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Ilemie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其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可完全缓解,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以往人们一直认为TIA以老年人居多,但在近年我们注意到TIA的发病有低龄化的倾向.目前,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超级预警信号,TIA发作者有25%~40%在5年内将要发生脑梗死,在初次TIA发作后1个月约21%发生脑梗死[1].预防和治疗TIA患者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我们对收治的3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对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短暂性脑出血发作(T IA)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参照英国ABCD评分标准,结合本组68例T IA住院患者,应用相关危险因素资料改良ABCD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分为高、中、低危组,观察30 d内相关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68例T IA患者,颈内动脉系统27例,7例进展为脑梗死,占颈内动脉系统T IA的25.92%;椎-基底动脉系统41例,2例进展为脑梗死,占椎-基底动脉系统T IA的4.88%。9例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7例为高危组,2例为中危组。结论:T IA的预后与其危险分层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TIA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其本质上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变化复杂的一种综合征。1951年由美国神经病学家Fisher[1]首先提出,随着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发现TIA的复杂性和危害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传统的概念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TIA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开始着手对TIA重新定义,并进一步探讨TIA与卒中关系,以及脑缺血耐受的问题。1 TIA的传统概念与局限性1951年美国神经病学家Fisher首先将… 相似文献
4.
颅内血管病变导致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60min内完全恢复。目前该病尚不能通过影像、生理指标等进行预测,给该病的预防及治疗带来较大难度。因此,探讨该病的发作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做一些针对性的预防工作,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发病机制、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和近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经抗血小板、抗凝、降纤对症综合治疗后未发作;6例发展为脑梗死,4例颈内动脉系脑梗死,2例椎基底动脉系脑梗死,其中1例脑干严重梗死死亡.结论 影响TIA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心脏病、血脂异常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在TIA发作中起重要作用,对TIA患者积极查找病因,针对危险因素有效治疗给予抗血小板,控制血压、血糖,必要时抗凝、降纤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综合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传统观点认为TIA是"良性、可逆性脑缺血综合征",复发风险低于脑梗死。但最近研究发现,TIA患者90天内出现卒中的风险、卒中复发的风险、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的风险均较高。目前我国TIA的诊治领域"低估、误诊"现象严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用彩色普勒超声(CDFI)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观察了43例TIA患者两侧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斑块情况及收缩期峰速、舒张末流速,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7例健康人对照。结果 TIA组颈动脉内膜干中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发现斑块34例,占79.07%,而对照组9例,占24.32%。同时发现,TIA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速、舒张期末流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CDFI可了解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TIA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MRI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了我院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老年患者120例,同时纳入非急性脑梗死的患者10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MRI表达特点,并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分析该病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首次发作距治疗的时间延长、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升高为老年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老年患者MRI表现为腔梗的数目增多,深部白质高信号、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增强,与非急性脑梗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梗的数目增多,深部白质高信号、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增强是老年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MRI表现,年龄、血脂、血糖等基础疾病是该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247-2248
纳入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老年患者120例,同时纳入非急性脑梗死的患者10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MRI表达特点,并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分析该病发病的相关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首次发作距治疗的时间延长、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年龄、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升高为老年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老年患者MRI表现为腔梗的数目增多,深部白质高信号、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增强,与非急性脑梗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梗的数目增多,深部白质高信号、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增强是老年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MRI表现,年龄、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升高是该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颈动脉狭窄引起短暂性脑缺血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3,2(4):207-20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11例因短暂性脑缺血(TIA)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1例术后第二天发生脑梗塞死亡外,其余患TIA表现消失,4例慢性脑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的改善。术后未出现偏瘫或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对于TIA病人,经多普勒超声或动脉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发现一侧或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大于50%,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分期手术治疗较为安全。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的变化,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进行前瞻性的探讨与研究。结果TIA患者共62例,按病情分为两组:TIA症状于60min内缓解为A组(34例);TIA超过60min并反复发作但无脑梗死发生为B组(28例)。所有病例均于起病后24h内,第7、15、30天检测血清CRP水平,并设正常对照组20例,同时对所有病例随访1年,观察脑梗死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TIA患者血清CRP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B组又高于A组(P<0.05),随访结果显示B组脑梗死发生率(7例,25%)高于A组(4例,12.5%)(P<0.05)。结论CRP升高是TIA的危险因素,尤其在TIA反复发作者,CRP持续升高是TIA可能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可以为TIA的治疗及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脑缺血耐受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5例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为TIA组,并选择110例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组。结果TIA组和对照组在脑梗死体积(7.68mm^3 vs 11.2mm^3)、治疗前与治疗后15d、30d的中国卒中量表评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21±3)vs(26±5);(14±2)vs(20±2);(7±3)vs(16±3)]P〈0.05。结论TIA后发生脑梗死对减轻脑细胞损伤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与脑血栓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高敏 -C反应蛋白 (hs -CRP)的水平 ,并探讨hs -CRP与其他危险因子的关系以及预测TIA发展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83例TIA患者按照病程发展划分为 3组 ,即TIA在 6 0min内完全缓解者为A组。TIA持续 6 0min以上但最后完全恢复者为B组。TIA起病后发展为脑梗死为C组。所有病例在起病 2 4h内首次测定血清hs-CRP ,同时测血压 (BP) ,血糖 (BS) ,血小板 (PTL) ,血小板体积 (MPV) ,纤维蛋白原 (FIB) ,血脂参数如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载脂蛋白A -I(ApoA -I)、载脂蛋白B 10 0(ApoB 10 0 ) ,并观察 72h内头颅CT或MRI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 ①B、C组hs -CRP高于A组 (P <0 0 1) ,而B、C组之间也有明显差异 (P <0 0 5 )。②B、C组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s -CRP与SBP、BS、TC、LDL -C、LP(a)显著性相关。③纠正年龄后 ,血清hs-CRP与SBP、BS、TC、LP(a)的相关性仍存在 ,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消失。结论 ①hs -CRP水平的升高与脑组织受损有关。②SBP、BS、TC、Lp(a)是CRP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③hs-CRP升高对治疗及估计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海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5):1260-1263
目的对比观察纤溶酶与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诊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9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54例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为对照组,55例患者采用纤溶酶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停止时间、相关指标的改变情况[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T、PT、APT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Fib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组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TT、P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PT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停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8.2%稍高于对照组的9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纤溶酶与小剂量尿激酶均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药物,但纤溶酶起效更快,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对急性脑梗死面积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 (TIA)发作与其引发的急性脑梗死的类型、面积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 12 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前 3日内有无TIA分为A组和B组 ,并对两组梗死类型、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进行比较。结果有TIA组多为腔隙性梗死 ,梗死面积小 ,与无TIA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其舒张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水平亦低 ,与无TIA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结论TIA发作可以提高脑细胞对严重缺血的耐受性和脑循环的储备力 ,限制梗死范围的延展 ,缩小梗死范围 ,进而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TIA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低分子肝素,对照组肠溶阿司匹林。14d时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TIA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很好地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IA),从而预防脑梗塞保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方法:本文应用东菱精纯克栓酶(DF-521)治疗TIA患者30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TIA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明显优于对照组。DF-521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有作用快、疗效好、复发频率低、副作用少的特点。结论:DF-521是治疗TIA的理想药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及抗血小板剂的干预效果。方法25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28例。对照组予一般措施及安慰剂,干预组在一般措施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d),并分别在发病后7d、1、3、6个月比较两组卒中发病率、症状、体征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并监测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对照组7d、1、3、6个月时卒中发生率分别为8.59%,14.06%,21.09%和28.13%;干预组为0.00%,4.69%,8.59%和11.72%,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在研究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卒中患者病理征出现、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亦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TIA后卒中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得多,须及早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效果确切,且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