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食管24h pH、LES以及食管体部蠕动和X线钡餐透视下动态观察食管运动的方法,探讨滑动型食管裂孔疝(HH)伴反流性食管炎(RE)和单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动力学改变.方法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确诊GERD患者62例,分为RE组32例和HH组30例, 在X线透视下观察食管形态学、蠕动以及反流与廓清方式,并注意与其他胃肠疾病的关系, 同时监测食管24h pH和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及其松弛度,以及干、湿咽时食管蠕动的情况.同时与单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30例HH患者X线透视下均有食管黏膜增粗,头高脚低位下伴有食管钡剂反流现象,反流以抽吸型为主(80%),廓清以被动廓清为主,占36.67%.LES静息压力为(15 .96±8.63)kP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h食管pH监测中总的卧位和立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LES的长度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松弛率为33 .33%,食管体部蠕动频率、波幅均较对照组低,间期明显延长.顺行性蠕动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HH患者以抽吸型反流和被动廓清为主.LES静息压降低,食管蠕动间期延长,频率减慢,幅度降低,与单纯性反流性食管炎相比,程度加重,支持HH可能是长期RE 的结果,RE在HH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餐前和餐后LES的屏障功能及食管体部的清除功能在胃食管反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GERD患者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2~56岁,中位年龄50.5;健康对照组(HS)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9~45岁,中位年龄32.5岁.同步进行餐前1h和餐后 2h食管pH和食管压力监测.标准试餐方便面80g,火腿肠50g,热量为490kcal.结果 1.pH监测结果GERD组8例,其中阳性7例,阴性1例,而HS组8例中只有1例为阳性.两组比较P<0.01.2.GERD组和HS组餐后LES压力均下降,GERD组LESP 由餐前12.0±6.4降到7.6±4.1mmHg(P<0.001),HS组由14.7±8.9降到5.4±2 .7mmHg(P<0.001);GERD组和HS组餐前或餐后LESP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 GERD组餐前和餐后LES松弛后收缩波幅明显低于HS组,分别为16.8±14.7 vs 3 8.3±24.3mmHg(P<0.001)和12.7±10.0 vs 38.3±24.1mmHg(P<0.0 0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各组餐前餐后LES松弛后收缩波幅无显著差异,P>0.05. 4. GERD组和HS组空腹状态深吸气膈脚张力为31.8±19.5 vs 37.8±20.4mmHg(P >0.05),餐后深吸气膈脚张力为27.3±17.1 vs 20.6±11.0mmHg(P>0.0 5).5. GERD组餐前和餐后食管远端蠕动收缩波幅明显低于HS组,分别为52.3±34.4 v s 80.8±34.1(P<0.001)和48.6±34.7 vs 79.8±39.2mmHg(P<0. 00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1.在GERD患者和健康人群中餐后LESP下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2. LE S松弛后收缩功能和食管远端蠕动清除功能在GERD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常见的临床病症,近年来国内报道发病率上升,GERD发病机理复杂,胃食管屏障压降低、食管清降能力下降、胃排空延缓等均参与GERD的发生.本研究通过食管下段24h pH监测诊断为GERD患者食管测压观察,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1.食管下段24h pH监测确诊为GERD患者62例,内镜下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48例,Ⅰ级28例,Ⅱ级16例,Ⅲ级4例.2.食管测压采用多导胃肠功能检测仪(瑞典C TD公司).测定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腹段LESL,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及食管远端蠕动压.3.食管下段24h pH监测观察24h内pH<4百分率(pH<4%=、大于5min的长酸反流次数及总反流时间.4.统计学处理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对食管测压和pH监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t检验对不同食管动力变化与食管酸反流的关系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pH<4(%)与LESL相关,r=-0.327,P <0.01,与LESP相关,r=-0.49,P<0.001,与食管远端蠕动压相关,r=-0.331, P<0.001.2.腹段LESL<2cm及LESP<6mmHg时,pH<4(%)明显高于腹段LESL>2c m及L ESP>6mmHg,P均<0.01.3.食管远端压力低于30mmHg者pH<4(%)明显高于60mmHg者 ,P<0.01;且与长酸反流相关,P<0.01.结论 LES的功能是胃食管反流发生的决定因素,同时与食管体部的蠕动功能密切相关另外如胃排空紊乱、酸分泌过多及食客粘膜抵抗能力下降均参与胃食管反流的发病 .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为了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EGG的相关性,从而确定EGG在反映胃(肠)动力的价值.方法 50例GERD病人,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52.6±14.4岁(26~85岁 ),多有反酸、烧心、反胃(食)或腹胀等症状.应用Medtronic公司的Digitrapper EGG型胃电图仪及分析系统检测体表胃电变化,同时应用Pc Polygraf消化道检测仪及Digitrappr Mk -Ⅲ24h食管pH监测仪比较胃电活动与胃食管动力的关系.结果 GERD组与健康对照组(n=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44.3±15.8岁 )比较,正常节律百分率(餐前、餐后)均低于正常人(78.46%比90.55%,P<0.05;70 .97%比88.13%,P<0.01),而胃动过缓、胃动过速百分比均高于正常人.反酸+反胃组较单纯反酸组胃电节律紊乱更为明显.反酸+反胃组与单纯反酸组及对照组比较LESP减低 ,食管体下段蠕动波幅减低,24h食管pH监测酸反流指数增高.胃动过缓、胃动过速均增加 .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二者之间有相关性.结论胃食管反流患者体表胃电节律(餐前、餐后)紊乱百分率高于正常人. 反酸伴反胃(食)者较单纯反酸者胃电节律紊乱更为明显,与食管测压及食管pH监测结果一致 .胃电图可对GERD的发病机理的推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无效食管动力(IEM)在GERD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在食管酸暴露、酸清除及食管黏膜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拟诊GERD患者行食管压力及食管动态pH监测,对明确GERD诊断的66例患者依食管远端动力特征分为食管动力正常组、IEM组、其它组;分析食管动力正常组及IEM组24小时pH<4时间百分比,立位及卧位pH<4的时间百分比、食管酸清除率,并经内镜检查判断有无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呼吸系统症状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方法对18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患者进行了食管测压和24h食管pH值监测,并分析它们与症状的关系.另以92例无呼吸系统症状的GERD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1.临床表现18例患者(100%)均有咳嗽,最常见的为夜间呛咳,其次为刺激性咳嗽;8例患者(44.4)伴有哮喘,并以夜间为主;6例患者(33.3%)伴有声音嘶哑 .平均病程2.8(1.5~6年),并都经过抗炎、止咳、解痉、平喘等长期治疗无效.所有患者无明显的反酸、嗳气、烧心、胸痛等消化系统症状.2.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和无呼吸系统症状的GERD患者食管24h pH监测结果.由表1可见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 D患者食管24h pH监测的各项指标均高于无呼吸系统症状者(P<0.01,0.05).前者以卧位型为主,为10例(55.6%),其次为混合型6例(33.3%),立位型最少仅2例(11.1%),而后者以立位型为主37例(40.2%),其次为混合型29例(31.5%),卧位型为26例(28.3%).咳嗽和哮喘的症状指数(症状指数=pH<4的症状数/总症状数×100%)分别为85.5±14.1(98. 3~55.4)和82.02±11.88(92.9~56.5).3.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和无呼吸系统症状的GERD患者食管测压结果.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食管测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1.本组患者呼吸系统症状咳嗽与哮喘的症状指数均很高平均>80%, 表明症状与酸反流密切相关.2.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患者食管测压各项指标与无呼吸系统症状的GERD患者无显著差异,但食管24h pH监测各项反流指数均比无呼吸系统症状者严重,且反流类型以卧位型表1 两组患者食管24h pH监测结果比较和混合型为主,而患者食管症状却不明显,这可能与这类患者以夜间反流为主,加上食管粘膜对酸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少量的酸反流不易引发食管的自发性清除,直到严重反流而引起呼吸系统症状.3.GERD患者可以呼吸系统症状为唯一临床表现,而无食管症状,因此临床上极易误诊,我们在临床治疗中要对这类患者给予高度重视.表2 两组患者食管测压结果比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24h食管pH监测食管下段pH值,旨在为胃食管反流病尤其是内镜阴性GERD提供更敏感、特性更高、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正常对照组28例,GERD 30例,均采用Digitrapper MK Ⅲ型pH值记录仪,将pH值电极置于LES上5cm,记录食管下段pH值变化.结果 GERD组,内镜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内镜阳性)19例,内镜无阳性发现(内镜阴性)11例,食管pH值监测,pH<4总次数、≥5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值<4总时间、pH值<4百分时间%、Demeester积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 ,内镜阳性与内镜阴性组相比,无差异性(P>0.05).结论 24h食管pH值监测,是GERD,尤其是内镜阴性及不典型性症状GERD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胃动力紊乱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对GERD患者胃电图(EGG)进行监测,研究其胃电节律变化.方法 1.经胃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病人46例,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龄 41.7岁,采用瑞典CTD公司便携式胃电图记录仪记录体表胃电图,分别于餐前及餐后记录1h ,标准试餐.电极按标准位置放置.2.电脑软件分析,计算正常胃电节律(2~4cpm)百分比 ,x胃动过速(4~10cpm)百分比,胃动过缓(0.5~2cpm)百分比及餐后与餐前主频功率比,16 例正常人为对照.结果 1.46例GERD患者餐前EGG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分别为78.6±4.7,80.1±2.1,P<0.05.餐后EGG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两给分别为65.8±5.1,79.2±1.8,P<0.05,若以75%为正常值,有25例病人出现餐后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明显下降,且以餐后胃动过速百分比增加为主.2.餐后与餐前主频功率比正常组与GERD分别为2.8±0.6,1.6±1.0,P<0.05.结论 GERD病人餐后胃电节律紊乱使胃排空延缓,胃内压升高,增加了胃食管反流发生的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无效食管动力 (IEM )在GERD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在食管酸暴露、酸清除及食管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对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拟诊GERD患者行食管压力及食管动态pH监测 ,对明确GERD诊断的 6 6例患者依食管远端动力特征分为食管动力正常组、IEM组、其它组 ;分析食管动力正常组及IEM组 2 4小时pH <4时间百分比 ,立位及卧位pH <4的时间百分比、食管酸清除率 ,并经内镜检查判断有无反流性食管炎。结果 在 6 6例GERD患者中 ,30例 (4 5 4 % )食管动力异常 ,其中 2 8例 (占动力异常的 93 3% )符合IEM ,IEM在GE…  相似文献   

10.
2.7 不同年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的GERD患者超重情况,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及食管内胆汁和酸反流情况.方法对68位有反酸、烧心、心前区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行上消化管内镜检查和24h食管内胆汁反流监测,其中47人同时进行24h食管内的pH值监测,并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饮食结构和临床表现.根据年龄将观察对象分成老年组(年龄>=60岁)和轻壮年组(年龄<60岁).老年组共34人,平均年龄67.9岁,男∶女=26∶8.轻壮年组34人,平均年龄4.1岁,男∶女=21∶13.分别比较两组的超重情况,病程,并对内镜下食管炎程度 ,食管裂孔疝的情况,胆汁反流及酸反流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本组统计结果显示,超重是GERD患者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老年组中8 8%、轻壮年组76%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体重超标.老年人的病程普遍比轻壮年长(98.84±17. 3,35.97±6.3)个月.老年组中重度食管炎的发生率高达41%,Barretl的发生率为24%, 这可能与食管裂孔疝的合并率较高(68%)有关(轻壮年组17%);轻壮年的反流症状较明显,但非糜烂性食管炎的人数约占32%;在老年GERD患者中,无论是总胆红素吸收值>0.14的百分时间,还是卧位和立位的胆汁反流时间,均较轻壮年组(P<0.05),但两组餐后胆汁反流时间、酸反流时间无明显差异.老年人混合反流的发生率高于轻壮年组(70%22%,P <0.05).结论肥胖是GERD患者普遍存在的现象.病程长,食管裂孔疝并发率高,中重度食管炎和BE的比例大以及胆汁反流时间长、伴有混合反流的人数多是老年GERD的特点. 可以认为食管裂孔疝是食管炎的重要背景因素.同时,长时间的胆汁反流,尤其混合反流的存在对粘膜的损害作用也不容忽视.轻壮年患者的特点之一是反流症状突出,但症状与粘膜损伤的程度缺乏一致性.认为症状与粘膜的敏感性有关,而粘膜损伤的程度与反流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测压及pH监测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 采用食管测压法和24h食管pH监测对6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食管功能检测。结果显示食管炎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减低(P<0.05)、食管蠕动波幅(PA)减低(P<0.01) 、食管蠕动波传导速度(PV)减慢(P<0.05) ;24h食管pH<4的百分比 、酸反流次数和>5 min的酸反流次数明显增加(均P<0.01), Ⅰ期与Ⅱ期食管炎相比食管动力参数无差异, 而在24h食管 pH监测方面显示Ⅱ期食管炎患者在酸反流次数及>min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4时间百分比方面均较Ⅰ期食管炎患者有明显增加。提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与胃食管反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 fluxdisease ,GERD)的内镜分级与食管酸、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 98例 ,全部进行内镜检查 ,2 4小时食管下段pH值及胆红素测定 ,14 C 尿素呼气检查。结果  1 98例GERD患者按内镜分级分组 :0级组 4 7例、Ⅰ级组 2 1例、Ⅱ级组 17例、Ⅲ级组 13例。 2 2 4小时食管下段pH监测结果表明 ,不同级别的GERD患者pH监测各项指标 (包括pH <4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反流≥ 5分钟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 <4的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 ) ,组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致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 方法 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A组(n=8)胃食管反流组,采用结扎幽门+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B组(n=8)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组,采用结扎近段空肠+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C组(n=8)假手术对照组.术后2 4h分别测定食管下段pH值及观察食管炎程度,并进行肉眼及镜下食管炎评分.结果 A、B组食管下段pH值分别为2.43±0.17和4.06±0.20,明显低于C 组(5.89±0.19,P<0.01);A组与B组比较,食管下段pH值差异有显著性(P<0 .01);A、B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分别为2.13±0.35,2.37±0.52及2.13±0.35 ,2.25±0.46,明显高于C组(0.25±0.46,0.25±0.46,P<0.01),而A组与B 组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均可致程度相当的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通过对食管炎患者进行食管动力测定,并与健康对照比较,旨在探讨食管动力障碍与食管炎的关系.方法受试者共86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34例,男17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42.9岁,均无食管反流症状,排除消化道及严重全身器质性疾病,胃镜排除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41.9岁,具有较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胸骨后疼痛),胃镜检查均证实为食管下段炎症.受试者在检查前3天停用所有抑酸药物,禁食4h后进行检查.先行定标,经鼻腔插管至65cm,以定点牵拉法检测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下食管括约肌长度、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压、松弛率、食管体部运动功能、上食管括约肌压力、上食管括约肌松弛率.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10±6.37)较对照组(21.57±5 .70)明显降低,而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压、松弛率及下食管括约肌长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反流性食管炎组中其食管体部的正常蠕动占31.7%,而对照组为85.3%,食管炎组中正常蠕动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食管炎组出现低压收缩比例为12.6%,同步收缩为 39.6%,不协调收缩为25.7%.其中以同步收缩和不协调收缩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食管炎组食管体部的收缩压(远端和近端收缩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食管炎患者上食管括约肌压力及其松弛压、松弛率均大致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存在明显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及食管体部收缩乏力,收缩不协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测压变化,以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C polygraf HR台式高分辨上消化道多通道灌压系统,测定60例G ERD患者LESP,LESL,LESRR及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结果 LESP低于55%(33/60),LESRR<90%占33.3%(22/60),LESL缩短6%(10/ 60),食管下端收缩幅度低于55%(33/60),异常蠕动63.3%(38/60),包括脱落性蠕动31.6% (19/60),中断性蠕动23.3%(14/60)双峰波13.3%(3/60),非传导同步收缩波5%(3/60)多发重复收缩波5%(3/60),自发性收缩波3%(2/60).结论 LES低压及食管下端蠕动功能减弱在GER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心血管反射检测自主神经的功能状态;根据自主神经功能评价结果,进一步分析自主神经受累程度与食管动力、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及反流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①GERD患者中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者达59.5%,尤以副交感神经受累为著;②GERD患者中自主神经功能正常组反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异常组(P<0.05),自主神经受累的程度与反流症状积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54,P<0.05);③GERD患者中自主神经异常组食管远端有效收缩率及传导速度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GERD患者存在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而且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与食管远端的清除能力和反流症状有关,提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GERD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餐后近端胃酸分布及其与酸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餐后近端胃内酸分布及其与食管酸暴露的关系。方法应用三通道锑电极在下食管括约肌(LES)上缘近侧5cm、远侧5cm和远侧10cm处(LES-5cm,LES 5cm,LES 10cm),对受试者行空腹1h和餐后4h食管和胃内pH监测。计算食管酸暴露和胃内整合酸度(IA)。健康志愿者(HS)组和GERD组各10例。结果(1)HS组餐后LES 5cm处总IA有低于LES 10cm处的趋势,但GERD组未发现酸缓冲作用的部位差异。(2)餐后2h,HS组LES 5cm和LES 10cm处IA回升未超过基线;GERD组近端胃IA回升高于基线水平:LES 5cm:5.4(1.8~6.8)比较1.8(0.3~3.1)mmol/L.h(P<0.05);LES 10cm:5.6(2.4~7.6)比较2.3(0.8~3.1)mmol/L·h(P=0.05)。(3)两组食管酸暴露均主要发生在餐后2h,但GERD组显著高于HS组。食管酸暴露和胃内酸度无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餐后近端胃酸分布异常以及胃酸分泌增高,可能部分地解释餐后GERD患者食管过度酸暴露。  相似文献   

18.
2.35 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西安地区成人胃食管反流病(GERD)流行病学特征;探讨GER相关症状与GERD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多级整群随机抽样问卷方法对西安市18~70岁城乡常住人口共2532人进行GER相关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部分被调查者和54例有GER相关症状的门诊病人还接受了胃镜检查和24h食管pH监测.结果 1.西安地区成人GER主要症状(MS-GER)、GERD、异常胃食管反流(AGE R)和反流性食管炎(RE)的发生率分别为16.98%、3.87%、3.49%和2.4%; 2.MSGER的发生与性别无关(男女之比1∶1.03),但RE患者男性多见(男女之比2.4∶1).30岁以上者MSG ER发生率高于30岁以下者(P<0.05); 3.与无症状者比较,有MSGER者FD和IBS样症状、呼吸道和口咽喉疾病和症状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 4.大量吸烟、大量饮酒、消化性溃疡、腹部手术是MSGER发生的高危因素(OR≥2.6),肥胖是中危因素(OR=2.16), 过饱食物、咖啡和甜食是低危因素(OR=1.12~1.16);某些食物(红薯、辛辣等)、体位、生气、劳累和紧张是MSGER常见诱因; 5.有反流症状者GERD、AGER和RE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症状者(P<0.01),且与症状严重程度有关(P<0.05~0.01),但RE内镜下分级与症状严重程度无关(P>0.05); 6. 52.94% AGER患者伴有RE,69.23%RE患者伴有 AGER;RE患者的反流参数显著高于AGER患者(P<0.05~0.01).结论西安地区成人GERD常见,GERD和FD、IBS发病机制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GER与呼吸道、口咽喉某些疾病有因果关系;某些疾病、食物和生活习惯与GERD的发生有关 .多数RE患者伴有AGER,但除胃酸以外,其他因素(如胆盐)在RE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患者的胃电图(EGG)和胃排空功能.方法对30例患有GERD症状(烧心、反酸、反食、胸骨后不适)的患者(其中男 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6.6±10.5岁)和20例健康人(男女各半,年龄32.3±8.6岁). 采用了mark's法进行了4h胃排空检测和使用瑞典CTD公司生产的Digitrapper双电极EGG记录仪进行了餐前餐后EGG监测.结果 4h胃排空检测GERD组中胃排空延迟有11例(占36.7%),对照组1例(5%)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EGG监测显示餐前餐后正常的胃电节律百分率G ERD组61.5%和65.6%低于对照的84.5%和89.6%(两组比较P<0.05);胃电节律过缓的百分率GERD组19.2%和1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和4.2%(P<0.05),胃电节律过速的百分率两组比较分别为19.3%和16.8%;8.6%和6.2%,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餐前餐后胃电节律异常,胃排空功能延迟,提示GERD存在胃运动功能障碍,胃电图和胃排空检测对阐明GERD的发生机制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症状发生与酸及胆汁反流事件之间的关系,以确定胆汁反流是否与酸反流同样为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的主要原因.方法对32例有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烧心、反食、反酸)患者和24h食管内 pH及胆汁同步监测.监测中患者均完成日记,内容包括进餐的时间和食物内容,卧位和直立位时间及症状.并通过症状标记按键进行症状标记.通过计算机分析结果以DeMesster计分1 4.72为标准将患者分成两组1组为无明显酸反流组(14例,56.25%),2组为有明显酸反流组(18例,43.75%).分析两组患者所标记的症状发生的时间(餐时,餐后,直立位,卧位 );是否与酸反流事件或胆汁反流事件或酸和胆汁混合反流事件有关.如果症状发生前后2mi n内食管内pH<4持续10s以上则表明症状与酸反流有关;症状发生前后2min内食管内胆红素吸收值>0.14持续10s以上则表明症状与胆汁反流有关.计算每一例患者的酸反流和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symptom index SI).与酸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SI=(与酸相关的症状次数)/(总的症状次数)×100%,与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SI=(与胆汁相关的症状次数)/(总的症状次数)×100%.结果 32例患者监测中共发生症状272次(包括烧心、反酸、胸痛、反食).第 1组患者人平症状发生次数低于第2组(5.1 vs 11.3).第2组仅18次(2.7%)的症状发生与酸反流有关,而第2组有102次(50.5%)的症状发生与酸反流有关.两组仅有7.7%的症状发生与胆汁反流有关.第1组与酸和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计分较低;而第2组与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计分亦较低,但与酸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计分明显高于第1组(P<0.05). 结论反流症状的发生明显与酸反流事件相关而较少与胆汁反流事件相关. 胆汁反流不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症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