眼(55.8%),近视374眼(31.5%),混合散光150眼(12.7%)。7~18岁年龄组近视1186眼(72.3%),远视280眼(17.1%),混合散光174眼(10.6%)。屈光不正程度均以低度为主。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以远视居首位,只要每隔0.5~1年散瞳检影验光1次,戴`适的眼镜,及时进行弱视治疗,视力会逐步提高。7~18岁学生组则以近视为主,防治近视应从改善学习环境、调整用眼习惯减少看近或过度调节,加大眼保健知识宣传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治疗,降低近视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对比近视性、远视性、散光性弱视患儿治疗前后的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eR.VEP),探讨不同性质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本院诊治的年龄6~7岁的弱视患儿90例,分为近视性、远视性及混合散光性3组,每组各30例60只眼,30例健康儿童60只眼作为对照,采用视觉诱发电位仪作PR—VEP检测,记录并比较弱视治疗前后各组P100潜伏期和P波振幅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健康儿童组比较,3组弱视眼组PR.VEP的P100潜伏期延长,P波振幅下降。与远视性弱视组和散光性弱视组相比,近视性弱视组P100潜伏期最长(均P〈0.05),P波振幅最低(均P〈0.05),而远视性弱视组和散光性弱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3组弱视患儿弱视眼在治疗之后P100的潜伏期缩短,P波振幅上升。近视性、远视性及混合散光性3组弱视患儿治疗前后的潜伏期差值和振幅差值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潜伏期差值:(2.640±0.009)ms比(5.590±0.576)ms比(6.989±2.229)ms,振幅差值:(0.929±0.611)μV比(2.595±0.464)μV比(2.575,0.211)μV,均P〈0.05],近视性弱视的潜伏期差值和振幅差值最小。结论近视性弱视治疗前后的潜伏期差信和振幅差佰最小.证实了沂视件弱视的难治件.PR.VEP榆涮对弱视的临床治疗具右指导膏叟.  相似文献   

6.
一种简单实用的眼睛屈光不正的模拟与矫正的实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物距、像距法测量薄透镜的焦度是几何光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本实验利用透镜A来模拟了眼睛的折光系统,像屏模拟了视网模,透镜B、C分别模拟了矫正眼睛屈光不正的近视镜和远视镜,屈光不正的原因很多[8,9],本文仅以眼球前后距离的变化(视网膜的移动[9]靠像屏的移动来实现)来模拟了眼睛的屈光不正及矫正的方法,并比较准确地测定了薄透镜的焦距(光焦度).本文是在"非正常眼的模拟与矫正的实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7.
儿童睫状肌麻痹散瞳验光的必要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托品酰胺滴眼液和 1%阿托品眼膏散瞳对不同年龄屈光不正儿童的影响 .方法 对 5 98例屈光不正儿童先液散瞳验光 ;再眼膏 ,散瞳验光 ,比较分析屈光度变化 .结果 ①各年龄组用眼液与用眼膏散瞳前后球面镜、柱镜、等效球镜的屈光度比较眼膏散瞳后屈光度均高于眼液散瞳 (p<0 .0 5 ) ;②不同年龄组两种方法散瞳后的两两比较显示用眼膏散瞳验光比用眼液更能反映球镜、柱镜度数的真实变化 .结论 ①用眼膏散瞳后验光的多项屈光指标均有显著性变化 ,球面镜度数绝大多数增高 ,等效球镜屈光度也增大 ;②在 11岁以内年龄组 ,用眼膏散瞳后验光可以提高屈光不正的检出率 ,减低漏诊率 ,减少验光度数的误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托品酰胺滴眼液和1%阿托品眼膏散瞳对不同年龄屈光不正儿童的影响.方法对598例屈光不正儿童先液散瞳验光;再眼膏,散瞳验光,比较分析屈光度变化.结果①各年龄组用眼液与用眼膏散瞳前后球面镜、柱镜、等效球镜的屈光度比较眼膏散瞳后屈光度均高于眼液散瞳(p<0.05);②不同年龄组两种方法散瞳后的两两比较显示用眼膏散瞳验光比用眼液更能反映球镜、柱镜度数的真实变化.结论①用眼膏散瞳后验光的多项屈光指标均有显著性变化,球面镜度数绝大多数增高,等效球镜屈光度也增大;②在11岁以内年龄组,用眼膏散瞳后验光可以提高屈光不正的检出率,减低漏诊率,减少验光度数的误差.  相似文献   

9.
10.
临 床研究已证实 ,近视性屈光不正、视疲劳、弱视患者与球结膜微循环障碍有关[1] ,但通过改善微循环 ,究竟能否使这几种疾病获得一定的治疗作用 ,其作用机理又如何 ?一直是人们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 ,我们用活血灵药物对近视性屈光不正、视疲劳和弱视等眼疾患者进行了治疗 ,同时观察了患者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观测对象及分组观测的 2 2例近视性屈光不正、13例视疲劳、8例弱视患者全部为本院门诊病人。近视患者年龄分布为 10~ 15岁 ,视疲劳患者为 2 5~ 45岁。男女性别比例约 1∶1。观测了 30例健康人球结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SP)60抗原特异性CD4^+CD25^+T细胞的体外诱导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分离apoE^-/-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经阿司匹林处理培养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HSP60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分化,检测其百分比和分泌功能;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研究CD4^+CD25^+T细胞的特异性抑制效应;过继转移CD4^+CD25^+T细胞后,观察其对小鼠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阿司匹林处理的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减少,形态学表现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比成熟树突状细胞能诱导更多的特异性CD4^+CD25^+T细胞,培养体系中IL-10和TGF-β1水平明显升高。CD4^+CD25^+T细胞体外明显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增殖以及IFN-γ的分泌。体内,过继转移HSP60特异性CD4^+CD25^+T细胞组小鼠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结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可诱导出HSP60抗原特异性CD4^+CD25^+T细胞,后者在体内能明显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B和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对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发育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构建在Treg中特异性敲除BTLA基因的小鼠模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该模型小鼠中枢及外周各淋巴器官中T细胞外周环境稳态、T细胞的活...  相似文献   

13.
调节性T细胞对NK细胞体外杀伤乳腺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对NK细胞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NK细胞以及T细胞亚群比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法检测NK细胞对四种乳腺癌细胞株杀伤活性。ELISA检测上清液中IFN-γ和TGF-β1含量。结果乳腺癌和健康人外周血T-reg细胞分别占CD4~+T细胞的(7.5±3.0)%和(5.1±1.5)%(P<0.01=。T-reg细胞能抑制NK细胞杀伤乳腺癌细胞,同时下调NK细胞分泌IFN-γ,上清液中TGF-β1含量随着T-reg细胞比例的增高而增加。结论T-reg细胞抑制NK细胞杀伤乳腺癌的作用,其机制与T-reg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GF-β1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受者树突状细胞(DC)与体外光化学法(PUVA)处理的供者脾淋巴细胞共培养,对心脏移植受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移植心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以DA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SD大鼠为无关供者,建立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分离正常的供者脾淋巴细胞(SP),制备经PUVA处理的供者脾淋巴细胞(PU-VA-SP)。在体外将DA大鼠PUVA-SP或SP与受者骨髓来源的DC共同培养,收集经上述处理后受者DC,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其表面分子CD80、CD86以及OX6的表达状况。根据受者术前静脉输注的成分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①Control组:单纯输注PBS,n=7;②SPDC组:输注加载供者SP的受者大鼠DC,n=8;③PUVA-SPDC组:输注加载PUVA处理的供者SP的受者大鼠DC,n=8。移植术前7d,经外周静脉给受者输注与PUVA-SP共培养后的DC(PUVA-SPDC组)、正常受者DC(DC组)或只输注PBS(Control组),移植术后观察受者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检测受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的比例及其Foxp3表达状况。过继转移PUVA-SPDC组受者大鼠的T细胞后,检测正常LEW大鼠对供者抗原或无关抗原的DTH反应。结果:受者DC与供者未经处理的脾淋巴细胞(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CD80、CD86以及OX6的表达分别为16.6%±0.72%、36.5%±0.87%及65.6%±1.45%,明显高于未处理DC组(3.53%±0.27%、13.0%±0.57%及27.7%±1.23%)(P0.01);而受者DC与PUVA处理过的供者脾淋巴细胞(PUVA-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的表达仍保持较低的水平,CD80、CD86以及OX6的表达分别为3.9%±0.12%、13.4%±0.59%及28.0%±1.73%,与未经任何处理的受者DC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术后,PUVA-SPDC组受者,外周血CD4+CD25+T、CD4+CD25highT细胞占CD4+T的比例分别是18.97%和3.81%,明显高于输注DC组(4.40%和0.81%)和Control组(3.11%和0.09%)的大鼠(P0.01)。PUVA-SPDC组大鼠外周血CD4+CD25+T细胞中Foxp3表达率为29%±1.73%,CD4+CD25highT细胞中Foxp3阳性率高达95%±1.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2%±0.58%和19.3%±2.03%)及DC(16.3%±0.88%和52.0%±1.73%)组(P0.01)。PUVA-SPDC组大鼠移植心存活时间为(27.3±0.98)d,与Control组(6.7±0.29)d及DC组(11.0±0.32)d相比,明显延长(P0.01)。过继转移实验显示,接受PUVA-SPDC组受者T细胞的正常LEW大鼠对DA大鼠抗原的刺激呈特异性免疫低应答状态。结论:PUVA-SPDC能够在移植受者体内诱生CD4+CD25+Foxp3+Treg,同时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低反应,进而延长异基因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6.
刘军  崔红领 《医学信息》2010,23(18):3387-3389
目的探讨LASIK术后出现屈光回退和欠矫的病人经药物0.2 5﹪托吡卡胺滴眼液联合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47例93眼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5例47眼,B组22例46眼,A组给予点用0.2 5﹪托吡卡胺滴眼液联合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每晚各1次。B组仅点用托吡卡胺滴眼液:每晚1次,两组都同时滴用0.1﹪艾弗龙滴眼液,每日3次,1周后开始观察药物疗效,连续使用1个月后进行裸眼视力检查,散瞳及小瞳验光。采用回顾性分析,观察各回退及欠矫阶段用药后屈光度及裸眼视力的变化。根据用药后屈光度及裸眼视力的变化来判定疗效。结果 47例93眼患者中欠矫、屈光回退度数小于1.00D,早期出现的患者﹙〈3月=共41例81眼,A组总有效率达91.49﹪,B组为76.0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6例12眼术后3月以上屈光回退度数大于1.00D的患者,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无明显药物毒副作用。结论两种滴眼液联合应用对于欠矫、屈光回退早期﹙〈3月=,度数小于1.00D的患者具有治疗简便,安全有效,可避免再次手术所造成的创伤和并发症,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原特异性CD4^+CD25^+T细胞的体外诱导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从apoE^-/-小鼠骨髓提取并培养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热休克蛋白60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研究CD4^+CD25^+T细胞的特异抑制性;过继转移CD4^+CD25^+T细胞后,观察小鼠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状况。结果:阿司匹林处理的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减少;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比成熟树突状细胞能诱导更多的特异性CD4^+CD25^+T细胞,后者在体外能明显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增殖和IFN-γ的产生;过继HSP60特异性CD4^+CD25^+T细胞组小鼠斑块面积较小。结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可诱导出抑制功能强大的HSP60特异性CD4^+CD25^+T细胞,后者在体内能明显抑制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19.
机体免疫系统中的自身调节对限制免疫应答反应造成的破坏作用和自身稳定是十分重要的。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和免疫机制的调节平衡通路现已较为清楚。调节通路中缺少了某些分子如CTLA 4、TGF β、FoxP3等, 可以造成致死性损害。近年来关于CD4 CD25 特异性T抑制性细胞 (又称调节性T细胞或Tregs)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可以肯定地说, CD4 CD25 Tregs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T细胞亚群, 在维持免疫系统平衡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关这些细胞的作用机理和免疫生物学特性尚有许多不明之处, 该类细胞的特异性膜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母亲过敏性哮喘病史对新生儿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收集62例胎儿脐带血[40例健康母亲(对照组),22例母亲有过敏性哮喘病史(哮喘组)],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每例样品均分别给予以下4种刺激:类脂A(LpA)-Toll样受体4的配体,肽多糖(Ppg)-Toll样受体2的配体,植物血凝素(PHA),屋尘螨提取物。培养3天后,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Luminex流式荧光仪检测特异性细胞因子分泌浓度;体外分离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CD4+CD25-效应T细胞共同培养,检测调节性T细胞对效应细胞的增殖和分泌细胞因子的抑制功能。结果:在Ppg诱导的免疫反应中,与对照组相比,过敏组脐带血中调节性T细胞数量(CD4+CD25+Foxp3+T细胞)减少;相关细胞因子IL-10分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PHA诱导的免疫反应中,与对照组相比,调节性T细胞对效应细胞增值的抑制功能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效应细胞分泌IL-13的抑制功能也趋向于降低。结论:母亲有过敏性哮喘病史的新生儿脐带血中,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存在缺陷,可能与其易患过敏性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