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其中消化性溃疡出血占1/3~2/3。因此,探讨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用药规律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本病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其病理改变,本人认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急性期的主要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湿热蕴蒸,酸邪侵蚀,出血瘀血并存,因此本病的治疗用药应以清热燥湿,中和胃酸,祛瘀止血,苦寒泻下药为基本构成。现分析如下。1组方要有针对湿热蒸变致酸侵蚀的特点胃酸分泌增多是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临床常表现为吞酸,此乃湿热郁蒸所致。《医学心法·吞酸》云“脾气不运而酸者,是佛郁之极,湿…  相似文献   

2.
湿热是引起慢性胃脘痛的重要致病因素,其产生原因、症状及治疗都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脾胃湿热,本文就慢性胃脘痛的湿热病机做一探讨。1 湿热致病的依据1.1 生理病理基础脾为湿脏,喜燥恶湿,胃为燥腑,喜湿恶燥,这决定了脾胃对湿热之邪的易感性,表现为脾病多兼湿象,胃病每多热征。慢性胃脘痛病虽在胃,但与脾胃皆有关系,因此湿热致病自在情理之中。1.2 临床观察湿热主要引起消化道疾病,研究表明在湿热所涉及中医的43例疾病中,胃脘痛所占比例最高[1]。综合运用国内通行的胃脘痛诊断标准,对7315例本病患者进行的系…  相似文献   

3.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前在世界上仍是一个难题,现无特效药物.关幼波老师从事该病的防治几十年,辨证治疗自称体系,现将体会辑要如下.回病因病机慢性病毒性肝炎现分为乙型、丙型、丁型,老师认为中医皆属于u瘟”,基本病因病机是相同的.外因为感受湿热疫毒.“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百病皆乘虚而人,放本病的根本原因为正气亏虚.正气亏虚,气血不足,肝炎所养,疏泄功能失常,湿热乘虚而人.邪留气分病尚轻,则无黄值,如深入血分,湿热熏蒸,胆汁不得疏泄,溢于血脉则见黄疽,肝为罢极之本,肝血虚则不耐…  相似文献   

4.
胃肠病的病机,是指胃肠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湿浊、痰欣、瘀血三者既是胃肠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其病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其病机特点及病机转化规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兹就笔者所及,探讨如下。互湿浊困阻胃肠病的形成与湿邪关系甚为密切。湿邪致病,有内外之分,外湿由外受湿邪所引起,内湿指从内生,由脾胃功能减退或失调,不能正常运化,以致湿从中生,困阻脾胃。内外湿邪互相关联,外湿困脾,必致脾失使运;内湿停滞,又常易招致外湿侵袭。如章虚谷所云:“湿土之邪,同气相召,故湿热之邪,始…  相似文献   

5.
正陈建杰教授是上海市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肝病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陈师认为患者肝癌术后,有形之邪虽祛,然正气大伤,且湿热癌毒等余邪尚存,病机多为正虚邪恋、虚实夹杂。正气亏虚是肝癌复发的前提条件,而湿热癌毒之邪是术后疾病复发的关键因素。肝癌术后病位虽在肝,但与脾胃关系密切。陈师认为手术治疗易伤正气,脾胃受损,导致其运化失司,湿邪内生,湿、毒之邪博结日久易再形成有形之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各家学说相继崛起,本文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则略陈管窥之见。一、几种基本治则的指导思想1.毒邪学说:认为乙型肝炎的基本病因是湿热毒邪为患,壅滞于肝则肝失疏泄,留阻于脾则脾失健运。陈氏说慢肝是“湿热余邪未清,湿邪留滞于脾胃,热邪蕴郁于肝胆,导致运化失司,疏泄不利,湿为阴邪,伤人阳气,热为阳邪,伤人阴血,肝藏血,郁热与血相结成淤,因此致残余湿热之邪终于导致机体阳气发生衰退性变化和失调变化。”若“湿热较盛,余  相似文献   

7.
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损害和炎症,若进一步导致纤维结缔组织广泛增生和沉积,就形成肝纤维化。本人运用解毒活血补益法治疗肝纤维化,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体会浅识于下,请同道指正。 1 毒、瘀、虚是肝纤堆化的病机特点 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毒邪(湿毒和热毒)留恋、肝脉瘀阻及正气亏虐。湿毒之邪易损阳气,湿毒之邪羁留体内,脾之阳气最易受其害,热毒之邪羁于肝胆,肝藏血,肝热即血热,又因  相似文献   

8.
中医对丙型肝炎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丙型肝炎病因病机 1.1 阴邪湿毒学说 赵氏报道,慢性丙肝辨证分型主要为肝郁脾虚(50%~60%),依次为气虚血瘀、肝肾阴虚,未见肝胆湿热。金实通过对比丙肝与乙肝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分型发现,慢乙肝以湿热中阻多见。而丙型肝炎与之不同,最多见为瘀血阻络,湿热中阻仅占14.1%,17.6%无症可辨。吴氏结合肝活检病理发现88.1%的慢性活动性丙肝为血瘀型,且以血瘀兼脾虚及肝郁多见,单纯肝郁脾虚仅占5%~9%,亦未见有肝胆湿热。陈立华根据丙肝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辨证分型认为:丙型肝炎病毒不同于湿热毒邪,虽然毒邪直入营血,但无斑疹,舌质红绛、神昏谵语、耗血动血等营血热证,因此病因实属阴毒湿邪,具有湿滞、阴凝、聚毒、伤气碍阳等特点。病机是阴毒湿邪径入营血。阴以寒静湿为特点,湿邪重浊粘滞,阻  相似文献   

9.
0 引言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慢性化、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高,危害性甚于乙型肝炎.干扰素(INF)是目前治疗丙型肝炎首选药,但6 mo完全反应率(CR)为45%左右, 持久反应率(SR)仅为20%,且副作用多.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丙型肝炎的方法,取得一定进展.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丙肝的感染多是由湿热疫毒之邪所致,湿热疫毒贯穿于疾病的自始至终.病邪具有湿滞、阴凝、毒聚、阻络、伤气、碍阻的性质.对于感邪之后疾病的演  相似文献   

10.
免疫性不育是男性产生的抗精子自身免疫或由女性产生的抗精子同种免疫引起的不育。男性不育症中约有 8%~ 10 %与免疫因素有关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祖国医学历代文献中亦无相关记载 ,现代中医对本病认识逐渐深入 ,治疗思路不断扩展 ,方法多样 ,疗效显著 ,现将近几年相关资料综述如下。1 重病因病机研究  徐氏[1] 认为本病病位首在肝肾 ,其次在肺脾。病因之本为体虚 ,标为损伤或感染。病机主要是正虚邪恋 ,正虚者 ,肝肾肺脾之虚也 ,邪恋者 ,湿热瘀血之恋也。或由肝肾阴虚 ,湿热内蕴 ,气血不和 ,精道瘀滞所致 ,或由肺脾气虚 ,平时容易感冒…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慢性乙型肝炎病变发展有快有慢,病情有轻有重,预后有好有坏,临床证候复杂,治疗难易不一,今以个人之见,简述其发病及治疗中之要者如下。 1 病因 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首犯肌肤,人于血分,深藏于肝。肝为五脏之一,脏本藏精气而不泻,若邪伏于肝,则难自净,是以难治。乙肝病毒固为疫毒之邪,但发于外则多表现为湿热,故有称之为湿热疫毒,其与一般湿热之邪不同者,实在于毒之性质迥异,故取一般清热利湿之剂治之,或能取效,但邪留  相似文献   

12.
<正>火与气是中医学两个特有的概念名词,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对人体相关的物质基础、功能状态及病理表现的高度概括[1-5]。邵冬珊主任医师从医四十载,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中读经典,究火与气之道,将火、气相关理论证之于实践,在病毒性肝炎的诊疗中屡用不辍,效如中的。1火与气为病的临床证治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有异,发病类型多样[6],邵师基于火与气相关性的理论,在临床上按火气有余、火气不足、火气虚实三个病理类型辨治病毒性肝炎,可谓提纲挈领。1.1火气有余肝炎病毒虽有甲、乙、丙、丁、戊之分,而其病邪性质多为湿热疫毒[7]。急性肝炎、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可归于火气有余的病理类型。此类患者黄疸为其重要的表现,病理为湿热火毒之邪壅滞难解,薰灼肝胆,胆汁疏泄失常,泛溢肌肤而成[8]。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湿热相交,民多病疸”的论述;《丹溪心法》言“五疸不要分,同属湿热。”朱氏认为: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热得湿而愈炽,  相似文献   

13.
田玉美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对病因病理病位的认识 1.1 病因“湿疫”,致病独特 慢性乙型肝炎,肝脏受损,迁延难愈,容易传染,不易根治。田老认为,病因当首推“湿疫”之邪。患者胸脘痞满、身重困乏、纳呆口粘、恶心呕吐、苔腻符合湿邪致病,重浊腻滞的特征。故其治疗效果,难以如寒邪一散即除,如热邪一清即解,或如燥邪一润即安。其致病特点有4:①隐袭致病,不少患者诊病之时,往往难已言之何时患病。②湿恋中焦.致脾胃升降失常,健运失司,而病纳呆、腹胀、便溏、恶心呕吐等证。③易及肝胆、致肝胆疏泄失司,而病胁肋疼痛,心烦易怒,甚时黄疸等症。④湿性粘滞,易阻气机,失治或治之不力可从寒热转化,演变成湿热内蕴,或寒湿中阻,或气滞血瘀等证型。 1.2 病理变化 虚实交错在气血 乙肝的病理变  相似文献   

14.
中草药治疗布氏菌病25例疗效观察徐同武张洪诚布氏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因人体感受时令温、热、暑湿、疫毒之邪所致。该病后期可因湿热内郁、脉络痹阻、气血运行阻滞、筋脉失于濡养而导致肌肉关节肿疼等症状。中医对布病治则...  相似文献   

15.
浅谈慢性布鲁氏菌病的中医证治三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慢性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属于祖国医学证、虚损的范畴。近年来对本病的辩证论治报道较多,但从治则方面归纳讨论的资料甚少。笔者总结多年临床实践和各地治疗经验,认为慢性布病的中医治则可概括为祛湿化浊、活血化瘀、扶正培本三法。1 祛湿化浊法 慢性布病患者往往不能确切的陈述起病经过。但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是其特点。这与湿浊之邪致病粘腻滞着的特性相符。湿浊为阴邪,易  相似文献   

16.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 ,又是致病因素 ,它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机 ,贯穿于慢性肝炎的病理过程中 ,因此 ,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炎有重要意义。现就其机制及应用加以探讨。1 血瘀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机肝为风木之脏 ,喜条达舒畅。湿热是肝炎的主要病因 ,肝炎慢性化的首要条件是病毒在体内的持续存在 ,中医认为病毒属湿热疫毒之邪。当毒邪内侵后 ,因湿性粘滞 ,易阻碍气机 ,导致肝气郁滞 ;湿热相合 ,留恋不去 ,造成病情迁延发展 ,转为慢性 ,致脏腑受损 ,气血失调 ,血行不畅 ,瘀阻脉中 ,形成血瘀证。正如清代叶天士所说 :“初病在气 ,久病入血”,“…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炎(慢肝)属中医“胁痛”、“黄疸”、“臌胀”等范畴,为感染温热邪毒所致,其病伤在肝,常累及于胆、脾胃及气血,且病情易于反复。临床常见有湿热内蕴、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脾(胃)不和及气滞血瘀等,治疗每以疏肝利胆、清化湿热、调肝和胃及活血化瘀为大法。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也符合慢肝演变规律。即初病感染湿热邪毒,肝失疏泄,为在经在气;久则肝郁气滞络瘀,邪入血分,为在络在血。据此,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当将络脉瘀滞作为辨证的一环,投以活血通络之品为佐,才能使血络瘀滞得通,气机调畅,邪祛正安。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生的确切机理仍不十分清楚。已知有许多诱发因素可引起本病急性发作,现将这些诱发因素及偏头痛发作的机理和预防综述于下。一、气候变化不论何地,湿热的天气均可诱发偏头痛发作。如我国南方内陆地区春天促发头痛率居四季之首,为46.3%;北方内陆地区夏季促发头痛率占全年四季的55.3%。因为中国南方内陆春季雾雨连绵,偏于湿暖,北方夏末才出现炎热阴雨天气。云贵地区促发头痛无明显季节性,与该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规律相一致。这是因为湿热的气候容易使人情绪波动、烦躁、食欲减退等,可引起植物  相似文献   

19.
1 辨证论治 李氏认为本病多属中医湿热疫毒证的范畴,临床上分4型论治:湿热兼表发黄,治以宣上透表,开泄湿热;湿热并重发黄,治以调中渗湿,疏肝利胆;热重于湿发黄,治以导下解毒,分消走泄;湿热疫毒蕴结于里,治以清利三焦,疏肝和胃。陈氏将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湿热蕴结证、湿盛热轻证、寒湿困脾证3型论治,除辨证分型治疗外,第1周内另服茵陈适量、石螺适量加红糖当饮料。急性肝炎经过治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据统计目前人群中无症状HBsAg阳性率为8.83%,有些地区高达15.86%。虽目前已研制成乙肝疫苗进行预防,然至今尚无特殊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而中医药治疗本病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综述如次,以供参考。 1.病因病机:支氏认为乙肝的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主要是人体感受湿热毒邪,内因主要为正气虚弱,正不胜邪。外二因相互起作用,其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三脏。张氏等认为乙肝慢性化的发生机理主要与湿热毒邪久留体内,损伤正气,无力驱邪,或邪毒久留致肝络瘀阻使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2.治疗法则:据田氏总结,董建华教授治疗本病有4法:清热利湿解毒法、理气活血化瘀法、健脾益气扶正法和滋肾养肝益阴法。华氏按照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