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侯丽英 《护理研究》2005,19(21):1942-1942
目前,小肠营养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消化科不但能够维护病人胃肠内的营养及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还用于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鼻胆管的引流,而且它还适于需要通过鼻饲直接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的病人,在急性胰腺炎发生后,应尽早置入小肠营养管(它是指在腹痛停止后应将小肠营养管缓慢深插即可)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小肠营养管里面配有引导钢丝,在插管过程中是通过引导钢丝被拉直,在临床治疗中,小肠营养管插入的长度是60 cm.营养液可以直接被小肠充分的吸收,从而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镜引导下空肠营养管放置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胃镜引导下放置空肠营养管在上消化道狭窄(良、恶性)中的应用。方法治疗组在胃镜引导下,经鼻或经皮胃造口放置空肠营养管灌注营养液;对照组采用全胃肠道外营养(TPN)。分别比较2周、2月后2组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等。结果2周后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2月后空肠营养支持者各项营养指标显著优于静脉营养支持者。结论空肠营养支持较静脉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副反应少、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3.
小儿空肠营养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空肠营养管对改善小儿消化道大手术后病人营养状况的作用和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31例小儿消化道疾病在术中穿刺置空肠营养管,术后早期经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常规营养组进行对比。结果使用空肠营养管的患儿在术后体重平均增长(20.0±25.6)g/d,对照组为(1.8±31.9)g/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肠营养管组患儿甲级伤口愈合率为80.6%,对照组5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9%和20%,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小儿消化道疾病在手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在手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具有改善患儿营养不良,有利伤口愈合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1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鼻饲混合奶为主的肠内营养支持疗法。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因较长时间的意识障碍,加之手术创伤和术后高热,使机体代谢发生改变,这就强调了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的特殊性、重要性和长久性。认为鼻饲给混合奶为最佳方法,它可以提高供热卡数和蛋白质的含量,以满足机体需要,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另外昏迷病人下鼻饲管不同于清醒病人,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介绍了昏迷病人插胃管的方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单双导丝序贯盲插技术将急性脑卒中病人鼻胃管延长至小肠实施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入住神经科的急性脑卒中病人62例,使用单双导丝序贯盲插鼻肠管法将鼻胃管延长至小肠,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置管情况及肠内营养情况。[结果]62例病人中,55例置管成功,成功率为88. 7%;置管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置管时间(19. 6±10. 1)min;使用过程中发生非计划性拔管2例;管路延长后病人胃潴留、呕吐情况明显减轻(P0. 05),肠内营养达标率与延长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结论]单双导丝序贯盲插技术用于急性脑卒中病人鼻胃管延长至小肠实施肠内营养安全可行,有助于提高置管成功率及肠内营养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6.
孟慧  肖定华  王芬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811-1812
[目的]探讨内镜下放置空肠营养管的方法和临床效用.[方法]给48例因疾病限制不能经口进食而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危重病病人放置空肠营养管.先在鼻空肠管最前端小孔上用黑色缝线打结,长度约2~3 cm,后每隔10 cm在空肠管管壁上打此种结,共8~9个,最后一个结约在空肠管刻度的75~85 cm处.在内镜引导下将鼻空肠管插至十二指肠屈氏韧带附近或更远处的小肠.[结果]应用此种方法置放空肠营养管成功率为100%,可顺利通过幽门插入预定位置.置管中及置管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胃镜辅助引导放置鼻空肠管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外科择期手术病人的术前、术后营养状况。方法:采用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临床检查,营养素摄入调查。结果:病人术后的营养状况普遍较差,各项营养状况评价指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结论:影响病人术后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有病人术前的身体指数(BMI),三头肌皮褶厚度(TST),术后病人能量及蛋白质的摄入量。术后营养供给方式的单一及不规范可能是造成病人术后能量及蛋白质摄入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插尿管是临床护士经常进行的护理操作之一,通常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获得成功,但为某些特殊病例,如男性骨盆骨折并尿道损伤病人插尿管按常规方法很难一次成功,而反复插入会加重尿道的损伤。我们自1996年以来为18例男性骨盆骨折并尿道损伤病人采取尿管内插入不锈钢丝螺纹管来增加尿管硬度的方法,插入尿管一次成功率88%(16例),现报告如下:1物品准备物品同导尿术,另备一根螺纹管(该管制备:用直径为0.2mm不锈钢钢丝绕成直径为1mm,长度同尿管,一端装有塑料手柄,另一端钢丝头弯入螺纹管内)。另外,此病列尿管需保留2周以上,…  相似文献   

9.
自1998年来98例急性脑血管病人,由于意识丧失,不能经口进食,但能早期通过胃肠得到营养,对于加速病人的康复将具有重要意义,于是采取管饲膳食,保持和改善了病人的营养状况,并使电解质,液体维持平衡,现将管饲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行早期肠内营养目前已成为共识E川,经鼻一空肠肠管肠内营养因能够减少肠内胰腺分泌液,减少肠细菌移位,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并早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置管方法目前有盲置法、胃镜及x线引导法等,置管方法不同营养支持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也不一样。盲置法因导管置人位置不确切目前已基本不采用。胃镜和X线引导置人方法各有利弊。本文比较两种不同置管方法对其早期肠内营养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