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继发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中,一期处理血栓性浅静脉炎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初步经验.方法:对5例由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引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依次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浅静脉点式剥脱术的联合手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于术中均证实深静脉血栓由浅静脉血栓蔓延而来.术后肢体肿胀明显消退;术后随访1~6个月,肢体肿胀未再次出现.结论:一期手术治疗继发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浅表静脉曲张.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老年术后患者.术后血栓形成不但增加患者疾病痛苦及经济负担,血栓脱落还可威胁生命.因此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对术后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目前尚不清楚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47例,年龄64~93岁,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2组:骨折组68例,置换前经历了创伤,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未经历过创伤。根据患者生理年龄、置换前社会活动能力、骨质情况、预期寿命等选择全髋假体,其中采用生物学假体5例,混合型假体12例,其他全部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与结论:骨折组置换后32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20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15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9例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1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于置换后17d猝死,尸检证实为伤侧下肢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骨病组置换后20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11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9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比骨病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血液凝固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更高(P0.05)。提示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方法 对57例均经彩超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抗凝药物、压力治疗、熏洗疗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后遗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均取得较为满意的预防效果(未发现有深静脉血栓复发,且大部分出现再通;患肢浅静脉无明显扩张或曲张出现;行走活动自如无明显的下肢皮肤湿疹、硬化、溃疡等).结论 中西医相结合的措施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后遗症非常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谷爱青 《医学信息》2010,23(6):1636-1637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肌泵运动预防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 对68例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践.结果 循证护理患者术后应用肌泵运动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应用循证护理指导临床实践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完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益气通阳化痰方联合迈之灵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两组均予迈之灵口服治疗,联合治疗组加用益气通阳化痰方,10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分析临床疗效,肢体阻抗血流图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在疼痛缓解、下肢肿胀消退、血粘度及肢体血流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迈之灵单药治疗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益气通阳化痰方联合迈之灵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出血恢复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股动脉导管灌注尿激酶治疗脑出血恢复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8例。结果患者均在治疗后一周后内肿胀明显消退,酸胀疼痛各症状明显改善。术后2例同侧下肢静脉血栓复发,其中出院1月后发生急性肺栓塞死亡1例。结论此法治疗脑出血恢复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风险、且溶栓效果好,操作简便,便利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20例,采用球囊扩张左股总及髂静脉狭窄段、置入支架并做临时性股动静脉瘘方法治疗,其中10例同时行大隐静脉结扎抽剥术.结果:所有病例介入及手术取得成功.出院时14例肢体肿胀明显缓解,4例轻度肿胀,2例缓解不明显.随访15例(3~24个月),13例肿胀消退,5例足靴区溃疡愈合,2例未愈.结论: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患者的髂静脉病变是以狭窄为主,可以通过介入的方法治疗.本方法创伤小、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可造成严重预后的疾病.临床常表现为肢体突发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无变化或发紫、发青.重症者肢端动脉因受压而使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此病在早期患者离床活动时可导致致命性的肺动脉栓塞,在后期常有轻重不等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我科采用尿激酶冲击疗法治疗该病7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清云  朱荣军 《医学信息》2010,23(4):929-930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合理的治疗方式.方法 自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我院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5例,病变累及左侧者48例,右侧者15例,双侧者2例,首先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再取患侧股部切口,髂静脉血栓以Fogarty管取出,远侧静脉内血栓以挤压的方法驱出,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狭窄.结果 30例存在左侧髂静脉狭窄,扩张后26例髂静脉狭窄回缩达50%以上,置入支架.病人无死亡和肺动脉栓塞.出院时,患者治疗效果良好,46例肢体肿胀消失,19例轻度肿胀.随访60例,时间3-30个月,无肺栓塞的发生,55例肿胀消失,5例轻度肿胀.结论 本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婵娟  彭晓媛 《医学信息》2010,23(3):698-698
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内血流发生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远侧静脉回流受阻,使小静脉和毛细静脉淤血缺氧,渗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造成肢体肿胀,伴有动脉痉挛时可使肢体缺氧而发生疼痛,患肢皮肤呈青紫色,外科常要手术治疗,我们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患者自主运动感觉障碍,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进行给予机械预防与药物预防,能有效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李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44):7082-7086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对及时治疗及疗效判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液改变情况,为早期预测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6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组),未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28例(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分别于置换后1,3,5 d检测患者的血流变指标改变情况。 结果与结论:通过检测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置换后各种凝血标记物均异常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表明置换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度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密切相关的关系;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置换后3,5 d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说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与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呈正相关关系,提示对髋关节置换后应对患者进行动态的血液监测,如果各检测结果呈持续性增高,则应怀疑是否有血栓的发生,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脑血管病瘫换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认为①脑血管病瘫痪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患者除脑血管疾患外,多有其他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②深静脉血栓形成以瘫痪下肢易发生,与局部解剖有关;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键在于预防;④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除有禁忌症外,尽快、积极地行抗凝、溶栓治疗,通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多可消失或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65例临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图像的特点分析.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率高,简便,无创,易重复.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无创性诊断DVT首选诊断方法,即可迅速显示下肢静脉的解剖结构,又可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及时准确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日益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尚缺少严格遵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血栓预防的大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的报道。 目的:调查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在进行规范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方法:纳入2005-01/2010-07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对置换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症状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7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1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5例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诊断分布为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其合并症1~4个,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围手术期皆应用规范物理、药物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2例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的肺部感染,1例抗凝治疗后并发脑出血导致植物生存状态。提示进行规范预防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髋部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代谢性内科疾病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下肢骨折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蓉 《医学信息》2007,20(6):995-996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肢骨折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作用。方法对98例老年病人进行观察和对症护理,针对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在98例高龄骨折病人中只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02%)。结论对下肢骨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病人做好预防和护理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关节置换后形成深静脉血栓发病的概率为40%~60%,而深静脉血栓容易出现肺栓塞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死亡率高达20%~30%。 目的:对骨科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与治疗及并发症肺栓塞的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方法:以“关节置换,静脉栓塞,肺栓塞,病因,预防,治疗”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2010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结果与结论: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深静脉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3个因素。患者的全身状况差,合并其他疾病,关节置换手术创伤,手术麻醉方法,手术时间延长,肢体固定以及长期卧床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下肢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是导致关节置换后患者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临床医生应于术前对关节置换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廖金芳  郭志敏 《医学信息》2010,23(3):634-636
目的应用循证护理探索预防腹腔镜妇科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护理方法.以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0月间我院妇科收治并进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的72例患者运用查阅文献,选择最佳护理证据.制定护理干预措施等循证护理程序预防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通过循证护理,78例患者中,仅12倒患者术后24小时内出现轻度下肢疼痛,但症状均能在24h后自行缓解消失。所有病例均无出现下肢肿胀、瘀血、麻木不适或更严重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中,强化了手术室护理人员预见性护理的意识,制定并落实护理计划,有效防止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应用Aegisy式可回收滤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急性或亚急性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92例,Aegisy滤器经股静脉植入下腔静脉,第2天开始进行溶栓治疗,治疗后10~15 d观察患者患肢愈合情况,采用超声以及血管造影证实下肢静脉内无新鲜或游离血栓,采用抓捕器将Aegisy可回收滤器取出,下肢静脉造影术复查,并同时抗凝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置入成功,Aegisy滤器释放均无明显前跳和回缩现象,介入治疗及造影复查过程中,滤器无移位。置入滤器时间平均(16.8±1.3)d,89例患者回收滤器成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治疗效果明显,疼痛减轻,无肺动脉栓塞症状。结论 Aegisy可回收滤器能够明显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具有置入定位准确、捕获血栓能力高、回收成功率高等优点,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